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0

❤內參-“工作主義”成為美國精英的新信仰

出處:“工作主義”成為美國精英的新信仰


在我們的直覺裡,似乎越有錢的人越能擁有更多的休閒時間並享受生活。
然而《大西洋月刊》網站上的一篇熱門文章給出了相反的結論,
它們認為,現在的美國精英是最重度的工作狂,“工作主義”成了美國精英的新信仰。

經濟學家凱恩斯曾經在1930年的一篇文章中預測,到了21世紀,
人們每週只需要工作15小時,相當於一周只工作兩天。
凱恩斯感嘆:“人類將第一次面對一個問題,怎樣打發那麼多的休閒時間。“
《大西洋月刊》的這篇文章認為,凱恩斯的預測並沒有全錯。
和過去相比,現在美國人的工作時間比以前少​​得多,平均工作年限縮短了200多個小時。
但是,那些富裕的、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特別是男人,
他們的工作時間比幾十年前要多得多。
20世紀初的經濟學家想不到的是,工作會從物質生產手段演變為身份生產手段。
對於窮人和中產階級來說,工作依舊是必要的謀生手段;
但對於受過大學教育的精英來說,工作成了一種可以稱作“工作主義”的信仰。

什麼是工作主義?
它指的是,人們相信工作不僅是經濟生產所必需的,
它也是一個人的身份和生活目的的核心。
工作主義者相信,任何想要促進人類幸福的政策,必須始終鼓勵人們更努力地工作。

根據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聯儲的一項調查顯示,
1980年,收入最高的男性群體,每週工作時間比中產階級和低收入男性要少。
但是到了2005年,最富有的佔比10%的已婚男性,
平均每週的工作時間是所有群體中最長的。
與此同時,受過大學教育的男性,對自己的休閒時間的削減幅度,也是所有群體中最多的。
可以看出,美國男性精英已經成了世界上最重度的工作狂,
比美國貧困男人和同樣富裕國家的有錢人工作時間更長。
文章說,這種轉變不僅不符合大部分人的直覺,也違背了經濟邏輯和經濟史。
在歷史上,富人的工作總是比窮人少,因為他們負擔得起生活。
工業化之前的歐洲紳士吃飯、跳舞、閒聊,而農奴無休止地勞作。
今天的美國精英可以承受更多的休閒時間,
但是他們利用自己的財富購買了最奇怪的獎品,那就是更多的工作。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種可行的解釋是,這些受過良好教育和收入最高的美國人,
他們選擇辦公室的原因和基督徒週日去教堂的原因相同:因為那裡是他們感覺最好的地方。經濟學家羅伯特·弗蘭克在《華爾街日報》上寫道,對於今天的許多富人來說,
沒有“休閒”這樣的東西,工作就是他們的玩樂,也是對他們來說最有趣的事情。

工作主義可能從富人階層開始,但這種精神正在傳播到所有年齡群體中。
在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關於青少年焦慮流行的報告中,
95%的青少年表示 “他們喜歡的工作或事業”是“非常重要的”。
這種優先級高過了其它任何事,甚至包括“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或者“結婚”。
不難看出,在工作中找到意義,成了當今年輕人的最大雄心壯志。

但是,對工作主義的追求,並沒有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哈佛商學院的助理教授阿什利·衛蘭斯的研究顯示,
絕大多數工作者在和家人、朋友以及伴侶相處時會更加開心。
衛蘭斯通過研究得出的結論是,
最幸福的年輕工作者,可能是那些在大學畢業時表示他們更喜歡輕鬆職業的人,
因為這些職業讓他們能夠長時間遠離辦公室,專注於自己的社交和興趣愛好。

文章參考來源:“Workism Is Making Americans Miserable”,
見於The Atlantic



-------------------------------------------
摘要:
什麼是工作主義?
它指的是,人們相信工作不僅是經濟生產所必需的,
它也是一個人的身份和生活目的的核心。
工作主義者相信,任何想要促進人類幸福的政策,必須始終鼓勵人們更努力地工作。

1980年,收入最高的男性群體,每週工作時間比中產階級和低收入男性要少。
但是到了2005年,最富有的佔比10%的已婚男性,
平均每週的工作時間是所有群體中最長的。
與此同時,受過大學教育的男性,對自己的休閒時間的削減幅度,也是所有群體中最多的。
可以看出,美國男性精英已經成了世界上最重度的工作狂,
比美國貧困男人和同樣富裕國家的有錢人工作時間更長。
今天的美國精英可以承受更多的休閒時間,
但是他們利用自己的財富購買了最奇怪的獎品,那就是更多的工作。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種可行的解釋是,這些受過良好教育和收入最高的美國人,
他們選擇辦公室的原因和基督徒週日去教堂的原因相同:因為那裡是他們感覺最好的地方。

95%的青少年表示 “他們喜歡的工作或事業”是“非常重要的”。
這種優先級高過了其它任何事,甚至包括“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或者“結婚”。
不難看出,在工作中找到意義,成了當今年輕人的最大雄心壯志。

但是,對工作主義的追求,並沒有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哈佛商學院的助理教授阿什利·衛蘭斯的研究顯示,
絕大多數工作者在和家人、朋友以及伴侶相處時會更加開心。

❤內參-怎樣降低老年患失智症的風險

出處:怎樣降低老年患失智症的風險


不少醫學研究都提出,常運動、多思考能夠降低得失智症的風險,
失智症是一種漸進性認知功能退化,最常見的就是阿爾茲海默症。
不過大部分研究的觀察時間都比較短,而且研究對像大多是老年人。
公眾號“學術經緯”的一篇文章,介紹了一項長達44年的失智症相關研究。
這項研究結果有助於中青年群體保持認知健康,預防老年時期發生失智症。

瑞典哥德堡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
在1968年招募了800名平均年齡47歲的女性,對她們跟踪觀察至2012年。
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常見思維活動和體育活動與晚年失智症風險之間的關聯。

研究開始的時候,研究團隊評估了這些女性在思維活動和體育活動的活動水平。
評估的思維活動有智力(比如閱讀)、藝術(觀看展覽演出)、
手工(針線活或園藝)、社團和宗教活動,女性參與各類活動的頻率越高,分數就越高。
在體育活動方面,每週進行至少四小時的步行、騎自行車等活動,
或一周有幾次跑步、游泳鍛煉的人被歸為“體育活動活躍”組;久坐不動,
空閒時間經常看電視電影的人被歸入“體育運動不活躍“組。


研究統計數據顯示,活躍參與思維活動的女性,
她們患失智症和阿爾茲海默症的機率更低,分別降低了34%和46%。
體育活動與阿爾茲海默症之間的關聯不明顯,
不過,經常參與體育運動的女性得血管性失智症的風險會降低53%,
得混合性失智症的風險降低57%。
另外,思維活動和體育活動,與失智症風險之間的關聯是獨立的,
也就是說,只進行其中一種活動就有可能降低失智症風險。
研究中評估的這些活動都是日常活動,也不需要人們額外付出太多精力。


-------------------------
摘要:
瑞典哥德堡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
在1968年招募了800名平均年齡47歲的女性,對她們跟踪觀察至2012年。
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常見思維活動和體育活動與晚年失智症風險之間的關聯。
研究之初,研究團隊評估了這些女性在思維活動和體育活動的活動水平。
評估的思維活動有智力(比如閱讀)、藝術(觀看展覽演出)、
手工(針線活或園藝)、社團和宗教活動,女性參與各類活動的頻率越高,分數就越高。
在體育活動方面,每週進行至少四小時的步行、騎自行車等活動,
或一周有幾次跑步、游泳鍛煉的人被歸為“體育活動活躍”組;久坐不動,
空閒時間經常看電視電影的人被歸入“體育運動不活躍“組。

研究統計數據顯示,活躍參與思維活動的女性,
她們患失智症和阿爾茲海默症的機率更低,分別降低了34%和46%。
體育活動與阿爾茲海默症之間的關聯不明顯,
不過,經常參與體育運動的女性得血管性失智症的風險會降低53%,
得混合性失智症的風險降低57%。
另外,思維活動和體育活動,與失智症風險之間的關聯是獨立的,
也就是說,只進行其中一種活動就有可能降低失智症風險。
研究中評估的這些活動都是日常活動,也不需要人們額外付出太多精力。

❤內參-3個常見的思維錯誤

出處:心理學:3個常見的思維錯誤
(講人際關係比較多)


即使最聰明的人,也會被某些偏見和思維錯誤所誤導。
克利福德·拉扎魯斯( Clifford Lazarus)是美國羅格斯大學的心理學家,
他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today)》雜誌的一篇文章中,
提出了三種人們最常犯的思維錯誤。

第一個常見錯誤是,“不拒絕別人才有助於維持人際關係”。
人們常常以為,只有答應親朋好友的要求,才能提高重要關係的親密度,
如果回絕了對方,就會給這段關係帶來不良影響。
拉扎魯斯說,
只要你有充分的理由,或是對方的請求明顯不合理,你都有權拒絕,
如果有人因為你的拒絕而遠離你,這很可能是他個人的問題,
或者這段關係從一開始就很脆弱。
第二,“覺得別人的情緒是自己的責任”
假如你拒絕了對方的要求,你會為對方表現出來的失望或憤怒而感到內疚或恐懼嗎?
拉扎魯斯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照顧好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費心思管理別人的情感,
同樣的,我們也不能把自己的情緒問題歸咎到別人身上。
在他看來,
習慣把別人的情緒反應攬在自己身上的人,通常是自我價值不高的表現。
拉扎魯斯說:“我不確定幸福的通用公式是什麼 ,
但我很確定通往苦難的方法是:試圖討所有人喜歡。”

第三,只鍛煉身體肌肉不練“心理肌肉”。
熟悉的行為模式和習慣會讓我們安心,
但正如身體肌肉必須通過反复鍛煉來變強,大腦也必須不斷受到刺激,來防止退化。
拉扎魯斯建議,你可以嘗試著用輕微的壓力去挑戰自己,
或是在熟悉的流程中引入一些變化,
比如學習一個新技能,或者與朋友討論一個全新的話題。
所有微小的鍛煉,都能預防大腦在一成不變中變得僵硬和狹窄。



--------------------------------------
摘要:
1. 不拒絕別人才有助於維持人際關係
 只要你有充分的理由,或是對方的請求明顯不合理,你都有權拒絕,
 如果有人因為你的拒絕而遠離你,這很可能是他個人的問題,
 或者這段關係從一開始就很脆弱。
2. 覺得別人的情緒是自己的責任
 每個人都應該照顧好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費心思管理別人的情感,
 同樣的,我們也不能把自己的情緒問題歸咎到別人身上。
 習慣把別人的情緒反應攬在自己身上的人,通常是自我價值不高的表現。
 不確定幸福的通用公式是什麼 ,但很確定通往苦難的方法是:試圖討所有人喜歡。
3. 只鍛煉身體肌肉不練“心理肌肉”
 你可以嘗試著用輕微的壓力去挑戰自己,
 或是在熟悉的流程中引入一些變化,
 比如學習一個新技能,或者與朋友討論一個全新的話題。
 所有微小的鍛煉,都能預防大腦在一成不變中變得僵硬和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