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0

❤內參-怎樣發現職業發展中的盲點?

出處:職場:怎樣發現職業發展中的盲點?


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教授卡特·卡斯特(Carter Cast)曾寫過
《對與錯:輝煌事業是如何成就與毀滅》
(The Right and Wrong Stuff: How Brilliant Careers Are Made and Unmade)這本書。
他發現,人們在事業上遭遇挫折或脫軌,是因為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存在各種各樣的盲點。
他發現,
認為自己在很多事情上都擅長或不願直面困難的人,
比那些有準確自我認知的人,失敗率高出六倍”。
接受沃頓知識在線採訪時,
卡斯特教授討論瞭如何提高自我認知,從而不再毀掉自己的職業生涯。

卡斯特介紹,有三類人會經常在事業上遇挫
他把第一種稱作神奇隊長式(Captain Fantastic archetype)
這類人通常目中無人,鋒芒畢露,為了成功會不惜代價。
他們性格傲慢、自負而且會拒人於千里之外。
儘管這類人聰明能幹,大家也不想和他一起工作。
卡斯特認為,隨著全球化的到來,團隊相互依存的模式也更重要了,
許多產品技術的一個基礎就是團隊意識,而不是自我中心。
 “神奇隊長”沒有團隊觀念,這也是他們遭遇職業困境的首要原因


卡斯特把第二類人稱為“1.0版的人”,
這類人局限於自我工作方式裡,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極差。
卡斯特說,
隨著技術更新速度的提升,現在任何人都不能局限於自己現有的這些知識裡,
必須主動閱讀思想領袖的文章,多看書並參加各種會議,同時還需要緊緊跟隨時代步伐。

還有一類是苦行僧,這類人想做太多的事情,於是自己不堪重負。
我們常常花費大量時間在回复短信和郵件上,其實都有點像苦行僧的感覺。


對於如何提高自己的認知,
卡斯特介紹了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bell)的方法——寫日記
“知道自己走向何方以及更清楚看待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寫日記,
你能回頭看自己曾經寫過些什麼,以及日記中出現的主題——
其中就有你的恐懼,你的弱點以及到底你想做什麼。”
另外一個方法是從朋友處得到答案,因為最親近的人看待我們比自己看自己更清楚。
和向那些真正關心你的人求助,
比如,可以問問他們:“在我的職業生涯中,你認為哪個階段需要注意一下發展機遇?”



---------------------------
摘要:
認為自己在很多事情上都擅長或不願直面困難的人,
比那些有準確自我認知的人,失敗率高出六倍”。有三類人會經常在事業上遇挫。

1. 神奇隊長式(Captain Fantastic archetype)
 這類人通常目中無人,鋒芒畢露,為了成功會不惜代價。
 他們性格傲慢、自負而且會拒人於千里之外。
 儘管這類人聰明能幹,大家也不想和他一起工作。
 卡斯特認為,隨著全球化的到來,團隊相互依存的模式也更重要了,
 許多產品技術的一個基礎就是團隊意識,而不是自我中心。
  “神奇隊長”沒有團隊觀念,這也是他們遭遇職業困境的首要原因。
2. “1.0版的人”
 這類人局限於自我工作方式裡,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極差。
 隨著技術更新速度的提升,現在任何人都不能局限於自己現有的這些知識裡,
 必須主動閱讀思想領袖的文章,多看書並參加各種會議,同時還需要緊緊跟隨時代步伐。
3. 苦行僧
 這類人想做太多的事情,於是自己不堪重負。
 “我們常常花費大量時間在回复短信和郵件上,其實都有點像苦行僧的感覺。”

對於如何提高自己的認知,
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bell)的方法——寫日記,

“知道自己走向何方以及更清楚看待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寫日記,
你能回頭看自己曾經寫過些什麼,以及日記中出現的主題——
其中就有你的恐懼,你的弱點以及到底你想做什麼。”
另外一個方法是從朋友處得到答案,因為最親近的人看待我們比自己看自己更清楚。
和向那些真正關心你的人求助,

比如,可以問問他們:“在我的職業生涯中,你認為哪個階段需要注意一下發展機遇?”

❤內參-寧向東:如何用“人性面”激勵員工

出處:寧向東:如何用“人性面”激勵員工


“想讓員工干好活就要多給錢。”這句話乍一聽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實際上卻忽略了員工的深層次需求,把激勵機制簡單化了。
其實除了那些花錢和不花錢的激勵機制以外,
還有一件事對於企業管理來說很重要,就是保持“企業的人性面”。
得到訂閱專欄“寧向東的清華管理學課”的主理人寧向東,就在專欄裡討論了這個問題。

首先,物質激勵制度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管理學界有一套著名的X理論和Y理論。 
X理論認為大部分人生來懶惰,只會逃避工作,
而Y理論認為大部分人並非生來就厭惡工作,
只要控制得當,工作會成為滿足人們需求的一種資源。
這項理論是由管理學大師麥格雷戈在《企業的人性面》中提出的,
他認為企業滿足了員工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後,
激勵員工的重點就轉移到社會需求和自我實現上,
除非這些高層次的需求有機會得到滿足,否則員工就會產生剝奪感。

什麼是剝奪感呢?
寧向東解釋“剝奪感”的意思是:
因為金錢能滿足的需求很有限,所以當企業把金錢變成工作唯一的激勵方式時,
就是企業自己讓員工把最感興趣的目標設成了金錢,員工也就不再關心其他的需求。
就拿請保姆來說,照顧父母是子女的事情,如果你只是把請來的阿姨當作員工,
當然很難指望她像子女一樣去關照你的父母,所以要適當運用Y理論,
除了報酬要給足以外,情誼也不能少。


其次,上級對下屬的期望也會直接影響到下屬的表現
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哈佛大學在一項實驗中隨機抽取了一些孩子,告訴大家這些孩子是高智商人才,
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真的就有了明顯的提升,
於是研究者由此得出:人會對外在期望作出對應的表現。
應用到企業管理上,就是指上級認為下屬是聰明優秀的,
下屬心中也會形成自我肯定的正向力量,不僅會努力完成困難的工作,
還會激發潛能、自我突破,達成超乎預期的表現。
而如果上級認為下屬能力很差,他們就會更加自暴自棄,工作效率也會越來越差。


總之,企業在運用激勵機制的時候,一
定要拿捏好尺度,適當展現“人性面”才能滿足員工的高層次需求。



-------------------------
摘要:
1. 物質激勵制度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管理學界有一套著名的X理論和Y理論。
 X理論認為大部分人生來懶惰,只會逃避工作,
 而Y理論認為大部分人並非生來就厭惡工作,
 只要控制得當,工作會成為滿足人們需求的一種資源。
 這項理論是由管理學大師麥格雷戈在《企業的人性面》中提出的,
 他認為企業滿足了員工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後,
 激勵員工的重點就轉移到社會需求和自我實現上,
 除非這些高層次的需求有機會得到滿足,否則員工就會產生剝奪感。
 什麼是剝奪感呢?
 因為金錢能滿足的需求很有限,所以當企業把金錢變成工作唯一的激勵方式時,
 就是企業自己讓員工把最感興趣的目標設成了金錢,員工也就不再關心其他的需求。
 就拿請保姆來說,照顧父母是子女的事情,如果你只是把請來的阿姨當作員工,
 當然很難指望她像子女一樣去關照你的父母,所以要適當運用Y理論,
 除了報酬要給足以外,情誼也不能少。
2. 上級對下屬的期望也會直接影響到下屬的表現
 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內參-嚴歌苓:寫作中的流行語困擾

出處:嚴歌苓:寫作中的流行語困擾


作家嚴歌苓的作品包括《陸犯焉識》《小姨多鶴》《金陵十三釵》等,
她的多部小說都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她也是一位專業編劇,
獲得過亞太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編劇獎。
在與《讀庫》主編張立憲對談時,嚴歌苓分享了她對流行語言的看法,
以及對年輕創作者的建議。微信公眾號文學好書榜整理了這次對談的內容。

在嚴歌苓看來,
中文的字極其準確、精煉,但很多現在流行的語言不准確、不精煉、也不好看,
“現在好像正兒八經寫一些文字是不好意思的事情,
我害怕將來要想找回詞原來的意思,原來它該有的準確度都找不回來了”。
大量流行的語言也給嚴歌苓的創作帶來了一個難題,
如果不用這種語言寫當代小說,旁人會說她不接地氣,
於是她盡量不寫當下正在發生的事,
“寫八年前的一些故事可以用我認為的中文寫,你們也認同。
我要是寫今天2018年的事情,我不會用那些社會上很流行、
但我自己不能苟同甚至很痛恨的一些語言,
但是我不寫這個語言的話,就好像不是你們講出來的話,
不是今天的中國人講出來的話,這就是我們現在可能要面臨的損耗”。


嚴歌苓曾在哥倫比亞藝術學院受過專業的創作訓練,當時每一門功課的寫作量都是75頁。
嚴歌苓認為,寫作最大的敵人是懶惰,是不想往寫字桌前坐。
她建議,年輕創作者要把寫作視為正常狀態,
“你要有一定的寫作量,要有一定的工作狀態、創作狀態,
比如每天四五個小時你在這個狀態裡面。其實讓精神集中到一個針尖的狀態非常難受,
但是你要克服,寫作班是最能幫你克服這個狀態的,
你沒有辦法,非寫不可,不然交不了差。”


每個作家都會遇到寫作時卡住的問題,嚴歌苓的解決方法是坐到寫字桌前,
別走,哪也別去,直到打開卡住的地方,
“我是一個苦行僧,我過去跳舞不把一個動作練幾千遍練對,我是不離開練功房的,
所以我老跟自己較勁,能吃很多苦,所以我是今天什麼也不干,就要把這段寫過去為止。”



-----------------------
摘要:
在嚴歌苓看來,
中文的字極其準確、精煉,但很多現在流行的語言不准確、不精煉、也不好看,
“現在好像正兒八經寫一些文字是不好意思的事情,
我害怕將來要想找回詞原來的意思,原來它該有的準確度都找不回來了”。
大量流行的語言也給嚴歌苓的創作帶來了一個難題,
如果不用這種語言寫當代小說,旁人會說她不接地氣,
於是她盡量不寫當下正在發生的事,
“寫八年前的一些故事可以用我認為的中文寫,你們也認同。
我要是寫今天2018年的事情,我不會用那些社會上很流行、
但我自己不能苟同甚至很痛恨的一些語言,
但是我不寫這個語言的話,就好像不是你們講出來的話,
不是今天的中國人講出來的話,這就是我們現在可能要面臨的損耗
”。

嚴歌苓曾在哥倫比亞藝術學院受過專業的創作訓練,當時每一門功課的寫作量都是75頁。
嚴歌苓認為,寫作最大的敵人是懶惰,是不想往寫字桌前坐。

她建議,年輕創作者要把寫作視為正常狀態,
“你要有一定的寫作量,要有一定的工作狀態、創作狀態,
比如每天四五個小時你在這個狀態裡面。其實讓精神集中到一個針尖的狀態非常難受,
但是你要克服,寫作班是最能幫你克服這個狀態的,
你沒有辦法,非寫不可,不然交不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