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2

❤內參-有效培養習慣的七個建議

出處:方法:有效培養習慣的七個建議


每個人都想養成良好的習慣,但養成好習慣是很難的。
行為科學家肖恩·揚在新書《如何想到又做到》中,
從心理學、醫學和商業的角度給出了一些實用的建議。

第一,設定一個階梯模型
我們都知道,想要實現目標,需要把大目標切割成一個個小目標。
這些小目標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可是,究竟應該設置多少個小目標呢?
肖恩·揚認為,首先,我們應該分清夢想、目標和步驟。
夢想,指的是需要3個月以上實現的事情;
目標,是一周或者一個月可以實現的事情;
步驟則是一個小時,或者一兩天可以實現的事情。
你可以先把這張清單寫出來,然後再開始行動,
不要專注夢想,要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用來完成目標和步驟。
在完成目標和步驟的基礎上,不斷反思和優化行動,最終,你就可以一步步達成夢想。
第二,如果能在社群中找到榜樣的力量、找到歸屬感,
社群就可以幫我們養成長期的好習慣。
比如,要是每次都有朋友陪你健身,堅持鍛煉對你來說就會比較容易。
不過,一旦這個人病了或者出差了,你也很容易放棄。
怎樣判斷一個社群是好的社群呢?肖恩·揚給出的判斷標準是,
這個社群15%以上的成員可以作為你的榜樣,而且成員之間會彼此鼓勵和點贊。
這會讓你產生信任感,感受到別人的支持。


第三,在培養習慣之前,先搞清楚為什麼要培養這個習慣,會讓你更容易去行動。
如果你的答案是,你看到別人這樣做了,就覺得自己也應該做,
比如別人早起,你也想早起;別人閱讀,你也想閱讀,那麼這個習慣就很難成功。
有一些比較傳統的觀點認為,
有些人天生“有動力”去做很多事情,而有些人天生比較懶,
科學研究證明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
如果你過去沒能成功地堅持一些好習慣,也不意味著你未來肯定會失敗,
問題可能出在你沒發現“做這件事的重要性”,你只是需要找到一個更好的理由來改變自我。
只有你的動力足夠強勁,在面對困難時,你才能堅持下去。
第四,越簡單,越能堅持到底。
我們面對困難很容易放棄,所以很多人會先去做那些容易的事情。
換個角度想,如果你學會了怎麼消除障礙,就能堅持下去。
讓事情變得更容易,有三種選擇,
首先,你可以改變環境,讓它變得更容易讓你養成習慣;
其次,你可以限制自己的選擇範圍,選擇太多,會讓你不願意行動;
最後,你還可以創建路線圖,擁有一份完善的行動計劃,這樣可以減少行動的摩擦力。

第五,行為改變了,思想也會隨之改變。
你一定聽過“有志者事竟成”這種說法,
很多暢銷勵志書都會告訴你,要先改變思想,才能改變你的行為。
如今,社會心理學家提出,真實情況其實是反過來的,
先改變自己的行為,思想才會隨之改變。你要先“哄著”大腦,讓它意識到,改變是可行的。怎樣做到先改變行為呢?你可以從一些很小的行動開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微習慣”,
比如每天堅持做5個俯臥撑,慢慢讓大腦習慣新的行動,多用正面的說法鼓勵自己。

第六,把一件事變得有吸引力,可以讓我們不停地做下去。
一種流行的方法是將整個過程“遊戲化”,
當你在做完事情之後獲得獎勵的時候,更容易堅持目標。
但要記住一點,別把錢當成最好的獎勵手段,盡量讓活動本身變成獎勵。
比如在堅持英語閱讀時,選擇一本你自己喜歡的英語小說,會讓你更容易堅持下去。
第七,反复銘刻某件事情。
如果我們反复看到、聽到或者聞到某種東西,大腦就會存儲相應的信息,
讓我們不用思考,迅速地就能認出它。
當我們重複的次數越多,身體就會對這個行動越認可。
把事情變成慣例,銘刻到大腦裡,我們就更容易堅持下去。
一旦習慣建立起來之後,大腦會達到一種穩定的平衡狀態,
能夠放鬆下來,習慣也就成了一種默認行為。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如何想到又做到》;作者:肖恩·揚;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
摘要:
1. 設定一個階梯模型
 我們應該分清夢想、目標和步驟。
 夢想,指的是需要3個月以上實現的事情;
 目標,是一周或者一個月可以實現的事情;
 步驟則是一個小時,或者一兩天可以實現的事情。
 你可以先把這張清單寫出來,然後再開始行動,
 不要專注夢想,要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用來完成目標和步驟。
 在完成目標和步驟的基礎上,不斷反思和優化行動,最終,你就可以一步步達成夢想。
2. 如果能在社群中找到榜樣的力量、找到歸屬感,社群就可以幫我們養成長期的好習慣
 比如,要是每次都有朋友陪你健身,堅持鍛煉對你來說就會比較容易。
 不過,一旦這個人病了或者出差了,你也很容易放棄。
 那怎樣判斷一個社群是好的社群呢?
 這個社群15%以上的成員可以作為你的榜樣,而且成員之間會彼此鼓勵和點贊。
 這會讓你產生信任感,感受到別人的支持。
3. 培養習慣之前,先搞清楚為什麼要培養這個習慣,會讓你更容易去行動
 有一些比較傳統的觀點認為,有些人天生“有動力”去做很多事情,而有些人天生比較懶,
 科學研究證明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
 如果你過去沒能成功地堅持一些好習慣,也不意味著你未來肯定會失敗,
 問題可能出在你沒發現“做這件事的重要性”,
 你只是需要找到一個更好的理由來改變自我。
 只有你的動力足夠強勁,在面對困難時,你才能堅持下去。
4. 越簡單,越能堅持到底
 (1)你可以改變環境,讓它變得更容易讓你養成習慣;
 (2)可以限制自己的選擇範圍,選擇太多,會讓你不願意行動;
 (3)你還可以創建路線圖,擁有一份完善的行動計劃,這樣可以減少行動的摩擦力。
5. 行為改變了,思想也會隨之改變
 你一定聽過“有志者事竟成”這種說法,
 很多暢銷勵志書都會告訴你,要先改變思想,才能改變你的行為。
 如今,社會心理學家提出,真實情況其實是反過來的,
 先改變自己的行為,思想才會隨之改變。
 你要先“哄著”大腦,讓它意識到,改變是可行的。
6. 把一件事變得有吸引力,可以讓我們不停地做下去
 一種流行的方法是將整個過程“遊戲化”,
 當你在做完事情之後獲得獎勵的時候,更容易堅持目標。
 但要記住一點,別把錢當成最好的獎勵手段,盡量讓活動本身變成獎勵。
 比如在堅持英語閱讀時,選擇一本你自己喜歡的英語小說,會讓你更容易堅持下去。
7. 反复銘刻某件事情
 如果我們反复看到、聽到或者聞到某種東西,大腦就會存儲相應的信息,
 讓我們不用思考,迅速地就能認出它。
 當我們重複的次數越多,身體就會對這個行動越認可。

❤內參-麥當勞是如何進行員工培訓的

出處:麥當勞是如何進行員工培訓的


《財富》雜誌的一篇文章介紹了餐飲巨頭麥當勞一項雄心勃勃的員工培訓計劃。
麥當勞把這項計劃稱為“做你想做的”,這項計劃會在12月份時正式在全美國啟動。

2017年5月,麥當勞對6247名員工進行了一項調查,
其中88%的人認為,培養人際技能很重要。
在18到24歲的受訪者中,有46%的人認為,他們這個年齡段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技能。
這種技能在人力資源領域被稱為“軟技能”。
與它相對的是IT技術等“硬技能”。
軟技能的特徵是,永遠不會過時,
無論是團隊合作的能力、講故事的能力還是理解客戶的能力,
不會隨著你換了份工作就變得沒用。

麥當勞的大多數員工都不會一直在麥當勞工作。很多麥當勞的員工只有十幾歲,
或者還在讀大學,只是在做兼職。因此,麥當勞還調查員工,問他們最想在哪些領域發展,
排在前五的答案是:藝術與娛樂、自主創業、醫療行業、食品服務業和科技行業。

麥當勞制定的“做你想做的”培訓計劃,
希望通過五年時間來幫助公司的85萬名美國員工培養軟技能,
比如團隊合作、客戶服務和責任意識。
在這項計劃中,員工可以申請在最感興趣的領域,跟隨一個知名人物進行學習。
這些知名人物會扮演導師的角色,麥當勞稱之為“影響者”。

用麥當勞美國人力資源總監的話說,
這麼做是希望“向員工展示,在他們所選擇的領域,
人們的日常生活是什麼樣的,成功又是什麼樣的”。
麥當勞希望這些“影響者”能夠談談自己是如何學習到軟技能的,
以及如何把這些軟技能用在工作中。目前已經有3.3萬名員工參與到了“做你想做的”項目。

除此之外,麥當勞還有另外兩個培訓項目。
一個項目是同一家非盈利機構合作開發的一套職業規劃指導工具
,它最終呈現為一款手機App,所有員工都可以下載。另一個項目叫“機會之路”,
員工可以請專業顧問來為自己提供職業諮詢,
幫助自己制定長期職業目標,費用則由麥當勞來負擔。
目前已經有17%的員工申請了職業諮詢服務。



------------------------------------
摘要:
2017年5月,麥當勞對6247名員工進行了一項調查,
其中88%的人認為,培養人際技能很重要。
在18到24歲的受訪者中,有46%的人認為,他們這個年齡段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技能。

這種技能在人力資源領域被稱為“軟技能”。
與它相對的是IT技術等“硬技能”。
軟技能的特徵是,永遠不會過時,
無論是團隊合作的能力、講故事的能力還是理解客戶的能力,
不會隨著你換了份工作就變得沒用。


麥當勞制定的“做你想做的”培訓計劃,
希望通過五年時間來幫助公司的85萬名美國員工培養軟技能,
比如團隊合作、客戶服務和責任意識。
在這項計劃中,員工可以申請在最感興趣的領域,跟隨一個知名人物進行學習。
這些知名人物會扮演導師的角色,麥當勞稱之為“影響者”。

2018/11/21

內參-如何克服非適應性完美主義的危害

出處:如何克服非適應性完美主義的危害


完美主義並非總是好事。 《財富》雜誌的一篇文章,
把完美主義分為兩種:健康的完美主義和不健康的完美主義。
不健康的完美主義,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非適應性完美主義”。
文章的主要信息來源於西北大學心理學家傑西卡·普萊爾。

非適應性完美主義的主要表現,是為了追求完美而走極端,
同時,無論是個人生活上還是工作學習上,對失敗或不夠完美的結果,承受力很差。
用普萊爾的話說,“這些人可能會因為自己沒有實現目標而變得異常沮喪……
同時進行異常激烈的自我批評。”它會導致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
比如抑鬱、焦慮、強迫症、飲食紊亂,更糟糕的情況下,可能會讓人萌生自殺念頭。

除此之外,非適應性完美主義的人不合群的可能性也更大,
因為他們擔心自己會被人品頭論足。而且,由於過於擔心失敗,他們也更可能患上拖延症。
非適應性完美主義者還可能是工作狂,
他們會通過增加工作量和延長工作時間的方式,作為對高要求的回應。

按照普萊爾的說法,非適應性完美主義在律師、醫生和其他高成就人群中尤其突出。
在不同年齡段的人中,千禧一代也最有可能是受害者。
原因在於,對於高成就人群而言,他們更傾向於從事就有挑戰性的工作,
也更容易接收到類似於“要超越自己”這種反饋信息;
對於年輕的千禧一代而言,他們更容易從父母以及社交網絡那裡接收到反饋和批評,
這會讓他們更努力去實現目標、避免批評。


怎樣克服非適應性完美主義帶來的危害呢?文章給出了一些方法。
首先,非適應性完美主義者可以試著讓自己放棄凡事必須完美的想法,
允許自己在一些沒那麼重要的事情上,不必完美。
高標準不是壞事,但是,不要成為高標準的奴隸。

其次,把注意力放在當下,而不是放在結果上。
更加關注過程,把目標分解成更小、更容易管理的階段性目標,
慶祝每一步階段性目標的達成。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盡量避免自我批評,以及對未來的擔憂。



----------------------------
摘要:
1. 非適應性完美主義者可以試著讓自己放棄凡事必須完美的想法,
 允許自己在一些沒那麼重要的事情上,不必完美。
2. 把注意力放在當下,而不是放在結果上。
 更加關注過程,把目標分解成更小、更容易管理的階段性目標,
 慶祝每一步階段性目標的達成。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盡量避免自我批評,以及對未來的擔憂。

2018/11/19

內參-如何在團隊中戰勝疏離感提高投入度

出處:如何在團隊中戰勝疏離感提高投入度


丹·肖倍爾(Dan Schawbel)是一位領導力和溝通專家。
他出版過一本書《變回人類:偉大的領導者如何在孤立的時代創造溝通》
(Back to Human: How Great Leaders Create Connection in the Age of Isolation)。
在《財富》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肖倍爾說,今天商業領導者面對的最大風險,
其實是怎麼在“日益孤立化、孤獨化和去中心化的世界中領導企業獲得成功” 。

人和人之間的疏離感,導致85%的員工不能主動投入工作,或者消極怠工。
很多公司會使用技術手段來促進大家的溝通和協作,
但是,如果這些溝通工具使用不當,反而會增加員工之間的疏離感。
一項全球範圍內的調查說,儘管一名員工每天至少有一半時間在使用科技產品溝通,
但是超過一半的員工仍然有孤獨感。面對面溝通的效果也比借助技術工具溝通要好,
比如,研究說,員工面對面提出請求的成功率,比電子郵件高出34倍。

文章還提出了下面五個有助於戰勝疏離感、提高員工參與度的建議。
第一個建議是,鼓勵團隊開放協作。
在團隊成員間做到開放、友善和誠實。
做到信息共享,比如,可以給團隊制定一個共同的任務清單,
所有人都可以查看進度,這樣,每個人都知道其他人做到了什麼程度、需要什麼幫助。
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因為同事的某個不好的點子懲罰他,
而是要通過紀律確保大家能按時完成工作。

第二個建議是,認可整個團隊的表現,而不僅僅是認可個別團隊成員。
這個做法的好處是,可以讓員工有集體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
在認可團隊的整體表現時,可以舉出具體的案例,
談一談因為每個人的努力,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第三個建議是,促進共同學習。
在團隊裡打造一種互相支持的學習文化,
比如你可以把自己從某篇文章或某本書中學習到的內容,分享出來,
同時鼓勵其他人也這麼做。

第四個建議是,團隊領導者要做一個好教練。
當其他成員提出疑問時,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議。
並且,最好能夠定期給成員提供培訓,讓他們感覺到關心。

第五個建議是,要敢於展示自己的弱點。
文章說,這會讓你看起來更人性化,因此同事遇到問題時,會更有勇氣向你求助。
 “弱點並不等於軟弱,它也是一種力量,
它能打造一個安全的空間,允許員工與你建立更深層的關係。”



-------------------------------------
摘要:
1. 促進共同學習
 在團隊裡打造一種互相支持的學習文化,
 比如你可以把自己從某篇文章或某本書中學習到的內容,分享出來,
 同時鼓勵其他人也這麼做。
2. 要敢於展示自己的弱點
 這會讓你看起來更人性化,因此同事遇到問題時,會更有勇氣向你求助。
 弱點並不等於軟弱,它也是一種力量,
 它能打造一個安全的空間,允許員工與你建立更深層的關係。

2018/11/18

❤內參-怎樣通過閱讀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出處:怎樣通過閱讀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
共情指的是,從對方的角度出發看問題,從而理解對方的感受。
那怎樣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呢?微信公眾號“第一教育”的一篇文章,
介紹了英國“共情實驗室”(Empathy Lab)的做法。
 “共情實驗室”跟英國11所先鋒小學合作,
通過閱讀、寫作和講故事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具體來說,老師可以參考下面三個做法。

首先,要找到合適的書
一種方法是找到跟孩子生活背景相似的書,幫孩子理解他們的同伴可能正在經歷的事情。
一般來說,書裡的故事要內容完整,並且有一定的可信度,
故事中的情感應該被巧妙處理,而不是過分描述,
這樣的故事能幫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中角色的動機。

其次,要教孩子學會那些可以表達情感的詞
如果孩子們缺乏表達情感的詞,他們就很難理解對方,也很難進行有效溝通。
以故事為基礎的提問和討論,可以很好地構建情感語言,
比如,老師可以跟學生一起討論,
是什麼導致了角色的行為或者感覺,以及這些角色都有哪些行為和情感。

第三,讓孩子們與角色深入接觸,也是培養共情力的好方法。
比如,可以根據相關的故事或者劇本,讓孩子塑造一個跟自己截然不同的角色,
然後讓孩子接受采訪,使他們真正成為那個角色。
類似這樣的融入角色,可以讓事情變得更真實。
如果是在創意寫作課上,幫孩子進入故事中的角色,會讓他們的描述更加生動和細緻。



------------------------------
摘要:
1. 要找到合適的書
 一種方法是找到跟孩子生活背景相似的書,幫孩子理解他們的同伴可能正在經歷的事情。
 一般來說,書裡的故事要內容完整,並且有一定的可信度,
 故事中的情感應該被巧妙處理,而不是過分描述,
 這樣的故事能幫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中角色的動機。
2. 要教孩子學會那些可以表達情感的詞
 如果孩子們缺乏表達情感的詞,他們就很難理解對方,也很難進行有效溝通。
 以故事為基礎的提問和討論,可以很好地構建情感語言,
 比如,老師可以跟學生一起討論,
 是什麼導致了角色的行為或者感覺,以及這些角色都有哪些行為和情感。
3. 讓孩子們與角色深入接觸,也是培養共情力的好方法
 比如,可以根據相關的故事或者劇本,讓孩子塑造一個跟自己截然不同的角色,
 然後讓孩子接受采訪,使他們真正成為那個角色。
 類似這樣的融入角色,可以讓事情變得更真實。
 如果是在創意寫作課上,幫孩子進入故事中的角色,會讓他們的描述更加生動和細緻。

❤內參-諾獎得主:公眾對癌症的認知誤區

出處:諾獎得主:公眾對癌症的認知誤區


澎湃新聞採訪了200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豪森(哈拉爾德·楚爾·豪森Harald zur Hausen)。
豪森也是世界知名的癌症研究者,他獲得諾貝爾獎,就是因為他發現了導致宮頸癌的病毒。
豪森在採訪中表達了他對目前癌症研究的不滿。
他說:“很少有人研究癌症預防,或者通常意義上的疾病預防研究……
目前人們對於癌症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醫藥企業的影響。”
在全世界範圍內,癌症發病率和癌症病例數量每年都在增加。
以中國為例,2018年2月中國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
2014年中國惡性腫瘤估計新發病例數為380.4萬例,
這意味著,平均每1分鐘就有7個人被確診為癌症。但是,癌症的死亡率卻在慢慢下降。
豪森說,這是個反常的現象,一方面患病的人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死亡率在下降,
“意味著有一種(利益)體係正在形成。”

在豪森看來,對癌症的預防主要取決於公眾的認知,
但是目前人們對癌症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到醫藥企業的影響。
醫藥企業主要從癌症治療的藥物或醫療器械中獲得收入,
因此醫藥企業並沒有動力投入太多在癌症預防的研究上。
這其實需要公共衛生部門投入更多力量在預防研究上。
豪森委婉地指出一個事實,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煙草生產國和消費國,煙草行業會貢獻很多稅收收入;
但同時,吸煙這種生活方式和癌症也有關聯。因此,公共部門必須平衡稅收和公眾健康。

除了對癌症預防的認知可能存在不足之外,豪森還指出了另一個關於癌症的誤區,
那就是,
實際上能證明壓力和癌症有關的證據非常薄弱,“壓力大本身並不會增加得癌的風險。”
比如,戰爭必定會導致壓力上升,但二戰期間,人們的患癌比率並沒有明顯增加。
豪森說,
人們之所以感覺壓力和癌症有關,有可能是因為壓力導致了生活方式的變化。
比如,因為壓力大開始酗酒或者抽煙,這種情況下,患上癌症的概率變大。
所以,是壓力引發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的變化,導致了患上癌症的風險的增加。
此外,晚睡也會成為改變生活方式的誘因,比如晚睡常常伴隨著抽煙、喝酒。

以上就是諾獎得主、癌症研究專家豪森指出的,人們對癌症認知的兩個誤區:
對預防的不夠重視;對壓力會致癌的誤解。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
摘要:
1. 目前人們對癌症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到醫藥企業的影響。
 醫藥企業主要從癌症治療的藥物或醫療器械中獲得收入,
 因此醫藥企業並沒有動力投入太多在癌症預防的研究上。
2. 能證明壓力和癌症有關的證據非常薄弱,“壓力大本身並不會增加得癌的風險。”
 比如,戰爭必定會導致壓力上升,但二戰期間,人們的患癌比率並沒有明顯增加。
 人們之所以感覺壓力和癌症有關,有可能是因為壓力導致了生活方式的變化。
 比如,因為壓力大開始酗酒或者抽煙,這種情況下,患上癌症的概率變大。
 所以,是壓力引發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的變化,導致了患上癌症的風險的增加。
 此外,晚睡也會成為改變生活方式的誘因,比如晚睡常常伴隨著抽煙、喝酒。

❤內參-像訓練將領一樣訓練經理人

出處:領導力:像訓練將領一樣訓練經理人


台積電CFO何麗梅在《財報就像一本兵法書》裡,
介紹了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是如何訓練經理人的。
《孫子兵法》中論述了,將領需要具備的5個特質,即“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何麗梅介紹,台積電會從這五個特質出發訓練經理人,
在台積電,這5個特質就是“智謀兼備,信守承諾,仁愛部下,勇敢果斷,治軍嚴明”。

首先,是“智謀兼備”。何麗梅說,企業的決策智慧,來自於統一的價值觀。
在台積電,最重要的價值觀是:通過誠信正直贏得客戶、夥伴及供應商的信任,
以及不與客戶競爭。
第二,“信守承諾”。一家企業的利害關係者(Stakeholder)通常有4類,
分別是:股東、員工、社會和客戶。台積電認為,對於這四類人,都要信守承諾。
對股東的承諾,就是要通過股票增值和現金股利(以現金形式分配給股東的股利),
創造出讓股東滿意的投資報酬率。
對員工的承諾,就是為他們提供學習成長的工作環境,和優渥的薪酬。
台積電員工每週的工作時間都會嚴格控制在40到50個小時內。
對社會的承諾, 是指要盡到企業的責任, 愛護環境、關懷弱勢群體。
對於客戶,“不輕易承諾,不過一旦承諾,必赴湯蹈火全力以赴。
答應客戶的事,即使短期吃虧也要信守承諾,不輕易更改”。

第三,“仁愛部下”。張忠謀認為,只有給員工更好的待遇,才能提升團隊的向心力。 
2009年時,何麗梅花了8個月的時間,
將台積電兩千多個待遇低、沒有分紅的派遣員工,轉為正式員工。
當時,很多公司都會使用這種制度來調節人力,
但在張忠謀看來,只要是台積電員工,不論是清潔工或是工廠基層人員,都應該一視同仁。

第四,“勇敢果斷”。
張忠謀認為,承擔風險和做困難的決定,是管理者必須要做的事情。
張忠謀2009年重新執掌台積電時,大幅提高了研發投資和資本支出,
每年的支出都接近100億美元。
這個決定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台積電的營收增長了兩倍,成為全世界前三大半導體公司。

第五,“治軍嚴明”。
何麗梅介紹,張忠謀在問員工問題的時候,也會觀察這個人。
他問問題或陳述一個事件時,用字非常精準,
同時,他也希望對方的回答是確實而精準的,
“你絕對不可能在他面前裝懂、或顧左右而言他”。
張忠謀也很注重會議的效率:開會一定要守時,會議目的要很明確,
參與的人都要有貢獻,會議當中決定的事情,要有很清楚的記錄及跟催(follow-up)。



------------------------------
摘要:
張忠謀在問員工問題的時候,也會觀察這個人。
他問問題或陳述一個事件時,用字非常精準,
同時,他也希望對方的回答是確實而精準的,
“你絕對不可能在他面前裝懂、或顧左右而言他”。
張忠謀也很注重會議的效率:開會一定要守時,會議目的要很明確,
參與的人都要有貢獻,會議當中決定的事情,要有很清楚的記錄及跟催(follow-up)。

2018/11/17

❤內參-易中天傳播學:說人話和處處替讀者著想

出處:易中天傳播學:說人話和處處替讀者著想


《新京報書評周刊》刊登了一篇對學者易中天的訪問。
在採訪中,易中天談到,在他看來,為什麼自己的書和節目能夠受到大眾的歡迎。

易中天在廈門大學時候,受到林興宅教授的啟發,開始探索學術研究如何走向社會和大眾。
當時林教授在一次散步時說:
“要么你的研究成果可以永垂不朽,要么能夠影響社會,否則自說自話沒有意義。”
後來,易中天開始寫作“閒話中國人”系列和“品讀中國”系列書,
就是試圖贏得圖書市場的認可。
不過,真正讓易中天爆紅,成為學術明星的,是電視這個媒介。
易中天最開始接觸電視是到鳳凰衛視做嘉賓。他被當時的主持人評價為“有電視天賦”。
這個節目時長50分鐘,有六個嘉賓和一個主持人。
易中天分析後得出結論,去掉片頭片尾隔斷廣告等,
內容有40分鐘,7個人講話,平均每個人6分鐘,講得精彩,能播出6分鐘,
講得不精彩,就只有3分鐘,講多了也沒有用。
有些嘉賓非常雄辯,“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三點意見”,
第一點就能講20分鐘,把節目變成個人演講,但是導演往往會一刀剪掉,因為不能用。

後來到了《百家講壇》節目,易中天的談話法就有變化了:
一開始,先把觀點亮出來;然後有時間再論證,沒時間就別論證。
 “媒體不是做學術研究,不要從前三皇、後五帝說起,那完全是兩回事。”
除了這些技巧之外,易中天把自己受到歡迎的原因總結為三個字:“說人話”。
因為有太多的官話、套話、空話、假話、廢話,所以“說人話”反而能成功。 
2006年和2007年媒體採訪他,他的原則也是:說真話,不裝。
易中天引用康德的話說:
“一個人所說的必須真實,但是,沒有義務把所有的真實都說出來。”要說沒有風險的真話。
他舉了個例子,央視一個節目採訪他,
問他火了之後,對社會可能的不良影響是什麼,對自己的好處又是什麼。
易中天直接回答:“可能的不良影響是大家認為可以不讀書,只要看電視就行了;
對我的好處,那就是錢多了唄。”

易中天現在在進行中華史的寫作。他跟出版商商量好,
把每本書的厚度,設定為從北京到上海飛機上可以讀完,包括書的大小輕重,全部考慮好。
寫作過程中也是,易中天會考慮,
這個地方讀者會不會有閱讀障礙,需不需要解釋,會不會疲勞。 
“我不敢說這是截至目前為止寫得最好的中華史,
但我敢說是最貼心的,處處都替讀者想到了。”



-------------------------------------
摘要:
一開始,先把觀點亮出來;然後有時間再論證,沒時間就別論證。
“媒體不是做學術研究,不要從前三皇、後五帝說起,那完全是兩回事。”
除了這些技巧之外,易中天把自己受到歡迎的原因總結為三個字:“說人話”。
因為有太多的官話、套話、空話、假話、廢話,所以“說人話”反而能成功。
2006年和2007年媒體採訪他,他的原則也是:說真話,不裝。
易中天引用康德的話說:
“一個人所說的必須真實,但是,沒有義務把所有的真實都說出來。”要說沒有風險的真話。

2018/11/16

❤內參-坂元裕二:人物是從小的細節積累起來的

出處:坂元裕二:人物是從小的細節積累起來的


51歲的坂元裕二是日本知名影視編劇,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東京愛情故事》《四重奏》等,他曾經5次獲得日劇學院賞最佳劇本獎。
在NHK的紀錄節目《行家本色》中,坂元裕二談到了他的創作觀。
公眾號“知日”整理了節目內容。
坂元裕二的劇本,擅長以細膩的視角描繪親情、婚姻和友情等日常人際關係互動。
在構造人物時,
他習慣一邊寫一邊想人物的細節,逐漸讓人物豐滿起來,
在他看來,“電視劇描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不只是寫人物性格開朗、或是陰沉那麼簡單,而是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去完成的。”

坂元裕二擅長在長長的對話中,
展現不同人物的個性和關係,這就需要在劇本中尋找到合適的場合。
比如,要想表現出主角喜歡某個人,不應該直接讓人物說出來,
而是要深入地描繪“喜歡”這件事的細節與周邊,讓喜歡顯現出來,
“人物是從小的細節積累起來的。比起宏大的故事,
在電視中看到人物細微的動作,往往更具刺激性。”

創作劇本時,坂元裕二會特意寫給“艱難地活著的人們”。
他曾在日劇《mother》中,描寫了一個走投無路、虐待女兒的媽媽;
在日劇《四重奏》中,描繪了一群沒有放棄夢想的二流音樂人。
坂元裕二說:“鼓勵10分的人達到100分的電視劇有很多,
而我更想讓負分的人至少能回到0分。”
被問到“行家是什麼”時,坂元裕二說:“才能這種東西是抓不住的。
要開創新的東西,也不是憑空就有。重要的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獲得的美學觀,
這是對著電腦打字或是喝酒找刺激中無法誕生的,
人如果不在與人的關係中去展開就無法獲得。”



------------------------------
摘要:
電視劇描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不只是寫人物性格開朗、或是陰沉那麼簡單,而是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去完成的。
展現不同人物的個性和關係,這就需要在劇本中尋找到合適的場合。
比如,要想表現出主角喜歡某個人,不應該直接讓人物說出來,
而是要深入地描繪“喜歡”這件事的細節與周邊,讓喜歡顯現出來,
人物是從小的細節積累起來的。

比起宏大的故事,在電視中看到人物細微的動作,往往更具刺激性。

❤內參-導致拖延症的4個常見原因

出處:導致拖延症的4個常見原因


艾泰金(Aytekin Tank)是功能表格應用服務公司Jotform的創始人。
他在內容平台Medium發表了一篇文章,分享了他是如何對付拖延症的。
公眾號36氪編譯了這篇文章。
不少效率專家都會建議,遇到事情時“只管去做”,
但艾泰金認為,這不是戰勝拖延症的一個可持續的方法。
在他看來,“只有當我們知道為什麼自己會避免做某些事情的時候,效率技巧才會有效”。
艾泰金認為,導致拖延的原因通常有以下4個。
首先,我們覺得自己沒有取得什麼成果。
接受新任務時,人們會感到興奮,但幾個星期過去後,會產生挫敗感。
科學表明,人類更傾向於即時滿足,而不是延遲滿足。但有價值的事,很少能夠一夜成功。
艾泰金建議,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後,
就可以用預先確定好的方式來獎勵自己,這樣能夠帶來繼續前進的動力。
第二,要做的事情太多,不知道從哪兒開始做。
艾泰金在創建JotForm的早期,也不清楚自己應該從哪兒開始做,
他經常會做一些低價值的活動,來結束自己的“拖延”,
但是“缺乏計劃性會導致不必要的混亂和逃避”。
他建議,你可以問問自己的導師和朋友是怎麼做的,大家一起集思廣益,合理安排時間。

第三,害怕失敗。
艾泰金也會害怕失敗,他曾把大量的時間花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
同時還錯過了發展客戶基礎、建立商業夥伴關係等機會。
人們經常會把自己的表現和自我價值聯繫在一起,
他建議,我們要不斷地去想想“我們是誰和我們取得的成就之間的關鍵區別”。

第四,我們不喜歡自己正在做的事兒。
拖延症最常見的原因可能是不喜歡手頭的任務。
對此,哥倫比亞大學的學者海蒂•格蘭特建議,可以使用“如果-那麼”技巧。
這個過程需要你確定完成一項任務所需的具體步驟,以及你將在何時何地完成這項任務。
比如,“如果現在是上午11點,那麼我就會停下手頭的工作,不再發郵件了”。
艾泰金在做不喜歡做的事時,還會詢問自己幾個有針對性的問題:
如果我完成這項任務會發生什麼?如果我不完成這項任務會發生什麼?
我的總體願景是什麼?為什麼它很重要?他會通過這些問題,幫自己找回目標。



------------------------
摘要:
導致拖延的原因通常有以下4個。
1. 我們覺得自己沒有取得什麼成果

 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後,就可以用預先確定好的方式來獎勵自己,
 這樣能夠帶來繼續前進的動力。
2. 要做的事情太多,不知道從哪兒開始做
 你可以問問自己的導師和朋友是怎麼做的,大家一起集思廣益,合理安排時間。
3. 害怕失敗
 我們要不斷地去想想“我們是誰和我們取得的成就之間的關鍵區別”。
4. 我們不喜歡自己正在做的事兒
 可以使用“如果-那麼”技巧。
 這個過程需要你確定完成一項任務所需的具體步驟,以及你將在何時何地完成這項任務。
 比如,“如果現在是上午11點,那麼我就會停下手頭的工作,不再發郵件了”。

2018/11/15

❤內參-吃的不好,對人們的生存威脅最大

出處:吃的不好,對人們的生存威脅最大

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最近發布了一份全球疾病負擔報告。
報告提出,糟糕的飲食習慣,是對人們生存威脅最大的風險因素。
微信公眾號學術經緯編譯了報告中的部分內容。
報告統計,2017年全球死亡人數共5590萬,
其中75%的死亡都是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
這些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疾病、糖尿病等。
而且,與這些疾病相關的死亡數還在不斷增加,過去十年間的增幅達到了22.7%。
不過,英格蘭公眾健康改善主任約翰·牛頓(John Newton)認為,
這些問題很多都有可能被預防。

報告指出,
在全球死亡相關的各項行為、環境、職業和代謝危險因素中,
對人們生存威脅最大的前五個風險因素分別是:
糟糕的飲食習慣、高血壓、吸煙、高血糖、空氣污染。
其中,吃得“不好”引起了全球超過19.5%的死亡。這已成為一種全球現象。
約翰·牛頓表示,
“即使在相對貧窮的國家,糖尿病也比瘧疾的影響更大。
一個主要原因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正在發生變化。
人們正在攝入過多的卡路里,食物中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過多,又缺乏足夠的鍛煉。”

克里斯托弗·默里是這份研究報告的作者,
在他看來,將來肥胖可能會成為死亡影響最大的因素,
但目前“食物質量太差對死亡的影響更大”。
在各種糟糕的飲食習慣中,高鹽飲食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大,
其次是全穀物、果蔬、不飽和脂肪酸、膳食纖維等健康食物攝入量過低。



-----------------------------------------
摘要:
在全球死亡相關的各項行為、環境、職業和代謝危險因素中,
對人們生存威脅最大的前五個風險因素分別是:
糟糕的飲食習慣、高血壓、吸煙、高血糖、空氣污染。
其中,吃得“不好”引起了全球超過19.5%的死亡。這已成為一種全球現象。
即使在相對貧窮的國家,糖尿病也比瘧疾的影響更大。
一個主要原因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正在發生變化。
人們正在攝入過多的卡路里,食物中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過多,又缺乏足夠的鍛煉。
在各種糟糕的飲食習慣中,高鹽飲食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大,
其次是全穀物、果蔬、不飽和脂肪酸、膳食纖維等健康食物攝入量過低。

❤內參-阻礙深度思考的9個思維定勢

出處:阻礙深度思考的9個思維定勢


平井孝志是日本筑波大學研究生院的經營學教授,他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商學院。
他曾在貝恩、羅蘭貝格等知名諮詢公司工作。在過往的工作經歷中,
平井孝志經常看到有些人面對一些問題,冥思苦想也得不出條理清晰的答案。
在他看來,這些人頭腦聰明,卻被自己的思維定式束縛住了,
沒法進行深度思考,事業上也受到很大影響。
於是,平井孝志根據自己長年的觀察,總結了人們常會陷入的9種思維定式,
發表在他的新書裡。
這本書的名字叫《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從模型及動力機制來思考現象》


在書中,平井孝志把9種思維定式分成了三類。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怎麼描述的。

第一類裡都是初級的思維定式,包括因果倒置和“滿足於普通解”。
因果倒置是最常見的思維定式
它指的是,人們不理會現象背後的本質,反而把現像作為原因去回答。
比如,當你感到疲憊時,首先會想到休息一下。
累了當然需要休息,但這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
疲憊的原因,有可能是你失去了對未來的目標,也可能是你生病了。
這時,你需要的是重新規劃目標和治療身體,而不是單純地休息。

“滿足於普通解”說的是,
當你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不得不解決的問題時,只停留在原來普通的解決方式上。
比如,在分析為什麼減肥總是失敗時,人們得出的普通答案,往往是管住嘴、邁開腿。
這種解決方式看起來對誰都適用,但減肥的人卻只有三分鐘熱度,不能長久堅持。
平井孝志說,如果減肥失敗的真相是刻意忽略了肥胖的事實,
那麼你每天稱體重、讓體重變得可視化,就比減少食量多做運動要更有效。
這是第一類思維定勢。


第二類裡的思維定式,可能會讓人陷入“兩難窘境”。
也就是說,在這些思維定式下,你越想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就越有可能變得膚淺。
這裡面包括以下4個思維定式:
依賴框架、範圍適應、思考止於關鍵詞,以及執著於初步假設。

我們一個一個來看下。
依賴框架就是說,
當我們學習到一些框架或模型後,會用來整理信息,通過整理信息本身所獲得的成就感,
會讓人覺得自己思考了,也理解了。於是,就會停止進一步思考。
平井孝志說,框架只是輔助思考的工具,而不是可以導出答案的機器。

範圍適應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說的是從事物所屬的範圍中尋找原因。
比如,我們說一個人太愛較真了,就會認為他可能是理科生。
當一個小公司總招不到優秀員工時,我們就會認為是因為公司不夠大。

同樣,一味追逐流行的關鍵詞
容易讓自己產生錯覺,認為自己已經明白,也會停止思考。
平井孝志認為,
比起關鍵詞本身,更有意義的是,
為找到關鍵詞而進行探索的時間、付出的努力和思考的過程。
那些執著於初步假設的人,容易局限在自己最早提出的一些假設中。
平井孝志認為,人們做出的假設,也需要隨著新的信息和發現來不斷進化。
如果你執著於最初假設,也就陷入了思維定式,會賭上進化的道路,
擺脫不了那些最初的想法。
這樣造成的結果可能是,會讓思考停留在剛剛發現的“冰山一角”,而忽略了全貌。


第三類裡的思維定式,用平井孝志的話說,都是在思考的入口處原地踏步。
陷入這種思維定式的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其實並沒有真的在思考”。
在這一類裡包括下面3個思維定式:忘記了思考初衷、偏重過程、失去獨立思維
什麼叫忘記思考初衷?平井孝志介紹,
諮詢公司裡的新人,很容易陷入為分析而分析的誤區,
忘記了自己的分析到底是為了支持哪種論點才進行的,所以會得出大量前後矛盾的資料。

偏重過程,說的是,人們會誤把“執行程序”當作自己的思考。
結果是,“回答內容空洞、只​​把腦子用在執行過程中,並沒有真正的思考”。
比如,當上司問你“顧客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時,
你也許回答,“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看出顧客需求,我會做些準備下次開會說”。
這樣的回答就是偏重過程。上司希望得到的回复,
類似於:“顧客真正需要的是應對速度而不是應對方式,
這應該能在顧客調查問卷中有所顯示。”

再來看失去獨立思維它指的是在不知不覺中,依賴他人的想法,而懶得自己思考。
要知道,沒有深入思考,就會對自己的想法沒有自信,全盤接受對方的觀點。


通過對這三類9個思維定勢的分析,平井孝誌發現,大部分人都有3到4個思維定勢。
他建議,如果你感覺自己正在思考的事情“因果倒置”了,
就要試著努力尋找其他答案;如果意識到自己沉溺於關鍵詞了,
就試試不用關鍵詞去說明問題;當你察覺到自己滿足於用框架整理問題,
那就放棄框架從其他角度切入,甚至你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新框架;
如果你提出的初步假設,不能帶來進一步的思考,
那就想想反例,試著去否定自己的初步假設。

平井孝志總結說:
“從行動上具體改變自己,是克服思維定式的有效手段。人類其實是意志很薄弱的動物,
所以,比起通過改變意志去改變行動,先改變行動,更容易改變你的意志。”

本期文章參考來源:《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從模型及動力機制來思考現象》



-------------------------------------------------
摘要:
第一類:
1. 因果倒置
是最常見的思維定式,
 它指的是,人們不理會現象背後的本質,反而把現像作為原因去回答。
 比如,當你感到疲憊時,首先會想到休息一下。
 累了當然需要休息,但這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
 疲憊的原因,有可能是你失去了對未來的目標,也可能是你生病了。
 這時,你需要的是重新規劃目標和治療身體,而不是單純地休息。
2. 滿足於普通解
 比如,在分析為什麼減肥總是失敗時,人們得出的普通答案,往往是管住嘴、邁開腿。
 這種解決方式看起來對誰都適用,但減肥的人卻只有三分鐘熱度,不能長久堅持。
 如果減肥失敗的真相是刻意忽略了肥胖的事實,
 那麼你每天稱體重、讓體重變得可視化,就比減少食量多做運動要更有效。
第二類:
1. 依賴框架

 當我們學習到一些框架或模型後,會用來整理信息,通過整理信息本身所獲得的成就感,
 會讓人覺得自己思考了,也理解了。於是,就會停止進一步思考。
 框架只是輔助思考的工具,而不是可以導出答案的機器。
2. 範圍適應
 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說的是從事物所屬的範圍中尋找原因。
 比如,我們說一個人太愛較真了,就會認為他可能是理科生。
 當一個小公司總招不到優秀員工時,我們就會認為是因為公司不夠大。
3. 一味追逐流行的關鍵詞
 容易讓自己產生錯覺,認為自己已經明白,也會停止思考。
 比起關鍵詞本身,更有意義的是,
 為找到關鍵詞而進行探索的時間、付出的努力和思考的過程。
4. 執著於初步假設
 這容易局限在自己最早提出的一些假設中。
 人們做出的假設,也需要隨著新的信息和發現來不斷進化。
 如果你執著於最初假設,也就陷入了思維定式,會堵上進化的道路,
 擺脫不了那些最初的想法。
第三類:
1. 忘記了思考初衷

 諮詢公司裡的新人,很容易陷入為分析而分析的誤區,
 忘記了自己的分析到底是為了支持哪種論點才進行的,所以會得出大量前後矛盾的資料。
2. 偏重過程
 人們會誤把“執行程序”當作自己的思考。
 結果是,“回答內容空洞、只​​把腦子用在執行過程中,並沒有真正的思考”。
3. 失去獨立思維
 它指的是在不知不覺中,依賴他人的想法,而懶得自己思考。
 要知道,沒有深入思考,就會對自己的想法沒有自信,全盤接受對方的觀點。
從行動上具體改變自己,是克服思維定式的有效手段。人類其實是意志很薄弱的動物,
所以,比起通過改變意志去改變行動,先改變行動,更容易改變你的意志。

內參-讓自己集中注意力的四種策略

出處:讓自己集中注意力的四種策略


我們在工作的時候,經常會受到干擾,導致沒辦法集中注意力。
內容平台Medium上的一篇文章,介紹了四種策略,可以幫你減少干擾,
集中注意力。公眾號36氪翻譯了這篇文章。

第一,通常我們會覺得是外部環境導致了分心,
但文章說,分心最大的敵人往往是我們自己。
因此,你可以先記錄一下自己每天都會做哪些容易導致分心的事情,
比如,經常刷社交網絡,老是查看郵箱等等。然後,改掉這些習慣來克服干擾和分心。

第二,設定規則,把不利條件轉變為優勢。
有些領導者可能會有自己的助理,如果助理經常大事小事都來打斷你,
也會造成工作上的干擾。文章說,
你可以通過設定一些規則,讓助理從干擾你的人變成幫你遠離干擾的人。
比如,你可以設定整塊的工作時間,並且告訴助理除非有緊急的事情,
否則不要在這段時間內打擾你的工作。
再比如,你可以授權給助理,讓他代表你處理一些事務。

第三,對於一些採取“開放政策”的領導者來說,團隊成員也會頻繁地干擾他的工作。
想要減少這類干擾,文章也給了相應的建議。
比如,把團隊成員召集到一起,告訴大家你打算減少干擾,讓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
再比如,你可以明確什麼時候可以打擾你,什麼時候不可以。
 “只要你能找到一種適合你的方法,具體怎麼落實並不重要。
關鍵在於設定預期值,然後將你的預期值告知團隊成員。”

最後,如果上面這些方法都不奏效,
文章的建議是離開辦公室,到附近的咖啡店等場所避免干擾。
當你不在辦公室工作時,可以告訴團隊和助理,在未來兩三個小時裡,
你會處於“失聯狀態”。然後你就可以專心完成你想要做的事情了。



------------------------------------
摘要:
1. 你可以先記錄一下自己每天都會做哪些容易導致分心的事情,
 比如,經常刷社交網絡,老是查看郵箱等等。然後,改掉這些習慣來克服干擾和分心。
2. 設定規則,把不利條件轉變為優勢。
 你可以通過設定一些規則,讓助理從干擾你的人變成幫你遠離干擾的人。
 比如,你可以設定整塊的工作時間,並且告訴助理除非有緊急的事情,
 否則不要在這段時間內打擾你的工作。
 再比如,你可以授權給助理,讓他代表你處理一些事務。
3. 如果上面這些方法都不奏效,建議離開辦公室,到附近的咖啡店等場所避免干擾。
 當你不在辦公室工作時,可以告訴團隊和助理,在未來兩三個小時裡,
 你會處於“失聯狀態”。然後你就可以專心完成你想要做的事情了。

2018/11/14

❤內參-新科龔古爾文學獎得主的小說觀

出處:新科龔古爾文學獎得主的小說觀


上週, 2018年法國龔古爾文學獎正式公佈,
法國偵探小說家尼古拉·馬修(Nicolas Mathieu),
憑藉小說《他們之後的孩子》(The Children Who Came After Them)獲得該獎項。
公眾號界面文化和《新京報》都發表文章,介紹了這位作家和他的獲獎作品。
尼古拉·馬修今年40歲,但他算是一位年輕的寫作者。
他的第一本小說《動物戰爭》在2014年出版,四年時間他便獲得了法國文學的最高獎。

龔古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貝爾納·皮沃(Bernard Pivot)這樣對他進行評價:
馬修雖然是一位新生代作家,但他用小說深刻地講述了當今的法國。
他認為馬修的這部小說《他們之後的孩子》,
探究了全球化時代青少年面臨的困境,並呈現了法國社會中不同階層的一幅真實的樣子。

馬修這部作品講述的是一個夢想破滅的故事。
故事背景是:一群在法國老工業區洛林地區生活的青少年,他們夢想著遠離家鄉,
但似乎被命運安排著,還是過上了父母那樣的生活。
隨著時代變遷,生活越活越狹窄,
那些曾經讓他們生命激動的熱情、夢想甚至怒火都熄滅了。
馬修表示,書中他描述的地方,就是他少年時真實生活的地方。
西方世界關於機會平等的夢想,在這裡一再破滅。

馬修認為,自己的作品不僅是文學,也是政治,真實的世界令他憂慮。
他提出,我們不應該忽視那些已經被人遺忘、正在被人遺忘、以及容易被人遺忘的階層。
關於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處境,他們的困境,應該有人為他們去寫一些東西。
馬修的創作慾望,不只體現在想講一個好故事上,
他還想通過作品喚起真實世界裡的人們的反思。
他認為,小說應該有小說的社會關懷和政治意識。
但小說家畢竟不是社會工作者,也不是政治人物。
一個好的小說家不能做審判官,只能做一個觀察者和表達者。
馬修表示,作為小說家,他最希望自己能通過觀察、反思和寫作,
來理解和解釋這個世界,從而讓更多的人,能更客觀地認識所處的世界。



------------------------------
摘要:
馬修的創作慾望,不只體現在想講一個好故事上,
他還想通過作品喚起真實世界裡的人們的反思。
他認為,小說應該有小說的社會關懷和政治意識。
但小說家畢竟不是社會工作者,也不是政治人物。
一個好的小說家不能做審判官,只能做一個觀察者和表達者。
馬修表示,作為小說家,他最希望自己能通過觀察、反思和寫作,
來理解和解釋這個世界,從而讓更多的人,能更客觀地認識所處的世界。

內參-有時候放棄比堅持更重要

出處:觀點:有時候放棄比堅持更重要


堅持不懈一直是人們提倡的品質之一。有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研究之後得出結論,
堅持一項任務的能力,是人們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同樣有研究表明,堅持也有不好的地方。
倫敦城市大學卡斯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安德烈·史派瑟在一篇文章中,
討論了為什麼有時候放棄比堅持更重要。微信公眾號“家族企業雜誌”翻譯了這篇文章。

文章舉例說,在一項研究中,人們被安排做一件非常無聊的事情。
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說自己很有毅力的人,
就算工作無聊,報酬很少,也會繼續堅持做下去。
所以,堅持有意義的事情當然很好,
但不願放棄的人,有時候會浪費自己的才華在那些沒有價值的事情上。


我們看看為什麼會這樣?
首先,在執著於某個目標的同時,意味著你可能會忽視更好的替代方案。
比如,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之下,還有一些規模比較小的棒球聯盟。
這些小聯盟球隊的球員通常薪水低、就業保障少,
但他們都夢想著可能會被球探看中,加入大聯盟。
不過,能成功加入大聯盟的球員只有11%,其他人很難成功。
如果他們放棄打棒球,或許能找到更穩定、工資更高的工作。
也就是說,他們的堅持,讓他們失去了探索其他職業的可能性。

其次,不願放棄,就算最後達成了目標,也可能會導致人們的不滿。
一項有關大學生畢業求職的研究表明,
那些堅持想要找到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工作的學生,
最後獲得的工資的確比其他人高出了20%。
但是,他們通常對自己的工作不太滿意,而且覺得求職過程比較痛苦。

第三,如果沒辦法放棄那些你很看重、卻不太容易實現的目標,可能還會危害身心健康。
文章說,那些放不下無法實現的目標的人,
會感到更大的壓力,並且表現出更多的抑鬱症狀,還可能失眠。

因此,文章認為,當你問自己要不要堅持下去的時候,可以權衡一下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並且考慮一下固執堅持下去可能造成的成本和風險。希望以上觀點對你有啟發。



------------------------------------------
摘要:
一項研究中,人們被安排做一件非常無聊的事情。
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說自己很有毅力的人,
就算工作無聊,報酬很少,也會繼續堅持做下去。
所以,堅持有意義的事情當然很好,
但不願放棄的人,有時候會浪費自己的才華在那些沒有價值的事情上。
為什麼會這樣?
1. 在執著於某個目標的同時,意味著你可能會忽視更好的替代方案。
2. 不願放棄,就算最後達成了目標,也可能會導致人們的不滿。
3. 如果沒辦法放棄那些你很看重、卻不太容易實現的目標,可能還會危害身心健康。

因此,當你問自己要不要堅持下去的時候,可以權衡一下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並且考慮一下固執堅持下去可能造成的成本和風險。

2018/11/13

❤內參-數字化給醫生帶來的負面影響

出處:數字化給醫生帶來的負面影響


隨著技術的發展,數字化醫療越來越普及。但是《紐約客》的一篇文章說,
數字化醫療反而給醫生帶來了負面影響。微信公眾號“極客公園”介紹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文章說,過去十年,90%以上的美國醫院都用上了Epic公司提供的醫療系統。 
Epic公司是美國醫院最大的電子病歷供應商,
超過一半的美國人的健康信息都儲存在Epic系統上。
而且,美國醫保範圍內的12家綜合醫院、幾百家診所,
以及在這些醫院工作的員工,都要用Epic軟件。
這本來是一件提高效率的好事,
但有了準確的病歷之後,醫生不僅效率變低了,甚至出現了職業倦怠。

201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醫生用電腦工作的時間,是他們面對面給病人看病的時間的兩倍。
在醫院裡,醫生一半的時間都面對電腦屏幕,而不是患者。
而且,醫療人員也很難搞懂複雜的輔助醫療軟件,和醫生寫的簡明的筆記相比,
電腦給出的詳細報告缺乏重點,並且需要很多時間去總結。
因此,醫療軟件和電子病歷不僅沒提高效率,
反而增加了工作時間,還引發了更嚴重的職業倦怠問題。

什麼是職業倦怠呢?
根據伯克利大學的心理學家克里斯蒂安·馬斯拉奇(Christina Maslach)的多年研究,
職業倦怠有三種感受,分別是情緒疲勞、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感缺失。
馬斯拉奇和團隊調研發現,醫生的職業倦怠在過去十年中迅速上升,
在2011年,46%的醫生有職業倦怠的感受,在2014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54%。
馬斯拉奇的團隊還發現,
最影響倦怠程度的因素之一,就是醫生花了多少時間盯著電腦屏幕。

另外,研究人員還研究了那些得了15種住院常見病的醫保患者,
他們在醫院進行醫療數字化之後30天的死亡率變化。
結果在調研的第一年裡,醫療軟件每增加一項新功能,死亡率增加了0.11%。
不過,在這之後的每一年,每增加一項功能,死亡率會下降0.21%。
因此,文章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人類學習新事物需要時間,
數字化醫療或許在短期會給醫生帶來困擾,
但確實會提高醫療的便利性,並且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文章針對目前的情況提供了兩個建議。
一是從軟件入手,如今大多數醫療軟件都很複雜、很專業,
文章建議這些軟件要更加個人化,在設計上要讓人更容易上手。
其次是在電子化和臨床工作之間找到平衡,
因為調查已經表明了,屏幕使用時間和醫生的職業倦怠是正相關的。



--------------------------------------------
摘要:
職業倦怠有三種感受,分別是情緒疲勞、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感缺失。
馬斯拉奇和團隊調研發現,醫生的職業倦怠在過去十年中迅速上升,
在2011年,46%的醫生有職業倦怠的感受,在2014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54%。
最影響倦怠程度的因素之一,就是醫生花了多少時間盯著電腦屏幕。

另外,研究人員還研究了那些得了15種住院常見病的醫保患者,
他們在醫院進行醫療數字化之後30天的死亡率變化。
結果在調研的第一年裡,醫療軟件每增加一項新功能,死亡率增加了0.11%。
不過,在這之後的每一年,每增加一項功能,死亡率會下降0.21%。
因此,這可能是因為人類學習新事物需要時間,
數字化醫療或許在短期會給醫生帶來困擾,
但確實會提高醫療的便利性,並且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針對目前的情況,有兩個建議。
1. 從軟件入手,如今大多數醫療軟件都很複雜、很專業,
 這些軟件要更加個人化,在設計上要讓人更容易上手。
2. 要在電子化和臨床工作之間找到平衡,
 因為調查已經表明了,屏幕使用時間和醫生的職業倦怠是正相關的。

2018/11/12

❤內參-正確對待批評和負反饋的三個建議

出處:正確對待批評和負反饋的三個建議


沒有人喜歡被批評,但我們都知道學會接受批評的重要性。
逃避負反饋會讓人固步自封,阻礙我們發揮潛力。
快公司(Fast Company)網站上的一篇文章,探討了我們應該怎樣更好地對待批評。
文章認為,導致我們情緒低落的原因不是批評本身,而是我們對批評的看法。
這也是為什麼在得到負反饋時,人們的反應各不相同。
有些人能很快振作起來,而另一部分人會覺得這簡直是世界末日。

文章給出的第一個建議,是培養成長型思維,避免鑽牛角尖。
在工作中得到負反饋之後,很多人會直接從沮喪的情緒,
跳到“我不適合這份工作”或者“我就是個失敗者”這樣的極端想法。
這種災難性思維是讓一個人產生對抗性情緒,或者長時間低落沮喪的原因。
但是對於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來說,任何反饋都是學習和成長的一部分,
不管這些反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雖然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也會因為被批評產生負面情緒,
但他們能夠很好地調整情緒並進行改進。


文章給出的第二個建議,是不要用別人的看法來定義自己。
對很多臉皮薄的人來說,被別人批評,意味著自己的徹底失敗。
你應該學會把自己從收到的反饋中抽離出來,保持冷靜,
並思考自己能夠從負反饋中學到什麼。

如果你想要克服對批評的恐懼,
文章給出的第三個建議,是讓自己暴露在容易獲得負反饋的環境裡。
比方說,你可以參加一些非專業領域的課程學習或者演講俱樂部。
在那裡,你的表現會不斷被人評估,而且很可能獲得負反饋。
不斷讓自己處於可能被批評的環境裡,能幫你意識到,
你是有能力處理負面反饋的,而且你可以不斷進步。



-------------------------------
摘要:
導致我們情緒低落的原因不是批評本身,而是我們對批評的看法。
1. 培養成長型思維,避免鑽牛角尖
 對於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來說,任何反饋都是學習和成長的一部分,
 不管這些反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雖然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也會因為被批評產生負面情緒,
 但他們能夠很好地調整情緒並進行改進。
2. 不要用別人的看法來定義自己
 對很多臉皮薄的人來說,被別人批評,意味著自己的徹底失敗。
 你應該學會把自己從收到的反饋中抽離出來,保持冷靜,
 並思考自己能夠從負反饋中學到什麼。
3. 讓自己暴露在容易獲得負反饋的環境裡
 比方說,你可以參加一些非專業領域的課程學習或者演講俱樂部。
 在那裡,你的表現會不斷被人評估,而且很可能獲得負反饋。
 不斷讓自己處於可能被批評的環境裡,能幫你意識到,
 你是有能力處理負面反饋的,而且你可以不斷進步。

❤內參-情緒怎樣影響我們的心臟?

出處:情緒怎樣影響我們的心臟?


一個世紀以前,科學家在研究墓地的時候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
很多夫妻都在一年之內相繼去世。現在的科學研究可以證明,
壓力和絕望對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心臟的健康狀況。
醫學專家桑迪普·扎哈(Sandeep Jauhar)在新書《 心臟:歷史 》(Heart:A History)中,
探討了情緒和心臟健康之間的聯繫。 《紐約時報》介紹了這本書。

扎哈不僅是研究心臟病的專家,他自己也是一名心臟病患者,有著家族遺傳性心臟病史。
在扎哈看來,情緒對心臟健康的影響被醫學界嚴重忽視了。

這種忽視是有歷史原因的,扎哈在書中首先回顧了心血管醫學的發展歷程。
 1948年啟動的弗雷明漢(Framingham)心臟研究是心血管醫學發展的里程碑,
在那之後,心血管醫學發展突飛猛進,心臟病發作後的死亡率下降了十倍。
弗雷明漢研究追踪了數千名美國人的健康狀況,並確定了重要的心血管危險因素,
包括膽固醇、血壓和吸煙。研究人員最初也考慮過研究心臟病的心理社會因素影響,
但最終決定把研究重點放在更容易測量的事情上。

扎哈表示,忽視情緒因素是個錯誤。
章魚壺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配偶死亡、經濟壓力以及其他一些情緒負擔會嚴重削弱心臟功能,
讓人的心臟變成類似傳統日本章魚壺的形狀,頸部狹窄,底部寬闊。
因此,這種心臟病被稱作章魚壺心肌病,也被稱作應激性心肌病。

扎哈認為,心血管醫學領域尤其需要更多地關注可能影響心臟病的情緒因素,
比如不愉快的人際關係、貧困、收入不平等和工作壓力。
研究表明,那些因工作或人際關係而感到孤獨和長期壓力的人更容易心臟病發作和中風。
一項針對美國的日本移民研究發現,這些漂泊在外的移民,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會成倍增加。

但是,很顯然,關注膽固醇要比關注情緒和社會壓力容易得多。
研究顯示,醫生平均給患者解釋看病原因的時間大約是11秒,然後醫生就會打斷他們。
扎哈在完成這本書之後,會盡可能地讓病人談論困擾他們的事情,
這樣他就能更好地了解病人的情感生活。
作為心臟病患者,扎哈會嘗試新的習慣來幫助自己減輕壓力,比如瑜伽和冥想。



------------------------------
摘要:
心血管醫學領域尤其需要更多地關注可能影響心臟病的情緒因素,
比如不愉快的人際關係、貧困、收入不平等和工作壓力。
研究表明,那些因工作或人際關係而感到孤獨和長期壓力的人更容易心臟病發作和中風。
一項針對美國的日本移民研究發現,這些漂泊在外的移民,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會成倍增加。

但是,很顯然,關注膽固醇要比關注情緒和社會壓力容易得多。
研究顯示,醫生平均給患者解釋看病原因的時間大約是11秒,然後醫生就會打斷他們。
應該盡可能地讓病人談論困擾他們的事情,這樣就能更好地了解病人的情感生活。
且幫助心臟病患者減輕壓力,比如建議他們瑜伽和冥想。

2018/11/11

❤內參-7條實用的斷捨離建議

出處:7條實用的斷捨離建議


每個人都知道保持個人空間整潔的重要性,但執行起來仍然困難重重。
 TED網站推薦了7場和整理主題相關的演講視頻,並從中總結了7條斷捨離建議。

第一條建議,你需要意識到,更多的東西不等於更多的幸福。
想想那些讓你陷入選擇困難的日常決定,比如說,運動的時候穿什麼運動服?
上班戴哪對耳環?把範圍縮小到你最常選擇的三四個選項,然後放棄其它。
如果實在捨不得扔掉怎麼辦?
你可以參考第二條建議:把不需要的東西放在一個盒子裡,然後把它忘掉。
幾年前,極簡主義設計師格雷厄姆·希爾(Graham Hill)意識到,
自己有一個恥辱箱,這個箱子跟著他從一個公寓到另一個公寓,但是從來沒有被打開過。
在那個瞬間,他意識到,這個箱子長時間沒開封的事實,
意味著箱子裡面的東西並不重要,自己應該直接把它扔掉。

可以主動採取這個策略進行物品整理。
回想一下家裡有沒有這樣的東西,雖然你很久沒用了,但你會想“萬一哪天我用得上呢”。
希爾建議的方法是,把這類物品放到盒子裡,再把盒子放進壁櫥或著房間的角落裡。
在手機日曆中設置時間提醒,為期12個月。
如果你在收到提醒時,還沒有打開過盒子,請果斷把這個盒子扔掉。

第三條建議,堅持30天每天整理房間。
很多人都嘗試過,花一個週末進行房間整理和大掃除。
但沒過多久,房間又亂成一團,令人沮喪。這就意味著,
你需要做的,不是一場清潔閃電戰,而是改變日常的整理習慣。
首先,給自己設定一個新的整理習慣,然後堅持這個新習慣30天,
比如說每天整理一個抽屜,或者堅持把物品用完放回原來的位置。

第四條建議,弄清楚那些亂成一團的東西到底代表什麼。
整理專家斯塔·漢森(Star Hansen)說:“雜亂是我們內心風暴的外部證明。”
漢森在工作中拜訪過很多家庭,她發現,
人們的情緒動盪會導致家裡變得亂糟糟。
丈夫和妻子之間的長期爭吵會導致沒有人願意扔廚房的垃圾;
心碎的男人會用盒子填滿他的臥室。回家看看那些凌亂的雜物,
你可以試著回想一下,在它們變成一團亂麻的那段時間,
自己是不是在生活中遇到了難以解決的麻煩。

第五條建議,通過提前規劃來緩解清潔帶來壓力。
對許多人來說,打掃房間是件讓人壓力很大的事情。
人們拖延著不願意打掃房間,很可能是上一次清潔造成的緊張壓力記憶阻止我們行動。
根據麥吉爾大學神經科學家丹尼爾·列維京(Daniel Levitin)的說法,
壓力不僅會使我們感到失控和不安,它還會讓我們的身體釋放皮質醇,影響我們的判斷,
比如讓我們相信,“我會永遠是一個混亂的人”或著“我真的沒有整理房間的能力”。

列維京建議,在開始整理之前,你可以和家人朋友交談,
讓他們幫你預測潛在的問題,比如你是否擁有清潔產品、垃圾袋、收納盒和標籤?
你的清理工作會受到天氣、寵物或者孩子的影響嗎?提前做好所有準備工作,再開始清潔。

第六條建議,提升自己對清潔的認知。
塗鴉藝術家蒙丹諾(Mundano)認為,清潔是值得投入時間的有意義的工作。
自2012年以來,他和一個志願者團隊裝飾了巴西街頭數百輛收集可回收垃圾的推車。
在他看來,清潔和整理不是一件可怕的苦差事,
而是為了維持我們生存環境所必須的勞動,讓我們可以更好地生活。
一個實用的小方法,是選擇適合這項重要任務的工具。
如果破舊的水桶和刷子讓你的心情很差,那麼就升級迭代它們。
當你的清潔工具給你帶來快樂時,你就更願意使用它們。
第七條建議,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
很多人做完清潔後,會不滿意自己的勞動成果。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社會心理學家艾莉森·樂奇伍德(Alison Ledgewood)表示,
這種心態很正常,人們看待世界有一種潛在的負面傾向。
她建議,我們可以試著換個角度思考,在清潔過程中增加一個步驟:
停下來,花點時間觀察一下,欣賞自己已經完成的清潔工作,給自己一點鼓勵。



---------------------------------------
摘要:
1. 你需要意識到,更多的東西不等於更多的幸福
2. 把不需要的東西放在一個盒子裡,然後把它忘掉

 可以主動採取這個策略進行物品整理。
 回想一下家裡有沒有這樣的東西,雖然你很久沒用了,但你會想“萬一哪天我用得上呢”。
 把這類物品放到盒子裡,再把盒子放進壁櫥或著房間的角落裡。
 在手機日曆中設置時間提醒,為期12個月。
 如果你在收到提醒時,還沒有打開過盒子,請果斷把這個盒子扔掉。
3. 堅持30天每天整理房間
 你需要做的,不是一場清潔閃電戰,而是改變日常的整理習慣。
 首先,給自己設定一個新的整理習慣,然後堅持這個新習慣30天,
 比如說每天整理一個抽屜,或者堅持把物品用完放回原來的位置。
4. 弄清楚那些亂成一團的東西到底代表什麼
 人們的情緒動盪會導致家裡變得亂糟糟。
 丈夫和妻子之間的長期爭吵會導致沒有人願意扔廚房的垃圾;
 心碎的男人會用盒子填滿他的臥室。回家看看那些凌亂的雜物,
 你可以試著回想一下,在它們變成一團亂麻的那段時間,
 自己是不是在生活中遇到了難以解決的麻煩。
5. 通過提前規劃來緩解清潔帶來壓力
 你的清理工作會受到天氣、寵物或者孩子的影響嗎?
 提前做好所有準備工作,再開始清潔。
6. 提升自己對清潔的認知
 一個實用的小方法,是選擇適合這項重要任務的工具。
 如果破舊的水桶和刷子讓你的心情很差,那麼就升級迭代它們。
 當你的清潔工具給你帶來快樂時,你就更願意使用它們。
7. 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
 停下來,花點時間觀察一下,欣賞自己已經完成的清潔工作,給自己一點鼓勵。

2018/11/10

內參-吳軍:年輕人如何實現財富自由

出處:吳軍:年輕人如何實現財富自由


很多年輕人都想效仿傳奇人物的創業故事 ,來實現財富自由。
得到訂閱專欄《吳軍的谷歌​​方法論》的主理人吳軍,最近在接受《葉檀財經》節目採訪時,
談到了他對“財富自由”的看法,並建議那些想退學創業、追求財富自由的年輕人,
要考慮清楚以下5件事。

第一,不要過度迷信傳奇的創業故事。
很多年輕人希望追隨偶像人物的成功路徑,尤其是傳奇的創業人物。
比如扎克伯格從哈佛退學成就了Facebook,比爾·蓋茨退學去開創微軟,
布林和拉里·佩奇退學創辦了谷歌,喬布斯退學在車庫裡創辦了蘋果。
這些故事刺激著年輕人,也想複製他們的成功之路。
吳軍說,不能迷信一個過度傳奇的創業故事,故事背後的真相也許你並不知道。
就像格拉德威爾所說的“異類”,異類背後總有一定的規律,也許是一萬小時的付出。
而且,人和人的成長背景不一樣,運氣和機會不一樣。傳奇人物的經歷,不具備可複制性。

第二,解決財富焦慮最合理的方式,是做好本職工作。
現實生活的壓力,讓年輕人容易產生財富焦慮,買房也成為困擾他們的難題。
吳軍建議,解決焦慮不能靠博取小概率事件,比如創業、炒股賺錢。
最合理的方式,是做好本職工作。
以買房為例,如果你的公司還不錯,努力做到公司的前25%,你的收入應該不低。
當你的收入和你的貢獻,超過所在城市的工作人員的一半,或進入前25%時,
你一定買得起當地的房子。
這個邏輯,無論在矽谷,還是在上海、北京等國內城市,都是成立的。

第三,現金重要,期權更重要。
年輕人在加入創業公司時,會面臨一個選擇,就是在收入方面,
是要更多現金、還是要一些期權。
有人希望薪水多一些,可以用現金炒股理財;
有人情願工資少一點,但能換成期權。
在吳軍看來,後者是更明智的做法,尤其是還沒上市的公司,期權很有價值。
這意味著,公司在給你一個未來。這個未來,比你冒風險創業,成功的概率要大。

第四,排名前三的公司,期權最值得拿。
吳軍認為,不一定只有谷歌、騰訊這樣的大公司才值得爭取期權。
任何一個有希望的中小型公司,
只要能做到自己垂直領域、細分市場的前三名,都值得拿期權。
但他強調,必須是前三名,最好是第一名。

第五,真正的財富自由,體現在支付、納稅和捐贈上。
吳軍認為,財富自由,首先要有不斷賺錢的能力,
這個能力可以是技術,可以是創業能力,它是你安身立命的本事,
能讓你有持續不斷的現金流。
其次,財富自由,不在於你賬面上有多少錢,而是看你有多少支付能力。
此外,真正的富有,還要看一個人是否能交足夠的稅,是否有能力捐贈。
吳軍認為,交稅是協助國家建設公共事業的基本義務。
 “一個人如果連稅都交不起,怎麼好意思說自己是有錢人?”
而捐贈意味著給予的能力,這是財富自由者的一種價值體現,比如做慈善基金。



--------------------------
摘要:
1. 不要過度迷信傳奇的創業故事
 人和人的成長背景不一樣,運氣和機會不一樣。傳奇人物的經歷,不具備可複制性。
2. 解決財富焦慮最合理的方式,是做好本職工作。
 解決焦慮不能靠博取小概率事件,比如創業、炒股賺錢。
 最合理的方式,是做好本職工作
3. 真正的財富自由,體現在支付、納稅和捐贈上
 財富自由,首先要有不斷賺錢的能力,這個能力可以是技術,可以是創業能力,
 它是你安身立命的本事,能讓你有持續不斷的現金流。
 其次,財富自由,不在於你賬面上有多少錢,而是看你有多少支付能力。
 此外,真正的富有,還要看一個人是否能交足夠的稅,是否有能力捐贈。

2018/11/09

❤內參-新研究:越相似的伴侶感情越好?

出處:新研究:越相似的伴侶感情越好?


研究顯示,許多一夫一妻制的物種,伴侶間的相似度越高,繁殖成功率就越高。
最近,有心理學家證明,人類的這一特點更為明顯。
兩性之間的相似度越高,他們經歷的幸福感越明顯。 BBC網站介紹了一項新研究,
證明了伴侶之間的相似度,和彼此的身份認同感,影響著親密關係的持久性。

這項調查來自荷蘭、德國和美國等五個不同的心理學實驗室。心
理學家們跟踪調查了幾千對夫妻或戀人之間的行為模式,
分析了他們在性格、幸福感、關係滿意度等方面的心理感受。得出以下5個結論:

第一,雙方的性格特徵,影響著親密關係中的整體幸福感。
比如,如果伴侶們性格更隨和、更負責任、更少神經質,
他們往往會更快樂,關係更穩定。其中,“隨和”的特質,對女性和男性來說都很重要,
這意味著他們能夠感受到彼此更多的情感支持。

第二,在彼此身份認同上的相似度,對高質量的親密關係尤為重要。
心理學家認為,親密關係中,最重要的相似度,體現在彼此的身份認同上。
這種身份認同,對親密關係的持久性非常重要。
彼此身份認同高的伴侶,對兩人的關係更有信心,
並且能更具有建設性地應對婚姻中的各種問題。

第三,兩人性格的開放程度越相似,男女伴侶對幸福的感受越強
比如體驗新事物的感受,和欣賞藝術時的感受。
研究表明,性格是否開放和價值觀密切關聯。更高的開放度,
意味著更支持自由主義的態度。
如果兩人關於自由和思想獨立的價值觀相同,那麼男女雙方都會更快樂。

第四,伴侶之間的相似度或匹配度越高,女性更容易在關係中感到幸福。
比如,兩人是否擁有相同的作息時間表,伴侶之間的政治態度是否相同,
伴侶的性格是否隨和。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女性的幸福感就更明顯。
此外,無論男性或女性,容易焦慮的一方,在相似度高的關係中更容易幸福。
因為他們擔心被遺棄的心理,在相似度高的關係中,會慢慢化解克服掉。

第五,大多數情況下,兩人的匹配度越高,共同的價值觀越相近,越容易相處。
但研究也發現,如果伴侶間高度一致,也有不好的一面。
比如,兩人同樣外向,對整體幸福感來說並不理想。
最好的是,一人比另一人更外向,兩人會更幸福。
同樣,如果有一方責任感比較低,另一方最好有較高的責任感,才有利於關係持久。
這在親密關係中,是一種有益的互補效應。




--------------------------
摘要:
1. 雙方的性格特徵,影響著親密關係中的整體幸福感
 比如,如果伴侶們性格更隨和、更負責任、更少神經質,
 他們往往會更快樂,關係更穩定。其中,“隨和”的特質,對女性和男性來說都很重要,
 這意味著他們能夠感受到彼此更多的情感支持。
2. 在彼此身份認同上的相似度,對高質量的親密關係尤為重要
 親密關係中,最重要的相似度,體現在彼此的身份認同上。
 這種身份認同,對親密關係的持久性非常重要。
 彼此身份認同高的伴侶,對兩人的關係更有信心,
 並且能更具有建設性地應對婚姻中的各種問題。
3. 兩人性格的開放程度越相似,男女伴侶對幸福的感受越強
 比如體驗新事物的感受,和欣賞藝術時的感受。
4. 伴侶之間的相似度或匹配度越高,女性更容易在關係中感到幸福
 比如,兩人是否擁有相同的作息時間表,伴侶之間的政治態度是否相同,
 伴侶的性格是否隨和。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女性的幸福感就更明顯。
5. 大多數情況下,兩人的匹配度越高,共同的價值觀越相近,越容易相處。
 但研究也發現,如果伴侶間高度一致,也有不好的一面

 比如,兩人同樣外向,對整體幸福感來說並不理想。
 最好的是,一人比另一人更外向,兩人會更幸福。
 同樣,如果有一方責任感比較低,另一方最好有較高的責任感,才有利於關係持久。
 這在親密關係中,是一種有益的互補效應。

❤內參-拯救職業疲勞的4個方法

出處:拯救職業疲勞的4個方法


繁重的工作和職場壓力,會讓人們感到勞累、焦慮,甚至進入一種精神衰弱的狀態。
這是一種“職業疲勞症”(burnout),它會影響人們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現,
損害身心健康,也會影響團隊合作。
 《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介紹了職業疲勞的3種症狀,和4種應對策略。
心理學家克里斯蒂娜·馬斯拉赫(Christina Maslach)在文章中指出,
“職業疲勞”包括以下3種症狀:疲憊、玩世不恭和無力感。
首先,疲憊是“職業疲勞”的核心症狀。它包括身體、認知和情緒的疲勞。
它會損害人們有效工作的能力,破壞人們對工作的積極心態。
當你對工作缺乏掌控感、或厭惡所做的工作時,更容易疲憊,
你會無法集中注意力,對工作也缺少了全局思考。

其次,玩世不恭。這一症狀也叫去人格化,它反映的是工作投入度變低。
你會在心理上和工作拉開距離,有一種徒勞感和陌生感。
這種症狀可能因為工作量過大,也可能因為嚴重的人際衝突、或無法參與工作決策造成的。

第三,無力感。它是指感覺自身能力不足或下降,缺少成就感,效率降低。
無力感會讓你擔心自己在某些情境下無法成功,或難以完成特定任務。
以上三種症狀總是同時出現,針對它們,專家還給出了以下4條對策,來應對“職業疲勞”。

第一條,補充身體和精神能量,提升專注力。
要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增強鍛煉、加強社交,並嘗試有助於保持平靜快樂的活動,
比如冥想、記日記、欣賞自然景色。當你的能量恢復,專注力和創造力也會提高。

第二條,改變視角,調整心態。
重新審視自己對工作的心理預期,分清當下哪些事是無法改變的,哪些事可以改變。
對於無法改變的事情,降低心理期待。重新安排工作,專注於讓你最有成就感的任務。

第三條,減少和壓力因素的接觸。
留意那些雖然很有價值,但會帶來巨大壓力的事情。
關於你願意做什麼、能做多少,提前跟同事、客戶甚至家人溝通,調整他們的預期。
這樣可以提升你的長期生產力,並保護你的健康。

第四條,積極建立人際關係。
職業疲勞的最好解藥,是積極尋求有營養的人際互動。
比如職業導師,和信得過的同事,讓他們幫你發現、激活你的潛能,或提供學習機會。
此外,主動為他人提供建議,也是打破“職業疲勞”惡性循環的有效方法。



-----------------------------
摘要:
1. 補充身體和精神能量,提升專注力
 要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增強鍛煉、加強社交,並嘗試有助於保持平靜快樂的活動,
 比如冥想、記日記、欣賞自然景色。當你的能量恢復,專注力和創造力也會提高。
2. 改變視角,調整心態
 重新審視自己對工作的心理預期,分清當下哪些事是無法改變的,哪些事可以改變。
 對於無法改變的事情,降低心理期待。重新安排工作,專注於讓你最有成就感的任務。
3. 減少和壓力因素的接觸
 留意那些雖然很有價值,但會帶來巨大壓力的事情。
 關於你願意做什麼、能做多少,提前跟同事、客戶甚至家人溝通,調整他們的預期。
 這樣可以提升你的長期生產力,並保護你的健康。
4. 積極建立人際關係
 職業疲勞的最好解藥,是積極尋求有營養的人際互動。
 比如職業導師,和信得過的同事,讓他們幫你發現、激活你的潛能,或提供學習機會。

2018/11/08

❤內參-克服拖延症的五個技巧

出處:克服拖延症的五個技巧


有時候,人們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歡或毫無挑戰性的工作。
很多人在面對這些任務時,會選擇拖延甚至忽視。
凱特•松迪亞拉(Kate Matsudaira)曾在微軟、亞馬遜等公司任職,
她就經常遇到這種情況,不過她總結出了5條克服拖延症的技巧,
並發表在《ACM Queue》雜誌上。雷鋒網編譯了這篇文章。


首先,把工作的過程當作一種遊戲的享受。
凱特在職業生涯早期的一個障礙就是,面對新項目時,很難進入工作狀態。
跟很多有拖延症的人一樣,她會在截止時間前,用最短時間進行趕工,
但這也意味著她所做的工作,達不到應有的水準。
她的解決方案是,
把一個項目分解成盡可能多的若干個小步驟,完成一個步驟可能只需要15分鐘,
它們會讓你工作的動力持續上升,並且讓你不那麼容易給自己找藉口。

第二,為每個項目預留足夠的時間。
對於那些很難開始啟動的任務,凱特建議,
要在自己的日程表上,專門留出時間來完成它,至少30分鐘到一個小時。
 “如果你沒有時間去做有意義的戰略工作,那麼你的時間將會被瑣碎的戰術任務填滿。”

第三,讓其他人參與進來。
 “有時候,讓自己能夠安心做一件事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對他人負責。”
美國培訓與發展協會的一項研究顯示,對他人有所承諾的人,
有65%的概率會完成自己設定的目標,
如果跟對方約定了一個具體的問責制度,那麼這個數字將會上升到95%。
第四,和別人談論自己正在面對的項目。
有科學研究表明,大聲說出自己的感受,會減少壓力和你的負面情緒。
凱特說,和別人談論自己感覺困難的項目,
不僅有可能得到有用的建議,你也會變得更加放鬆和思路清晰。

第五,練習“預先拖延”。 
“預先拖延”就是說,當你面對著一個不想開始做的項目時,
可以先去做幾件會讓你感到滿意的事情。
這些事情會讓大腦釋放出多巴胺,
觸發大腦中與創造力相關的部分,讓你以新的方式看待事物。




----------------------------
摘要:
1. 把工作的過程當作一種遊戲的享受
 把一個項目分解成盡可能多的若干個小步驟,完成一個步驟可能只需要15分鐘,
 它們會讓你工作的動力持續上升,並且讓你不那麼容易給自己找藉口。
2. 為每個項目預留足夠的時間
 要在自己的日程表上,專門留出時間來完成它,至少30分鐘到一個小時。
  “如果你沒有時間去做有意義的戰略工作,那麼你的時間將會被瑣碎的戰術任務填滿。”
3. 讓其他人參與進來
 美國培訓與發展協會的一項研究顯示,對他人有所承諾的人,
 有65%的概率會完成自己設定的目標,
 如果跟對方約定了一個具體的問責制度,那麼這個數字將會上升到95%。
4. 和別人談論自己正在面對的項目
 和別人談論自己感覺困難的項目,
 不僅有可能得到有用的建議,你也會變得更加放鬆和思路清晰。
5. 練習“預先拖延”
 “預先拖延”就是說,當你面對著一個不想開始做的項目時,
 可以先去做幾件會讓你感到滿意的事情。

2018/11/07

❤內參-健康:《紐約時報》的睡眠指南

出處:健康:《紐約時報》的睡眠指南


提升生活質量的一個簡單方式,就是睡覺。
早點睡覺不僅能夠顯著改善我們的記憶力、認知表現、學習能力,
還能減少心臟病和免疫系統的風險。
 《紐約時報》發布了一份睡眠指南,幫你獲得更好的睡眠。

首先,要了解自己需要多少睡眠。
通常情況下,如果你一覺醒來還覺得疲憊,那就是睡得不夠。
美國抗癌協會的一項調查曾表明,每晚平均睡7~8小時的人,壽命最長。
不過,這個標準可能並不適合所有人。
《紐約時報》建議,最好的方法是,晚上盡量獲得足夠多的睡眠,
讓自己第二天感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然後每晚都這麼做。
你也可以記錄一下自己的睡眠日記,
包括入睡、醒來的時間、中途有沒有醒來、睡醒後的狀態怎樣。
接下來,要弄清楚身體的自然節奏
生物鐘學教授蒂爾•羅恩伯格(Till Roenneberg)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睡眠生物鐘。
確定睡眠生物鐘的最佳方式是,找出你最喜歡的睡眠中間點。
睡眠中間點的計算方法是,把你的平均睡眠時間除以二,然後加上平均上床睡覺的時間。
比如,你晚上11點上床睡覺,早上6點醒,一共睡了7個小時,除以二就是3.5個小時,
把3.5加上11,那麼凌晨兩點半就是你的睡眠中間點。
找到睡眠中間點之後,你就可以選擇什麼時候上床睡覺最合適,
以剛才的例子為例,11點就是不錯的選擇。
羅恩伯格的研究發現,60%的人的睡眠中間點在凌晨3點半至5點之間。
女性的睡眠中間點通常比男性早,最多可能相差2小時。

最後,堅持規律的睡眠時間表。這可能是睡眠健康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生物鐘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該去睡覺,
好好休息和保證精力充沛的最佳方法就是保持這種生物鐘。 
《紐約時報》建議,每天(包括週末)都應該按照同樣的時間表入睡和起床,
讓自己的日程安排盡可能規律,
包括用餐時間、鍛煉習慣、看屏幕的時間和早晨曬到陽光的時間,都應該盡量規律。



---------------------------
摘要:
提升生活質量的一個簡單方式,就是睡覺。
早點睡覺不僅能夠顯著改善我們的記憶力、認知表現、學習能力,
還能減少心臟病和免疫系統的風險。
1. 要了解自己需要多少睡眠。
 通常情況下,如果你一覺醒來還覺得疲憊,那就是睡得不夠。
 美國抗癌協會的一項調查曾表明,每晚平均睡7~8小時的人,壽命最長。
 不過,這個標準可能並不適合所有人。
2. 要弄清楚身體的自然節奏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睡眠生物鐘。
 確定睡眠生物鐘的最佳方式是,找出你最喜歡的睡眠中間點。
 睡眠中間點的計算方法是,把你的平均睡眠時間除以二,然後加上平均上床睡覺的時間。
 比如,你晚上11點上床睡覺,早上6點醒,一共睡了7個小時,除以二就是3.5個小時,
 把3.5加上11,那麼凌晨兩點半就是你的睡眠中間點。
 找到睡眠中間點之後,你就可以選擇什麼時候上床睡覺最合適,
 以剛才的例子為例,11點就是不錯的選擇。
3. 堅持規律的睡眠時間表。這可能是睡眠健康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生物鐘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該去睡覺,
 好好休息和保證精力充沛的最佳方法就是保持這種生物鐘。
 《紐約時報》建議,每天(包括週末)都應該按照同樣的時間表入睡和起床,
 讓自己的日程安排盡可能規律,
 包括用餐時間、鍛煉習慣、看屏幕的時間和早晨曬到陽光的時間,都應該盡量規律。

❤內參-怎樣正確對待嫉妒心理

出處:怎樣正確對待嫉妒心理


有時候,面對比自己優秀的人,人們難免會心生嫉妒。
《財富》中文網的一篇文章分析了嫉妒產生的原因,以及應該怎樣正確對待它。

文章引用了成功學作家拿破崙•希爾在《思考致富》(Think and Grow Rich)
這本書裡的說法。這本書提到了兩種心態,稀缺心態和富足心態。
擁有嫉妒心的人,很可能陷入了一種稀缺心態中,
這樣的人會認為身邊的愛、金錢和認同是有限的,
其他人的成功意味著,留給自己的這些資源會變得更少。
跟“稀缺心態”形成對比的是“富足心態”,也就是認為資源非常充裕,人人都能得償所願。
希爾認為,成功人士通常擁有“富足心態”。
因此,相信理論上的富足是普遍存在的,能幫我們克服嫉妒心理。

但是,文章也提到,如今人們隨時都可以在網上得到各種信息,
比如,從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上,我們可以知道別人過得怎麼樣,
最近去了哪,有多少人給他點贊等等。這些信息會讓人產生焦慮。
雅各布•西爾弗曼在新書《服務條款:社交媒體與持續互聯的代價》
(Terms of Service:Social Media and the Price of Constant Connection)中
把這些信息稱為“持續可見指標”。
在面對這些指標時,內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更容易有挫敗感。
有研究顯示,對於那些比較敏感的人來說,開放式辦公室會影響他們的工作狀態。
心理治療師內奧米•沙拉蓋指出,沒有隔牆的“保護”,
這類人只能給自己劃定“心理邊界”,以此來控制分心和干擾。
而對周圍環境不敏感的人,在開放環境裡表現更好。

最後,文章認為避免嫉妒心理的最好方法是跟自己比較,提升自己的專注力。 
《積極思維的力量》(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這本書裡建議,
可以在一天裡放空大腦至少兩次,什麼都不想,
“清空大腦中的恐懼、怨恨、不安、追悔和愧疚。
只要你有意識地努力放空大腦,情緒往往就會舒緩”。
當你更關注自己之後,就可以專心完成工作,不被負能量束縛。
到了一定時候,你很可能不再那麼關心其他人的舉動,
並且你自己的成就也足夠讓人嫉妒了。



-----------------------------------
摘要:
如今人們隨時都可以在網上得到各種信息,
比如,從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上,我們可以知道別人過得怎麼樣,
最近去了哪,有多少人給他點贊等等。這些信息會讓人產生焦慮。
避免嫉妒心理的最好方法是跟自己比較,提升自己的專注力。 
可以在一天裡放空大腦至少兩次,什麼都不想,
“清空大腦中的恐懼、怨恨、不安、追悔和愧疚。
只要你有意識地努力放空大腦,情緒往往就會舒緩”。
當你更關注自己之後,就可以專心完成工作,不被負能量束縛。
到了一定時候,你很可能不再那麼關心其他人的舉動,
並且你自己的成就也足夠讓人嫉妒了。

2018/11/06

❤內參-克服偏見的5個方法

出處:心理學家:克服偏見的5個方法


多莉•楚弗(Dolly Chugh)是紐約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
在她看來,不管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其實每個人多少都會帶有一些偏見。
這些偏見影響了我們的行為舉止。 BBC中文網的一篇文章,介紹了一些克服偏見的方法。

楚弗說,我們從父母、學校、朋友、電視中以及大街上觀察到的各種事情,
都會在腦海中形成種種成見和聯想。這些偏見讓我們做出一些微妙和來自潛意識的行動,
比如,我們在一個人身邊坐下來時,想保持多遠的距離、
要不要保持眼神接觸、想不想跟某人講話或微笑等等。
楚弗認為,我們要意識到,偏見分為兩種:有意的偏見和潛意識中的偏見。
比如,你在就餐時發現服務員不是中國人,你可能會覺得他/她的中文不流利。
再比如,當你看到有人乞討,心裡會說:“為什麼不去工作呢?”這些都是潛意識中的偏見。


以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克服潛意識中的偏見。
第一,培養自己的成長思維,而不是固定思維。
固定思維會讓你覺得,自己什麼都了解,不需要改變自己。
比如,固定思維的人可能會說,“我不是種族主義者或性別歧視者”,
這可能會導致他們在觀察事物時出現盲點,
成長思維的人則會說,“我知道我在這方面還有成長空間”。
楚弗說,培養自己的成長思維,這樣你就比較容易接受改變。

第二,審視一下自我。
你可以看看自己最近閱讀的10條微博或朋友圈、下載的10首歌曲,
看看這些人跟你有多少相似之處。第三,擴大自己的視野,包括你看的電視、電影、書籍以及音樂等。
關注一下那些跟你背景不同的人,他們都喜歡什麼或者是什麼人的粉絲。
 “多聽聽那些跟你不一樣人的聲音。不要總是堅持表達你的觀點。”
第四,不要試圖去解釋別人的經歷或解決別人的問題,但你可以提出問題。
第五,多跟年輕人接觸,聽聽他們對朋友、社會問題的看法等,
最好不要打斷或跟他們抗辯。
楚弗表示,有時年輕人可能與變化的世界更合拍。他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世界的變化。



-----------------------------
摘要:
1. 培養自己的成長思維,而不是固定思維。
 比如,固定思維的人可能會說,“我不是種族主義者或性別歧視者”,
 這可能會導致他們在觀察事物時出現盲點,
 成長思維的人則會說,“我知道我在這方面還有成長空間”。
2. 審視一下自我
 你可以看看自己最近閱讀的10條微博或朋友圈、下載的10首歌曲,
 看看這些人跟你有多少相似之處。
3. 擴大自己的視野,包括你看的電視、電影、書籍以及音樂等
 多聽聽那些跟你不一樣人的聲音。不要總是堅持表達你的觀點。
4. 不要試圖去解釋別人的經歷或解決別人的問題,但你可以提出問題
 多跟年輕人接觸,聽聽他們對朋友、社會問題的看法等,最好不要打斷或跟他們抗辯。

2018/11/05

❤內參-面試時如何描述自己的弱點

出處:建議:面試時如何描述自己的弱點


面試時,有些問題會被反复提到,
比如,最常見的就是,你會被要求說一下自己“最大的弱點是什麼”。
不管是找新工作,還是和獵頭溝通,或者是內部崗位調動,對方都可能會問你的弱點。
為什麼這個問題這麼常見,以及應該怎樣更好地作答呢? 
《財富》雜誌的職場專欄作家安妮·費舍爾在一篇文章談到了這個話題。 
《財富》中文網翻譯了這篇文章。

為什麼大家都這麼想了解一個人的弱點呢?
暢銷書作家、管理學教授戴維·布爾庫什(David Burkus)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對方想知道你對自己的了解程度,
也就是說,對方想了解你是否真的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第二,如果招聘你的人是團隊主管,他想通過這個問題來考察你能不能融入現有團隊。
因為“如果現有團隊在某方面很強,而你在這個領域弱一點兒,則問題不大。
不過,如果你弱的地方恰好也是現有團隊的弱項,可能你的機會就不大了” 。
但是,現實中我們很難猜測提問的人是怎麼想的,那面對這個問題時,該怎麼回答呢?
很多人會用一種迴避的方式來回應,也就是把優點當成缺點,
比如,人們會說自己工作太努力,或者說自己是完美主義者。
但文章認為,
這兩個說法很可能真的是弱點,
“工作太辛苦往往會導致效率下降、極度緊張,甚至最終倦怠;
而自稱完美主義的人往往過度關注不重要的細節,導致身邊的同事抓狂”。

文章建議,
最好的方法是坦誠,簡單說一下自己在哪些地方有困難,以及你是怎樣努力解決的。
比如,也許你某次演講沒表現好,但後來你參加了一個培訓班,
經過訓練之後,你演講的時候再也不會像之前表現得那麼差了。
布爾庫什表示,
關鍵在於認真審視自己,
表現出你“很了解哪些方面可以貢獻價值,哪些方面仍有改進空間”。

文章還介紹了芝加哥獵頭公司LaSalle Network首席執行官湯姆·吉姆貝爾的看法。
他建議,你可以說一下自己的優勢,其中混合一兩個弱點。
比如,你可以說自己曾經做過一個項目,這個項目結果很好,可以打10分。
不過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你在團隊溝通方面沒做好,只能打7分,
你正在這方面努力改進自己。
 “講述經歷時自我批評越深刻就越可信,而且越有可能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
摘要:
很多人會用一種迴避的方式來回應,也就是把優點當成缺點,
比如,人們會說自己工作太努力,或者說自己是完美主義者。
這兩個說法很可能真的是弱點,
“工作太辛苦往往會導致效率下降、極度緊張,甚至最終倦怠;
而自稱完美主義的人往往過度關注不重要的細節,導致身邊的同事抓狂”。

最好的方法是坦誠,簡單說一下自己在哪些地方有困難,以及你是怎樣努力解決的。
比如,也許你某次演講沒表現好,但後來你參加了一個培訓班,
經過訓練之後,你演講的時候再也不會像之前表現得那麼差了。
關鍵在於認真審視自己,
表現出你“很了解哪些方面可以貢獻價值,哪些方面仍有改進空間”。
“講述經歷時自我批評越深刻就越可信,而且越有可能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內參-有效調節情緒的五種策略

出處:有效調節情緒的五種策略


控制好情緒,對我們的健康很重要。有效控制情緒能讓我們更多享受積極情緒,
更少體驗消極情緒,比如,在遇到困難時能保持積極的態度,
或是在打開一份糟糕的生日禮物時能夠假裝高興。
不過,有些人能夠合理有效地調節情緒,有些人卻不行。
在線網站The Coversation的一篇文章,
介紹了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斯·格羅斯(James Gross)
提出的有效調節情緒的五種策略。

第一,情境選擇(Situation selection)。
在產生情緒之前,人們通常會先遇到某種情境,這種情境可能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內部的。
通過選擇情境,可以享受積極情緒,減少不良情緒。
比如,不定期地“展望未來”,並制定出可以實行的措施,更有可能出現令你滿意的情緒。
如果某天心情很煩躁,下班回家時可以走一條更長但更安靜的路線,避免消極情緒升級。

第二,情境修飾(Situation modification)。
當你已經處在某個特定情境中,就可以實施這種策略,
採取一些措施,幫你改變或改善這種情況。
比如,當某個談話變得激烈時,通過求同存異減少負面影響。

第三,注意力分配(Attentional deployment)。
它說的是,通過分散或集中注意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比如,害怕打針的人,可以在抽血時回憶一下讓自己覺得幸福的事情。

第四,認知改變(Cognitive change)。
這個策略說的是,通過改變我們評價事物的方式,來改變我們對事物的感覺。
比如,當你失去一份工作時,可以把它重新評估成一次嘗試新工作的機會。

第五,反應調整(Response modulation)。
反應調整通常會發生在情緒產生過程的後期,
這個策略是通過改變我們的反應或表達自己的情緒,
來減少或增加情緒的影響,比如,把你對同事的憤怒隱藏起來。



---------------------------------
摘要:
1. 情境選擇(Situation selection),(挑自己喜歡的情境)
 比如,不定期地“展望未來”,並制定出可以實行的措施,更有可能出現令你滿意的情緒。
 如果某天心情很煩躁,下班回家時可以走一條更長但更安靜的路線,避免消極情緒升級。
2. 情境修飾(Situation modification),(找方法改變不喜歡的情境)
 比如,當某個談話變得激烈時,通過求同存異減少負面影響。
3. 注意力分配(Attentional deployment),(在不喜歡的情境下,想喜歡的情境)
 比如,害怕打針的人,可以在抽血時回憶一下讓自己覺得幸福的事情。
4. 認知改變(Cognitive change),(換個角度定義不喜歡的情境)
 比如,當你失去一份工作時,可以把它重新評估成一次嘗試新工作的機會。
5. 反應調整(Response modulation),(調整在不喜歡情境下的反應)

2018/11/04

❤內參-四個幫你堅持鍛煉的方法

出處:健康:四個幫你堅持鍛煉的方法


網上有一句流行語,叫做:“這一輩子的謊話都說給健身教練了。”
我們都知道鍛煉身體的好處,但又常常覺得難以堅持。
 TED網站分享了4個人們常用來拖延鍛煉的藉口,以及將它們一一擊破的辦法。

第一個藉口:“我太忙了,沒時間鍛煉身體。”
事實上,你有足夠的時間,關鍵在於怎樣使用它。
商業作家勞拉•萬德卡姆在TED演講中指出,一周有168小時,
即使減去56個小時用來睡覺,50個小時用來工作,你仍然還有62個小時。
萬德卡姆強調,你必須要鼓勵自己,你能夠用這些有意義的事情填充自己的時間。

第二個藉口:“在家休息真的很舒服,要不我下週再開始鍛煉吧。”
面對誘惑時,我們現在的自我,會和未來的自我做鬥爭。
行為經濟學家丹•戈德斯坦說,“未來的自我”肯定知道鍛煉身體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但問題在於,這場戰鬥並不平等,現在的自我更有話語權。

怎樣戰勝現在的自我呢?戈德斯坦建議,
如果你不願意鍛煉,那麼你可以試著想像30年後的自己,
會不會在辛苦地支付巨額醫療費用?你還能和孫子孫女一起打鬧玩耍嗎?
再想像一下,如果你活得足夠健康,未來的生活會是什麼樣。

第三個藉口:“我要看新出的電影或者綜藝,還是不去鍛煉了。”
其實你可以兩件事一起做,給自己制定一條規則,
只有在鍛煉時才能看最喜歡的電影和綜藝,把誘惑和好習慣捆綁在一起。

第四個藉口:“我一想到鍛煉,就會想到自己氣喘吁籲、臉紅痛苦的情景,太可怕了。”
科廷大學的運動心理學家馬丁•哈格爾給了一個建議,
那就是向頂級運動員學習,想像一個完全不同的場景。
在奧運會上,我們常常會見到運動員在比賽前皺眉沉思,
他們不是在擔心接下來的比賽,而是在幻想接下來發生的景象。
克羅地亞跳高冠軍布蘭卡•弗拉希奇在每次比賽前,
都會閉上眼睛,想像自己完成一個成功的跳躍,這個習慣有效地增強了她的信心。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也可以使用同樣的技巧,
在開始鍛煉前,閉上眼睛並儘可能生動地想像你將要做什麼。
如果你要跑步,想像一下你會通過哪些地標?經過哪些風景?
你會在哪裡結束你今天的跑步?最後深吸一口氣,睜開眼睛,開始跑步吧。

以上就是TED網站總結的4個建議,希望可以激勵你從今天開始鍛煉身體。



-------------------------------------
摘要:
如果你不願意鍛煉,那麼你可以試著想像30年後的自己,
會不會在辛苦地支付巨額醫療費用?你還能和孫子孫女一起打鬧玩耍嗎?
再想像一下,如果你活得足夠健康,未來的生活會是什麼樣。

或者在開始鍛煉前,閉上眼睛並儘可能生動地想像你將要做什麼。
如果你要跑步,想像一下你會通過哪些地標?經過哪些風景?
你會在哪裡結束你今天的跑步?最後深吸一口氣,睜開眼睛,開始跑步吧。

2018/11/03

❤內參-怎樣建立有效的人脈

出處:方法:怎樣建立有效的人脈


微信公眾號“筆記俠”發表了一篇王世民寫的文章,
主題是如何正確理解人脈,以及怎麼建立起有價值的人脈。
作者把人脈的根本定義為:一個人有多大的“可交換價值”。
 “可交換價值”越大,你能夠吸引的人就越多,願意主動跟你打交道的人也越多。
而且,即使你一時落魄,也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幫助你。
在這個基礎上,建立有效人脈關係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自身的價值和提升自身的價值。
這種價值,可以是專業價值,比如你具備很強的職業能力;也可以是鏈接價值,
它指的是,你可以成為一個關係網絡的結點,能夠介紹對彼此有價值的人給對方。

第二步是放大自己的可交換係數。
簡單來說,就是建立起對自己最合適的社交圈,並且能夠贏得圈內人的信任。
作者提醒說,在加入圈子時,一定要注意,要減少無效的社交
而且,要明白,如果自己缺乏“可交換價值”,一切社交都沒有用。
而在贏得信任方面,最好的方法其實就是利他,
不要在意短時間內的利益得失,要願意被人利用,願意吃虧,願意提攜新人。

建立有價值人脈的第三步是分層維護關係。
作者說,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來對待自己社交圈內的所有人,而是要區別對待不同的人。
作者把社交圈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互利圈,也就是非常直接的有實用價值交換的社交圈;
第二類是人情圈,它不是簡單的利益交換,而是有了人情的成分在裡面;
第三類是交心圈,這個圈層內的社交關係,
超越了利益交換的範疇,而是價值觀層面的相互認可。



------------------------
摘要:
一個人有多大的“可交換價值”,你能夠吸引的人就越多,願意主動跟你打交道的人也越多。
而且,即使你一時落魄,也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幫助你。
1. 建立自身的價值和提升自身的價值。
 這種價值,可以是專業價值,比如你具備很強的職業能力;也可以是鏈接價值,
 它指的是,你可以成為一個關係網絡的結點,能夠介紹對彼此有價值的人給對方。
2. 要減少無效的社交
 要明白,如果自己缺乏“可交換價值”,一切社交都沒有用。
 而在贏得信任方面,最好的方法其實就是利他,
 不要在意短時間內的利益得失,要願意被人利用,願意吃虧,願意提攜新人。
3. 分層維護關係
 第一類是互利圈,也就是非常直接的有實用價值交換的社交圈;
 第二類是人情圈,它不是簡單的利益交換,而是有了人情的成分在裡面;
 第三類是交心圈,這個圈層內的社交關係,
 超越了利益交換的範疇,而是價值觀層面的相互認可。

2018/11/02

❤內參-矽谷投資人的6個讀書建議

出處:矽谷投資人的6個讀書建議


矽谷天使投資人納瓦爾·拉威康特(Naval Ravikant),
曾投資過包括推特和優步在內的100多家創業公司。拉威康特熱愛深度思考,
他曾在一天之內,連續發了40條推文,講述“如何不靠運氣致富”,
後來這些文字被不斷轉發和翻譯。拉威康特也是一個貪婪的讀書人,
界面的一篇文章,梳理了他的讀書建議。

第一個建議是,不要因為沒讀完整本書而感到內疚。
在拉威康特看來,
小說之外的書,書的價值通常會平均分散到各個章節和部分,
就算沒讀完,你已獲得你想要的那部分價值了。

第二,可以同時讀10本到20本書。拉威康特經常這麼做,他覺得讀書應該看情緒。
人們每天的想法都不固定,情緒狀態也在不斷波動,因此,他建議,
不要與情緒對抗,根據當時的狀態,選擇不同的書。這樣做也能幫你保持定期閱讀的習慣。
第三,隔段時間重讀喜歡的書。拉威康特經常會重讀一些科學類型的書。
研究也表明,間隔重複學習有助於形成長期記憶。
第四,交叉讀書。
它指的是,同時讀不同類型的書,這樣讀者就可以在不同領域的知識點之間產生連接。
如果你同時在讀一本現代歷史的書、一本講博弈論的書和一本營銷方面的書,
博弈論可以加深你對冷戰的理解,營銷可以解釋希特勒是如何操縱民眾的,
而那本歷史書,可能會加深你對博弈論和營銷的理解。

第五,對什麼書感興趣立刻就讀。
拉威康特說,
不要把它放在某個讀書清單上,到最後忘了為什麼這本書當時吸引了自己。
第六,沒必要按照順序讀。拉威康特認為,
嚴格按照順序讀書,會浪費時間,他認為應該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更有價值的地方上。
如果你懷疑某本書質量不高,就看看目錄,選一個章節閱讀,試試運氣。
拉威康特會把一本書視為一個博客,
博客裡的300個帖子,你可能會讀其中兩到三篇,在他看來,讀一本書也是這樣。


--------------------------------
摘要:
1. 沒必要按照順序讀
 嚴格按照順序讀書,會浪費時間,應該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更有價值的地方上。
 如果你懷疑某本書質量不高,就看看目錄,選一個章節閱讀,試試運氣。
 可以把一本書視為一個博客,
 博客裡的300個帖子,你可能會讀其中兩到三篇,讀一本書也是這樣。
2. 不要因為沒讀完整本書而感到內疚
 小說之外的書,書的價值通常會平均分散到各個章節和部分,
 就算沒讀完,你已獲得你想要的那部分價值了。
3. 對什麼書感興趣立刻就讀
 不要把它放在某個讀書清單上,到最後忘了為什麼這本書當時吸引了自己。
4. 可以同時讀10本到20本書
 人們每天的想法都不固定,情緒狀態也在不斷波動,因此,他建議,
 不要與情緒對抗,根據當時的狀態,選擇不同的書。
 這樣做也能幫你保持定期閱讀的習慣。
5. 交叉讀書
 同時讀不同類型的書,這樣讀者就可以在不同領域的知識點之間產生連接。
 如果你同時在讀一本現代歷史的書、一本講博弈論的書和一本營銷方面的書,
 博弈論可以加深你對冷戰的理解,營銷可以解釋希特勒是如何操縱民眾的,
 而那本歷史書,可能會加深你對博弈論和營銷的理解。6. 隔段時間重讀喜歡的書
 間隔重複學習有助於形成長期記憶。

2018/11/01

❤內參-企業怎樣培養員工的好奇心

出處:企業怎樣培養員工的好奇心


每個人都認為有好奇心是一件好事,
但是在工作場合,我們又常常感覺自己的好奇心得不到鼓勵,這是為什麼?
哈佛商學院教授弗朗西斯卡·吉諾(Francesca Gino)在接受
《哈佛商業評論》播客節目採訪時,分享了她對好奇心的研究。

吉諾通過調查發現,即使是那些重視好奇心思維的領導者,
他們通常也不會鼓勵員工發揮好奇心。因為他們有三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鼓勵員工探索,是以犧牲效率為代價的。
很多團隊領導者會認為,如果你一直在探索,那麼事情就沒法完成,
如果在會議中鼓勵好奇心,那麼會議就不會是一個小時而是三個小時了。

第二個誤區,表達好奇體現了自己的脆弱。
比如說,人們不願意問以“我想知道”開頭的問題,因為這意味著承認自己並不知道這一點。

第三個誤區,鼓勵好奇心會導致經營成本上漲。
吉諾調查了520名首席學習官和首席人才發展官,
發現他們擔心鼓勵好奇心會讓公司的管理難度加大,
制定和執行決策的速度變慢,最終導致經營成本上漲。

吉諾表示,好奇心對於企業​​的價值被遠遠低估了。
很多關於好奇心的研究都是十年之前的研究,
現在的領導者看不到正面的商業案例,所以他們不了解好奇心在工作場所帶來的各種好處。
吉諾通過研究發現,允許員工發揮好奇心有以下3個好處:
第一,決策失誤減少。
吉諾在研究中發現,好奇心會讓我們從不同視角看待問題,
從而不會輕易受到證實偏差和刻板印象的影響。

第二,給創新和常規工作都帶來更多創意和積極改變。
英士國際商學院(INSEAD)的斯賓塞·哈里森(Spencer Harrison)和其同事
曾做過關於好奇心的調查,他們發現,當好奇心程度提升時,人的創造力也在不斷提升。

第三,減少團隊沖突,溝通更加高效。
吉諾的研究結果表明,好奇心會鼓勵團隊成員換位思考並關心彼此的想法,
他們會更公開地分享信息,也更認真地傾聽彼此的聲音。


那怎麼避免誤區,在企業組織裡培養好奇心呢?吉諾推薦了5個方法:
第一,將好奇心作為重要的招聘要求。
吉諾以穀歌(Google)2004年的招聘廣告為例。 
2004年,矽谷101高速公路中心路段的匿名廣告牌展示過一則數學謎題。
如果你好奇地解開這則謎題會得到一個網址,再通過幾關測試,
你就可以收到谷歌招聘的邀請。
正是因為對好奇心的高度重視,谷歌才採用了這種招聘方式。

第二,塑造求知欲。
領導者應該以身作則,表現出求知欲,從而帶動整個組織增強求知欲。
如果領導不知道答案,可以坦然承認。
這意味著他們重視尋找答案的過程,也激勵其他員工尋根問底。
第三,強調學習目標。
大量研究表明,相比績效目標,如果動力來自學習目標,
我們會學到更多元化的技能,在工作中表現更好。怎樣鼓勵員工以學習為導向呢?
領導可以鼓勵員工積極傾聽,尊重別人的想法並貢獻自己的創意。

第四,允許員工探索和拓展興趣。
吉諾以軟件公司財捷(Intuit)為例。
財捷公司每年都會給員工提供創新獎勵,鼓勵他們探索一些有趣的新產品或者新流程。
這個獎勵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們還有失敗獎,獎勵那些雖然沒能帶來產品,
但為團隊帶來重要學習的想法,而且失敗獎還會伴隨著失敗派對。
因此員工會明白,好奇心探索哪怕失敗了,也是會被公司重視的。

第五,舉辦“為什麼”主題日。
很多組織中都存在一條隱性信息:提問是對權威無意義的挑戰。
領導者和員工都只關注自己的工作,不去推敲流程中的細節或整體目標。
想要激發員工的好奇心,領導者可以組織“為什麼”主題日,
給面對挑戰的員工一整天的時間問為什麼,促進持續學習和探索。
專門研發創新的公司高智發明(Intellectual Ventures)會組織“發明研討會”,
召集來自不同學科、背景和各種專業水平的人,
商討難題的解決方案,這有助於他們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The Power of Curiosity》,見於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odcast;
《都說好奇心害死貓,為什麼你還一定要有? 》,見於《哈佛商業評論》。



---------------------------------
摘要:
允許員工發揮好奇心有以下3個好處:
1. 決策失誤減少。
2. 給創新和常規工作都帶來更多創意和積極改變。
3. 減少團隊沖突,溝通更加高效。

如何在企業組織裡培養好奇心呢?
1. 將好奇心作為重要的招聘要求
2. 塑造求知欲

 領導者應該以身作則,表現出求知欲,從而帶動整個組織增強求知欲。
 如果領導不知道答案,可以坦然承認。
 這意味著他們重視尋找答案的過程,也激勵其他員工尋根問底。
3. 強調學習目標,允許員工探索和拓展興趣。
 領導可以鼓勵員工積極傾聽,尊重別人的想法並貢獻自己的創意。
4. 舉辦“為什麼”主題日
 很多組織中都存在一條隱性信息:提問是對權威無意義的挑戰。
 領導者和員工都只關注自己的工作,不去推敲流程中的細節或整體目標。
 想要激發員工的好奇心,領導者可以組織“為什麼”主題日,
 給面對挑戰的員工一整天的時間問為什麼,促進持續學習和探索。
 專門研發創新的公司高智發明(Intellectual Ventures)會組織“發明研討會”,
 召集來自不同學科、背景和各種專業水平的人,
 商討難題的解決方案,這有助於他們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

❤內參-減負-利用電子設備緩解焦慮的3個方法

出處:利用電子設備緩解焦慮的3個方法


人們常常會指責電子設備,認為它們容易讓人分心,產生焦慮感。
但是,在技術專家克里斯•丹西(Chris Dancy)看來,
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電子設備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
他在新書《保持在線:技術如何拯救你我的生命》
(Don't Unplug:How Technology Saved My Life and Can Save Yours Too)裡提供了3個建議。

第一,記錄負面情緒發作時的狀況。
丹西建議,你可以給自己創建一份負面情緒症狀列表,包括身體症狀、感受和想法。
丹西表示,這份列表不需要花很多時間來寫,只需要你在情緒平靜下來後,
回憶一下自己沉浸在負面情緒中的情形,然後把這些症狀記錄在手機上就好。
等到下次情緒低落時,你可以根據這份列表檢查自己的情況,
這會讓你成為自己情緒的觀察者,有效地在你和你的負面情緒中間製造距離感,
從而幫助你更好地處理焦慮等負面情緒。

第二,瀏覽有相似經歷的人的視頻和文章。
丹西以自己為例。
有一次他的驚恐症發作,當他在網上搜索“自殺”時,
他發現了一位抑鬱症患者上傳的自拍視頻,對方傾訴自己的痛苦和無助。
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丹西意識到,自己不是一個人,情緒漸漸地平靜了下來。

當那些負面情緒出現時,找到一種讓自己不那麼孤單的方法會特別有效。
在那之後,丹西給每個負面情緒建立了一個播放列表:抑鬱、恐慌、憤怒等等。
丹西說,
電子設備不一定是我們的藏身之所,
我們可以把電子設備當作橋樑,和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


第三,了解你的手機電量都是怎麼消耗的。
手機裡通常有一個功能,叫做屏幕使用時間,或者電量消耗列表,
它會忠實記錄你每天消耗在不同軟件上的時間長短。

丹西表示,這個列表可以成為一份強大的情緒地圖。
如果經歷了身心格外愉快的一天,你可以查看一下當天的手機軟件使用情況,
它可能和你過去七天使用的應用程序很不一樣;
如果你感覺很低落,那麼你這一天的軟件使用情況也很有可能發生了變化。
下次當你感覺很愉快時,請截取你的軟件使用截圖,並建立一個快樂應用程序清單。
當你開始感覺有點低落時,請提取快樂應用清單,嘗試使用那些帶給你快樂的應用。
丹西說,他發現自己在使用地圖、日曆和筆記軟件時最開心,
在推特、Facebook這些社交網絡上花費時間時特別沮喪。
因此,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丹西會避免使用社交網絡,專注在讓他開心的應用程序上。



-------------------------------
摘要:
1. 記錄負面情緒發作時的狀況
 給自己創建一份負面情緒症狀列表,包括身體症狀、感受和想法。
 這份列表不需要花很多時間來寫,只需要你在情緒平靜下來後,
 回憶一下自己沉浸在負面情緒中的情形,然後把這些症狀記錄在手機上就好。
 等到下次情緒低落時,你可以根據這份列表檢查自己的情況,
 這會讓你成為自己情緒的觀察者,有效地在你和你的負面情緒中間製造距離感,
 從而幫助你更好地處理焦慮等負面情緒。
2. 瀏覽有相似經歷的人的視頻和文章
 可以意識到自己不是一個人,情緒漸漸地平靜了下來。
 當那些負面情緒出現時,找到一種讓自己不那麼孤單的方法會特別有效。
 電子設備不一定是我們的藏身之所,
 我們可以把電子設備當作橋樑,和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
3. 了解你的手機電量都是怎麼消耗的
 手機裡通常有一個功能,叫做屏幕使用時間,或者電量消耗列表,
 它會忠實記錄你每天消耗在不同軟件上的時間長短。
 這個列表可以成為一份強大的情緒地圖。
 如果經歷了身心格外愉快的一天,你可以查看一下當天的手機軟件使用情況,
 它可能和你過去七天使用的應用程序很不一樣;
 如果你感覺很低落,那麼你這一天的軟件使用情況也很有可能發生了變化。
 下次當你感覺很愉快時,請截取你的軟件使用截圖,並建立一個快樂應用程序清單。
 當你開始感覺有點低落時,請提取快樂應用清單,嘗試使用那些帶給你快樂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