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1

❤內參-時間管理:待辦清單與“不辦清單”

出處:時間管理:待辦清單與“不辦清單”


艾利森·瑞姆曾經擔任美國馬薩諸塞總醫院的資深副總裁,如今他是一位企業管理顧問。
艾利森認為,要想管理好時間,待辦清單是必備工具,
你第一步要做的也是要釐清楚用這些清單來做什麼。
公眾號“家族企業雜誌”介紹了他對待辦清單的使用方法。

艾利森介紹說,他用三份清單加上日曆來管理自己時間,它們各自都有不同的功能
第一份清單列的是“重要但時間不緊急的事情”
第二份清單列的是“今天要完成的事”,如果某個工作出現,
 而他當下沒辦法立刻完成就會記錄在這份清單上,
 並且他會努力把清單上的事情做完才下班;
第三份清單是“不辦清單”,就是那些不值得花時間做的事情,
 既不重要又不緊急的事情也可以寫在這個清單上。


而日曆或者我們通常說的日程,則是用來預留具體的時間,以便於準時完成重要的事情。
舉例說,艾利森不會把“寫演講稿”列在待辦清單上,而是在日曆上留出具體的時段來完成。
這件事他會在確定了演講日期時就做,
這樣他就不會到了演講前一天才發現第二天要演講,而沒有準備好演講稿。
並且,在他得到演講邀請時,他就會把寫演講稿這件事寫在日曆上,
所以如果他實在沒時間寫演講稿,一開始查看日曆時就會發現這一點,當時就能回絕。
只要預定了某段時間,艾利森就不會挪作他用。

艾利森介紹說,當你要把事情放到待辦清單上時,
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問問自己,這件事情對於達成你的目標是否會有幫助?
這件事一定要由你做嗎?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只要有一個是“否”,
這件事情就該取消,或者交給別人處理,退出你的清單。
列出“不辦清單”,是用來提醒自己,已經決定不值得花時間做的事情有哪些。
把這些事情寫下來,以免它們默默回到待辦清單上。
此外,你也不用再浪費時間重複評估自己還有沒有時間去做那些事情。


總之,艾利森認為,只有管理好你的待辦清單才能管理好你的時間,希望對你有啟發。



----------------------------
摘要:
用三份清單加上日曆來管理自己時間,它們各自都有不同的功能。
1. 重要但時間不緊急的事情
 當你要把事情放到待辦清單上時,
 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問問自己,這件事情對於達成你的目標是否會有幫助?
 這件事一定要由你做嗎?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只要有一個是“否”,
 這件事情就該取消,或者交給別人處理,退出你的清單。
2. 今天要完成的事
 如果某個工作出現,而當下沒辦法立刻完成就會記錄在這份清單上,
 並且把清單上的事情做完才下班。
3. 不辦清單
 列出“不辦清單”,是用來提醒自己,已經決定不值得花時間做的事情有哪些。
 把這些事情寫下來,以免它們默默回到待辦清單上。
 此外,你也不用再浪費時間重複評估自己還有沒有時間去做那些事情。
日曆或者我們通常說的日程,則是用來預留具體的時間,以便於準時完成重要的事情。
舉例說,艾利森不會把“寫演講稿”列在待辦清單上,而是在日曆上留出具體的時段來完成。

❤內參-為什麼“假裝”對孩子的發展很重要

出處:為什麼“假裝”對孩子的發展很重要


很多小孩子都喜歡玩“假裝”的遊戲,比如假裝自己是聖誕老人,假裝自己是孫悟空。
過去有學者認為小孩子分不清真實和虛構,
現在學者確信,對於一般的想像出來的東西,孩子是能分清真假的,
尤其是當孩子假裝的時候,但他們仍然願意這麼做。
得到訂閱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的主理人萬維鋼在專欄裡介紹了一本英文書,叫《園丁與木匠》,這本書的作者是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書裡提到了“假裝”的兩個作用。




第一個作用是幫孩子想像不同的可能性
有一個實驗是這樣的,先給孩子一個播放器,這個播放器可以放音樂。
然後研究人員把播放器拿走,給孩子積木,
讓孩子假裝積木是播放器,然後假裝有音樂放出來,跟著音樂唱歌。
不過在這個實驗裡,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沒有假裝的能力,他們覺得積木沒辦法放音樂。
然後研究人員做了個測試,讓孩子設想不同事物的各種可能性,
結果會假裝的孩子想出來更多的可能性,不會假裝的孩子就沒有這種能力。
而想像不存在的東西,是一種非常高級的能力,也是創造力的起源。

第二個作用是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的心理狀態
這個能力在學術上叫做“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就是說你要知道別人的情緒是什麼樣子,他有什麼意圖,他有什麼慾望,
他是真的還是假裝,他的信仰是什麼……你得會判斷人的心理狀態。

舉個例子,老師給孩子展示了一個裝創可貼的包裝盒,
但是打開盒子之後,裡面裝的不是創可貼,而是曲別針。
然後老師把盒子合上,問5歲的小孩兩個問題:
第一,你知不知道盒子裡裝的是什麼?
第二,你猜別人覺得盒子裡裝的是什麼?
正確答案是,我知道盒子裡裝的是曲別針,我認為別人會以為盒子裡裝的是創可貼。
能答對這兩道題,說明孩子有推測別人想法的能力。
自閉症的兒童就沒有這種能力,所以他們社交起來很困難。
而研究表明,越是平時愛玩假裝遊戲的孩子,越能通過這個測試。
所以想要發展孩子理解別人的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玩假裝。


總之,“假裝”不僅能讓孩子想像不同的可能性,
還能讓孩子擁有“心智理論”中理解別人的能力。



-----------------------------------
摘要:
現在學者確信,對於一般的想像出來的東西,孩子是能分清真假的,
尤其是當孩子假裝的時候,但他們仍然願意這麼做。“假裝”有兩個作用。
1. 幫孩子想像不同的可能性
 有一個實驗是這樣的,先給孩子一個播放器,這個播放器可以放音樂。
 然後研究人員把播放器拿走,給孩子積木,
 讓孩子假裝積木是播放器,然後假裝有音樂放出來,跟著音樂唱歌。
 不過在這個實驗裡,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沒有假裝的能力,他們覺得積木沒辦法放音樂。
 然後研究人員做了個測試,讓孩子設想不同事物的各種可能性,
 結果會假裝的孩子想出來更多的可能性,不會假裝的孩子就沒有這種能力。
 而想像不存在的東西,是一種非常高級的能力,也是創造力的起源。
2. 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的心理狀態
 這個能力在學術上叫做“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就是說你要知道別人的情緒是什麼樣子,他有什麼意圖,他有什麼慾望,
 他是真的還是假裝,他的信仰是什麼……你得會判斷人的心理狀態。

 舉個例子,老師給孩子展示了一個裝創可貼的包裝盒,
 但是打開盒子之後,裡面裝的不是創可貼,而是曲別針。
 然後老師把盒子合上,問5歲的小孩兩個問題:
 第一,你知不知道盒子裡裝的是什麼?
 第二,你猜別人覺得盒子裡裝的是什麼?
 正確答案是,我知道盒子裡裝的是曲別針,我認為別人會以為盒子裡裝的是創可貼。
 能答對這兩道題,說明孩子有推測別人想法的能力。
 自閉症的兒童就沒有這種能力,所以他們社交起來很困難。
 而研究表明,越是平時愛玩假裝遊戲的孩子,越能通過這個測試。
 所以想要發展孩子理解別人的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玩假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