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0

❤內參-為什麼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後悔了

出處:為什麼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後悔了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不免會經歷一些讓自己感到後悔的事情。
不過,人們有時並不想承認自己的悔意。這是為什麼呢?
艾亞爾·溫特( Eyal Winter)是來自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的學者,
他在一篇文章中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提出了三個解釋。好奇心日報編譯了這篇文章。

第一種解釋是“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
這是一個行為金融學裡的概念,
意思是,投資者往往傾向於賣出賺錢的股票、繼續持有賠錢的股票,也就是“出贏保虧”。
在盈利的時候,人們是風險迴避者,
在虧損的時候,人們又變成了風險偏好者,覺得說不定某天又能漲回來。

第二種解釋是“沉沒成本偏差(Sunk Cost Bias)”
當人們為一件事付出了越多的努大,就越無法承受放棄它的痛苦。
如果在努力期間出現了問題,人們反而會找些理由勸服自己,甚至付出更多的成本。

第三種解釋是“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
這個概念我們都很熟悉,
簡單說就是,當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損失會令他們更加難以忍受,
等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是等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很多時候,後悔也沒有太大用處。不過,溫特提出了兩個建議,幫你減輕後悔的痛苦。
一是意識到你對後悔情緒的本能抵觸。
比如,當你買了很貴卻不好看的衣服,你的大腦可能會想“既然這麼貴,
還是多穿穿吧,不然浪費了”。
溫特認為,對於答案已經確定的事情,及時止損才是唯一的合理方案。
二是對別人的意見持開放的態度。
比如,你想去一個旅遊景點,網絡上很多人對它的評論都不太好,
這時候你應該做好兩手準備,不要以“不信邪”的心態直接跑過去,之後又感到後悔。
另外,同樣是壞主意,如果它來自別人而不是你自己,這樣你給自己的壓力也不會太大。



--------------------------
摘要:
1. 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
 這是一個行為金融學裡的概念,
 意思是,投資者往往傾向於賣出賺錢的股票、繼續持有賠錢的股票,也就是“出贏保虧”。
 在盈利的時候,人們是風險迴避者,
 在虧損的時候,人們又變成了風險偏好者,覺得說不定某天又能漲回來。
2. 沉沒成本偏差(Sunk Cost Bias)
 當人們為一件事付出了越多的努大,就越無法承受放棄它的痛苦。
 如果在努力期間出現了問題,人們反而會找些理由勸服自己,甚至付出更多的成本。
3.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
 當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損失會令他們更加難以忍受,
 等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是等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