2018/08/25

❤內參-反恐部隊的組織和領導變革經驗(上)

出處:反恐部隊的組織和領導變革經驗(上)


斯坦利·麥克里斯特爾是美軍四星上將,他是美國反恐期間的一位傳奇軍人。
在2010年退役之前,斯坦利曾經擔任美軍駐阿富汗和北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最高指揮官。
他曾經多次參與特種部隊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作戰。他麾下的部隊活捉了薩達姆。
 2006年時,也是在他的指揮下,擊斃了伊拉克基地組織的頭目扎卡維。
 2009年,斯坦利被《時代》周刊評選為年度風雲人物之一。
斯坦利將軍對美軍特種部隊做出的最重要的調整,可能會讓人感到意外。
他讓美軍在組織結構和管理上向他們的敵人,也就是基地組織學習。
用他自己的話說:“為了擊敗一張網絡,我們自己也變成了一張網絡。”

斯坦利到達伊拉克之後,發現當地的恐怖分子,
也就是伊拉克基地組織,同美軍之前面對的敵人很不同。
比如說,在西點軍校接受的教育告訴他,戰鬥部隊的標準結構,
應該是一個隸屬關係明確的組織,組織架構應該非常清晰。
同時,下級要對所有上級下達的命令都堅定執行。
軍隊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控制嚴密的組織,多少年來都是如此。
但是,他在伊拉克發現,伊拉克基地組織表現出的組織特徵,卻是不斷變形的,
因此沒有一個固定的組織結構。

斯坦利說:
“基地組織的成員不但沒有標準的行動模式,甚至都沒有標準的上下級隸屬關係。
有時候我們覺得除掉了它的一個高級領導者,應該是對其整個組織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讓它從此一蹶不振。每當我們有這種感覺時,它都會迅速恢復過來。”
這樣的組織,就像神話中擁有很多個頭的怪物一樣,難以殺死。

他引用網絡理論家兼軍事分析師約翰·阿爾奎拉的話說,
“在過去10年裡,基地組織出現了大約20個三號人物,
但是在一個網絡結構的組織裡,所有人都是三號人物。”

在他接受的正統的軍事教育中,
如果一個組織沒有一套可以事先規定好、並且經過無數次訓練因此非常熟練的行事方法,
也沒有明確的指揮鏈條,這樣的組織,就根本不能算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組織。
因此,它會因為缺乏權威陷入內部混亂。
但是,在伊拉克基地組織身上並沒有發生想像中的混亂和崩潰。
相反,它仍然在不斷給美軍製造麻煩。
同時,傳統的教育也告訴他,因為沒有事先規定好的規則和方法,
所以,組織的效率必然會降低。但是,伊拉克基地組織也不擔心效率這件事,
因為它獲得了另外一個優勢:效率未必高,但是卻擁有了充分的調整適應能力。

伊拉克基地組織的組織結構,
並不是條線分明的縱向架構,而是一個看上去有些混亂的網狀結構,
“這種網狀結構能夠自我壓縮、自我伸展,並且能夠演變成任何必要的形態。 ”
正是這種網狀結構,讓斯坦利將軍感慨,在美軍遇到過的對手中,
“伊拉克基地組織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強的,
但它是一個可怕的對手,因為它可以隨心所欲地改變自己的形態。”

他甚至說,如果有記者能夠嵌入一支伊拉克基地組織的行動部隊,去觀察他們,
那麼,這個記者將會親眼見證“最為先進的組織架構方式:
整個作戰部隊的機構生態系統,完全是步調協調一致和實時自我調整的結合。”

面對這樣的對手,斯坦利將軍意識到,
以規劃、預測為基礎的管理模式,已經不再能夠應對今天的新情況。
要想戰勝這樣對手,自身也必須發生變化。
這些變化包括:
在組織結構上,不能再延續此前的條塊化組織,而是必須網絡化;
在組織目標上,不應當把追求效率放到最重要的位置,而是要獲得彈性和持續適應的能力;
在組織的文化上,要從過去強調規劃和紀律,變成強調敏捷和創新;
在組織的行動基調上,要從過去的堅定執行上司的任何指令,變成自主決策,
在同上司保持密切聯絡的同時,隨時切換自己的行動。


怎麼形成這樣的組織呢?
斯坦利將軍說,其實在美軍裡不是沒有這樣的組織。只不過,都是一個一個的小組織。 
“宏觀來看我們是僵硬的、笨重的,但我們的組成部分,海豹突擊隊也好,遊騎兵也好,
陸軍特種部隊也好,都是世界上著名的、調整適應能力最強的部隊。 ”

他要做的,是讓一個大組織仍然擁有這些小組織的靈活性和彈性。
我們先來看一下,一個小組織怎樣才能擁有靈活性和彈性。
小組織擁有靈活性的核心就是互信。
團隊成員要有互相信任,在集體行動時,能夠擁有“集體心流”。
一個小組織是怎麼養成互相信任的文化的呢?斯坦利將軍舉了著名的海豹突擊隊的例子。
獵殺本·拉登的特種部隊就是海豹突擊隊。

海豹突擊隊有一個訓練項目叫基本水下爆破訓練。
這被公認為是美軍裡面最難的測試項目之一。
每期接受訓練的160名學員裡,大約有90名都無法堅持到訓練結束。
甚至有一年,因為有大批的學員退出或者受傷,最後教官只好取消了訓練課程。
結果,那一年沒有一個學員畢業。這樣看,海豹突擊隊的訓練堪稱魔鬼訓練了。
但是斯坦利將軍說,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
海豹突擊隊基本水下爆破訓練的目的,“不在於生產超級士兵,而在於打造超級團隊。”
雖然這項訓練對體能的要求也很高,但是,並不是高到不可思議。
比如說,這項訓練要求28分鐘內跑6.4公里,
普通人當然必須要經過訓練才能跑這麼快,但是,它並不是奧運會比賽的難度。
而且,在中途退出這項訓練的學員裡,大概也只有10%是因為體能跟不上。

相對於體能,海豹突擊隊的訓練對在隊伍裡建立互相信任的要求更高。
海豹突擊隊作為全世界最傑出的特種部隊之一,
它要求的並不是讓成員根據上級的明確命令行事,
而是隊員們能夠在一個小團體內配合無間,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應對。
這就要求大家必須能夠建立起高度的互相信任。
個人英雄主義會妨礙這一點。
所以,一位海豹突擊隊的教官就說,他的主要工作,
“是在一天內把個人表演的觀念從學員們的腦袋裡剔除掉。”
海豹突擊隊的教官指出,往往通過面試就可以發現哪些人會掉隊。
比如,比較自我的人在面試時會說:我想嘗試一下,我喜歡挑戰。
但是,事實上沒有人會喜歡海豹突擊隊的基本水下爆破訓練,“那是地獄”。
那些最後通過了訓練的人則會說:“我想加入海豹突擊隊,我想去海外戰鬥。”
這兩種回答看上去區別不大,但實際上可能決定結果成敗。
此外,訓練課程裡也會刻意做一些安排,
讓士兵們單靠個人去執行命令,根本沒有辦法挺過去。
斯坦利將軍說,海豹突擊隊把整個訓練過程搞得非常折磨人,
目的其實是,讓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在過程中自動放棄,
而那些因為彼此信任,進而產生出對彼此的責任感的人,才更有可能堅持下來。
所以,“海豹突擊隊基本水下爆破訓練對於一個人身體上的磨煉,
不是在測試你的力量,而是在測試你的責任心。”
因為海豹突擊隊在執行任務時,需要面對的情況可謂錯綜複雜,
而且很難按照事先規劃好的計劃去行動。
因此,它對成員之間的緊密配合以及互相信任要求就很高。
它要求所有成員都要了解團隊的情況以及目標,
只有這樣,“大家才能對正在產生的風險作出評估,並且明白該如何跟隊友互動。”

另一個例子是美國航空航天管理局從1981年開始實行的機組資源管理。
實行機組資源管理的原因,是航空航天管理局對飛機失事事件調查之後發現,
一些災難性的飛機失事事件,是因為,航空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
機上的各類機械儀器已經非常複雜,複雜到不是一個人能完全掌握。
機長的認知負擔已經大到不能再對所有問題給出解決方案,
不再能通過控制和命令的方式來管理。
但是,傳統的機組管理,仍然要求機長在飛機上控制一切、規劃一切。
航空航天管理局的機組資源管理,
想達到的目的,就是要提昇機組成員的集體動力,讓其他機組成員也參與到決策中。
 “機組資源管理措施會訓練下級以更堅決的語氣說話,
而機長則要以更溫和的語氣說話,
從而將垂直管理控制的關係變成靈活、多向的溝通型關係。”
在開始時,幾乎所有飛行員對此都非常抗拒。
他們認為,“機組資源管理就是禮儀學校和心靈雞湯。”
但是,結果表明,“禮儀學校和心靈雞湯奏效了。”
十年之後,1991年,經過調查發現,91%的機組人員認為機組資源管理很有用。
而且,航空安全係數也在不斷攀升。
麻省理工學院統計學教授兼航空安全專家阿諾德·巴尼特的研究發現,
1960年到1969年乘客乘飛機時的死亡概率是百萬分之一;
到了2000年到2007年,概率下降到兩百萬分之一。
用他的話說:“一個美國兒童如果準備上飛機,
他成為美國總統的概率都比在飛機上出事的概率要大。”

總之,小團隊內培養成員互相信任,每個人都能對決策做出貢獻,
已經在包括像特種部隊和飛機機組這樣的團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賦能:打造應對不確定性的敏捷團隊》;
作者:斯坦利·麥克格里斯特等;中信出版社出版。



-----------------------------------------------------
摘要:
要想戰勝對手,自身也必須發生變化。
這些變化包括:
在組織結構上,不能再延續此前的條塊化組織,而是必須網絡化;
在組織目標上,不應當把追求效率放到最重要的位置,而是要獲得彈性和持續適應的能力;
在組織的文化上,要從過去強調規劃和紀律,變成強調敏捷和創新;
在組織的行動基調上,要從過去的堅定執行上司的任何指令,變成自主決策,
在同上司保持密切聯絡的同時,隨時切換自己的行動。

要做的是讓一個大組織仍然擁有這些小組織的靈活性和彈性。
我們先來看一下,一個小組織怎樣才能擁有靈活性和彈性。
小組織擁有靈活性的核心就是互信。
團隊成員要有互相信任,在集體行動時,能夠擁有“集體心流”。
可以海豹突擊隊為例,海豹突擊隊有一個訓練項目叫基本水下爆破訓練。
這被公認為是美軍裡面最難的測試項目之一。
海豹突擊隊基本水下爆破訓練的目的,“不在於生產超級士兵,而在於打造超級團隊。”
相對於體能,海豹突擊隊的訓練對在隊伍裡建立互相信任的要求更高。
所以,一位海豹突擊隊的教官就說,他的主要工作,
“是在一天內把個人表演的觀念從學員們的腦袋裡剔除掉。”

❤內參-人們對“緊急的事情”有誤解

出處:人們對“緊急的事情”有誤解


在分配時間和精力的時候,
人們經常會先去處理那些看起來很緊急的事情上,而很少注意那些不緊急但更重要的事情。
為什麼一遇到緊急的事情,人們就經常犯迷糊,從而做出更糟的選擇呢?
霍普金斯大學商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們可能對緊急的事情有一些誤解。
界面新聞翻譯了這項研究。
研究人員通過實驗來研究人們是怎麼做決策的。
參與實驗的人要在兩個完全一樣的任務中做選擇。
第一個任務的截止時間比較短,只有10分鐘,第二個任務的截止時間長一些,有24小時。
做了第二個任務的人,會得到更多的獎勵。
重要的是,這個截止時間其實沒什麼意義,
因為這兩個任務完全一樣,並且只要3分鐘就能完成。
更短的截止時間,只是為了增加緊迫感而已。
但是,大多數人選擇了10分鐘的任務,得到了20美元的禮品卡,
而沒有選擇24小時的任務,來獲得一個25美元的禮品卡。
為什麼人們不願意做回報更高的事情呢?

之前的研究表明,當人們有很多事情要做時,
更願意做能夠快速完成的簡單任務,
那些需要花很長時間並且不緊急的事情,人們會因為太抽象和太遙遠而選擇晚一點兒去做。
但在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中,提供的兩項任務完全一樣。
研究人員認為,商品理論可以解釋這個行為,那就是物以稀為貴。
比如你買東西,發現某個商品庫存非常少,你就會覺得它肯定很不錯,
要嘛質量好,要嘛價格優惠。
時間也是一樣,時間不多的時候,會讓一件苦差事更有吸引力。
這時候,人就會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從而做出不太明智的判斷。

那怎麼改變對緊急的誤解呢?
研究人員建議,在工作中,公司和領導者要更關注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比如,領導者可以把大項目分成一個個小任務,設置不同的截止日期來激勵團隊。
另一個方法是讓自己不那麼忙。
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覺得自己“很忙”的人,更有可能去做一些緊急但回報很低的任務。



---------------------------------
摘要:
研究人員通過實驗來研究人們是怎麼做決策的。
參與實驗的人要在兩個完全一樣的任務中做選擇。
第一個任務的截止時間比較短,只有10分鐘,第二個任務的截止時間長一些,有24小時。
做了第二個任務的人,會得到更多的獎勵。
重要的是,這個截止時間其實沒什麼意義,
因為這兩個任務完全一樣,並且只要3分鐘就能完成。
更短的截止時間,只是為了增加緊迫感而已。
但是,大多數人選擇了10分鐘的任務,得到了20美元的禮品卡,
而沒有選擇24小時的任務,來獲得一個25美元的禮品卡。
為什麼人們不願意做回報更高的事情呢?

那怎麼改變對緊急的誤解呢?
研究人員建議,在工作中,公司和領導者要更關注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比如,領導者可以把大項目分成一個個小任務,設置不同的截止日期來激勵團隊。
另一個方法是讓自己不那麼忙
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覺得自己“很忙”的人,更有可能去做一些緊急但回報很低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