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8

❤內參-方法:如何提出正確的問題

出處:方法:如何提出正確的問題


麻省理工學院領導力中心執行主任哈爾·格雷格森(Hal Gregersen),
曾與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合著《創新者的基因》一書,
書裡提出創新者要具備五種特質:聯繫、發問、觀察、交際和實驗。
格雷格森認為,提問是未來最重要的領導力技巧,
只有提出正確的問題,企業才能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法。
接受《哈佛商業評論》採訪時,格雷格森介紹了自己的觀點。


格雷格森認為,企業管理者應讓自己身處不同環境,與不同的人交流,
這樣才會激發思考,讓新問題浮現出來。新的問題可能會由別人提出,也可能會自己想到。
他還介紹了一種催化提問法(catalytic questioning methodology),就是說,
組織要為員工創造空間和地點,幫助大家提出催化問題,
催化問題就是人們公開提出的一種想法或假設,能讓組織發展出全新的道路。
這種問題在普通談話中很難被提及,所以組織要為人們創造空間。


有了合適的空間後,怎麼能夠提出催化問題呢?
格雷格森建議,
人們可以採取井噴式提問(question burst)。
比如,當你遇到某個解決不了的難題,可以和幾個人一起坐下來,
定時四分鐘以上,不斷提出相關問題。
格雷格森說:
“不要去想為什麼問,也別去想答案,更不要解釋,只要盡可能提出更多問題。
對答案和提問的合理性不做解釋,其他人就會知道你有興趣尋找解決問題的新途徑。” 
徵集完問題後,可以從中找出三四個回答後能顛覆現狀的問題,那些就是催化式問題。
通過這樣的方式,大部分情況下人們都會重塑問題,並且至少得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格雷格森說,大多數企業都會僱用那些能夠解答問題的人,
很多高管晉升就是因為他們很好地解答了很多問題,
但一旦做到CEO後,解答問題不夠了,需要提出更好的問題為組織創造未來,
我們非常關心解決問題的能力,卻很少有教授傳授尋找問題的能力。
教授在課堂上可能會講解一個哈佛案例,總結其中的問題,
你只需要根據有限的數據信息,像偵探一樣找出答案。
而尋找問題需要退後一步,思考我們解決的到底是什麼,以及應該關心什麼問題。”



-------------------------
摘要:
組織要為員工創造空間和地點,幫助大家提出催化問題,
催化問題就是人們公開提出的一種想法或假設,能讓組織發展出全新的道路。
這種問題在普通談話中很難被提及,所以組織要為人們創造空間。

可以採取井噴式提問(question burst)。
比如,當你遇到某個解決不了的難題,可以和幾個人一起坐下來,
定時四分鐘以上,不斷提出相關問題。
不要去想為什麼問,也別去想答案,更不要解釋,只要盡可能提出更多問題。
對答案和提問的合理性不做解釋,其他人就會知道你有興趣尋找解決問題的新途徑。
徵集完問題後,可以從中找出三四個回答後能顛覆現狀的問題,那些就是催化式問題。
通過這樣的方式,大部分情況下人們都會重塑問題,並且至少得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我們非常關心解決問題的能力,卻很少有教授傳授尋找問題的能力。
教授在課堂上可能會講解一個哈佛案例,總結其中的問題,
你只需要根據有限的數據信息,像偵探一樣找出答案。
而尋找問題需要退後一步,思考我們解決的到底是什麼,以及應該關心什麼問題。

❤內參-怎樣花錢才能更幸福?

出處:怎樣花錢才能更幸福?


春節剛剛過去,每個家庭盤點一下節日期間的花費,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可是怎樣花錢才能讓人更幸福呢?
英國的心理學家克勞迪婭·哈蒙德(Claudia Hammond)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出發,
在《花錢的藝術》一書中,探討金錢對人類的影響,並提供了一些角度新穎的理財建議。
自媒體人戰隼在微信公眾號上介紹了這本新書。


哈蒙德認為,大腦對待現金、卡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如果一個東西用現金付賬,大腦就會更謹慎。但要是刷卡,就更容易做出花錢的決定。
因此,如果想控制自己的購物慾,最好在買小東西時用現金,大筆花錢時用卡。

平時家長少不了要給孩子們零花錢,
可怎麼給才能培養孩子們正確的理財觀念,是每個家長頭疼的問題。
書中引用了英國的一項研究表明,
在孩子們做完作業或家務後再給零花錢,是幫助孩子們形成正確金錢觀念的最好方式。
然而這樣做也隱含風險。當你將家務活和金錢掛鉤,孩子們就不會主動幫忙了。
因此,研究人員建議,當孩子們長大一些,父母可以將家庭收支情況主動告訴他們,
這樣孩子就能從整個家庭的角度思考,知道他們的零花錢應該用在何處。

除了和孩子們多談談錢,哈蒙德建議,
父母也應該鼓勵孩子們學習數學。
數學有助於子女成年後更好地管理金錢,與金錢形成一種健康的關係。

此外,書中還有許多有趣的花錢建議:不要去上鑑賞紅酒的課程。
如果你對昂貴的酒了解得太多的話,就會在意你喝的東西。
如果你不了解的話,便宜的酒味道依舊很好,尤其是在你朋友騙你它很昂貴的時候;
如果你想花錢讓自己高興,那就為各種體驗買單,而不要把錢花在物質的東西上。
如果你堅持想買物質來取悅自己,那就確保它能為你帶來美好的體驗。



---------------------------
摘要:
大腦對待現金、卡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如果一個東西用現金付賬,大腦就會更謹慎。但要是刷卡,就更容易做出花錢的決定。
因此,如果想控制自己的購物慾,最好在買小東西時用現金,大筆花錢時用卡。

平時家長少不了要給孩子們零花錢,
可怎麼給才能培養孩子們正確的理財觀念,是每個家長頭疼的問題。
當孩子們長大一些,父母可以將家庭收支情況主動告訴他們,
這樣孩子就能從整個家庭的角度思考,知道他們的零花錢應該用在何處。
除了和孩子們多談談錢,父母也應該鼓勵孩子們學習數學。
數學有助於子女成年後更好地管理金錢,與金錢形成一種健康的關係。

此外,還有一些有趣的花錢建議,例如不要去上鑑賞紅酒的課程。
如果你對昂貴的酒了解得太多的話,就會在意你喝的東西。
如果你不了解的話,便宜的酒味道依舊很好,尤其是在你朋友騙你它很昂貴的時候;
如果你想花錢讓自己高興,那就為各種體驗買單,而不要把錢花在物質的東西上。
如果你堅持想買物質來取悅自己,那就確保它能為你帶來美好的體驗。

2018/02/27

❤內參-學習能力高的人,有4個特質

出處:學習能力高的人,有4個特質


學習能力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能力。
艾瑞卡·安德森(Erika Andersen)在《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中
介紹了學習能力高的人具有的4個特質,它們分別是志向、自省能力、好奇心和容錯能力。
艾瑞卡·安德森是諮詢公司普林多斯公司(Proteus)的創始人,
她也是領導力專家、暢銷書作者,出版過《學習力》一書。我們來了解下這4個特質:


首先是志向
當人們遇到新學習機會時,第一個路障是總會想到壞的一面,這無形中就挫敗了志向。
如果我們想學習某些東西,就要多關注積極面。
比如可以想想學會了它,自己能收穫什麼,設想未來獲得豐富成果時的喜悅心情。
這樣做能鼓勵我們開始行動。研究者發現,把關注重點從挑戰轉移到收穫,
能讓你立志於從事那些並無吸引力的活動


第二是自省能力
在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進行的一項研究中,
94%的大學教授說,他們的“工作水平高於一般”。顯然,幾乎半數的人都評價有誤。
只有6%的參與者認為自己在成為優秀教授的路上還有很多學習空間。
那些對自己評價更準的人的思維過程是:
他們承認自己的觀點經常有偏差或錯誤,然後儘可能保持客觀,
因此他們更能虛心聽取他人的建議,並拿出實際行動。
你也可以進行自我評價,然後估算這些評價的可靠性。



第三是好奇心
優秀的學習者保持著童年的好奇心,或是在內心獨白時重新獲得好奇心。
他們不會對某個新主題缺乏興趣,因為他們會問自己一些關於這個主題的“好奇問題”,
然後以實際行動跟進。
心理學研究者卡洛爾·桑索內(Carol Sansone)發現,
通過思考如何採用不同方法讓工作更有趣,人們會增強對某些工作的興趣。
換句話說,他們把內心獨白從“這很無聊”改成了“我好奇如果我能這麼做,會如何?”
下次有人讓你學新東西,或者有同事在學所以你也要學習時,不妨問自己幾個好奇問題:
為什麼其他人如此興奮?這怎樣能讓我的工作更輕鬆?然後再尋找答案。
你可能只需要找到一個興奮點,就足以化“無聊”為有趣。


第四是容錯能力。
當我們嘗試新事物,又不太擅長時,會產生糟糕的想法:
“我討厭這個;我是個笨蛋;我永遠也不可能做好這個;這太讓人挫敗了!”
這些狀態佔據了大量的學習空間。一個初學者的理想心態應該是對錯誤寬容且平衡:
“開始我可能做不好,因為我以前從未做過;而且我知道,時間一長我就能掌握它。”
研究者羅伯特·伍德和阿爾伯特·班杜拉在20世紀80年代就發現,
在獲得新技術的早期階段,
如果人們被鼓勵犯錯和從錯誤中學習,就會增進他們的“興趣、耐性和表現”。


以上就是高學習能力者所具有的4個特質。



------------------------------
摘要:
1. 志向
 當人們遇到新學習機會時,第一個路障是總會想到壞的一面,這無形中就挫敗了志向。
 如果我們想學習某些東西,就要多關注積極面。
 比如可以想想學會了它,自己能收穫什麼,設想未來獲得豐富成果時的喜悅心情。
 這樣做能鼓勵我們開始行動。
 研究者發現,把關注重點從挑戰轉移到收穫,能讓你立志於從事那些並無吸引力的活動。
2. 自省能力
 那些對自己評價更準的人的思維過程是:
 他們承認自己的觀點經常有偏差或錯誤,然後儘可能保持客觀,
 因此他們更能虛心聽取他人的建議,並拿出實際行動。
 你也可以進行自我評價,然後估算這些評價的可靠性。
3. 好奇心
 優秀的學習者保持著童年的好奇心,或是在內心獨白時重新獲得好奇心。
 他們不會對某個新主題缺乏興趣,因為他們會問自己一些關於這個主題的“好奇問題”,
 然後以實際行動跟進。
 他們把內心獨白從“這很無聊”改成了“我好奇如果我能這麼做,會如何?”
 下次有人讓你學新東西,或者有同事在學所以你也要學習時,不妨問自己幾個好奇問題:
 為什麼其他人如此興奮?這怎樣能讓我的工作更輕鬆?然後再尋找答案。
 你可能只需要找到一個興奮點,就足以化“無聊”為有趣。
4. 容錯能力
 當我們嘗試新事物,又不太擅長時,會產生糟糕的想法:
 “我討厭這個;我是個笨蛋;我永遠也不可能做好這個;這太讓人挫敗了!”
 這些狀態佔據了大量的學習空間。一個初學者的理想心態應該是對錯誤寬容且平衡:
 “開始我可能做不好,因為我以前從未做過;而且我知道,時間一長我就能掌握它。”
 在獲得新技術的早期階段,
 如果人們被鼓勵犯錯和從錯誤中學習,就會增進他們的“興趣、耐性和表現”。

❤內參-團隊合作:自己挑隊友效果更好

出處:團隊合作:自己挑隊友效果更好


在職場上,為了完成某個項目,經常需要團隊合作。
那怎麼做才能讓人與人之間合作的效果更好呢?
一項發表在《美國科學院學報》的研究發現,
當團隊成員有權利選擇自己的隊友時,他們的合作效果可能會更好。
和熟悉的伙伴一起工作時,工作效率可能會更高。界面新聞編譯了這項研究。


研究人員把參加實驗的人進行分組,讓他們玩線上游戲。
每人剛開始的時候有1000個單位的錢幣。
如果一個玩家願意給另一個玩家50個錢幣,
那麼在他失去50個錢幣的情況下,另一位玩家會獲得100個錢幣。

在分組的時候,也進行了特別的設置。
一些遊戲團隊是隨機組成的,另一些遊戲團隊的成員是相互認識的。
在這樣安排之後,研究者讓一些團隊的人數保持不變,
也就是他們不能增加或者減少自己的隊員。
而另一些團隊成員的人數是可以改變的,他們可以靈活地增減團隊成員。


此外,
研究人員會提前告訴玩家,其中一些人是願意分享錢幣的,而另一些人是不願意分享的。
但是研究人員發現,那些“願意分享錢幣”的人並不搶手。
換句話說,人們並不像想像中那樣,更願意和這些有著好名聲的人組隊。
實驗中,表現最好的團隊是那些和熟悉的人一起合作的、並且有權更換成員的團隊。

研究人員總結說,
真正和合作效果有關的是,人們是否有能力去調整團隊的網絡結構。
此外,人際關係也會起作用,
那些和熟悉的人一起合作、有著豐富人際關係網絡的人,合作效果更好。
總之,給相互關係融洽的人一個選擇自己隊友的機會,
或許能夠給整個團隊帶來更多的成果。



------------------------------
摘要:
人們並不像想像中那樣,更願意和這些有著好名聲的人組隊。
實驗中,表現最好的團隊是那些和熟悉的人一起合作的、並且有權更換成員的團隊。

真正和合作效果有關的是,人們是否有能力去調整團隊的網絡結構。
此外,人際關係也會起作用,
那些和熟悉的人一起合作、有著豐富人際關係網絡的人,合作效果更好。
總之,給相互關係融洽的人一個選擇自己隊友的機會,
或許能夠給整個團隊帶來更多的成果。

2018/02/26

❤內參-巴菲特:別人越大膽,我們越謹慎

出處:巴菲特:別人越大膽,我們越謹慎


北京時間2月24日晚,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會主席、
“股神”巴菲特發布了2018年度《巴菲特致股東信》,這是巴菲特發布的第53封股東信。

首先,巴菲特在信中提到了公司在收購方面遇到的挑戰。
他表示:“公司目標是大幅提高非保險類業務收入,
將需要實施一筆、甚至更多的巨額收購。
”巴菲特也公佈了收購新公司的參考標準,
包括長期的競爭力,高水平的管理,
有形資產的良好回報,誘人的內在增長機會,以及合理的價格。
但當2017年整個市場掀起併購狂潮時,
伯克希爾·哈撒韋卻找不到價格合適的收購對象,因為他們打算收購的大部分公司都太貴了。
巴菲特說:
“在併購上,我們(和芒格)遵循一條簡單的原則:別人越大膽,我們就越謹慎。”

其次,巴菲特再次提到了他和華爾街資產管理公司Protégé Partners的“十年賭約”。
這次打賭是從2007年開始的,作為對手,Protégé Partners選擇了五隻組合基金,
這五隻組合基金涵蓋了200只主動管理型的對沖基金,
這些基金可以隨時投資他們自認為有潛力的公司。 
Protégé Partners預計這五隻組合基金會超過標準普爾500指數,巴菲特則認為不會。
最終,這五隻基金只在2008年跑贏了標普500指數,之後的九年裡表現都不如標普500指數。
這一賭約在2017年正式結束,為巴菲特贏得了100萬美元。

巴菲特在信中強調,在這十年裡,市場行為並沒有任何異常之處。
如果在2007年底對投資“專家們”進行調查,問他們普通股票的長期回報率是多少,
他們的答案很可能接近8.5%,也就是標普500指數的實際表現。
在這種環境下,賺錢是十分容易的,但事實上,這些專家都經歷了許多投資失敗。


巴菲特說,他從這次打賭中獲得了一個教訓,那就是堅持“簡單”的決定。 
“雖然市場通常是理性的,但偶爾也會變得瘋狂。
抓住市場機會並不需要大智慧,不需要經濟學學位或熟悉華爾街的術語。
投資者真正需要的是不要理睬大眾的恐懼與貪婪,
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幾個簡單的基本面上。
願意被其它人在很長時間裡認為沒有想像力,甚至愚蠢也是必要的。”



----------------------------
摘要:
在併購上,我們(和芒格)遵循一條簡單的原則:別人越大膽,我們就越謹慎。
堅持“簡單”的決定。
雖然市場通常是理性的,但偶爾也會變得瘋狂。
抓住市場機會並不需要大智慧,不需要經濟學學位或熟悉華爾街的術語。
投資者真正需要的是不要理睬大眾的恐懼與貪婪,
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幾個簡單的基本面上。
願意被其它人在很長時間裡認為沒有想像力,甚至愚蠢也是必要的。

❤內參-三個可以提昇道德感的科學方法

出處:三個可以提昇道德感的科學方法


哲學教授克里斯蒂安·米勒認為,自古以來人們就一直在討論善惡,
但是,大多數人是沒辦法用籠統的善與惡來描述的。
可能會有一些人站在善惡的兩端,但大多數人都處在一種不好不壞的中間狀態——不夠好,
算不上善人;也不夠壞,算不上惡人。

不過,我們的性格並不是沒辦法改變的,米勒在自己的新書《人性差距:我們有多善良? 》
(The Character Gap:How Good Are We?)中,
就介紹了三種可以讓人變得更好的科學方法。
這三種方法被整理成一篇文章,發表在《華爾街日報》上,
公眾號“華爾街日報·派”編譯了這篇文章。


第一種方法是道德提醒
米勒認為,
大多數時候,人們是知道要做正確的事情的,
但由於我們會分心,所以有時會忽略真正重要的事情。
道德提醒可以讓我們做回正確的事情。
我們被提醒的次數越多,在下一次做事的時候,就更容易分辨對錯。

米勒介紹了心理學家尼娜·馬扎爾(Nina Mazar)和
經濟學家丹·艾瑞裡(Dan Ariely)等人進行的一項研究。
這項研究招募了大約35名學生,把他們分成三組。
第一組做了一套20道題的測試題,答對一題,就能獲得50美分。
最後這組學生平均答對了3.4個問題。第二組也進行了同樣的測試,
但這組的收卷、閱捲和公佈最後的“正確率”都由學生自己完成。
也就是說,這組學生知道,如果撒謊,可以賺更多的錢,而且沒有被抓到的風險。
最後這組學生平均答對了6.1個問題。很明顯其中有人作弊了。
第三組和第二組的做法一樣,也是學生自己閱捲和公佈答案,
唯一不同的是,在參加測試之前,他們要簽一份誠信承諾書。
結果這組學生最終平均只答對了3.1個問題,沒有作弊的行為。
米勒認為,這說明道德提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種方法是行為榜樣
米勒說,
榜樣可以讓我們用新的方式看待世界,還能給我們提供智慧和建議。
更重要的是,榜樣會激勵我們做出改變,成為更好的人。
榜樣的力量也得到了科學的證實。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的心理學家就曾經做過一項研究,
他們研究了榜樣是如何激勵人們獻血的。
研究人員把一位受試者和一位演員放在一組,讓他們去完成一項實際上毫無意義是研究,
但是受試者事先是不知情的。然後,兩個人一起穿過大樓,去領報酬。
在這段路上,他們會經過一張桌子,上面放著獻血的宣傳單。
然後演員會假裝報名獻血。
結果,在27名受試者裡面,有18個人會跟著一起報名,其中有9個人甚至真的去獻了血。
研究人員還安排了另一組實驗,讓受試者自己走過放著宣傳單的桌子,
結果這一組沒有一個人真正獻血。


第三個方法是進行自我意識教育。
幾十年來,心理學家發現,當遇到緊急情況時,
比如有人發生意外事故,周圍的人如果不幫忙,我們也不太可能伸手相助。
原因就是我們很怕在陌生人面前出醜。
米勒說,
害怕出醜(或害怕被羞辱、被排斥、被嘲弄等),不僅僅是人們青少年時候留下的習慣,
也是妨礙人們幫助別人的一個絆腳石,而很多時候人們意識不到這一點。


米勒介紹了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刊》(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Bulletin)的一篇經典研究。
研究人員讓12名學生參加了一個關於“群體行為如何妨礙助人”的講座。
講座結束後,學生們離開大樓,會看到一場事先安排好的自行車事故。
結果有67%的學生去幫忙。另外一組參加實驗的15名學生,沒有去聽講座,
看到同樣的事故時,只有27%的人主動伸出援手。
為了確定這種效應能不能持續更長的時間,研究人員對另一組學生進行了測試,
安排了60人聽講座,20人不聽。在講座結束兩週後,同樣安排了一次意外事故。
結果講座的效果仍在持續:聽講座的人中有42%上前幫助,
沒有聽講座的學生,只有25%的人幫了忙。
所以,下次遇到緊急情況時,我們可以提醒自己:幫助別人比陌生人對我們的看法更重要。


以上就是三種可以讓人變得更好的科學方法,希望對你有啟發。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科學證實,這三個辦法能讓人更善良》,
見於公眾號“華爾街日報·派》。



-----------------------
摘要:
1. 道德提醒
 大多數時候,人們是知道要做正確的事情的,
 但由於我們會分心,所以有時會忽略真正重要的事情。
 道德提醒可以讓我們做回正確的事情。
 我們被提醒的次數越多,在下一次做事的時候,就更容易分辨對錯。
2. 行為榜樣
 榜樣可以讓我們用新的方式看待世界,還能給我們提供智慧和建議。
 更重要的是,榜樣會激勵我們做出改變,成為更好的人。
3. 進行自我意識教育
 幾十年來,心理學家發現,當遇到緊急情況時,
 比如有人發生意外事故,周圍的人如果不幫忙,我們也不太可能伸手相助。
 原因就是我們很怕在陌生人面前出醜。
 害怕出醜(或害怕被羞辱、被排斥、被嘲弄等),不僅僅是人們青少年時候留下的習慣,
 也是妨礙人們幫助別人的一個絆腳石,而很多時候人們意識不到這一點。
 我們可以提醒自己:幫助別人比陌生人對我們的看法更重要。

2018/02/25

❤內參-有關工作的三個迷思

出處:有關工作的三個迷思


美國國家心理協會(MHA)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71%的美國員工在找新工作。
參與調查的人給出了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壓力大,上級不好溝通,同事不靠譜,等等。
針對這些情況,哈佛商學院列出了一些研究,
支持了人們的說法,同時也給出了相應的建議。
界面新聞介紹了哈佛商學院給出的三個建議。


首先,大部分人確實不喜歡自己的工作
諮詢公司蓋洛普調查發現,
當老闆和員工談企業願景的時候,只有25%的人聽得懂,大部分人覺得和自己沒關係。
企業使命無法傳遞到基層員工,哈佛商學院覺得和中層管理者有關。
中層管理者有績效上的壓力,所以他們留給一線員工的自主權更小,
有時候難以照顧到員工的創新思維。哈佛商學院建議,
企業是不是該考慮轉變中層管理人的角色,讓他們成為服務型導師,幫助員工激發靈感。


其次,在激發員工創造力方面,哈佛商學院認為,要幫員工在有意義的工作上取得進展
有研究顯示,管理者要幫助員工看到自己的工作意義。
雖然日常工作裡重大突破並不多,但哪怕是微小胜利也會有巨大的激勵作用。


第三是警惕有毒員工
有毒指的是那些對公司有損害的行為,
從小事上說是偷竊、欺壓同事等,往大了說可能是偽造公司文件等行為。
職業諮詢師給出的建議是,招聘時注意下面三種人:
墨守成規的人、過分自信的人和過分不自信的人。
哈佛商學院教授迪倫·邁納(Dylan Minor)提出,
那些規則的追隨者更可能悄悄違規,
而過分不自信和過分自信的人會為了保護自己或炫耀自己而打破規則。



--------------------------------
摘要:
1. 大部分人確實不喜歡自己的工作
 諮詢公司蓋洛普調查發現,
 當老闆和員工談企業願景的時候,只有25%的人聽得懂,大部分人覺得和自己沒關係。
 企業使命無法傳遞到基層員工,哈佛商學院覺得和中層管理者有關。
 中層管理者有績效上的壓力,
 所以他們留給一線員工的自主權更小,有時候難以照顧到員工的創新思維。
 所以建議,企業是不是該考慮轉變中層管理人的角色,
 讓他們成為服務型導師,幫助員工激發靈感。

2. 要幫員工在有意義的工作上取得進展
 有研究顯示,管理者要幫助員工看到自己的工作意義。
 雖然日常工作裡重大突破並不多,但哪怕是微小胜利也會有巨大的激勵作用。
3. 警惕有毒員工
 有毒指的是那些對公司有損害的行為,
 從小事上說是偷竊、欺壓同事等,往大了說可能是偽造公司文件等行為。
 招聘時應當注意下面三種人:
 墨守成規的人、過分自信的人和過分不自信的人。
 那些規則的追隨者更可能悄悄違規,
 而過分不自信和過分自信的人會為了保護自己或炫耀自己而打破規則。

❤內參-用“香蕉原則”提高效率

出處:用“香蕉原則”提高效率


在公司的免費水果區,香蕉永遠比橙子更受歡迎,這是為什麼?
通過觀察全美數百家公司,研究人員總結出了“香蕉原則”,

香蕉並不比橙子更好吃,它們之所以受到不同的待遇,只是香蕉更容易剝。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肖恩·安珂認為,
我們在行事時會選擇在開始後能夠節省20秒時間的行事方式。
而剝香蕉和剝橙子的時間,剛好差20秒左右。
哲學家吉堯姆·費列羅提出,人類社會的運行奉行最省力法則:
如果有多條道路可選,人們會選擇最好走的道路。
同樣,想要提高員工的效率,就應該增強“香蕉”效應,盡可能減少辦公環境中的“摩擦力”。


《哈佛商業評論》總結了三種在辦公環境利用香蕉原則的方法:
第一,香蕉原則可以用來讓新僱員更好地得到重視。
在很多高增長型公司,人們很難認出哪些是新人,
也難以記住這些新人需要額外關照,因此新僱員常常得不到足夠幫助,無法快速上手。
為了減少這種“摩擦力”,
一家設計公司為每位新僱員發放一個氣球,上面寫著“在公司的第一天”。
這個氣球漂浮在新人辦公桌上方,默默地提醒著所有員工向新人介紹自己並為其提供支持。


第二,香蕉原則可以用來促進跨團隊合作。
辦公室裡員工之間的互動存在著什麼樣的摩擦力呢?其實就是門和腿的問題:
走到某人的辦公室,然後打開門。
為了克服這種摩擦力,
一家諮詢公司為跨部門團隊劃分了中間地帶,並設置了多個可供僱員隨意使用的無門空間。
此外,他們還更進一步,預訂了帶有輪子的椅子和桌子,
以便輕鬆地調整桌椅的方位,無須用力地拖拽。
即便你無意去重新設計辦公室,也可以考慮如何通過重新組合辦公空間來促成目標行為。
如果希望促進員工之間的交流,可以讓他們坐在相近的位置,或者為他們提供共用的空間;
如果希望僱員更多地進行思考,
可以在每個房間搭起白色寫字板,或在每個房間放置大量的易事貼;
如果希望鼓勵僱員提供更多的反饋,可以打造私人對話空間,或分發當地咖啡館的禮品券;
如果希望僱員更多地重複利用物品。可以在辦公室的不同角落放置大箱子。

第三,香蕉原則可以用來減少公司裡的壞習慣。
如果想要叫停或減少某種行為,
那麼你就應該從橙子而不是香蕉那邊取經,也就是引入更多的摩擦力。
例如,一家網絡公司希望在僱員培訓期間減少一心二用的現象。
但他們深知,“無手機”政策並不適用於其視科技如命的僱員。
因此,人力團隊在員工和其手機之間引入了“摩擦”,
在每個會議室放置了一箱子小玩具,從風車到螺旋彈簧,以分散員工對其手機的注意力。
這聽起來似乎有悖常理,但這些玩具的運用確實讓培訓課程更加有效。

很多公司在敞開式工作環境中使用頭戴式耳機,
這便是“橙子”原則的典型應用,其目的是為了阻止“敲肩膀”和“快速問答”,
因為戴著耳機會為閒聊帶來些許不便。
為了增強“橙子”效應,團隊經理給每個人分發了一個紅色大耳機,
結果這種干擾便出現了更大幅度下降。


香蕉原則的力量源於其簡單明了和潛移默化的特性。
因此,下一次當你嘗試說服某人改變某種行為時,不妨思考一下如何改變摩擦力水平。
人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
讓積極的行為能夠像“香蕉”那樣大受歡迎,而消極的行為則會獲得“橙子”的下場。


以上就是如何把有趣的香蕉原則應用在辦公環境中,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本期文章參考來源:《要想改變員工,先從辦公環境下手》,
見於微信公眾號“哈佛商業評論”。


-------------------------------------
摘要:
在公司的免費水果區,香蕉永遠比橙子更受歡迎,這是為什麼?
通過觀察全美數百家公司,研究人員總結出了“香蕉原則”,
香蕉並不比橙子更好吃,它們之所以受到不同的待遇,只是香蕉更容易剝。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肖恩·安珂認為,
我們在行事時會選擇在開始後能夠節省20秒時間的行事方式。
而剝香蕉和剝橙子的時間,剛好差20秒左右。
哲學家吉堯姆·費列羅提出,人類社會的運行奉行最省力法則:
如果有多條道路可選,人們會選擇最好走的道路。
同樣,想要提高員工的效率,就應該增強“香蕉”效應,盡可能減少辦公環境中的“摩擦力”。


《哈佛商業評論》總結了三種在辦公環境利用香蕉原則的方法:
1. 香蕉原則可以用來讓新僱員更好地得到重視

 例如,一家設計公司為每位新僱員發放一個氣球,上面寫著“在公司的第一天”。
 這個氣球漂浮在新人辦公桌上方,
 默默地提醒著所有員工向新人介紹自己並為其提供支持。
2. 香蕉原則可以用來促進跨團隊合作
 如果希望促進員工之間的交流,
 可以讓他們坐在相近的位置,或者為他們提供共用的空間;
 如果希望僱員更多地進行思考,
 可以在每個房間搭起白色寫字板,或在每個房間放置大量的易事貼;
 如果希望鼓勵僱員提供更多的反饋,
 可以打造私人對話空間,或分發當地咖啡館的禮品券;
 如果希望僱員更多地重複利用物品。可以在辦公室的不同角落放置大箱子。
3. 香蕉原則可以用來減少公司裡的壞習慣。
 如果想要叫停或減少某種行為,
 那麼你就應該從橙子而不是香蕉那邊取經,也就是引入更多的摩擦力。

 例如,很多公司在敞開式工作環境中使用頭戴式耳機,
 這便是“橙子”原則的典型應用,其目的是為了阻止“敲肩膀”和“快速問答”,
 因為戴著耳機會為閒聊帶來些許不便。
 為了增強“橙子”效應,
 團隊經理給每個人分發了一個紅色大耳機,結果這種干擾便出現了更大幅度下降。

2018/02/24

內參-人的身體侵入了大腦

出處:人的身體侵入了大腦


一項結合了認知心理學的針對購物和超市的研究說,
人類的身體並不只是單純地在接受大腦傳遞出的指令,然後執行指令。
恰恰相反,我們移動身體的方式也會影響我們的想法和我們所做的決定。
 “人的身體侵入了大腦”。
認知心理學家西恩·貝洛克(Slan Beilock)介紹了關於這項研究的三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 
當商品從屏幕上自上而下滾動時,相比於從左到右滾動,人們會更傾向於購買。為什麼呢?
因為當人們自上而下地看商品信息時,實際上做出的動作有點像是點頭稱是。
點頭的時候,人下意識地會表達出對屏幕上商品的認同。
而當你在從左至右看時,表現出的動作就有點像是在搖頭。

第二個例子是,賭場老虎機的設計。老虎機的拉動杆位於機器的右側。
而對於大多數習慣使用右手的人來說,右側總是跟好事相關聯的。
這會增加一個人賭錢的數額。
第三個例子是,商店的門設計的是拉開,而不是推開,
進入商店的顧客就更有可能會購買能帶來即時滿足感的非健康產品,比如冰淇淋和酒類。
因為,拉開門,是把手臂拉向身體,非常像是彎著手臂挎著購物籃,
能帶給人一種簡單滿足的心理狀態。


總之,認知心理學研究認為,
人的身體動作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而有些商家會巧妙地利用這一點。



------------------------
摘要:
例1. 當商品從屏幕上自上而下滾動時,相比於從左到右滾動,人們會更傾向於購買。
 為什麼呢?因為當人們自上而下地看商品信息時,實際上做出的動作有點像是點頭稱是。
 點頭的時候,人下意識地會表達出對屏幕上商品的認同。
 而當你在從左至右看時,表現出的動作就有點像是在搖頭。
例2. 賭場老虎機的設計。老虎機的拉動杆位於機器的右側。
 而對於大多數習慣使用右手的人來說,右側總是跟好事相關聯的。
 這會增加一個人賭錢的數額。
例3. 商店的門設計的是拉開,而不是推開。
 進入商店的顧客就更有可能會購買能帶來即時滿足感的非健康產品,比如冰淇淋和酒類。
 因為拉開門是把手臂拉向身體,非常像是彎著手臂挎著購物籃,
 能帶給人一種簡單滿足的心理狀態。

❤內參-為什麼要重視會議紀要

出處:為什麼要重視會議紀要


連續創業者、拉卡拉董事長孫陶然在自己的個人微信公號說,
很多公司的很多會議最後都變成了浪費時間,最大的原因是:
很多人往往只開會,但卻不重視會議紀要。

孫陶然認為,
高效的會議有三個要訣:
第一是,提前通知議題並發給與會者相關的資料
但要注意的是,參加會議的人要少而精,可參加可不參加的人盡量不要參加。
原因是,人多了往往會造成不該發表意見的人用了太多時間,
而該發表意見的人出於顧忌反而不表達。

第二是會議必須要有主持人引導大家時刻盯住會議的議題,而不是漫無目的地閒聊。

第三個要訣就是孫陶然非常看重的會議紀要
“一個完美會議的完美結果就是一份完美的會議紀要。”會議紀要和會議記錄不同。
記錄是對會議內容的記錄,而紀要是對記錄的提煉和總結,
要包括會議結論和後續行動計劃。會議紀要的核心必須包括:
已有的明確結論;以及後續要做的事情的負責人、進度表和考核目標。

孫陶然說:
“會議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得出會議紀要,
會議的過程只不過是一個集思廣益或者是得出結論的過程。”
因此,會後,會議的最高負責人,必須第一時間根據會議記錄,寫成會議紀要。

下次要組織會議時,或許你可以試一下這個方法。



---------------------------------
摘要:
很多公司的很多會議最後都變成了浪費時間,最大的原因是:
很多人往往只開會,但卻不重視會議紀要。

高效的會議有三個要訣:
1. 提前通知議題並發給與會者相關的資料

 但要注意的是,參加會議的人要少而精,可參加可不參加的人盡量不要參加。
 原因是,人多了往往會造成不該發表意見的人用了太多時間,
 而該發表意見的人出於顧忌反而不表達。
2. 會議必須要有主持人
 引導大家時刻盯住會議的議題,而不是漫無目的地閒聊。
3. 會議紀要
 一個完美會議的完美結果就是一份完美的會議紀要。
 會議紀要和會議記錄不同。
 記錄是對會議內容的記錄,
 而紀要是對記錄的提煉和總結,要包括會議結論和後續行動計劃。
 會議紀要的核心必須包括:
 已有的明確結論;以及後續要做的事情的負責人、進度表和考核目標。

❤內參-信息壟斷:醫療系統的根本問題

出處:信息壟斷:醫療系統的根本問題


如今,人們可以在自己需要的時候利用互聯網尋求線上的醫療諮詢,
還可以購買非處方類快速檢測試劑盒、分析血液、做基因測試,或者檢查腸道裡的細菌。 
《經濟學人》雜誌的一篇文章提出, 現在醫療系統的一個根本問題是:
病人缺乏相關知識和對自己醫療信息的控制權。
讓人們獲取到相關資料,才能緩和這兩個問題。
不過,這就需要把焦點從醫療提供者轉移到病人身上、從醫生那裡轉到患者的醫療數據上,
巨大的變革才會發生。 《天下》雜誌翻譯了這篇文章。


科技的發展,讓我們可以從智能手機上監控自己的健康狀況。
如果能夠獲取自己的醫療紀錄,並和信任的人分享這些數據,
不僅會提高患者接受治療的效率,也能提供資料、協助科學家訓練醫療算法。
 《經濟學人》認為,醫療信息流動會帶來3個好處:

第一,帶來更好的診斷。
如果你擔心自己的心臟有問題,
現在就可以去買一個擁有醫療級監控裝置、能夠測知心率不齊的手錶。
也有很多應用程序,正在嘗試幫助人們診斷皮膚癌、帕金森等疾病。
還有研究者已經開始探尋,能不能不用侵入式的血液測試,
只靠汗水來分析分子標記
(廣義的分子標記是指,可遺傳的並可檢測的DNA序列或蛋白質)。
甚至有人相信,人們滑動手機屏幕的速度也許可以用來檢測認知問題。
第二,幫助管控複雜的疾病。
文章介紹,
糖尿病的App可以通過監控血糖和食物攝取量,改變患者應對糖尿病的方式,
也有機會減低視力下降、組織壞死等長期傷害。
美國一家生物技術初創公司Akili Interactive,正計劃為一款電子遊戲取得監管單位的認可,
遊戲的目標,就是去刺激那些與多動症有關的大腦區域。

醫療信息流動也能讓患者有機會改善自己的醫療效率。
儘管電子病歷已經開始普及,
但許多病例裡都有一些機器無法閱讀的資料,就會造成延誤治療。
文章介紹,美國每年有25萬人的死因與醫療失誤有關,
很多案例都與醫療整合程度不足有關。
如果患者的醫療信息更容易獲取的話,還可以建立一個幫助資料共享的標準,
吸引醫生和學者找出正確的做法,患者也就更有機會找出醫療錯誤。
蘋果公司從2018年1月24 日起,
開始請求各個相關組織允許患者用智能手機下載自己的醫療紀錄。

第三個利益,來自於患者資料的產生和積累。
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一個部門,已經開始訓練人工智能去辨識癌症組織和視網膜損傷。
如果有了更多來自智能手機和可穿戴式設備的數據,他們就能訓練AI去做更多事。
未來的AI也許能通過你對病症的描述,進行自動化醫療診斷,
比如,辨認出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不大。
信息累積起來,也能讓你更容易找到其他患者,看看他們對各種治療的反應是什麼。

醫療信息流動為人們帶來好處的同時,風險也無法避免,
比如有人會為了賺錢向患者兜售沒用的醫療App;
醫療信息透明度增強之後,身體健康的人可能就不會買醫療保險了,
甚至有可能讓健康狀況不佳的人難以取得保險;醫療信息被黑客入侵或濫用的風險也很大。
不過,《經濟學人》認為,醫療信息流動帶來的好處,高過隨之而來的風險。

目前,醫療信息流動方面進展最快的一個國家是瑞典。
瑞典計劃在2020年,讓所有國民都能取得自己的電子醫療紀錄,
已經有超過1/3瑞典人建立了電子帳號。有研究顯示,
能夠取得這些資料的患者,他們更了解自己的疾病,治療也更為成功;
醫療成本也下降了,因為醫生可以少問一些問題了。


本期文章參考來源:《天下》雜誌官網《你就是醫生,醫療革命即將到來》



-------------------------------------
摘要:
《經濟學人》認為,醫療信息流動會帶來3個好處:
1. 帶來更好的診斷。

 如果你擔心自己的心臟有問題,
 現在就可以去買一個擁有醫療級監控裝置、能夠測知心率不齊的手錶。
 也有很多應用程序,正在嘗試幫助人們診斷皮膚癌、帕金森等疾病。
 還有研究者已經開始探尋,能不能不用侵入式的血液測試,
 只靠汗水來分析分子標記
 (廣義的分子標記是指,可遺傳的並可檢測的DNA序列或蛋白質)。
 甚至有人相信,人們滑動手機屏幕的速度也許可以用來檢測認知問題。
2. 幫助管控複雜的疾病。
 糖尿病的App可以通過監控血糖和食物攝取量,改變患者應對糖尿病的方式,
 也有機會減低視力下降、組織壞死等長期傷害。
 美國一家生物技術初創公司Akili Interactive,正計劃為一款電子遊戲取得監管單位的認可,
 遊戲的目標,就是去刺激那些與多動症有關的大腦區域。

 醫療信息流動也能讓患者有機會改善自己的醫療效率。
 如果患者的醫療信息更容易獲取的話,還可以建立一個幫助資料共享的標準,
 吸引醫生和學者找出正確的做法,患者也就更有機會找出醫療錯誤。
3. 來自於患者資料的產生和積累的利益。
 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一個部門,已經開始訓練人工智能去辨識癌症組織和視網膜損傷。
 如果有了更多來自智能手機和可穿戴式設備的數據,他們就能訓練AI去做更多事。
 未來的AI也許能通過你對病症的描述,進行自動化醫療診斷,
 比如,辨認出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不大。
 信息累積起來,也能讓你更容易找到其他患者,看看他們對各種治療的反應是什麼。

 醫療信息流動為人們帶來好處的同時,風險也無法避免,
 比如有人會為了賺錢向患者兜售沒用的醫療App;
 醫療信息透明度增強之後,身體健康的人可能就不會買醫療保險了,
 甚至有可能讓健康狀況不佳的人難以取得保險;
 醫療信息被黑客入侵或濫用的風險也很大。
 不過,《經濟學人》認為,醫療信息流動帶來的好處,高過隨之而來的風險。
 像是能夠取得這些資料的患者,他們更了解自己的疾病,治療也更為成功;
 醫療成本也下降了,因為醫生可以少問一些問題了。

2018/02/23

❤內參-21世紀“了解自己”非常必要

出處:21世紀“了解自己”非常必要


美國暢銷書作家蒂姆·費里斯(Tim Ferris),’同時也是Twitter、Facebook等公司的早期投資人。他在《導師天團(Tribe of Mentors)》這本書裡,向100多位頂級聰明人問了11個問題,並收集了他們的回答。微信公眾號遠讀重洋的一篇文章整理了書裡的部分內容,李翔知識內參從中為你挑選了兩個有趣的回答。


《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建議,
年輕人要注重提升自己的
適應能力(Personal intelligence)和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在他看來,
21世紀“了解你自己”非常必要,
人們已經不再生活在一個“入侵電腦(Hack computers)”的年代,
而是“入侵人類(Hack humans)”的年代。 
“谷歌、Facebook、亞馬遜,
他們都聲稱比你自己還懂你自己,而你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才能不受他們的擺佈。
如果你還想繼續這個遊戲,就必須跑的比谷歌還快,加油吧!”


維塔利克·布特林是以太坊(Ethereum)的創始人,
以太坊是一個開源平台和編程語言,可以用來編程、擔保和交易任何事物。 
24歲的維塔利克·布特林資產高達16億人民幣,他在過去五年中學到最多的是:
如何向別人傳達自己的觀點和信念。他說:
一個年輕領導者常犯的錯誤是,
他常常會和最後一個談話者達成一致,這意味著他的觀點一直在受別人影響。”
有一個簡單的方法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有人跟你說某件事是對的,那麼問問你自己,
如果這件事實際上是錯的,這個人會怎麼說?如果這件事實際上是對的,他又會怎麼說?
如果你給自己的回答是,'他的說辭都一樣',那麼他的話對你來說就毫無價值。”



--------------------------------
摘要:
1. 年輕人要注重提升自己的
適應能力(Personal intelligence)和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21世紀“了解你自己”非常必要,
人們已經不再生活在一個“入侵電腦(Hack computers)”的年代,
而是“入侵人類(Hack humans)”的年代。
“谷歌、Facebook、亞馬遜,
他們都聲稱比你自己還懂你自己,而你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才能不受他們的擺佈。
如果你還想繼續這個遊戲,就必須跑的比谷歌還快,加油吧!”

2. 一個年輕領導者常犯的錯誤是,
常常會和最後一個談話者達成一致,這意味著你的觀點一直在受別人影響。
有一個簡單的方法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有人跟你說某件事是對的,那麼問問你自己,
如果這件事實際上是錯的,這個人會怎麼說?如果這件事實際上是對的,他又會怎麼說?
如果你給自己的回答是,'他的說辭都一樣',那麼他的話對你來說就毫無價值。

❤內參-睡眠不足影響記憶力

出處:睡眠不足影響記憶力


一項新研究發現,
老年人在深度睡眠的時候,腦電波協調性更差,這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記憶能力。
雖然這只是一個初步研究成果,但科學家認為,
很多沒有得老年癡呆的老人記憶力也不是很好,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神經學與心理學教授馬特·沃克是這項研究的參與者之一,他說:
就像是一名鼓手錯過了一個節拍。老年人的大腦似乎無法有效同步腦電波。


這項研究先是找來了20位年輕人學習120個單詞,
然後研究他們睡眠時的大腦活動,主要是慢波和快波之間的相互作用。
第二天早上在測試他們記住了多少單詞。
在這兩種腦電波完美保持一致的時候,記憶效果是最好的。
而對60-70歲的人進行的類似測試顯示,兩種腦電波的同步失敗,導致大腦沒辦法存儲記憶。
研究人員表示,為了確認研究結果,他們還需要在年輕人的大腦中復制這種失敗,
來確認這種同步失敗是否會對記憶力產生類似的影響。

如果這種理論得到了證實,研究人員認為,
通過透過頭皮的電磁脈衝,有可能使腦電波重新同步化,改善老年人的記憶。



------------------------------------------
摘要:
老年人在深度睡眠的時候,腦電波協調性更差,這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記憶能力。
雖然這只是一個初步研究成果,但科學家認為,
很多沒有得老年癡呆的老人記憶力也不是很好,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就像是一名鼓手錯過了一個節拍。老年人的大腦似乎無法有效同步腦電波。

如果這種理論得到了證實,研究人員認為,
通過透過頭皮的電磁脈衝,有可能使腦電波重新同步化,改善老年人的記憶。

❤內參-互聯網讓人用簡短的方式思考

出處:互聯網讓人用簡短的方式思考


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是近年來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之一,
她的兩部長篇小說《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都曾獲得波蘭文學最高榮譽“尼刻獎”。
她的作品中經常會融合民間傳說、神話和宗教故事的元素,寫作體裁也很靈活。
接受騰訊文化採訪時,託卡爾丘克介紹了自己的文學理念。

託卡爾丘克發現,
如今的人們更傾向於用簡短的方式來思考。
這是由人們和互聯網共存的結果所導致的,
“我們對世界的感知變得支離破碎、四分五裂,有時候甚至相互矛盾。
比如我們以為在用一個Windows系統,結果跳入大腦的是若干個彼此毫不相關的網頁。
因此,我們(作家)的任務,
就在於把這些混亂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並從個體經歷中找出更普遍的意義。”
除了長篇小說,託卡爾丘克也寫過很多短篇小說,
她認為短篇的文學形式對作家的要求很高:需要高度的專注,以及創造“金句妙語”的能力。
託卡爾丘克常常會提醒自己:
長篇小說應該引導讀者進入一種恍惚狀態,
而短篇則應該讓人體驗一次微妙不可言喻的啟蒙之旅,並給予我們洞察力。


託卡爾丘克經常會描寫一些不被社會接納、處在邊緣的個體。
這是因為她在寫作時喜歡用青蛙的視角,不喜歡鳥瞰,
她喜歡從近距離、從底部看到的一切。
託卡爾丘克曾讀過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研究者,
她說自己很清楚其實每個人都有點古怪,都有自己獨特的敏感點,
無論好壞,但人們都會把這些特質隱藏起來。
在她看來,
西方文學其實是個人主義的文學,非常強調這種個體獨特性,
於是就會創造出一批強力而凸顯的文學人物形象,
他們往往會比真實的人更生動,就像包法利夫人和堂吉訶德。



-----------------------
摘要:
如今的人們更傾向於用簡短的方式來思考。
這是由人們和互聯網共存的結果所導致的,
“我們對世界的感知變得支離破碎、四分五裂,有時候甚至相互矛盾。
比如我們以為在用一個Windows系統,結果跳入大腦的是若干個彼此毫不相關的網頁。
因此,我們(作家)的任務,
就在於把這些混亂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並從個體經歷中找出更普遍的意義。”

短篇的文學形式對作家的要求很高:需要高度的專注,以及創造“金句妙語”的能力。
長篇小說應該引導讀者進入一種恍惚狀態,
而短篇則應該讓人體驗一次微妙不可言喻的啟蒙之旅,並給予我們洞察力。

每個人都有點古怪,都有自己獨特的敏感點,
無論好壞,但人們都會把這些特質隱藏起來。
西方文學其實是個人主義的文學,非常強調這種個體獨特性,
於是就會創造出一批強力而凸顯的文學人物形象,
他們往往會比真實的人更生動,就像包法利夫人和堂吉訶德。

2018/02/22

❤內參-方法:如何發現好故事

出處:方法:如何發現好故事


每個人生來都想成為領導者,而高超的講故事技能,可以幫你更好的實現領導力。
肖恩·卡拉是商業故事諮詢公司Anecdote的創始人,
他在《不會講故事,怎麼帶團隊》這本書裡說,想要講一個好故事,首先要找出好故事。
他在書裡提供了一個發現好故事的方法,叫做“搜尋印象”。


首先,你要讓自己置身於講故事的場景中
書裡說,非正式的閒聊非常重要,
你可以在吃午飯的時候和員工聊天,或者開會的時候早到一會兒,聽大家在說些什麼。
書裡舉例說,一家在美國開設了分支機構的澳大利亞醫療設備公司對這一點兒深有體會。
這家公司駐美國的職員說,他們覺得和總部的同事有些隔膜,
因為在開電話會議的時候,只有在說正事的時候才能和對方交流,
不說正事的時候電話就會被靜音。也就是說,他們無法加入非正式的閒聊。
於是,公司在電話會議的議程上進行了改變,允許會議雙方聽到對方的閒聊。
這樣一來,兩邊職員的關係就變得融洽了。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用心去聽你周圍的談話,注意一下你聽到的故事屬於哪一類?
有多長?講了什麼?裡面有哪些人物?誰是主角?誰是反派?
你還要注意自己的反應,故事讓你有什麼感受?哪些地方觸動了你?
把感動你的故事記下來。這樣的故事就是有力量的故事。
美國作家、詩人馬婭·安傑盧(Maya Angelou)有句經常被引用的話:
“人們會忘記你說了什麼,也會忘記你做了什麼,
但是卻永遠不會忘記,你讓他們感受到了什麼。”


此外,一個精彩的故事,如果要用在工作裡,它還得包含一個和工作有關的啟示。
所以,在你找到一個故事的時候,
要問自己,這個故事講了什麼道理?什麼時候能用?
想清楚了這一點,你就又多了一個可以在職場講的故事了。
最後,你還可以關注自己分享故事的過程,
注意你會在什麼時候分享自己的經歷,以及聽眾有什麼樣的反應。
這樣的反饋不僅能讓你下一次講得更好,還能讓你了解故事有沒有引起共鳴。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故事很吸引人,接下來就可以迅速地判斷,它對工作有沒有啟示。
如果有,你就用筆大概記下來。以上就是找出好故事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
摘要:
1. 讓自己置身於講故事的場景中
 你要做的就是,用心去聽你周圍的談話,注意一下你聽到的故事屬於哪一類?
 有多長?講了什麼?裡面有哪些人物?誰是主角?誰是反派?
 你還要注意自己的反應,故事讓你有什麼感受?哪些地方觸動了你?
 把感動你的故事記下來。這樣的故事就是有力量的故事。
 美國作家、詩人馬婭·安傑盧(Maya Angelou)有句經常被引用的話:
 “人們會忘記你說了什麼,也會忘記你做了什麼,
 但是卻永遠不會忘記,你讓他們感受到了什麼。”

2. 一個精彩的故事,如果要用在工作裡,它還得包含一個和工作有關的啟示。
 所以,在你找到一個故事的時候,
 要問自己,這個故事講了什麼道理?什麼時候能用?
 想清楚了這一點,你就又多了一個可以在職場講的故事了。
 最後,你還可以關注自己分享故事的過程,
 注意你會在什麼時候分享自己的經歷,以及聽眾有什麼樣的反應。
 這樣的反饋不僅能讓你下一次講得更好,還能讓你了解故事有沒有引起共鳴。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故事很吸引人,接下來就可以迅速地判斷,它對工作有沒有啟示。
 如果有,你就用筆大概記下來。

❤內參-知識的錯覺:如何才能做出更好的決策

出處:知識的錯覺:如何才能做出更好的決策


在昨天的音頻裡,從技術、科學、政治三個角度和你介紹了,
知識的錯覺會讓人類付出哪些代價。在《知識的錯覺》這本書裡,
作者史蒂文·斯洛曼和菲利普·費恩巴赫認為,讓人類稱霸世界的,
不是個人理性,而是知識共同體和集體思考能力,但知識共同體也會帶來一些弊端。


今天,和你說一下知識的錯覺會給人的決策帶來哪些影響,
以及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如何才能作出更好的決策。

首先作者認為,知識的錯覺以及我們固有的思維模式,
經常讓人的理解非常膚淺,以至於讓人作出一系列不怎麼明智的決策。
書裡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解釋的敵人”。
作者認為,我們大多數人其實都是“解釋的敵人”。
換句話說,我們經常不求甚解,有時候我們貌似需要進一步深入了解,才願意作出決策,
但其實我們做出的“深入了解”是非常有限的。

作者舉例說,比如一個商品創口貼,
當宣傳只有一句簡單的“泡沫填充物讓傷口更快癒合”,
很多顧客會覺得不懂,也沒有購買的興趣。
但只要多加一點說明,比如“泡沫加速了傷口周圍的空氣循環,由此達到滅菌的效果。
這使傷口癒合更快”。有了這種簡單的說明,馬上就會提高顧客的購買慾望。
但你要是再多說幾句,比如“泡沫填充物與傷口隔開,使空氣流入。
空氣中的氧氣會抑制大量細菌並消滅它們”,這時候大多數人對產品的評價反而降低了。
作者說,這就是解釋的敵人,大多數人其實根本不想知道太多。

但有些人正是利用了解釋的敵人,利用我們對細節的厭惡,來影響我們的決策。
比如護膚品廣告會承諾,用了它們的產品,可以修復DNA,讓人年輕20歲,
而不是真正告訴你有哪些臨床研究支持這個產品。但顧客反而愛買。
這種誤導性宣傳就是知識共同體的產物之一,
之所以能得逞,正是因為我們依賴共同體,甚至喜歡讓別人替自己思考。

這個例子說明了,
知識的錯覺以及生活在知識共同體中,會給我們的決策帶來麻煩。
世界太複雜了,我們沒辦法掌握全部細節,也不願意深入思考,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自己做決策,而是由別人來設計選項。
作者說,
很多時候,決策所需要的知識不僅在個人的腦袋裡,很大程度上也依賴著知識共同體。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呢?
作者認為,
改變自己很難,但可以通過改變環境來影響我們的決策。
一旦弄清了哪些奇怪的認知驅動著我們的行為,
就可以通過設計環境,來讓這些怪癖為我所用,而不是深受其害。
這種方法也叫做“助推法”。
比如很多人都認為捐贈器官很好,但是很少有人去花時間簽字落實。
助推法就會建議將法律改成默認情況下人人都是器官捐贈者,
你可以不捐,但是需要手動做出選擇,讓人們選擇放棄而不是選擇加入。
這個簡單的變動,讓捐贈人數大大增加。
再比如,退休儲蓄很好,但因為人們的理解程度、
重視程度、信息的獲取量等有限,辦理的人很少。
為了增加退休儲蓄,美國勞工部就鼓勵小企業為員工設立自動加入的退休金計劃,
這樣一來受惠者就多了。
知識共同體中,我們更願意聽信別人的建議,
不如就利用這一點,幫助人們做出更好的決策。


具體來說,助推法有四個建議。
第一,降低複雜度。
由於大量知識存在於共同體,而不是個人的頭腦裡,
我們在幫人做決策的時候,要降低信息的複雜度。
第二,不要試圖教育大眾,而是要給他們一些簡單易懂並且有用的決策法則。
第三,雖然可以提前給人一些建議,但是人們不善於記憶細節,
很多信息在關鍵時刻就忘記了,
所以作者說最好把人們做決策要用到的信息,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到他們。

前面這前三個都是有關社會如何為個人營造環境,
最後一個建議,是如何改善自我
作者建議,
我們要意識到自己在理解力上的不足。
所以如果一項決策非常重要,應該停下來蒐集更多的信息,以免做後悔的決策。

作者說,了解自己的無知,能讓你腳踏實地、避免自作聰明、做了錯誤的決策。
著名對沖基金橋水投資公司的創始人瑞·達利歐曾經說過:
“我的成功,取決於我如何對待未知,我如何找到問題可能出在哪裡,
我樂於見到有人能夠同我意見相左,我會從他們的角度來審視和思考。
這幫助我作出更好的決策。”

以上就是《知識的錯覺》這本書談到的,知識的錯覺會給人的決策帶來的影響,
以及我們如何才能作出更好的決策。希望對你有啟發。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知識的錯覺》,作者: 史蒂文·斯洛曼 / 菲利普·費恩巴赫,中信出版社出版。



--------------------------
摘要:
我們大多數人其實都是“解釋的敵人”。
換句話說,我們經常不求甚解,有時候我們貌似需要進一步深入了解,才願意作出決策,
但其實我們做出的“深入了解”是非常有限的。


作者舉例說,比如一個商品創口貼,
當宣傳只有一句簡單的“泡沫填充物讓傷口更快癒合”,
很多顧客會覺得不懂,也沒有購買的興趣。
但只要多加一點說明,比如“泡沫加速了傷口周圍的空氣循環,由此達到滅菌的效果。
這使傷口癒合更快”。有了這種簡單的說明,馬上就會提高顧客的購買慾望。
但你要是再多說幾句,比如“泡沫填充物與傷口隔開,使空氣流入。
空氣中的氧氣會抑制大量細菌並消滅它們”,這時候大多數人對產品的評價反而降低了。
作者說,這就是解釋的敵人,大多數人其實根本不想知道太多。

知識的錯覺以及生活在知識共同體中,會給我們的決策帶來麻煩。
世界太複雜了,我們沒辦法掌握全部細節,也不願意深入思考,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自己做決策,而是由別人來設計選項。
很多時候,決策所需要的知識不僅在個人的腦袋裡,很大程度上也依賴著知識共同體。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呢?
1. 降低複雜度
 由於大量知識存在於共同體,而不是個人的頭腦裡,
 我們在幫人做決策的時候,要降低信息的複雜度。
2. 不要試圖教育大眾,而是要給他們一些簡單易懂並且有用的決策法則。
3. 雖然可以提前給人一些建議,
 但是人們不善於記憶細節,很多信息在關鍵時刻就忘記了,
 所以作者說最好把人們做決策要用到的信息,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到他們。

4. 如何改善自我
 我們要意識到自己在理解力上的不足。
 所以如果一項決策非常重要,應該停下來蒐集更多的信息,以免做後悔的決策

2018/02/21

❤內參-知識的錯覺:知識共同體的代價

出處:知識的錯覺:知識共同體的代價


在昨天的音頻里和你介紹了,什麼是知識的錯覺,以及知識到底存在於哪裡。
在《知識的錯覺》這本書裡,認知科學家史蒂文·斯洛曼和菲利普·費恩巴赫認為,
人類個體對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我們並不是那麼聰明,反而非常無知。
但我們都生活在知識共同體裡,讓人類稱霸世界的,不是個人理性,而是集體思考能力。


書裡說,
知識的錯覺在技術、科學、政治等領域都有所表現,並且人類會因此付出一些代價。


首先說一下技術的錯覺。
現在很多機械設備,比如飛機、火車,
已經很少有純人工操作的了,它們的運作早就離不開技術。
沒有自動飛行控制系統的輔助,現代客機根本飛不起來,
自動檔汽車讓司機對車的控制都減少了。
但是作者認為,
這正是一種自動化悖論。什麼意思呢?
就是極其有效的自動安全系統導致了人們對它的依賴,
而這種依賴削弱了人工操作員的作用,反而可能導向更大的險情。


書裡舉了一個例子。
 2009年,法國航空公司發生了一起墜海事故,導致228人喪生。
黑匣子找到以後,調查組震驚了。原來當時這家飛機發生了失速,並從空中墜落。
其實讓飛機從失速中復原是有方法的,
而且改變失速狀態是航空學校裡的預備飛行員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但是當時這架飛機上的副駕駛員竟然莫名其妙地選擇了相反的操作。
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在2013年出具的報告認為,飛行員已經過度依賴自動飛行控制系統,
缺乏基本的手動操作技能,這使他們無法應對異常情況。聽上去非常可怕。

雖然現在的自動駕駛過程中,都有人在監督,擔負著糾正差錯的作用。
但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危機在於,沒人能掌握和控制現代複雜技術的全部知識,
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得越來越複雜。
而且有效的技術總是特別容易上手,
所以,我們即使對這些日趨複雜的系統了解得越來越少,還是會自我感覺了解得很多。
這也是表現在技術上的知識的錯覺潛在的危險。


其次是科學的錯覺
作者在這裡討論的是,
怎麼普及科學常識,營造人人信科學、崇尚理性的社會。
很多科學家試圖通過教育公眾,來培養公眾的科學素養,
比如告訴大家轉基因食品沒有那麼危險等。
但結果總是收效甚微,大家還是堅持原來那一套,或者保持著非常幼稚的想法。
比如向柑橘作物移植一種豬的基因,能夠有效對抗黃龍病,
但是種柑橘的人寧可產量下降,也不敢這樣弄,因為他們怕消費者不接受。
消費者會認為經基因改造的作物會攜有供體的屬性,
說白了,就是覺得這樣的柑橘可能會有豬肉的味道。聽上去很可笑,
但是這種觀念竟然很難改變。導致很多科學常識、很好的科學技術難以實踐。

作者說,
這是因為,人們對待科學的態度並非是基於對證據的理性衡量,
而是取決於他們生活的語境和文化因素
這導致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難以被撼動,所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並不會帶來改變。
作者進一步解釋說,
我們的信念不是相互分離的數據片段,能隨心所欲地接納或者拋棄。
相反,人們的信念交織在一起,彼此之間共享文化價值觀念和身份認同。
我們的周圍,基本都是思維都在一個水平上、知識量差不多的人,
我們生活在一個知識共同體中。
所以,拋棄某項信條,往往意味著一整套觀念都會變,幾乎就是在挑戰我們的身份認同。
從這個角度出發,僅提供一點點關於轉基因作物的信息,
確實很難對人們的信念和態度造成影響。
如果不改變整個共同體的共識,培養科學素養的嘗試就很難見效。
這就是生活在知識共同體中,對於科學的代價。


最後是政治上的錯覺
我們這裡舉一個大家最熟悉的例子,那就是民主,公民投票。
事實上,民主制度建立在選民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基礎上,認為大家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但作者認為,
社會政策很複雜,公民個人在做決策的時候,很難獲得足夠的信息,做到全知全能。
所以,把投票權交給公民,就會埋沒群體做正確判斷時所依賴的專業意見。


舉個例子,1978年,美國加州全體選民通過了第13號提案,支持整體減稅政策。
減稅,乍一聽是個好主意,要求減少對住宅、商業與農業資產的徵稅。
但是它也產生了很多的不公平,比如它減少了很多依賴地產數量的地區的收入,
給政府造成了財政負擔,還限制了房產交易,對近期購房者造成很大的衝擊,等等。
這是很多選民,尤其是受到負面影響的選民萬萬沒想到的。
作者說,這就是知識的錯覺在政治中的表現,也就是民主的代價。


以上就是《知識的錯覺》這本書對知識的錯覺會帶來哪些代價的闡釋。希望對你有啟發。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知識的錯覺》,
作者: 史蒂文·斯洛曼 / 菲利普·費恩巴赫,中信出版社出版。



-------------------------------------
摘要:
知識的錯覺在技術、科學、政治等領域都有所表現,並且人類會因此付出一些代價。
1. 技術的錯覺
 現在很多機械設備,比如飛機、火車,
 已經很少有純人工操作的了,它們的運作早就離不開技術。
 沒有自動飛行控制系統的輔助,現代客機根本飛不起來,
 自動檔汽車讓司機對車的控制都減少了。
 這正是一種自動化悖論。什麼意思呢?
 就是極其有效的自動安全系統導致了人們對它的依賴,
 而這種依賴削弱了人工操作員的作用,反而可能導向更大的險情。

 

 2009年,法國航空公司發生了一起墜海事故,導致228人喪生。
 黑匣子找到以後,調查組震驚了。原來當時這家飛機發生了失速,並從空中墜落。
 其實讓飛機從失速中復原是有方法的,
 而且改變失速狀態是航空學校裡的預備飛行員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但是當時這架飛機上的副駕駛員竟然莫名其妙地選擇了相反的操作。
 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在2013年出具的報告認為,飛行員已經過度依賴自動飛行控制系統,
 缺乏基本的手動操作技能,這使他們無法應對異常情況。聽上去非常可怕。
2. 科學的錯覺
 怎麼普及科學常識,營造人人信科學、崇尚理性的社會。
 很多科學家試圖通過教育公眾,來培養公眾的科學素養,
 比如告訴大家轉基因食品沒有那麼危險等。
 但結果總是收效甚微,大家還是堅持原來那一套,或者保持著非常幼稚的想法。
 比如向柑橘作物移植一種豬的基因,能夠有效對抗黃龍病,
 但是種柑橘的人寧可產量下降,也不敢這樣弄,因為他們怕消費者不接受。
 消費者會認為經基因改造的作物會攜有供體的屬性,
 說白了,就是覺得這樣的柑橘可能會有豬肉的味道。聽上去很可笑,
 但是這種觀念竟然很難改變。導致很多科學常識、很好的科學技術難以實踐。

 這是因為,人們對待科學的態度並非是基於對證據的理性衡量,
 而是取決於他們生活的語境和文化因素,

 這導致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難以被撼動,所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並不會帶來改變。
 我們的信念不是相互分離的數據片段,能隨心所欲地接納或者拋棄。
 相反,人們的信念交織在一起,彼此之間共享文化價值觀念和身份認同。
 我們的周圍,基本都是思維都在一個水平上、知識量差不多的人,
 我們生活在一個知識共同體中。
 所以,拋棄某項信條,往往意味著一整套觀念都會變,幾乎就是在挑戰我們的身份認同。
 從這個角度出發,僅提供一點點關於轉基因作物的信息,
 確實很難對人們的信念和態度造成影響。

 如果不改變整個共同體的共識,培養科學素養的嘗試就很難見效。
 這就是生活在知識共同體中,對於科學的代價。
3. 政治上的錯覺
 社會政策很複雜,公民個人在做決策的時候,很難獲得足夠的信息,做到全知全能。
 所以,把投票權交給公民,就會埋沒群體做正確判斷時所依賴的專業意見。

2018/02/20

❤內參-麥肯錫:管理崗位的5種原型

出處:麥肯錫:管理崗位的5種原型


自上而下、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在很多企業都已不再適用。
如今的領導者需要扮演不同角色,為員工賦能,促進合作。
諮詢公司麥肯錫研究了幾千個管理崗位的特點後發現,
每個管理崗位都有自己恰當的管理幅度(span of control),
也就是說每個管理者能夠有效管理的人數是有限的,超出限度後,管理效率就會下降。
麥肯錫把管理崗位分成了五種角色原型。界面新聞編譯了這項研究。
第一種是運動員(player)。
這些管理者擁有高度的個人權責,因為從事的工作類型複雜,
工作內容也幾乎無法複製,所以他們沒有標準化流程。
這種管理崗位需要大量的學習和模仿,
工作多年才能完全游刃有餘,他們的管理幅度通常是3-5個直線下屬。


第二種是教練(coach)。
他們也擁有高度個人權責,有一定的流程指導,下屬通常要做一種以上的工作。
人們需要一年的時間做到游刃有餘,
因為他們所需的技能需要在固定模式下進行大量的學習與模仿,
他們的管理幅度通常是6-7個直線下屬。

第三種是監督員(supervisor)。
這些管理者享有中等程度的個人權責,在執行方面有更高的管理者監督。
工作上有標準化流程,直線下屬的工作類型單一。
這種崗位通常用不了6個月的時間就能做到游刃有餘,
他們的管理幅度通常是8-10個直線下屬。


第四種是引導者(facilitator)。
他們的個人權責有限,通常管理的是他人的日常工作。
工作內容基本上也是標準化的,團隊成員做著同類型或相似的工作。
這種崗位只要1-2個月的時間就能做到游刃有餘,
因為所需的技能很快就能學會,他們的管理幅度通常是11-15個直線下屬。


第五種是協調員(coordinator)。
這些管理者的大多數工作內容就是管理日常工作,
工作內容高度標準化或自動化,團隊從事的是相同的基礎工作。
通常只需兩週就能做到游刃有餘,
因為需要的技能不多,他們的管理幅度通常是15人或以上。

如今很多企業都想減少管理層級,實現扁平化管理,
麥肯錫認為,要做到這點需要解決管理幅度過窄的問題。
對於那些直線下屬較少的管理崗位,要適當增加管理幅度
比如把教練的角色替換為引導者的角色,
這樣能夠打破各部門各自為政、內部缺少溝通互動的“穀倉效應”,
促進信息流動,減少工作重複。
對於那些有能力而且應該承擔更多職責的管理者,
也可以提高他們的管理幅度,這樣能創造更多自主性並提高決策速度。



-----------------
摘要:
每個管理崗位都有自己恰當的管理幅度(span of control),
也就是說每個管理者能夠有效管理的人數是有限的,超出限度後,管理效率就會下降。

如今很多企業都想減少管理層級,實現扁平化管理,
麥肯錫認為,要做到這點需要解決管理幅度過窄的問題。
對於那些直線下屬較少的管理崗位,要適當增加管理幅度。
這樣能夠打破各部門各自為政、內部缺少溝通互動的“穀倉效應”,
促進信息流動,減少工作重複。

對於那些有能力而且應該承擔更多職責的管理者,
也可以提高他們的管理幅度,這樣能創造更多自主性並提高決策速度。

❤內參-知識的錯覺:為什麼人們經常高估自己

出處:知識的錯覺:為什麼人們經常高估自己


人類建立了複雜的社會,掌握了艱深的技術,
從動物中脫穎而出改造著世界,看起來人類個體應該是極其聰明的。
但《知識的錯覺》這本書告訴我們,其實我們遠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聰明。

這本書的作者史蒂文·斯洛曼和菲利普·費恩巴赫,是美國很有名的認知科學家。
他們通過多年的研究和各種事實告訴我們,
人類個體對世界的了解簡直少得可憐,沒人擁有超級大腦。
讓人類稱霸世界的,不是什麼個人理性,而是集體思考能力。
這既帶來了好處,也帶來了弊端。了解個體的無知和錯覺,
認清集體的理性與非理性,可以讓你做出更聰明的決策。

下面就和你分享書裡提到的三個問題:
為什麼說我們所知道的遠比自己以為的要少?
人為什麼傾向於高估自己的理解力?
知識到底存在於哪裡?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說我們知道的遠比自己以為的要少。
人們是怎麼發現並承認自己無知的呢?
書裡介紹了一個叫做解釋性深度錯覺的測試工具,
專門用來測試人們實際所知和他們自認為所知之間的差距。
具體的做法是,
要求被試者對某件事物進行解釋,並說明這種解釋是怎麼影響他們對自身理解力的評價的。

測試過程並不難,參加測試的人會被問到三個問題。
我們用拉鍊舉個例子。
第一個問題就是,請你評價一下自己對拉鍊的工作原理了解多少,然後給自己打一個分。
第二個問題是,拉鍊到底是怎麼發揮作用的,描述一下,越詳細越好。
很多人這時候才會發現,自己其實對拉鍊的工作原理一無所知。
緊接著,就會被問到第三個問題,現在重新給自己對拉鍊工作原理了解的程度打個分。
結果發現,很多人這時打的分都比最開始打的分要低。

如果你覺得拉鍊原理本身就太難了,還有另一個實驗。
研究人員向參加測試的人展示了一幅車架不完整、沒有鏈條和踏板的自行車圖,
然後讓大家在上面畫上車骨架、車鍊子、踏板。
看起來不難,結果有將近一半的人都畫錯了。
可以說,這些測試都說明, 人們經常處於一種錯覺裡,那就是覺得自己擁有知識。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錯覺呢?可能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跟我們的思維有關。
作者說,
人類思維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指導行為,知道什麼事會帶來什麼後果,
進行因果推論,選取最佳方案。因果推理系統又被分為兩種,一個是直覺,一個叫做慎思。
直覺是幾乎不需要思考就得出結論,慎思則是要辨明這個過程。
但是,直覺系統往往高估了它能縝密思考的程度,
經常是給我們一個簡化的、粗略的而且通常都還不錯的分析,
讓我們產生錯覺,自以為知道很多。
但是當我們慎思時,才意識到事實的複雜,自己知道的只是皮毛。
所以,研究也發現,傾向於抑制自己的直覺反應,
在回答前深思熟慮的人,比那些直覺型的人,更少表現出解釋性深度錯覺。

第二個原因是,雖然我們平時會接觸大量的知識和信息,
但思維不會將這些信息全部儲存起來,因為這樣我們可能就被知識淹沒了,
相反,思維只挑其中的關鍵來使用。

換句話說,大量知識和信息並不是體系化的儲存在我們的大腦中,
大多數真正的知識存在於我們的外界,比如別人的大腦裡,書本上或是互聯網上。
我們生活在一個分享知識的共同體中,對知識隨用隨取。
但是當我們對自己的理解力進行評估時,外界的知識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被納入進來,
這就造成了錯覺,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對自己的理解力的評價,會比實際更好。

得克薩斯大學的心理學者阿德里安·沃德就發現,
當進行互聯網搜索時,人們對自己記憶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的感覺也隨之改善。
如果人們在互聯網上搜到了之前不知道的事,然後再問他們是在哪裡找到這些信息時,
許多人甚至會忘了他們曾在網上搜過,直接將功勞歸於自己。


那麼,既然人類遠比想像中的“無知”,我們又是怎樣發展到今天的呢?
答案就是,群體智慧。
就像上面所說,知識大多存儲在於外界、存在於別人的大腦中。
但同時,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地方,大家通力合作,把自己的知識“共享”出來,
形成“知識共同體”,就能以群體智慧完成極其複雜的任務。


作者提出一個概念,叫做共享意向性,就是人們和他人分享注意力和目標的能力。
作者認為,這是人類特有的,正是共享意向性使人類從眾多地球生物中脫穎而出。
共享意向性是人類最重要的才能之一,人類憑藉它來儲存知識,並將知識一代代傳遞下去。


以上就是《知識的錯覺》這本書對什麼是知識的無知和錯覺,
以及知識到底存在於哪裡的闡釋,希望對你有啟發。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知識的錯覺》,
作者: 史蒂文·斯洛曼 / 菲利普·費恩巴赫,中信出版社出版。


--------------------------------
摘要:
為什麼說我們所知道的遠比自己以為的要少?
人為什麼傾向於高估自己的理解力?
知識到底存在於哪裡?


人類思維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指導行為,知道什麼事會帶來什麼後果,
進行因果推論,選取最佳方案。因果推理系統又被分為兩種,一個是直覺,一個叫做慎思。
直覺是幾乎不需要思考就得出結論,慎思則是要辨明這個過程。
但是,直覺系統往往高估了它能縝密思考的程度,
經常是給我們一個簡化的、粗略的而且通常都還不錯的分析,
讓我們產生錯覺,自以為知道很多。
但是當我們慎思時,才意識到事實的複雜,自己知道的只是皮毛。
所以,研究也發現,傾向於抑制自己的直覺反應,
在回答前深思熟慮的人,比那些直覺型的人,更少表現出解釋性深度錯覺。

大量知識和信息並不是體系化的儲存在我們的大腦中,
大多數真正的知識存在於我們的外界,比如別人的大腦裡,書本上或是互聯網上。

我們生活在一個分享知識的共同體中,對知識隨用隨取。
但是當我們對自己的理解力進行評估時,外界的知識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被納入進來,
這就造成了錯覺,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對自己的理解力的評價,會比實際更好。

當進行互聯網搜索時,人們對自己記憶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的感覺也隨之改善。
如果人們在互聯網上搜到了之前不知道的事,然後再問他們是在哪裡找到這些信息時,
許多人甚至會忘了他們曾在網上搜過,直接將功勞歸於自己。

那麼,既然人類遠比想像中的“無知”,我們又是怎樣發展到今天的呢?
答案就是,群體智慧。
就像上面所說,知識大多存儲在於外界、存在於別人的大腦中。
但同時,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地方,大家通力合作,把自己的知識“共享”出來,
形成“知識共同體”,就能以群體智慧完成極其複雜的任務。

2018/02/19

❤內參-培養情商的五個關鍵步驟

出處:培養情商的五個關鍵步驟


情商,就是一種辨別、管理個人以及他人情緒的能力,
情商高的人往往善於交際、身心健康、幸福感也高。
情商其實是人格特徵的綜合體,它也具有可塑性,不會一成不變。
對自己情商要求高或者不滿意的人,只要付出專心和精力,就能獲得改善和提高。
倫敦大學商業學院心理學教授托馬斯·查莫羅·普瑞姆茲克
和組織心理學家邁克爾·桑格在《哈佛商業評論》中的一篇文章,
分享了培養情商的五個關鍵步驟:

第一,從自欺欺人到認清自我。
性格,或者情商,由自我評價(我們怎麼看待自己)
與他人評價(別人怎麼看待我們)兩部分組成。
對大部分人來說,
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之間的差異會導致他們忽視外界的反饋和自身行為的出軌。
真正的認清自我是能認清自身的優勢和不足,
並且清楚這些優勢和不足與他人比較會怎麼樣。


第二,從關注自我到關注他人。
情商低的人很難從他人的立場看問題,尤其是當沒有清晰的對錯標準時。
關注他人首先要從基本的欣賞、承認團隊其他成員的優勢、不足和價值觀開始。
經常與團隊成員進行簡短的討論,
可以讓我們對怎樣才能激勵和影響他人這個問題理解得更加透徹。
這些討論促進了相互協助、團隊合作以及外部交流。


第三,成為有益的交往對象。
事業有成的人往往被視為更有益的交往對象,
他們比較有團隊精神,待人友善,信任他人,大公無私。
經常主動地分享知識和資源,並且不求回報,這對人大有裨益。


第四,控制自己的情緒。
如果你經常容易情緒化,喜怒行於色,
要反思下是哪些情況讓你生氣或沮喪,在遇到挫折時要觀察自己的過激傾向。
不僅要知道自己在真實情況下會有怎樣的情緒,
更重要的是知道那些情緒是因為什麼引起的。


第五,保持謙遜,即使是假裝出來的。
有領導能力的人通常不太在乎去包裝自己的頭銜,因為他們表現得很謙遜,
“在自信與謙虛中保持平衡,不偏不倚,樂於採納意見,
敢於承認錯誤,這些能力難能可貴。”

最後,文章作者建議,
訓練情商的總原則是不要改變自己的性格,而是摒棄不當行為,替換為更加合適的做法。
克服不良傾向,養成新習慣,改善別人對你的印象。
這也是為什麼當性格訓練起作用時,
之前的性格測試結果會不准,因為你的先天性格已然淡出你的行為舉止了。


------------------------------
摘要:
1. 從自欺欺人到認清自我
 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之間的差異會導致他們忽視外界的反饋和自身行為的出軌。
 真正的認清自我是能認清自身的優勢和不足,
 並且清楚這些優勢和不足與他人比較會怎麼樣。
2. 從關注自我到關注他人
 情商低的人很難從他人的立場看問題,尤其是當沒有清晰的對錯標準時。
 關注他人首先要從基本的欣賞、承認團隊其他成員的優勢、不足和價值觀開始。
3. 成為有益的交往對象
 事業有成的人往往被視為更有益的交往對象,
 他們比較有團隊精神,待人友善,信任他人,大公無私。
 經常主動地分享知識和資源,並且不求回報,這對人大有裨益。
4. 控制自己的情緒
 如果你經常容易情緒化,喜怒行於色,
 要反思下是哪些情況讓你生氣或沮喪,在遇到挫折時要觀察自己的過激傾向。
 不僅要知道自己在真實情況下會有怎樣的情緒,
 更重要的是知道那些情緒是因為什麼引起的。
5. 保持謙遜,即使是假裝出來的
 有領導能力的人通常不太在乎去包裝自己的頭銜,因為他們表現得很謙遜,
 在自信與謙虛中保持平衡,不偏不倚,樂於採納意見,
 敢於承認錯誤,這些能力難能可貴。
不要改變自己的性格,而是摒棄不當行為,替換為更加合適的做法。
克服不良傾向,養成新習慣,改善別人對你的印象。

❤內參-一個科幻作家的“反脆弱”思維

出處:一個科幻作家的“反脆弱”思維


美籍華裔作家劉宇昆是著名科幻小說《三體》的英文譯者。
他自己也是一名科幻作者,他的作品也曾經獲得過星雲獎、雨果獎和“世界奇幻獎”。
劉宇昆的本職工作是一名法律顧問,他的作品和譯作都是利用通勤路上的時間寫出來的。
公眾號GQ實驗室向他提了一個問題:在現在這樣的信息冗餘的時代,
閱讀和自己職業並不直接相關的書籍的必要性是什麼?
劉宇昆的回答是:一切都在於“可能性”。


他解釋說:
如果你只是閱讀你認為可以幫助自己在事業上獲得'成功'的書,
事實上你正在讓自己的生活更脆弱,更不堪一擊。
如果經濟大轉向,你不得不改變職業的時候,那你的專業性就會成為你的阻礙。
閱讀、了解那些並不會立刻就有用的信息,實際上是給自己的生命增加可能。

虧損是有限的,就是說你花費時間讀了一本書最後卻發現“沒用”,這並不是什麼大事。
但回報是無限的,他說:
你可能冒出一個改變自己一生的念頭。基於同樣的理由,嘗試去見見同行之外的人,
參加一些你平常不會遇到的人到場的聚會,總會是一件好事。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中,要努力讓自己擁有正面的偶然性,讓自己'反脆弱'。
“反脆弱”這個概念來自塔勒布的書籍《反脆弱》。
書裡的主要觀點是:人們大大地低估了偶然發生的災難事件給我們的生活造成的影響。
現代生活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難以預測,而我們的危機管理能力卻沒有隨之提高。


劉宇昆說,自己在規劃職業生涯和寫作項目時,也遵從了“反脆弱”的原則。
在工作上,他試圖避免過分的專業化(那種職業路徑過於脆弱)。
而在寫作上,他嘗試去下冒險的賭注,虧損是有限的(浪費時間或某一個故事賺不到錢),
而回報是無限的(用不同的風格去敘述很多故事,
其中某一個可能就有機會被改編成電影)。
他也盡量避免成為必須依賴一小部分人好評的那種作家。
他會寫自己願意寫的東西,
能調整自己去寫出更好的作品,同時不必在乎批評家們說什麼。



----------------------------
摘要:
如果你只是閱讀你認為可以幫助自己在事業上獲得'成功'的書,
事實上你正在讓自己的生活更脆弱,更不堪一擊。
如果經濟大轉向,你不得不改變職業的時候,那你的專業性就會成為你的阻礙。
閱讀、了解那些並不會立刻就有用的信息,實際上是給自己的生命增加可能。

虧損是有限的,就是說你花費時間讀了一本書最後卻發現“沒用”,這並不是什麼大事。
但回報是無限的,可能冒出一個改變自己一生的念頭。
基於同樣的理由,嘗試去見見同行之外的人,
參加一些你平常不會遇到的人到場的聚會,總會是一件好事。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中,要努力讓自己擁有正面的偶然性,讓自己'反脆弱'。


劉宇昆說,自己在規劃職業生涯和寫作項目時,也遵從了“反脆弱”的原則。
他盡量避免成為必須依賴一小部分人好評的那種作家。
他會寫自己願意寫的東西,
也能調整自己去寫出更好的作品,同時不必在乎批評家們說什麼。

❤內參-大師:菲茨杰拉德關於寫作的建議

出處:大師:菲茨杰拉德關於寫作的建議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了不起的蓋茨比》曾經數次被好萊塢拍成電影。
最新的一個版本在2013年上映,由巨星迪卡普里奧主演。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也很推崇這本書。
還有一個說法是,在20世紀上半葉的三位美國大作家中,
讓人佩服的是福克納、讓人嫉妒的是海明威,但真正讓人喜愛的是菲茨杰拉德。


菲茨杰拉德自己的一生也很傳奇。
他因為第一部小說《人間天堂》爆紅,成為當時美國最受歡迎的作家,堪稱少年得志。
但是,在他的生命後期,菲茨杰拉德卻受到了雙重的打壓,
一方面是他的太太患上了精神疾病,他自己則一度酗酒難以繼續寫作;
另一方面是他的作品沒有能帶給他讓他擺脫財務困境的巨大成功,
比如《了不起的蓋茨比》其實是等到他去世之後,才越發受到追捧。
菲茨杰拉德在44歲的時候因病去世,因此也就沒有能看到自己的作品越來越受歡迎。

作為被後世追認的文學大師,同時又因為去世比較早,菲茨杰拉德談論寫作的文字非常少。
不過,在他寫給自己的女兒的信裡,我們能零星看到一些他對寫作的見解。
當時,他是以父親的身份對自己的女兒談論寫作,並且教女兒如何寫得更好。
我們整理出了以下六條。


第一條是,要讀一流作品。
在一封信裡,菲茨杰拉德問女兒:
不知道你這個夏天是否讀過書,讀過的書的意思是,
讀過像《卡拉馬佐夫兄弟》或《震撼世界的十天》這樣的書。 
你若不每年吸收半打一流作家的精髓,優秀的風格是不可能憑空形成的。
或者,風格儘管形成了,卻不是一種對你所讚賞的作家風格的無意識的集合,
而是你最近閱讀的某人的風格的影射,某種濫竽充數的新聞體”。
在另一封信裡,菲茨杰拉德還說,
你要是讀一流的作品,就能賣故事給《紐約客》;讀普通小說,就只能淪落到平庸水平。

第二條是,不要把某些工作輕易劃歸到“任務”那一欄裡,那樣你就不會再認真對待了。
他以自己為例,大學時候在一門關於拿破崙時期的課程上,他的成績是不及格。
但是,現在他的書架上關於這個主題的書有三百多本。
他根本記不起大學時學過的關於這門課的東西,
原因是,他把學習這門課當做了一項不得不做的工作,
而當時他已經把工作跟不愉快掛了鉤,認為是“需要避免和拖延的事情”。
他對女兒說:
“我從不責怪失敗,生活中充滿了太多複雜的情況,但我對不肯努力是絕不寬容的。”


第三條是關於風格如何形成的。
菲茨杰拉德說:
“你所感受到和思考過的事物自己會發明一種新風格,
當人們在談論風格時總是對風格的新穎感到吃驚,
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談論的只是風格,
但他們談論的其實是為了表達新觀點而做的某種嘗試——
表達得如此有力,以至於這種嘗試便帶有了思想本身的原創性。”

風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如果你有要說的東西,任何你覺得前人沒有說過的東西,
你必須絕望地感受到它,以至於你能找到前人從未找到的方式去訴說它,
直到你要說的內容和你訴說它的方式融為一體,密不可分。”


第四條建議是,尋求反饋。
菲茨杰拉德以悲觀的態度對女兒說,寫作不會讓人經濟獨立,也不會讓你不朽,
但是,如果有能力,即使沒有稿費,也要把文字發表出來。
因為,發表出來本身,可以帶給你一種存在感,
同時,還能夠讓你跟做同一件事的其他人取得聯繫。
他們會給你反饋,也能幫助你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如何做,包括如何做到更好。


第五條建議是,有事可說。
他說,跟他同一代的作家,並不是從很年輕時就開始寫作的,
通常是在27歲到30之間,甚至更晚。
在開始寫作之前,這些人往往已經幹過很多職業。
早熟的作家往往是詩人那一類型的,菲茨杰拉德把自己也歸為這一類型;
其他類型的作家的成熟,更重要的對題材的精心選擇的能力,
有事可說,並用一種高度發達的方式說出來。


第六條建議是關於寫作的節奏的。
菲茨杰拉德的看法是,
最好是一次性寫完,如果篇幅很長,那就分三天寫,完後再花一天時間修改,
“總體來說,無休止拖延下去,落筆維艱,讀起來永遠不會流暢。”


以上就是大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六個關於寫作的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
摘要:
1. 要讀一流作品
 你若不每年吸收半打一流作家的精髓,優秀的風格是不可能憑空形成的。
 或者,風格儘管形成了,卻不是一種對你所讚賞的作家風格的無意識的集合,
 而是你最近閱讀的某人的風格的影射,某種濫竽充數的新聞體。
2. 不要把某些工作輕易劃歸到“任務”那一欄裡,那樣你就不會再認真對待了
 菲茨杰拉德以自己為例,大學時候在一門關於拿破崙時期的課程上,他的成績是不及格。
 但是,現在他的書架上關於這個主題的書有三百多本。
 他根本記不起大學時學過的關於這門課的東西,
 原因是,他把學習這門課當做了一項不得不做的工作,
 而當時他已經把工作跟不愉快掛了鉤,認為是“需要避免和拖延的事情”。
 他對女兒說:
 “我從不責怪失敗,生活中充滿了太多複雜的情況,但我對不肯努力是絕不寬容的。
3. 風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如果你有要說的東西,任何你覺得前人沒有說過的東西,
 你必須絕望地感受到它,以至於你能找到前人從未找到的方式去訴說它,
 直到你要說的內容和你訴說它的方式融為一體,密不可分。
4. 尋求反饋
 菲茨杰拉德以悲觀的態度對女兒說,寫作不會讓人經濟獨立,也不會讓你不朽,
 但是,如果有能力,即使沒有稿費,也要把文字發表出來。
 因為,發表出來本身,可以帶給你一種存在感,
 同時,還能夠讓你跟做同一件事的其他人取得聯繫。
 他們會給你反饋,也能幫助你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如何做,包括如何做到更好。

5. 有事可說,並用一種高度發達的方式說出來
6. 最好是一次性寫完
 如果篇幅很長,那就分三天寫,完後再花一天時間修改,
 總體來說,無休止拖延下去,落筆維艱,讀起來永遠不會流暢。

2018/02/18

❤內參-準時下班是做完事情的最好方法

出處:準時下班是做完事情的最好方法


時間管理是不少人的痛點,工作好像永遠做不完,
加班要加到地老天荒,準時下班壓根想都不敢想。
前日本麥肯錫資深合夥人山梨廣一在
《終結低等勤奮,麥肯錫精英教你有用的努力》這本書裡,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
想把事情做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準時下班。即使工作做不完,也要準時下班,
這種說法聽起來很矛盾,但山梨廣一認為這樣才能逼自己找出更有效率的做事方法。


在麥肯錫工作時,
山梨廣一從前輩身上學會了“強制決定截止時間”,
比如不管還有多少工作,晚上八點一定要下班。放著做了一半的工作就下班,
一定會覺得不安吧,但是你得忍住,堅持準時下班,
這樣才能去認真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工作?”

山梨廣一認為:
“人們理智上能夠理解提高效率的好處,卻很難改變做事方法。
有時多工作幾個小時其實比改變工作方法要更輕鬆。” 
他以堵車為例,來解釋限制時間帶來的好處。
想像一下,你開車到郊區遊玩,回程時卻因為高速公路堵車而被卡得動彈不得,
“用心工作早點回家”這樣的工作態度,就像堵車時為了早幾分鐘到家,
利用導航與地圖,想盡辦法找到一條解困的路;
沿著高速公路,跟著堵車狀況走走停停就像是加班,
這樣比調查、思考、想盡辦法找出脫困的路要輕鬆,但花費的時間也比較多。
山梨廣一說,當你的目的不再只是“能回家就好”,而是“必須在幾個小時內回家”,
就不得不想辦法找出一條脫困之路,
也就是說,有了這樣的限制之後,人才會開始準備做出有用的努力。


-----------------------
摘要:
想把事情做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準時下班。即使工作做不完,也要準時下班,
這種說法聽起來很矛盾,但這樣才能逼自己找出更有效率的做事方法。

在麥肯錫工作時,
山梨廣一從前輩身上學會了“強制決定截止時間”,
比如不管還有多少工作,晚上八點一定要下班。放著做了一半的工作就下班,
一定會覺得不安吧,但是你得忍住,堅持準時下班,
這樣才能去認真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工作?”

❤內參-如何破除寫作不自信的問題

出處:如何破除寫作不自信的問題


在寫作上,對於寫作者尤其是初學者來說,
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寫作技巧的掌握,而是要克服自我懷疑,
也就是認為自己寫得不好,寫的主題沒有價值。
美國作家和寫作老師艾麗斯•馬蒂森根據她多年的教學經驗還有對朋友以及自我的觀察,
她提出了一個女性在寫作和學習寫作中要破除的障礙。
她認為,與男性相比,女性在寫作上的自我審查阻礙更嚴重。
這個自我審查就是自己會覺得很多東西不值得寫出來或者不應該寫出來。
艾麗斯•馬蒂森是有著22年寫作教學經驗的寫作課老師,
她的作品曾經獲得美國最佳短篇小說獎和歐·亨利短篇小說獎。
她的寫作課書籍《寫作課:何為好,為何寫不好,如何能寫好》已經在國內出版。

她對這個問題提出的建議其實對所有的寫作者都有幫助。


艾麗斯•馬蒂森認為,
寫作需要自我放縱,至少在開始階段是這樣的。
她觀察到,
很多女性無法打心底認同女性從事寫作的合理性,她們會覺得這就好像是在放縱自己。
它說:
剛踏上寫作之路時,我們只是把它當作興趣愛好,
自己寫得盡興就好,並不理會作品在他人眼中是否具有可讀性。
但如果把寫作當作事業來經營,我們就要心甘情願為之努力,反復修改、
接受批評、廣泛閱讀並吸取經驗,很快就會以讀者訴求為首要創作目標。
要給讀者帶來愉悅的閱讀體驗,而不僅僅為了滿足自己的創作慾望。
所以新人女作者大可以放手一搏,
寫作時所投入的時間、精力、自尊及金錢不是自我放縱的自私體現,你是在為讀者服務。


在接觸過太多有寫作障礙的女性作者之後,
艾麗斯•馬蒂森發現,很多女性在修改別人作品時都非常有才氣,
但是對自己的作品往往因為缺乏自信而焦慮,
這不僅影響遣詞造句,也會壓抑表達慾望。
艾麗斯•馬蒂森自己也有自信心不足的問題,
不過她認為自信心並不是必要條件,要學會調整心態,把寫作當作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
她說,就像她自己的眼病發作一樣,是不受控制的突發狀況,
她也無法克制自己的寫作慾望,也不對要不要寫出來這個選擇做是與非的評斷。
她說:“如果草稿不盡如人意,我不會因為缺乏信心而自欺欺人地認為還不錯,
也不會寄希望於某天將它改好,而是說服自己堅持寫下去,無論是好是壞。”
艾麗斯•馬蒂森建議,信心不能從別處獲得,
無論你是否有自信,寫作時都要給自己鼓勁,說到底,自信是一種選擇。
你有能把故事交代清楚的客觀選擇,
至少你還有選擇的餘地,而不是在不知不覺中扼殺掉所有可能性。



-------------------------------
摘要:
剛踏上寫作之路時,我們只是把它當作興趣愛好,
自己寫得盡興就好,並不理會作品在他人眼中是否具有可讀性。
但如果把寫作當作事業來經營,我們就要心甘情願為之努力,反復修改、
接受批評、廣泛閱讀並吸取經驗,很快就會以讀者訴求為首要創作目標。
要給讀者帶來愉悅的閱讀體驗,而不僅僅為了滿足自己的創作慾望。
所以新人女作者大可以放手一搏,
寫作時所投入的時間、精力、自尊及金錢不是自我放縱的自私體現,你是在為讀者服務。

無論你是否有自信,寫作時都要給自己鼓勁,說到底,自信是一種選擇。
你有能把故事交代清楚的客觀選擇,
至少你還有選擇的餘地,而不是在不知不覺中扼殺掉所有可能性。

2018/02/17

❤內參-孩子沉迷遊戲,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

出處:孩子沉迷遊戲,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


在深圳舉辦的騰雲下午茶遊戲沙龍“有效溝通:青少年與遊戲”上,
有家長提問說,孩子沉迷遊戲,用玩遊戲逃避現實問題,不知道如何正確引導。
慕尼黑大學教育學、心理學博士高璇給了家長一些建議。


首先,高璇認為,孩子從遊戲裡能獲得很多獎勵和成就感。
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卻很少鼓勵孩子,
比如控制遊戲時間這件事,如果孩子沒有做到,家長就會發火,
這些都是懲罰,懲罰只會激起家庭中的矛盾,不會帶來好的效果。
所以高璇建議,
家裡制定了規則後,如果孩子自己遵守了規則或達成​​了目標,家長一定要記得獎勵。


其次,孩子喜歡玩遊戲還跟社交因素有關。
這個社交不光是指跟同齡夥伴一起交流,一起玩遊戲,還包含一種集體歸屬感。
如今的家長非常鼓勵孩子自由發展做自己的事情,
但別忘了也要鼓勵和幫助孩子加入集體,這是孩子的自然需求。

總之,高璇認為,
像這些成就感、集體感、樂趣等,如果家庭中有缺失,
孩子就會從遊戲中去尋找,因為在遊戲中很容易找到。
所以孩子出現沉迷現象時,家長要看他到底是哪些方面的缺失,然後在這個方面滿足孩子。
家長要多提供給孩子一些遊戲之外的好玩的事情,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



-----------------------------------------
摘要:
孩子從遊戲裡能獲得很多獎勵和成就感。
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卻很少鼓勵孩子,
比如控制遊戲時間這件事,如果孩子沒有做到,家長就會發火,
這些都是懲罰,懲罰只會激起家庭中的矛盾,不會帶來好的效果。
所以,家裡制定了規則後,如果孩子自己遵守了規則或達成​​了目標,家長一定要記得獎勵。

其次,孩子喜歡玩遊戲還跟社交因素有關。
這個社交不光是指跟同齡夥伴一起交流,一起玩遊戲,還包含一種集體歸屬感。
如今的家長非常鼓勵孩子自由發展做自己的事情,
但別忘了也要鼓勵和幫助孩子加入集體,這是孩子的自然需求。

孩子出現沉迷現象時,家長要看他到底是哪些方面的缺失,然後在這個方面滿足孩子。
家長要多提供給孩子一些遊戲之外的好玩的事情,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

❤內參-觀點:職業生涯的3個主要階段

出處:觀點:職業生涯的3個主要階段


奧美互動全球CEO、資深職業顧問布賴恩·費瑟斯通豪在新書
《遠見:如何規劃職業生涯3大階段》中,
介紹了職業生涯的3個主要階段和“職場燃料”這個概念。這本書由湛廬文化出版。

費瑟斯通豪介紹,
人們的職業生涯可以分成3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分別持續大約15 年,
所以加起來至少有45 年,而且未來很可能會進一步延長,
“那些安於現狀,準備用舒服的狀態過一生的人,首當其衝被淘汰出局。”

第一階段是,強勢出發。
在這個階段,你要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打好基礎並建立起良好的早期習慣;
第二階段是,勇攀高峰
這個階段的首要目標是尋找自己的甜蜜區,
即你所擅長的、熱愛的和這個世界所需要的這三者之間的交集。
你要專注於自己的長板,大可以忽略自己的短板;
第三階段,就要致力於實現持續的影響力
以及尋找一條可以穩定延續到60多歲甚至70多歲的、新的可持續職業道路。


在這個漫長的旅途中,你需要大量的前進動力,
也就是“職場燃料”,“職場燃料”通常有3個來源:
第一,可遷移的技能,是指你在職業生涯中獲取並擁有的各種基本能力,
比如解決問題的能力,說服式溝通技巧,完成任務的能力;
第二,有意義的經驗,你不一定要到處跳槽才能獲取新經驗,
如果你具有開放性和耐心,在同一家公司也能擁有豐富的經驗;
第三,持久的關係,包括了職場生涯中與你相關的品牌和人。



-----------------------------
摘要:
人們的職業生涯可以分成3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分別持續大約15 年,
所以加起來至少有45 年,而且未來很可能會進一步延長,
“那些安於現狀,準備用舒服的狀態過一生的人,首當其衝被淘汰出局。”
第一階段是,強勢出發
 在這個階段,你要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打好基礎並建立起良好的早期習慣;
第二階段是,勇攀高峰
 這個階段的首要目標是尋找自己的甜蜜區,
 即你所擅長的、熱愛的和這個世界所需要的這三者之間的交集。
 你要專注於自己的長板,大可以忽略自己的短板;
第三階段,就要致力於實現持續的影響力
 以及尋找一條可以穩定延續到60多歲甚至70多歲的、新的可持續職業道路。

在這個漫長的旅途中,你需要大量的前進動力,
也就是“職場燃料”,“職場燃料”通常有3個來源:
1. 可遷移的技能,是指你在職業生涯中獲取並擁有的各種基本能力,
 比如解決問題的能力,說服式溝通技巧,完成任務的能力;
2. 有意義的經驗,你不一定要到處跳槽才能獲取新經驗,
 如果你具有開放性和耐心,在同一家公司也能擁有豐富的經驗;
3. 持久的關係,包括了職場生涯中與你相關的品牌和人。

2018/02/16

❤內參-建立有價值的人際關係的6個準則

出處:建立有價值的人際關係的6個準則


克里斯·法利克(Chris Fralic)是美國風險投資機構First Round Capital的合夥人,
他也是業界公認的全球頂級超級聯繫人。
如果有人問他,在取得現在這些成就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麼,
他會直接回答說是這麼多年建立起來的人脈關係。
他向大家分享了建立有價值的人際關係要遵循的6個準則。


第一,向對方表示最真誠的欣賞和感謝。
在溝通中要全身心投入,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熱情、善意和欣賞,
不要指望通過簡單的打招呼就能讓對方對你產生好感。
你要確保自己對地方的想法感興趣,發自內心地希望從與對方的交流中學到新知識。
第二,在傾聽過程中表示鼓勵,並適當提出疑問。
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傾聽者,最關鍵的兩點是:
第一,清楚地表現出自己已經聽清楚了對方所有的話;
第二,鼓勵對方繼續說下去,並且根據你聽到的信息來向對方提一些後續問題。

第三,表現得謙虛。
在交流中坦率地承認自己的缺點和犯過的錯誤,
能夠讓一段人際關係走得更遠,也能夠讓對方更願意繼續與你保持聯繫。
尤其是當對方想向你徵求建議或向你尋求幫助時,
你最好要表現得謙虛一點,這樣有助於營造一種輕鬆的氛圍。


第四,坦誠誠實。
人們有時不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有很多原因。
他們不希望因為自己說了實話而降低一段關係的質量,
更不希望因為自己說了實話而讓對方不喜歡甚至反感自己。
如果你想要讓自己與眾不同,給對方留下印象,那可以盡最大努力去保證誠實。
但是要記住,一定要保證你的誠實能夠給對方帶來益處,
這能夠為日後相互間的往來奠定基礎。


第五,與對方一起開展開放式頭腦風暴。
有時你無法提供給對方他想要的東西。
但是,你可以與他們進行開放式的頭腦風暴,
來改變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式,讓他們覺得能夠從交流中獲得收穫。
這裡的關鍵在於討論時,雙方要處於一種平等的狀態,
而不是你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對方。
在過程中,你要盡可能去付出和給予,不要老想著能從中獲得什麼回報。

第六,在每次交流結束時,表現出期待與對方的下一次會面。
假設所有曾經見過面的人,都會再次相見。這個世界其實並不大。
想像一下,下次對方再遇見你時,你是希望他對你們的見面持積極還是持消極態度。
與沒有預想相比,預想之後的會話質量會更高。
法利克自己非常欣賞的做法是,明明被拒絕了,還會禮貌性地說:
“雖然沒能達成合作,但還是很感謝您百忙之中抽時間聽我們的介紹。
如果您有什麼其他想法,或者改變了注意,歡迎您隨時聯繫我們。”
能夠說出這種的話的人,一般都是智慧的人。



------------------------------
摘要:
1. 向對方表示最真誠的欣賞和感謝。
 在溝通中要全身心投入,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熱情、善意和欣賞,
 不要指望通過簡單的打招呼就能讓對方對你產生好感。
 你要確保自己對地方的想法感興趣,發自內心地希望從與對方的交流中學到新知識。
2. 在傾聽過程中表示鼓勵,並適當提出疑問
 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傾聽者,最關鍵的兩點是:
 (1)清楚地表現出自己已經聽清楚了對方所有的話;
 (2)鼓勵對方繼續說下去,並且根據你聽到的信息來向對方提一些後續問題。

3. 表現得謙虛。
4. 坦誠誠實

 人們有時不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有很多原因。
 他們不希望因為自己說了實話而降低一段關係的質量,
 更不希望因為自己說了實話而讓對方不喜歡甚至反感自己。
 如果你想要讓自己與眾不同,給對方留下印象,那可以盡最大努力去保證誠實。
 但是要記住,一定要保證你的誠實能夠給對方帶來益處,
 這能夠為日後相互間的往來奠定基礎。
5. 與對方一起開展開放式頭腦風暴

 這裡的關鍵在於討論時,雙方要處於一種平等的狀態,
 而不是你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對方。
 在過程中,你要盡可能去付出和給予,不要老想著能從中獲得什麼回報。
6. 在每次交流結束時,表現出期待與對方的下一次會面
 明明被拒絕了,還會禮貌性地說:
 “雖然沒能達成合作,但還是很感謝您百忙之中抽時間聽我們的介紹。
 如果您有什麼其他想法,或者改變了注意,歡迎您隨時聯繫我們。”

 能夠說出這種的話的人,一般都是智慧的人。

❤內參-觀點:如何重新理解貧窮

出處:觀點:如何重新理解貧窮


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朱睿在FT中文網推薦了一本書,
《另一種方法:我們關於貧窮的大部分認知都是錯的》
(TheAlternative: Most of What You Believe About Poverty Is Wrong) 。
這本書的作者是67歲的美國人毛里西奧·利姆·米勒(Mauricio Lim Miller),
他發起的家庭獨立計劃(Family Independence Initiative),
和美國的2000個家庭開展過合作,並且幫助這些家庭提高了收入和教育程度等。
平均來說,在和“家庭獨立計劃”合作的兩年中,這些家庭的月收入增長了23%。


在開展“家庭獨立計劃”的十幾年裡,米勒發現,
那些一直處於貧困的家庭,並不是缺少改變的意願,
反而是那些出於好意的政策和慈善活動,限制了他們的自力更生。
所以米勒提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關注貧困家庭:控制權、選擇權、社群。


首先,控制權指的是,那些試圖來干擾貧困的外部力量應該盡可能靠邊站
雖然這些人的社會地位賦予了他們對於方法和資源的控制,但這削弱了貧困家庭的主動性。
因此,重要的是讓貧困家庭自己建立一個小目標,讓他們恢復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權。
其次是選擇權。大部分家庭做出了糟糕的決定,是因為缺乏選擇。所以米勒建議,
給貧困家庭的資金應該由他們自己來主導,這樣他們就可以為自己的選擇和承諾負責。

最後,社群對於脫貧至關重要。擺脫貧困絕不是靠個人的努力,而是需要集體的行動。
我們需要尊重、支持貧困家庭組成的社群,讓他們在相互支持中找到脫貧的方向和智慧。
總之,米勒認為,
脫貧的發生一定是自然而然的過程,推動這個變化的不是外力,而是內在的動力,
是每個人心底那種想要掌控自己命運,改變現狀,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強烈願望。



--------------------------------
摘要:
那些一直處於貧困的家庭,並不是缺少改變的意願,
反而是那些出於好意的政策和慈善活動,限制了他們的自力更生。
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關注貧困家庭:控制權、選擇權、社群。
1. 控制權指的是,那些試圖來干擾貧困的外部力量應該盡可能靠邊站。
 雖然這些人的社會地位賦予了他們對於方法和資源的控制,
 但這削弱了貧困家庭的主動性。因此,重要的是讓貧困家庭自己建立一個小目標,
 讓他們恢復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權。
2. 選擇權。大部分家庭做出了糟糕的決定,是因為缺乏選擇。
 給貧困家庭的資金應該由他們自己來主導,這樣他們就可以為自己的選擇和承諾負責。
3. 社群
 擺脫貧困絕不是靠個人的努力,而是需要集體的行動。
 我們需要尊重、支持貧困家庭組成的社群,讓他們在相互支持中找到脫貧的方向和智慧。
脫貧的發生一定是自然而然的過程,推動這個變化的不是外力,而是內在的動力,
是每個人心底那種想要掌控自己命運,改變現狀,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強烈願望。

❤內參-趨勢:網絡時代知識發生了什麼改變?

出處:趨勢:網絡時代知識發生了什麼改變?


我們身處的時代,知識形態和學習方式都已發生了改變。
哈佛大學伯克曼互聯網與社會中心的資深研究員戴維·溫伯格(David Weinberger)
博士在接受《三聯生活周刊》採訪時,解釋了他如何看待這種變化。
溫伯格曾經在2012年出版過一本著作《知識的邊界》,在書裡他提出了一個觀點:
“自從互聯網出現以來,我們的知識(信息、思想、甚至智慧)
逃離了它固有的物理限制(書本的頁面或者人的心智空間)之後,
從性質上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有限變成了無限,
從內容變成了鏈接,從圖書館變成了無所不在的巨網。”

溫伯格認為,
過去我們對知識的許多認知都源於知識的媒介,
比如紙張、書本和圖書館,而非知識的本質。
我們很多對於知識的理想都是對媒介的誤會,
比如把圖書理想化和浪漫化了,甚至盲目迷戀它們。
事實上,有很多書是廉價的、幾乎讀完就會丟掉的一次性用品。


而網絡時代發生的變化是:
“重新思考知識,既然事實不再是事實,專家隨處可見,房間裡最聰明的人是房間”。
溫伯格說,
有一種新看法更接近知識的本質,就是“世界上不存在某種叫“知識”的東西,
可以讓人把它放到某個容器裡,鄭重地保存在那裡,永遠不會變化。”
相反,“知識永遠存在於網絡中,在變化之中,在玩耍之中,
在一系列永遠無法達成共識的討論與爭執之中。
”我們仍然會依賴專家、出版社、圖書館、大學為我們提供權威信息,
在網絡時代,房間裡最聰明的人不再是任何專家甚至知識機構,而是房間本身,
是容納了其中所有的人與思想、並把他們與外界相連的這個網。


溫伯格說:
知識網絡並不關心我們從哪裡獲得知識,
無論是從網絡上免費獲取的,還是從書本、大學課程中付費得到的。
它關心的是,在獲取了這些知識之後,你是否與別人一起理解這些知識。
你是否與別人構成網絡,以分享你所學到的,與他們交談、討論、增進彼此的知識?

溫伯格解釋說,
這也正好提出了一種網絡時代面對知識應該持有的信念和態度。
比如,這個世界知識不僅是開放的,也是深刻連接在一起的;
我們應該對知識更加慷慨,這不僅讓更多的人可以學到知識,
自己的知識也因為經過質疑、挑戰和檢驗而變得更好;
我們應該擁抱新觀念,學會參與到多元文化的討論中,
可靠性不僅來自權威,也來自開放對話等等。
在批判性思考的基礎上,我們還需要學習熱愛不同。
作為人類的本能,我們都喜歡和像我們一樣的人粘在一起,
但當我們限制自己,不允許自己的舒適受到一點打擾的時候,也就是我們變蠢的時候。



----------------------------------
摘要:
在網絡時代,房間裡最聰明的人不再是任何專家甚至知識機構,而是房間本身,
是容納了其中所有的人與思想、並把他們與外界相連的這個網。
知識網絡並不關心我們從哪裡獲得知識,
無論是從網絡上免費獲取的,還是從書本、大學課程中付費得到的。
它關心的是,在獲取了這些知識之後,你是否與別人一起理解這些知識。
你是否與別人構成網絡,以分享你所學到的,與他們交談、討論、增進彼此的知識?

這也正好提出了一種網絡時代面對知識應該持有的信念和態度。
比如,這個世界知識不僅是開放的,也是深刻連接在一起的;
我們應該對知識更加慷慨,這不僅讓更多的人可以學到知識,
自己的知識也因為經過質疑、挑戰和檢驗而變得更好;
我們應該擁抱新觀念,學會參與到多元文化的討論中,
可靠性不僅來自權威,也來自開放對話等等。
在批判性思考的基礎上,我們還需要學習熱愛不同。
作為人類的本能,我們都喜歡和像我們一樣的人粘在一起,
但當我們限制自己,不允許自己的舒適受到一點打擾的時候,也就是我們變蠢的時候。

2018/02/15

❤內參-孩子不願意讓親戚抱怎麼辦?

出處:孩子不願意讓親戚抱怎麼辦?


很多父母都可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
在孩子小的時候,節假日走親戚時,家長希望孩子能和大人們增進感情,
當爺爺奶奶等要抱抱孩子的時候,孩子卻跑掉了。
這時候家長就會自責,也擔心大家會認為孩子沒有教養。
教育專家喬安娜·法伯(Joanna Faber)在《如何說話孩子才會聽? 》
(How To Talk SoLittle Kids Will Listen)這本書中就談到了這個問題,她也給出了解決思路。
華爾街日報翻譯了這篇文章。


首先,大多數心理學家認同,
如果孩子們心裡不情願,就不應該強迫他們去擁抱或親吻大人。
家長可以告訴親戚,
“如果你們想抱他或者親他,必須先得到同意,如果他說不行,你們得接受。
紐約的兒科醫生、美國兒科學會發育與行為兒科執行委員會委員傑克·萊文( Jack Levine) 
指出,如果家長因為孩子逃避社交互動而讓他們蒙羞或者尷尬,
那麼會干擾孩子表達自我或者建立本體感。
其次,家長也應該避免大聲宣布“她不過是害羞而已”,為孩子的沉默找藉口。
法伯說:
這種做法的危險之處在於,你會將孩子固定到某個角色裡,一語成讖。
這樣要想讓孩子在未來做出改變恐怕會難上加難。
當一些孩子因為種種原因不願意和登門拜訪的客人打招呼和擁抱時,
家長可以提供一種折中的辦法。
就是告訴孩子如果不想說話就不用和任何人說話,
但是在別人和她說話時,她必須有所回應,並且和對方有眼神交流。
這樣可以給孩子減輕壓力,也讓孩子不失禮貌,而且不會強化孩子對自己害羞的看法。

再次,
家長們也可以通過提前告訴孩子們可能會見到誰或者發生什麼來幫助他們為聚會做好準備。
有些家長會在家裡進行角色扮演,拿出一隻泰迪熊模擬打招呼的場景,
並告訴孩子當他對泰迪友好地打招呼時,泰迪滿心歡喜。
還有一些家長會製作一個相冊,裡面是親戚的照片和名字,
這能讓孩子對家族成員漸漸熟悉,理解親戚們對父母的重要性。

最後,如果孩子仍然是退縮不前,可以給他們安排一項任務,例如幫客人們拿外套。
如果大人們抱怨,法伯建議用“五字金句”:等他準備好。
例如,“等他準備好,山姆會過來打招呼的。”


-------------------------------
摘要:
1. 大多數心理學家認同,如果孩子們心裡不情願,就不應該強迫他們去擁抱或親吻大人。
家長可以告訴親戚,
如果你們想抱他或者親他,必須先得到同意,如果他說不行,你們得接受。
如果家長因為孩子逃避社交互動而讓他們蒙羞或者尷尬,
那麼會干擾孩子表達自我或者建立本體感。

2. 家長也應該避免大聲宣布“她不過是害羞而已”,為孩子的沉默找藉口。
這種做法的危險之處在於,你會將孩子固定到某個角色裡,一語成讖。
家長可以提供一種折中的辦法。
就是告訴孩子如果不想說話就不用和任何人說話,
但是在別人和她說話時,她必須有所回應,並且和對方有眼神交流。
這樣可以給孩子減輕壓力,也讓孩子不失禮貌,而且不會強化孩子對自己害羞的看法。

3. 家長們也可以通過提前告訴孩子們可能會見到誰,
或者發生什麼來幫助他們為聚會做好準備。

有些家長會在家裡進行角色扮演,拿出一隻泰迪熊模擬打招呼的場景,
並告訴孩子當他對泰迪友好地打招呼時,泰迪滿心歡喜。

4. 如果孩子仍然是退縮不前,可以給他們安排一項任務,例如幫客人們拿外套。
如果大人們抱怨,法伯建議用“五字金句”:等他準備好。
例如,“等他準備好,山姆會過來打招呼的。”

2018/02/14

❤內參-員工休假,會給公司帶來3個好處

出處:員工休假,會給公司帶來3個好處


美國《企業家》(Entrepreneur)雜誌的一篇文章介紹,
大部分西方公司都會宣揚努力工作和加班文化,但包括維珍集團、
流媒體巨頭奈飛(Netflix)、領英(LinkedIn)在內的少數公司,
會給員工提供高度彈性的休假政策,甚至還會提供旅遊津貼,鼓勵員工休長假。
這樣對公司有什麼好處呢?文章介紹了員工休假會給組織帶來的3個益處:
第一,持續減壓。
度假有助於人們緩解壓力,而且假期結束後,這些緩解壓力帶來的好處還會持續很久。
卡爾加里大學曾對887位工作壓力大的律師做過調查,
發現,休假結束的幾週內,員工的抑鬱傾向消失了,心理健康的狀況也有了明顯改善。

第二,提高生產效率。安永會計事務所曾對員工進行過一項研究,
發現,員工每增加 10 小時的休假時間,
其績效評級就會上升約 8%,而且員工離職的可能性也會降低。
第三,防止職業倦怠。
如果在高壓環境下長時間工作,人們會對工作開始產生不滿和排斥,
度假其實是一個改變節奏併中場休息的調和劑。

最後,文章建議,別太擔心自己休假會對公司造成影響,
要學會把工作委託給同事、充分信任對方,
對於重視創意的部門或行業來說,這樣做會讓你和公司都從中受益。


----------------------------
摘要:
員工休假會給組織帶來的3個益處:
1. 持續減壓
 度假有助於人們緩解壓力,而且假期結束後,這些緩解壓力帶來的好處還會持續很久。
2. 提高生產效率
 員工每增加 10 小時的休假時間,
 其績效評級就會上升約 8%,而且員工離職的可能性也會降低。
3. 防止職業倦怠
 如果在高壓環境下長時間工作,人們會對工作開始產生不滿和排斥,
 度假其實是一個改變節奏併中場休息的調和劑。

❤內參-洞察:“韌性”的不同含義

出處:洞察:“韌性”的不同含義


丹尼斯·克羅利(Dennis Crowley)是Foursquare的聯合創始人,
Foursquare是一個地理位置簽到應用,在移動互聯網發展之初它曾經是個熱門應用。
在丹尼斯·克羅利看來,創業過程中,“韌性”這個詞有不同的含義,
在一個初創公司的不同發展階段,韌性的體現也是不同的。
一開始,韌性往往與身份密切相關,它是一種身份認同,
這時,放棄了一個想法就好像是放棄了自己,
所以有韌性就是去克服困難把想法實現或驗證;
等實現了早期的里程碑之後,韌性是一種自信,
但最好是一種謙虛的自信,這樣能避免因為早期取得勝利就自信過度;
在公司規模化擴張的過程中,韌性變成了專注,
隨著用戶數量增加、員工規模增長和市場反應逐漸強烈,公司會伴隨著成長的陣痛,
這時問自己這樣的問題來找准自身定位並瞄準目標:
當公司發展壯大後,它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當事情變得棘手艱難的時候,韌性就變成了一種毅力;最後,韌性是一種文化。
規模化的韌性既包括讓其他人參與進來,也包括將人排除出去。
打造一支了解內情、堅定不移的團隊是你用來掩蓋噪音、
朝著實現你最大目標的方向前進的最好方法。

不同階段的不同韌性都很重要,它們讓創業者和創業公司不斷前進和保持不斷充電的狀態。
丹尼斯·克羅利說:
“發展一家公司是一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很多創業者如果提前知道創業原來這麼難,他們一開始是不會選擇創業的。
但是,在那些最成功的公司的發展早期,很多人是不認為它們能夠取得成功的。
如果你問這些公司的創始人,他們可能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帶領公司取得成功。
但如果你能堅持下去,如果你堅持自己當初制定的目標,
你就能建立強大的、難以逾越的護城河。”



---------------------------
摘要:
創業過程中,“韌性”這個詞有不同的含義,
在一個初創公司的不同發展階段,韌性的體現也是不同的。

一開始,韌性往往與身份密切相關,它是一種身份認同,
這時,放棄了一個想法就好像是放棄了自己,
所以有韌性就是去克服困難把想法實現或驗證;
等實現了早期的里程碑之後,韌性是一種自信,
但最好是一種謙虛的自信,這樣能避免因為早期取得勝利就自信過度;
在公司規模化擴張的過程中,韌性變成了專注,
隨著用戶數量增加、員工規模增長和市場反應逐漸強烈,公司會伴隨著成長的陣痛,
這時問自己這樣的問題來找准自身定位並瞄準目標:
當公司發展壯大後,它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當事情變得棘手艱難的時候,韌性就變成了一種毅力;最後,韌性是一種文化。

2018/02/13

❤內參-如何拒絕假期的加班要求

出處:如何拒絕假期的加班要求


老闆要求加班,或是讓你利用周末時間完成工作,
這在很多人看來是無法拒絕的,因為拒絕老闆的要求可能會導致職場危機。
但不可否認的是,休息一下再出發的人,會比24小時都在工作的人,更有生產力和創意。 
《快公司》網站發表的一篇文章說,
拒絕不一定要說不,可以使用以下3種方式,
讓你能保留自己的底線,同時又不會讓老闆那麼難受。

第一,使用正向陳述。
如果被老闆要求加班,一般人拒絕的時候會說:“我不行,但是…”,
作者建議改用正向陳述開頭,比如“好的,那麼我用自己的休息時間,
盡力把這個任務完成,請問最終期限是什麼時候?”
這會讓你的老闆知道,你把他們的需求聽進去了,而且你準備好要幫忙。
詢問最終期限,可以了解事情的緊急程度,幫你理出一個替代的解決方案,
比如哪部分可以先做完,先交給老闆讓他看到進度。而不是埋頭苦幹馬上投入整件事情。


第二,答應一部分要求
作者建議可以把回复拆成三個部分。
首先是肯定任務的重要性;
其次,提供另外一種觀點給你老闆,比如你的休假,是半年前就答應好家人的;
最後,決定這項工作值不值得改變原計劃,表示自己可以在之後多花工作時間去完成,
但不是現在,重點是讓老闆知道你會盡力完成要求。


第三,提供替代方案。明確陳述拒絕的原因後,必須提出替代的解決方法。
即使你的行動與對方的期待有所衝突,但是可以強調你能完成的部分。



------------------------
摘要:
拒絕不一定要說不,可以使用以下3種方式,
讓你能保留自己的底線,同時又不會讓老闆那麼難受。
1. 使用正向陳述
 如果被老闆要求加班,一般人拒絕的時候會說:“我不行,但是…”,
 建議改用正向陳述開頭,比如“好的,那麼我用自己的休息時間,
 盡力把這個任務完成,請問最終期限是什麼時候?”
 這會讓你的老闆知道,你把他們的需求聽進去了,而且你準備好要幫忙。
 詢問最終期限,可以了解事情的緊急程度,幫你理出一個替代的解決方案,
 比如哪部分可以先做完,先交給老闆讓他看到進度。而不是埋頭苦幹馬上投入整件事情。
2. 答應一部分要求
 可以把回复拆成三個部分。
 (1)肯定任務的重要性;
 (2)提供另外一種觀點給你老闆,比如你的休假,是半年前就答應好家人的;
 (3)決定這項工作值不值得改變原計劃,表示自己可以在之後多花工作時間去完成,
  但不是現在,重點是讓老闆知道你會盡力完成要求。
3. 提供替代方案
 明確陳述拒絕的原因後,必須提出替代的解決方法。

 即使你的行動與對方的期待有所衝突,但是可以強調你能完成的部分。

❤內參-如何形成正確的財富管理觀念

出處:如何形成正確的財富管理觀念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金融系教授金李,出版了新書《中國式財富管理》。
金李在光華管理學院主辦的一次研討會上,介紹了幾個他認為正確的財富管理觀念。


第一,財富管理是長跑而不是短跑。
它是伴隨一個人甚至一個家族一生的旅行,影響一代人甚至幾代人,
不是說今天我賺了錢,明年賠錢,那種短跑不能決定一個人長期真正的財富狀況。


第二,財富管理要注重流動性。
金李說,今天很多的財富客戶,
特別是大客戶,經常會被他的財富銷售人員所引導購買一些長期的金融產品,
比如說一些私募股權類的投資產品,年化收益率很高,可能是20%,
投資期限也更長,可能是5年甚至更長時間。
成熟市場裡面的規律,期限越長流動性越差的產品需要得到補償的收益率越高。
如果是以犧牲流動性換取收益率,這並不一定值得提倡。
很多優秀的企業往往是最終死於資金鍊斷裂,家庭也是。
所以流動性管理是財富管理重要的一環。


第三,財富管理應該是全局,而不是一時的佈置。買單個產品絕對不是財富管理。

最後,財富管理還要善用時間這個朋友。
金李做了個思想實驗,他說,假設一個人20歲時存了1000元,存到65歲。
如果不考慮通貨膨脹的話:銀行活期存款年化收益率0.35%。
 1000元變成1170元;如果是存定期,3年期定期存款年化收益率3%,1000元變成3781元;
如果交給股神巴菲特幫你管理,
巴菲特在1965年至2009年的年化收益率為20.46%,1000元變成434萬元。
這就是時間的力量,
當時間足夠長的時候,用足夠好的管理方式,哪怕一筆小小的回報也會積累成大的回報。



-------------------------
摘要:
1. 財富管理是長跑而不是短跑
 它是伴隨一個人甚至一個家族一生的旅行,影響一代人甚至幾代人,
 不是說今天我賺了錢,明年賠錢,那種短跑不能決定一個人長期真正的財富狀況。
2. 財富管理要注重流動性

 成熟市場裡面的規律,期限越長流動性越差的產品需要得到補償的收益率越高。
 如果是以犧牲流動性換取收益率,這並不一定值得提倡。
 很多優秀的企業往往是最終死於資金鍊斷裂,家庭也是。
 所以流動性管理是財富管理重要的一環。
3. 財富管理應該是全局,而不是一時的佈置。買單個產品絕對不是財富管理
 當時間足夠長的時候,用足夠好的管理方式,哪怕一筆小小的回報也會積累成大的回報。

❤內參-懂得取捨比努力更重要

出處:懂得取捨比努力更重要


拼命努力多幹活,贏得上司的器重,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這是很多職場人對成功之道的認識。但是一項新研究卻認為這並不是成功最關鍵的因素。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管理學教授莫頓·漢森在他的新書
《征服職場:看達人如何做得少反而做得更好》中指出,
工作中更為成功的人所具備的共同點是特別善於取捨,而不是更加努力工作。

他的研究團隊對5000位職場人士進行了5年的跟踪調查。
他們發現職場中最出色的人的共同點,並不是擁有更好的組織能力,
或是知人善任的能力,而是他們都善於取捨。
天賦、努力和運氣當然也重要,但並不像善於取捨這樣重要。
取捨時要堅持怎樣的原則呢?漢森總結出了這些優秀人士的三個共同的行為特徵:


第一,懂得運用奧卡姆剃刀原則。
奧卡姆剃刀原則認為,無論是哲學、科學還是其他領域的問題,
通常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最佳的解釋,所以“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
把奧卡姆剃刀原則應用到工作上,就意味著應當尋找最簡單的方案。
也就是說,在工作中要盡量少做,只做必須要做的事情。

有時候,“盡量少”甚至意味著“少到只有一個”。
漢森提到一次他向某大型公司CEO講解高層經理培訓方案的經歷。
當他被要求只用1頁PPT講清楚方案時,他非常驚訝。
費了好大勁,他才把最初準備的15頁減少到4頁,但還是無法達到要求。
這種情況下,他只能重新思考:這次演講的重點是什麼?
結果,他精心準備,用不同的顏色在日曆上標識出方案中要做的行動,
這一張殫精竭慮製作出來的PPT非常精良。他最後就集中45分鐘講1張PPT,
這也讓討論非常深入,這家公司的CEO認為會面非常有成效。


第二,對過多的目標說“不”。
當我們做出取捨決定後,往往還有再添枝加葉的衝動。
這種衝動往往來自上司。
研究發現,
有24%的人認為自己無法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情,是因為上司設計了太多的目標。
而工作成績最好的那群人,更會對上司說“不”。
當然,向上司說“不”需要講究方法。拒絕過度的目標不是為了偷懶,
而是要對最重要的事情全力以赴,從而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
當下次上司再派給你很多工作時,一定要抵制“我要更加努力工作”的過時想法。
你可以這樣問上司:
“能不能讓我對這些任務排個優先順序?這樣我就可以在最重要的任務上投入更多精力。”
這樣做,你既可以知道自己的優先次序與上司的是否一致,也把決定權交給了上司。

學會說“不”是值得的。
統計表明,勇於對上司說“不”的人比不這樣做的人成績評分足足高了25%。
這個評分差距體現在工作表現上,就是“優異”和“一般”的差別。

堅持對過多的任務說“不”時,也要注意。
雖然實際上有些任務可以不做,有些可以拖延時間再做,
但一定要明白,不要太頻繁地說“不”,也不能專注於太小的任務。
如果任務太小,即使做得漂亮,也不會提升你整體的業績。


第三,做創造實際價值的職場創新者。
另一個取捨的原則是關注工作的實際價值,而不是公司內部考核目標。
很多人只是關注自己是否能夠完成公司的考核目標,
而工作成績出色的人不這樣做,
他們總會問一個關鍵問題:我的工作能創造什麼實際價值?
在他們看來,為客戶和他人創造的價值才是實際價值,完成考核目標只是為自己創造價值。

如何創造價值呢?有時候只要做一些改變,幫助上游或下游的同事更好地工作。
有一名食品廠的員工,他的工作是用一台可以包裝和貼標籤的機器處理包裝盒。
工廠用處理的包裝盒數量來衡量工作成績。用這個標準看,他的工作業績還不錯。
但是,他處理的包裝盒不夠方正,裝運時,盒子不能和裝運箱子完全契合。
因此,下游的同事還要額外花時間整理盒子。
這就是只關注內部目標,不關注實際價值的反面教材。
知道了這個情況後,這名員工主動調整了包裝工序,讓包裝盒更加方正。
這樣下游裝貨的速度就提升了。簡單的改變,讓該員工成為調查中表現最好的人之一。

創新在職場中不是管理人員的專利。
實際上,入職未滿三年的人群所做的創新,和工作滿十年甚至更久的人群差不多。
但這兩類人中也只有不到20%會嘗試創新,可見職場中真正創新的人並不多。

一個有用的精簡工作的創新是去解決痛點,也就是那些麻煩很多人的棘手問題。
一位保險公司的分析師發現,
客戶向她求助最多的事情是提交憑證過程中有一道特別複雜的手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她聯合工程師,
把手續變成了只需要在屏幕上點擊幾下就能輕鬆完成的事。
這樣大大減少了分析師們的工作量,也讓他們更加專注於本職工作。
工作出色的人確實也很努力,但他們之所以出色,
並不主要因為他們天資更好、更努力,
而是因為他們有勇氣在別人加班加點的時候精簡工作;
在別人向過多的工作說“好”的時候說“不”;在別人只顧內部目標的時候追求價值,
在別人滿足現狀的時候成為職場中的創造者。
以上就是職場優秀人士懂得取捨的三個共同行為特徵,希望對你有啟發。


文章參考來源:《職場成功的秘訣——少干些活》,見於微信公眾號“華爾街日報·派”。


------------------------
摘要:
1. 懂得運用奧卡姆剃刀原則
 奧卡姆剃刀原則認為,無論是哲學、科學還是其他領域的問題,
 通常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最佳的解釋,所以“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
 把奧卡姆剃刀原則應用到工作上,就意味著應當尋找最簡單的方案。
 也就是說,在工作中要盡量少做,只做必須要做的事情。
2. 對過多的目標說“不”。
 研究發現,
 有24%的人認為自己無法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情,是因為上司設計了太多的目標。
 而工作成績最好的那群人,更會對上司說“不”。
 當然,向上司說“不”需要講究方法。拒絕過度的目標不是為了偷懶,
 而是要對最重要的事情全力以赴,從而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
 你可以這樣問上司:
 “能不能讓我對這些任務排個優先順序?這樣我就可以在最重要的任務上投入更多精力。”
 這樣做,你既可以知道自己的優先次序與上司的是否一致,也把決定權交給了上司。
3. 做創造實際價值的職場創新者。
 很多人只是關注自己是否能夠完成公司的考核目標,
 而工作成績出色的人不這樣做,
 他們總會問一個關鍵問題:我的工作能創造什麼實際價值?在他們看來,
 為客戶和他人創造的價值才是實際價值,完成考核目標只是為自己創造價值。

 例如,一個有用的精簡工作的創新是去解決痛點,也就是那些麻煩很多人的棘手問題。
  一位保險公司的分析師發現,
 客戶向她求助最多的事情是提交憑證過程中有一道特別複雜的手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她聯合工程師,
 把手續變成了只需要在屏幕上點擊幾下就能輕鬆完成的事。
 這樣大大減少了分析師們的工作量,也讓他們更加專注於本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