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9

❤內參-俞敏洪:做好工作的兩件事與四種心態

出處:俞敏洪:做好工作的兩件事與四種心態


在洪泰基金的內部培訓上,洪泰基金創始人之一新東方集團董事長俞敏洪
結合自己的經驗和經歷向洪泰的新員工分享了一些職場工作心得。

俞敏洪認為,一個人在公司要做好兩件事,
一個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另一個是跟周圍人的關係融洽到極致。


俞敏洪說,工作做到極致很容易明白,但如何做到是很難的一件事。
大部分人做工作只是做到直屬領導滿意為止,勉強過關,
所以大部分人都是抱著混日子的心態去做。
真要做到極致,要不斷去鑽研才會出現新機遇,
它不是說別人教給你什麼東西你就怎麼做,而是你必須自己想辦法做,超越你本人的狀態。
而把同事關係融洽到極致,不是說拼命討好別人,
而是要和同事和平相處,別人有什麼困難、有什麼不方便時幫幫人家;
另外是不要在背後搞事情。

此外,俞敏洪還分享了在公司做事要有的四種心態。
第一種叫學習心態,就是對成長有期盼。

第二種是合作心態,就是一個人獨自幹成不如一起合作來幹。
第三種是謙讓心態,就是說一件事由一個團隊做成了,
不管你花了多少力氣,尤其是你是團隊的領導者,在上報時一定要直接往後退。
“即使你不是頭,頭把功勞放到你身上,你也要感謝大家。
大家都是同事,不要去爭搶,你可以爭一時,也許你這一次多拿了一次獎金,
可能以後再合作的時候別人就不會想到你,你的機會就被擋住了。
很多人不知道是自己擋住了自己的機會。”

第四種是擔當心態
就是當遇到真正的問題時,或者對你來說出現人生重大機會時一定要爭取。
比如說,當部門缺少領導,而你認為自己當領導一定能把事做成時,
千萬不能想“我是不能當領導的,再選一個領導來。”
你應該直接到辦公室,說把這件事情交給我,給我一段時間來證明自己,
做不好我辭職,做好了你給我獎勵。
一方面要謙讓,這是對同事態度上的謙讓,一方面有機會就得要爭取。

俞敏洪認為,有這四種心態才能把事情做好。



----------------------------
摘要:
一個人在公司要做好兩件事
1. 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
 真要做到極致,要不斷去鑽研才會出現新機遇,
 它不是說別人教給你什麼東西你就怎麼做,
 而是你必須自己想辦法做,超越你本人的狀態。
2. 跟周圍人的關係融洽到極致
 不是說拼命討好別人,而是要和同事和平相處,
 別人有什麼困難、有什麼不方便時幫幫人家;另外是不要在背後搞事情。
另外,做事要有的四種心態
1. 學習心態,就是對成長有期盼。
2. 合作心態,就是一個人獨自幹成不如一起合作來幹。
3. 謙讓心態
 即使你不是頭,頭把功勞放到你身上,你也要感謝大家。
 大家都是同事,不要去爭搶,你可以爭一時,也許你這一次多拿了一次獎金,
 可能以後再合作的時候別人就不會想到你,你的機會就被擋住了。
 很多人不知道是自己擋住了自己的機會。
4. 擔當心態
 一方面要謙讓,這是對同事態度上的謙讓,
 一方面有機會就得要爭取,出現人生重大機會時一定要爭取。

❤內參-觀點:為什麼我們需要哲學?

出處:觀點:為什麼我們需要哲學?


美國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在一次共和黨辯論會上宣稱,
社會需要更多的焊接工,更少的哲學家。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博士黃遠帆認為,
會出現這樣“哲學無用論”的偏見,是因為判斷價值的方法出了問題。
他在微信公眾號“微思客WeThinker”上的一篇文章中介紹了
英國哲學家梅勒(D. H. Mellor)對於哲學價值的見解。

在哲學中,事物的價值大概可以分為兩類:“工具價值”和“內在價值”。 
“內在價值”指事物本身的價值,而“工具價值”就要通過服務於另一個目的來體現。
有人覺得科學比哲學有用得多,往往是因為科學知識能更好地轉化為應用技術,
從而創造更多的“工具價值”,但梅勒認為這個論斷過於簡單了。


首先,哲學讓人能更好地發揮積極價值。
在梅勒看來,
從工具性的角度去判斷一樣事物是否有用,要看它作為手段是怎樣服務目的的。
比如你用一把刀來砍柴,可以說發揮了它應有的價值,
但如果用它來傷人,那麼就是在創造負面價值了。
從這個角度上說,哲學的發展為人類發揮積極價值提供了很大動力。
歷史上,很多著名的社會運動都是靠哲學的發展帶動的,
比如啟蒙運動影響了美國和法國革命,平權思想讓黑奴和女性的地位逐漸提高等等。


其次,哲學通過豐富的內在價值彌補了工具價值上的不足。
梅勒提出了一個價值衡量概念:
淨值(net value),指的是一樣事物“內在價值”和“工具價值”加總之後的價值。
比如,早期設計的飛機已經無法再正常運行了,
但它代表了當時的設計理念,所以被放到博物館展出。
這時,這架飛機的內在價值為正,工具價值為負,
但它的內在價值彌補了它在工具價值上的不足,所以我們還是認為它的淨值很高。
可見在價值判斷上,工具上的有用性有時並不那麼重要,
也許我們不能用哲學作品來治療疾病,
但並不能因為這個理由就說哲學作品的淨值比科學技術低。
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
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錄》等等哲學著作都給後人帶來很多啟示,
這種內在價值是不能被忽視的。



------------------------------
摘要:
在哲學中,事物的價值大概可以分為兩類:“工具價值”和“內在價值”。
“內在價值”指事物本身的價值,而“工具價值”就要通過服務於另一個目的來體現。
有人覺得科學比哲學有用得多,往往是因為科學知識能更好地轉化為應用技術,
從而創造更多的“工具價值”,但梅勒認為這個論斷過於簡單了。
1. 哲學讓人能更好地發揮積極價值。
 從工具性的角度去判斷一樣事物是否有用,要看它作為手段是怎樣服務目的的。
 比如你用一把刀來砍柴,可以說發揮了它應有的價值,
 但如果用它來傷人,那麼就是在創造負面價值了。
 從這個角度上說,哲學的發展為人類發揮積極價值提供了很大動力。
 歷史上,很多著名的社會運動都是靠哲學的發展帶動的,
 比如啟蒙運動影響了美國和法國革命,平權思想讓黑奴和女性的地位逐漸提高等等。
2. 哲學通過豐富的內在價值彌補了工具價值上的不足
 淨值(net value),指的是一樣事物“內在價值”和“工具價值”加總之後的價值。
 比如,早期設計的飛機已經無法再正常運行了,
 但它代表了當時的設計理念,所以被放到博物館展出。
 這時,這架飛機的內在價值為正,工具價值為負,
 但它的內在價值彌補了它在工具價值上的不足,所以我們還是認為它的淨值很高。
 可見在價值判斷上,工具上的有用性有時並不那麼重要

 也許我們不能用哲學作品來治療疾病,
 但並不能因為這個理由就說哲學作品的淨值比科學技術低。
 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
 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錄》等等哲學著作都給後人帶來很多啟示,
 這種內在價值是不能被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