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5

❤內參-方法:怎樣增進人際關係

出處:方法:怎樣增進人際關係


如何增進和他人之間的關係?
自媒體人戰隼在微信公眾號上介紹了一本書《心理韌性的力量(Positively Resilient)》
書裡面有一章叫做“連接感”,為我們提供了4個建議。


第一,當朋友向你尋求幫助時,請小心提出你的建議。
盡量不要使用以下的詞語:“你應該”“你需要”和“你必須”。
你的朋友、家人以及同事會很感激你沒有指指點點,而是認真聆聽他們的想法。


第二,當別人告訴你好消息的時候要給予反饋
把手機放下,合上電腦,停下手中的事,用微笑和真誠的祝賀來分享對方的喜悅。
如果不夠專注地分享別人的喜悅,那麼下一次,他們就不會再把好消息告訴你。


第三,為你的人生創建一塊意見板。
找到好的聆聽者、尊重你的價值觀但不會嘗試改變你的人,
還要找一個和你意見不一致的人。
下次當你們討論某件事的時候,試著改變自己討論的目的,
不是為了贏、證明自己正確或是強迫別人做事。
你可以試著只是簡單地對他們的立場表示好奇,試著多學習,少說話。


第四,找一個曾經幫助過你,但是你還沒來得及感謝的人
給他寫一封感謝信,提到他們給你的幫助,對你給他們帶來的不便表示抱歉,
以及這份幫助對你產生的重大的、積極的影響。
當面把這封信給他們並讀出來,即使你見不到他們,也要寫這封信。

以上就是《心理韌性的力量》這本書提出的4個增進人際關係的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助。



-----------------------
摘要:
1. 當朋友向你尋求幫助時,請小心提出你的建議
 盡量不要使用以下的詞語:“你應該”“你需要”和“你必須”。
 你的朋友、家人以及同事會很感激你沒有指指點點,而是認真聆聽他們的想法。
2. 當別人告訴你好消息的時候要給予反饋
 把手機放下,闔上電腦,停下手中的事,用微笑和真誠的祝賀來分享對方的喜悅。
 如果不夠專注地分享別人的喜悅,那麼下一次,他們就不會再把好消息告訴你。

3. 為你的人生創建一塊意見板
 找到好的聆聽者、尊重你的價值觀但不會嘗試改變你的人,
 還要找一個和你意見不一致的人。
4. 找一個曾經幫助過你,但是你還沒來得及感謝的人

❤內參-新研究:偶爾“健忘”有益決策

出處:新研究:偶爾“健忘”有益決策


超強的記憶力似乎是學霸的標配。不
過最新研究表明,遺忘也是一種優點。 《神經元》期刊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
瞬時性記憶能讓你做出更明智的決策,是高智商的體現。

傳統上,科學家們一直專注於研究牢記不忘的優勢,
不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統計最近幾年的記憶數據發現:
在運用我們的智力時,遺忘與記憶一樣重要。

研究人員表示,記憶的目的不是持續為大腦傳遞信息,而是優化大腦的決策,
因此,記憶系統的瞬時性與持久性一樣重要。
瞬時性記憶為大腦決策提供了兩個優勢:

第一,幫助大腦清理過期信息,增加決策的靈活性。
理性決策並不需要你隨時隨地掌握所有的信息,只要牢牢抓住最有價值的信息即可。
於是大腦會定期產生新的海馬體神經元來進行記憶清理,
海馬體的作用就是改寫影響決策的現有記憶,
在記憶宮殿中為最新的情景信息清理出空間,幫助大腦抓住重點,更好決策。
第二,防止細節氾濫,促進綜合思考。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你試圖應對複雜情況,
而大腦卻不停地回憶起過去種種矛盾的記憶,你就難以做出明智的決策。
瞬時性記憶可以有效防止大腦過度糾結過去的細節,影響對未來的判斷。
比如你最近與一名客戶有合作,每週都會見一次,你的大腦就會牢牢記住和他有關的經歷;
但如果你只是去一個偶然路過的便利店買東西,
大腦就不會安排空間去記憶這家便利店店員的名字。

那麼該如何幫助大腦更好地進行記憶導向的決策呢?
研究發現,適度進行有氧鍛煉可以增加大腦內部神經元的數量,激活大腦的決策能力。


以上就是有關瞬時性記憶的最新研究,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
摘要:
瞬時性記憶為大腦決策提供了兩個優勢:
1. 幫助大腦清理過期信息,增加決策的靈活性

 理性決策並不需要你隨時隨地掌握所有的信息,只要牢牢抓住最有價值的信息即可。
 於是大腦會定期產生新的海馬體神經元來進行記憶清理,
 海馬體的作用就是改寫影響決策的現有記憶,
 在記憶宮殿中為最新的情景信息清理出空間,幫助大腦抓住重點,更好決策。
2. 防止細節氾濫,促進綜合思考
該如何幫助大腦更好地進行記憶導向的決策呢?
適度進行有氧鍛煉可以增加大腦內部神經元的數量,激活大腦的決策能力。

❤內參-提高效率擺脫加班的三個準則

出處:提高效率擺脫加班的三個準則


加班是很多上班族頭疼的一個問題,
日本商業暢銷書作家清水久三子在《從此不加班的IPO工作術》一書中,
提出了脫離加班常態的三個準則。
清水久三子曾擔任過日本IBM公司戰略變革顧問團隊的主管,
在30年的職業生涯中,她為五千多位職場人士提供過諮詢服務。

第一,在疲勞的時候,做難度較低的工作
清水久三子建議,
在你無法專注思考的時間,可以給自己安排一些工作瑣事,
盡量避開那些會給你帶來巨大壓力的會議和提議,以免自己在重要事項上出錯。
另外,當你處理好那些看上去不重要但必須要解決的雜事,也有助於提升效率。


第二,壓縮自己可以使用的時間,避免工作時間膨脹。
很多人在安排工作的時候,會想“今天恐怕又要加班了”,
這種想法很容易讓加班變成理所當然。
然而,如果你的專注力不足,就算加班,效率也不會太高。
清水久三子建議,
你可以嘗試把工作時間壓縮成原來的一半。
她還在書中提到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
這是英國作家西里爾·帕金森發表在《經濟學人》雜誌上的一句俗語:
在工作能夠完成的時限內,工作量會一直增加,直到所有可用時間都被填充為止。
這句話說的是,在截止日期前,你需要做的事只會越來越多。
比如,當你有半天的時間都要用來幹活,
就會不自覺的把很多事情都安排進來,最終把時間都填滿了。


第三,拆分工作和任務,給各個步驟分別分配時間。
如果你在下班時還沒有完成某項工作,
原因可能是沒有對工作進行拆分,沒有規劃好每個步驟的完成時間。
清水久三子建議,
一項工作任務一般可以分成收集信息、歸納結論、把想法具體化這三個階段。
比如,當你要做一份工作簡報,可以這樣安排:收集資料50分鐘、
給簡報寫大綱40分鐘、寫簡報40分鐘。
這樣,你就可以在每個階段衡量自己的工作進度,在有限時間內有效安排工作,提高效率。



----------------------------
摘要:
1. 在疲勞的時候,做難度較低的工作
 在你無法專注思考的時間,可以給自己安排一些工作瑣事,
 盡量避開那些會給你帶來巨大壓力的會議和提議,以免自己在重要事項上出錯。
2. 壓縮自己可以使用的時間,避免工作時間膨脹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
 是英國作家西里爾·帕金森發表在《經濟學人》雜誌上的一句俗語:
 在工作能夠完成的時限內,工作量會一直增加,直到所有可用時間都被填充為止。
 這句話說的是,在截止日期前,你需要做的事只會越來越多。
 你可以嘗試把工作時間壓縮成原來的一半。
3. 拆分工作和任務,給各個步驟分別分配時間
 一項工作任務一般可以分成收集信息、歸納結論、把想法具體化這三個階段。
 比如,當你要做一份工作簡報,可以這樣安排:收集資料50分鐘、
 給簡報寫大綱40分鐘、寫簡報40分鐘。
 這樣,你就可以在每個階段衡量自己的工作進度,
 在有限時間內有效安排工作,提高效率。

❤內參-陳一丹:教育體系存在3個問題

出處:陳一丹:教育體系存在3個問題


騰訊主要創始人陳一丹設立了全球最大的教育單項獎“一丹獎”,
獲獎者每個人可以得到3000萬港元的獎金。
他從2007年開始,就陸續探索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非公辦學校
(學校保持公立的性質和身份,合辦方組成的教育慈善基金會是學校的管理主體)
和高等教育階段的公益性民辦高校。從這些實踐中,他發現當下教育體系存在3個問題。
在2018國際文憑全球大會演講時,陳一丹分享了他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第一,傳統的授課模式與學生的預期有落差。
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模式正在瓦解。
陳一丹說,
我們正在走入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所說的“後喻文化”時代,
也就是說要長輩反過來向晩輩學習,
需要從原來的老師教學生的知識單向流動,轉為雙向甚至多向交流。
教師的職責也不再是教授知識,更需要創造學習的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第二,目前考核學生的標准單一,不符合人才培養所需的多元化和多樣性。
儘管十年前就有過改革的呼聲,如今大部分學校依然是從上而下的逐級管理,
小學、中學、大學,低一層的學校都要以上一層學校的入學要求為教學目的,層層篩選。


第三,教育體系與現實有落差,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
每次重大科技進步都會影響到就業市場,間接給教育體繫帶來變革壓力。
比如,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會影響到出租車司機、翻譯、編輯和程序員等行業,
給就業市場帶來壓力
陳一丹認為我們應該調整教育體系,
在學科建設、課程設置、學生培養方案等方面做出改變。


一丹獎基金會還委託經濟學人智庫採訪了包括耶魯大學前校長、
新西蘭教育部長在內的17位教育界人士,
總結出了6個未來教育需要著重培養的學生特質:
1.跨學科的能力,跨出目前的專業細分的條框,具備多領域綜合技能;
2.創新和分析能力,未來想像力比掌握具體知識更重要;
3.企業家精神,培養勇於冒險、勇於承擔責任的人格特質;
4.掌握數字技術,讓學生適應未來與機器協作的工作環境;
5.領導力,團隊合作、全局思考、使命感;
6.全球視野和包容的人文精神,讓學生具備更寬廣的發展潛力。


最後,陳一丹說,推動教育體系向前發展,需要社會中的每一份子貢獻力量,
不過最關鍵的是學校的管理領導者和國家教育政策的製定者,
他們是不同教育主體、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關鍵。



--------------------------------
摘要:
1. 傳統的授課模式與學生的預期有落差
 我們正在走入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所說的“後喻文化”時代,
 也就是說要長輩反過來向晩輩學習,
 需要從原來的老師教學生的知識單向流動,轉為雙向甚至多向交流。
 教師的職責也不再是教授知識,更需要創造學習的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 目前考核學生的標准單一,不符合人才培養所需的多元化和多樣性
3. 教育體系與現實有落差,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
 每次重大科技進步都會影響到就業市場,間接給教育體繫帶來變革壓力。
 比如,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會影響到出租車司機、翻譯、編輯和程序員等行業,
 給就業市場帶來壓力。

6個未來教育需要著重培養的學生特質:
1.跨學科的能力,跨出目前的專業細分的條框,具備多領域綜合技能;
2.創新和分析能力,未來想像力比掌握具體知識更重要;
3.企業家精神,培養勇於冒險、勇於承擔責任的人格特質;
4.掌握數字技術,讓學生適應未來與機器協作的工作環境;
5.領導力,團隊合作、全局思考、使命感;
6.全球視野和包容的人文精神,讓學生具備更寬廣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