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1

❤內參-溝通的7個基本原則

出處:傅盛:溝通的7個基本原則


獵豹移動CEO傅盛認為,工作中80%的問題都是溝通造成的。
溝通的本質,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別人聽懂了什麼。
但是,想要確認對方有沒有聽懂,也是很難的。
傅盛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寫了一篇文章,給出了一些溝通上的建議。


首先,溝通很難,主要是因為下面三個客觀事實。
第一個事實是,每個人大腦裡的信息儲備完全不一樣。
由於每個人的大腦信息儲備和處理能力不同,
導致不同專業背景、不同職位、不同成長環境的人,
在知識儲備、理解力、思考模式上完全不一樣。
傅盛說,他曾經覺得自己的溝通能力還不錯,
但自從做了機器人這個行業之後,他發現很難跟行業背景不同的人達成一致。
而這種困難本質上就是因為各自知識儲備的差異、
以及由此形成的思維模式差異,最後造成了非常大的溝通成本。

第二個事實是,語言的傳輸過程是有損耗的。
當雙方進行溝通時,說出的任何一段語言,都會經過信息的處理和接收,
這就依賴於各自的信息儲備。在這個過程中,信息一定會有損耗。
比如,同樣一個詞,放在不同的語言體系裡,意思變化可能非常大。

第三個事實是,人們很容易進入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
這裡體現為四種心態:
一是覺得對方是自己肚子裡的蛔蟲,就應該聽懂,如果不懂,就懶得溝通。
二是覺得自己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對方應該能聽懂。
三是“自尊心態,或者自卑心態”,也就是別人不理他,他也不理別人,不屑於溝通。
很多人都有這種心態,不經過思考,直接把問題歸咎於對方。
第四種心態叫道德至高點,比如,有人會說,自己什麼都不圖,就圖公司能更好;
或者說,自己就是想把這件事做好,所以,大家應該理解他。

傅盛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訴求。
我們不能簡單地用出發點或者心理優越感,代替溝通本身的問題。
如果意識不到問題的內核,
就沒辦法正確面對溝通能力不足的問題,這樣就會導致問題一直存在。
分析完溝通困難的原因之後,
傅盛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觀察,總結了溝通之前要確立的7個基本原則。


第一,信息盡量透明。
企業內部做到信息透明,最大的好處是降低溝通成本。
比如,谷歌允許每個員工去查代碼,
Facebook的員工可以去查其他人的工作目標,目的都是為了信息透明。

第二,多傾聽,理解對方要表達的內容。
看一個人會不會溝通,就看他打斷別人的次數,以及他聽人講話的狀態。
很多人都沒有傾聽能力,因為一個人的語言輸入效率只佔大腦的20%,
剩下的80%人們經常用來走神。因此,聽別人講話的人很多,但擁有傾聽能力的人很少。
 “傾聽的本質其實是讓你的大腦高負荷運轉,同時順著主講人的主線進入對方的世界,
理解對方為什麼這麼講。擁有這樣的能力是很難的,必須刻意訓練。”

第三,表述時要把“細節描述”和“宏觀概括”結合起來,要有框架描述。
所謂的框架描述,說的是既要有戰略意圖的描述,也要有目標的拆解;
不要用形容詞,描述越具體、越清晰越好。

第四,把溝通本身作為問題,不進行立場假設。
當我們跟別人協作時,結果和預期有可能不一樣,
這時候,我們首先應該想的是雙方的溝通不到位,
而不是去想“對方就是不干活,跟自己對著幹”。每個人都有做事的動力,
但我們也要承認,人都是懶惰的,理解能力都有局限。
我們不要輕易去懷疑別人的立場,因為一旦進入立場假設,中間的溝通過程就容易被忽略。

第五,溝通技巧是可以不斷提升的。
傅盛認為,溝通技巧的核心是要高度重視溝通形式。
電子郵件或者微信,不能作為溝通手段,最多作為一種信息的備忘手段。
發郵件或者微信,不是在溝通,而是在下達指令。
另外,你也很難能確定自己有能力在郵件或者微信裡,用幾行字把問題解釋清楚。

第六,面對面溝通最高效。
傅盛說,
如果問題很緊急、很重要,最好的方式是面對面溝通。
面對面溝通之前,首先要做好充分準備,
其次要帶著問題來,最後是做好記錄,這樣效率最高。

第七,有反饋的溝通最有效。
當你跟人溝通之後,要想辦法得到對方的反饋,也就是了解對方聽懂了什麼。
這樣的反饋,不是對方說自己聽懂了,
而是溝通完之後,對方做了一份文檔,甚至把剛才溝通的事情再講一遍。
本質上就是讓他花時間去思考,整理思路,把溝通結果整理出來。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傅盛:如何用溝通解決80%的工作問題?
一個CEO的幾條溝通建議》;見於微信公眾號“傅盛”。



---------------------------------
摘要:
溝通很難,主要是因為下面三個客觀事實。
1. 每個人大腦裡的信息儲備完全不一樣。
2. 語言的傳輸過程是有損耗的。
3. 人們很容易進入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
 (1)覺得對方是自己肚子裡的蛔蟲,就應該聽懂,如果不懂,就懶得溝通。
 (2)覺得自己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對方應該能聽懂。
 (3)“自尊心態,或者自卑心態”,也就是別人不理他,他也不理別人,不屑於溝通。
 (4)道德至高點,比如,有人會說,自己什麼都不圖,就圖公司能更好;
 或者說,自己就是想把這件事做好,所以,大家應該理解他。

溝通之前要確立的7個基本原則。
1. 信息盡量透明(坦白)
2. 多傾聽,理解對方要表達的內容。
 看一個人會不會溝通,就看他打斷別人的次數,以及他聽人講話的狀態。

 很多人都沒有傾聽能力,因為一個人的語言輸入效率只佔大腦的20%,
 剩下的80%人們經常用來走神。因此,聽別人講話的人很多,但擁有傾聽能力的人很少。
  “傾聽的本質其實是讓你的大腦高負荷運轉,同時順著主講人的主線進入對方的世界,
 理解對方為什麼這麼講。擁有這樣的能力是很難的,必須刻意訓練。”
3. 表述時要把“細節描述”和“宏觀概括”結合起來,要有框架描述
 所謂的框架描述,說的是既要有戰略意圖的描述,也要有目標的拆解;
 不要用形容詞,描述越具體、越清晰越好。
4. 把溝通本身作為問題,不進行立場假設
5. 溝通技巧是可以不斷提升的
 電子郵件或者微信,不能作為溝通手段,最多作為一種信息的備忘手段。
 發郵件或者微信,不是在溝通,而是在下達指令。
 另外,你也很難能確定自己有能力在郵件或者微信裡,用幾行字把問題解釋清楚。
6. 面對面溝通最高效
 如果問題很緊急、很重要,最好的方式是面對面溝通。
 面對面溝通之前,首先要做好充分準備,
 其次要帶著問題來,最後是做好記錄,這樣效率最高。
7. 有反饋的溝通最有效
 當你跟人溝通之後,要想辦法得到對方的反饋,也就是了解對方聽懂了什麼。
 這樣的反饋,不是對方說自己聽懂了,
 而是溝通完之後,對方做了一份文檔,甚至把剛才溝通的事情再講一遍。
 本質上就是讓他花時間去思考,整理思路,把溝通結果整理出來。

❤內參-自我解釋的學習效果更好

出處:自我解釋的學習效果更好


在教學過程中,怎樣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知識點?
英國心理學會(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網站介紹的一篇論文表示,
比起老師講解,讓學生自己試著解釋一遍知識點,學習效果會更好。
這篇發表在《教育心理學評論》(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的論文,
分析了涉及6000名參與者的64項研究,得出結論:自我解釋是一種強有力的學習策略。

自我解釋(self-explanation),
指的是學習者拿到學習材料之後,向自己做出解釋,試圖理解新信息的活動。
換句話說,自我解釋是一種要求學生基於自己原有的知識,去解讀新知識的行為。

在自我解釋的過程中,
學生會建立起新知識點和原有知識之間的因果關係,從而增強自己的理解。
而且,自我解釋的過程還能幫助學生意識到那些自己不知道的內容,
或者他們一知半解的內容。

對於老師們來說,最好教學策略之一,是讓學生試試看,
他們能不能向自己解釋一些知識點,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者讓他們查找書籍。

研究顯示,學習效果好的人常常在學習過程中自發地進行自我解釋。
此外,經過老師提示再進行自我解釋對學習同樣也有好處。
西蒙弗雷澤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
當學生被老師們提示進行自我解釋的時候,學生們的學習效果得到了改善。
研究人員補充,雖然自我解釋比由老師或者教材直接給出解釋學習效果更好,
但是老師的解釋總比沒有解釋好。

以上就是研究人員基於64項學習相關研究得出的結論,
下一次學習新事物的時候,你可以試著給自己解釋一遍這個知識點。



-------------------------------
摘要:(教別人,跟這意思一樣)
自我解釋(self-explanation),
指的是學習者拿到學習材料之後,向自己做出解釋,試圖理解新信息的活動。
換句話說,自我解釋是一種要求學生基於自己原有的知識,去解讀新知識的行為。


在自我解釋的過程中,
學生會建立起新知識點和原有知識之間的因果關係,從而增強自己的理解。
而且,自我解釋的過程還能幫助學生意識到那些自己不知道的內容,
或者他們一知半解的內容。

對於老師們來說,最好教學策略之一,是讓學生試試看,
他們能不能向自己解釋一些知識點,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者讓他們查找書籍。

內參-幫你找到工作意義的5類問題

出處:幫你找到工作意義的5類問題


很多公司都喜歡宣傳自己的使命和價值觀,以此鼓舞員工努力工作。
但是,資深領導力專家克莉絲蒂·赫奇斯在一篇文章中認為,
員工真正需要的是內在的使命感,也就是員工發自內心地投入工作,對工作滿意。
文章說,領導者可以問員工以下5類問題,幫員工找到自己的內在使命感。
微信公眾號“家族企業雜誌”翻譯了這篇文章。

第一,問員工擅長的領域。
比如,問員工擅長做什麼;哪些工作做起來比較容易;
以及問他在整個職業生涯當中,因為哪些原因引起了別人的注意。
這些問題可以幫人們找到自己的強項,然後根據強項來擴展其他方面的可能性。

第二,問員工喜歡的東西。
比如,問他在平常的工作日希望做什麼事;哪些工作上的事能激勵他;
或者問他如果可以自由安排工作,他會怎樣規劃時間。
這些問題可以幫人們找到自己喜歡工作的哪些部分。

第三,問員工覺得哪些事情最有用
比如,問他什麼樣的工作成果讓他感到自豪;
問他負責的哪些工作對團隊最重要;
問他生活中最優先的事項是什麼,這件事能不能和工作聯繫到一起。
這類問題能凸顯某些工作對於一個人的內在價值。

第四,問員工的驅動力。
比如,問他正在學習哪些將來會用到的東西;
問他下一步的打算;以及問他怎樣通過目前的工作去接近自己追求的目標。
問這些問題,是要讓人們知道今天的工作怎樣幫自己朝著未來的目標前進。
第五,問員工跟其他人的關係
比如,問他覺得哪一種工作夥伴關係最適合自己;
或者讓他談談如果辦公室裡都是他最喜歡的人,會是什麼樣;
還可以問工作是怎樣提升他的家庭和社交關係的。
這些問題會鼓勵人們,去思考和培養讓工作更有意義的關係。



----------------------------------
摘要:
1. 問員工擅長的領域
 這些問題可以幫人們找到自己的強項,然後根據強項來擴展其他方面的可能性。
2. 問員工喜歡的東西
 比如,問他在平常的工作日希望做什麼事;哪些工作上的事能激勵他;
 或者問他如果可以自由安排工作,他會怎樣規劃時間。
 這些問題可以幫人們找到自己喜歡工作的哪些部分。
3. 問員工覺得哪些事情最有用
 比如,問他什麼樣的工作成果讓他感到自豪;
 問他生活中最優先的事項是什麼,這件事能不能和工作聯繫到一起。
 這類問題能凸顯某些工作對於一個人的內在價值。
4. 問員工的驅動力
 這要讓人們知道今天的工作怎樣幫自己朝著未來的目標前進。
5. 問員工跟其他人的關係
 去思考和培養讓工作更有意義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