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6

❤內參-健康:三個需要當心的用腦壞習慣

出處:健康:三個需要當心的用腦壞習慣


大腦是人類非常重要的器官,但人們經常忽視大腦的健康,並且對大腦存在一些誤解。
美國腦成像專家丹尼爾·亞蒙在《健康腦》這本書裡,就介紹了三個需要當心的用腦壞習慣。

首先,很多人都覺得,我們的大腦很強韌堅硬,就好像橡膠一樣。
但事實上,大腦非常柔軟。大腦80%的成分都是水,黏稠度就像雞蛋羹一樣。
為了保護柔軟的大腦不受傷害,它被裝在一個充滿液體、十分堅硬的腦殼中。
但是,腦殼裡有很多隆起,有些隆起像刀一樣鋒利,所以頭部創傷就會損害柔軟的大腦。
比如,有研究表明,用頭頂足球會對顳葉前端造成損害,
有可能會對記憶力、語言功能和情緒控製造成影響。
所以,我們要記住,頭蓋骨是硬的,但大腦是柔軟​​的。


其次,攝入過量的咖啡因會影響大腦功能
咖啡因除了存在於咖啡裡,茶、深色蘇打飲料、巧克力和興奮劑中也都有咖啡因。
如果每天喝一兩杯普通咖啡,或者兩三杯茶,不會有事,但超過這個量,就容易出問題。
過量攝入咖啡因對大腦有四個影響,
一是會讓大腦脫水,這會影響我們的思維;
二是會干擾睡眠,睡眠對健康的大腦功能十分重要;
三是咖啡因會讓流入大腦的血流減少,並導致早衰;
四是咖啡因會讓人上癮,很多人在試圖停用咖啡因時,
 有很明顯的戒斷症狀,比如頭疼和疲倦。

最後,很多人都覺得“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喜歡把事情寫在紙上或者記在手機裡。
雖然這麼做分擔了大腦的工作,但它並沒有讓我們的記憶力處於最佳狀態。
大腦就像肌肉,鍛煉大腦跟鍛煉身體一樣重要。
當大腦一遍遍地做某件事的時候,它做這件事要花的力氣就越小。
但跟肌肉不同的是,大腦很容易感到厭倦,
一旦學會了某件事,完成這件事需要的能量會越來越少。
所以,為了保持活躍狀態,大腦需要不斷接受新的挑戰。
最好的鍛煉方法就是學新知識和之前沒做過的事情,
這樣會讓大腦形成新的連接,讓思維更敏銳高效。而脫離學習,實際上就是讓大腦解體。
的冒險、新的地方、新的技能,都對大腦健康有幫助。


以上就是《健康腦》這本書裡介紹的三個需要當心的用腦壞習慣,希望對你有幫助。



----------------------
摘要:
1. 大腦非常柔軟。大腦80%的成分都是水,黏稠度就像雞蛋羹一樣
 為了保護柔軟的大腦不受傷害,它被裝在一個充滿液體、十分堅硬的腦殼中。
 但是,腦殼裡有很多隆起,有些隆起像刀一樣鋒利,所以頭部創傷就會損害柔軟的大腦。
 比如,有研究表明,用頭頂足球會對顳葉前端造成損害,
 有可能會對記憶力、語言功能和情緒控製造成影響。
 所以,我們要記住,頭蓋骨是硬的,但大腦是柔軟​​的。
2. 攝入過量的咖啡因會影響大腦功能
 咖啡因除了存在於咖啡裡,茶、深色蘇打飲料、巧克力和興奮劑中也都有咖啡因。
 如果每天喝一兩杯普通咖啡,或者兩三杯茶,不會有事,但超過這個量,就容易出問題。
 過量攝入咖啡因對大腦有四個影響,
 (1)是會讓大腦脫水,這會影響我們的思維;
 (2)是會干擾睡眠,睡眠對健康的大腦功能十分重要;
 (3)是咖啡因會讓流入大腦的血流減少,並導致早衰;
 (4)是咖啡因會讓人上癮,很多人在試圖停用咖啡因時,
   有很明顯的戒斷症狀,比如頭疼和疲倦。
3. 大腦就像肌肉,鍛煉大腦跟鍛煉身體一樣重要
 當大腦一遍遍地做某件事的時候,它做這件事要花的力氣就越小。
 但跟肌肉不同的是,大腦很容易感到厭倦,
 一旦學會了某件事,完成這件事需要的能量會越來越少。
 所以,為了保持活躍狀態,大腦需要不斷接受新的挑戰。
 最好的鍛煉方法就是學新知識和之前沒做過的事情,
 這樣會讓大腦形成新的連接,讓思維更敏銳高效。而脫離學習,實際上就是讓大腦解體。
 新的冒險、新的地方、新的技能,都對大腦健康有幫助。

❤內參-觀點:教育應該轉向培養隱性知識

出處:觀點:教育應該轉向培養隱性知識


英國社會企業家歐文(Jo Owen)在《金融時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說,
為了應對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的挑戰,目前的學校教育應該調整方向,轉而培養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是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提出來的概念。
波蘭尼把人類的知識分為兩種,
能夠被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等表述出來的是顯性知識;
不能夠被表述出來的,比如人們在做事過程中學習到的實踐經驗,是隱性知識。


歐文借用了這個知識的分類法。在他看來,
現在學校側重教育的讀寫能力、計算能力、外語和一些理科知識,
都屬於顯性知識。而人工智能在處理這些顯性知識方面會遠遠勝過人類。
 “教育體系培養出的人比二流電腦強不了多少,
因此如果教育的重點繼續放在把顯性知識傳遞給下一代上,我們就有麻煩了。”

電腦和人工智能沒有辦法勝任的,其實是掌握隱性知識,
比如團隊合作、領導能力、傾聽能力、跟人打交道的能力等等。
歐文說,這些技能屬於“訣竅技能”,而不是“事實技能”。
事實技能很容易衡量,也很容易通過教育交付,
但是訣竅技能就相反,很難衡量,也很難交付。但這才是人類真正勝過機器的地方。

所以,他認為,學校教育應該有一個轉向。
教育的標準,不應該繼續衡量學校多擅長去傳授顯性知識和事實技能,
比如外語和數學,而應該轉向隱性知識和訣竅技能,比如如何處理不確定性。



----------------------------
摘要:
人類的知識可分為兩種,
能夠被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等表述出來的是顯性知識;
不能夠被表述出來的,比如人們在做事過程中學習到的實踐經驗,是隱性知識。

現在學校側重教育的讀寫能力、計算能力、外語和一些理科知識,
都屬於顯性知識。而人工智能在處理這些顯性知識方面會遠遠勝過人類。
“教育體系培養出的人比二流電腦強不了多少,
因此如果教育的重點繼續放在把顯性知識傳遞給下一代上,我們就有麻煩了。”

電腦和人工智能沒有辦法勝任的,其實是掌握隱性知識,
比如團隊合作、領導能力、傾聽能力、跟人打交道的能力等等。
事實技能很容易衡量,也很容易通過教育交付,
但是訣竅技能就相反,很難衡量,也很難交付。但這才是人類真正勝過機器的地方。

教育的標準,不應該繼續衡量學校多擅長去傳授顯性知識和事實技能,
比如外語和數學,而應該轉向隱性知識和訣竅技能,比如如何處理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