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5

❤內參-阻礙深度思考的9個思維定勢

出處:阻礙深度思考的9個思維定勢


平井孝志是日本筑波大學研究生院的經營學教授,他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商學院。
他曾在貝恩、羅蘭貝格等知名諮詢公司工作。在過往的工作經歷中,
平井孝志經常看到有些人面對一些問題,冥思苦想也得不出條理清晰的答案。
在他看來,這些人頭腦聰明,卻被自己的思維定式束縛住了,
沒法進行深度思考,事業上也受到很大影響。
於是,平井孝志根據自己長年的觀察,總結了人們常會陷入的9種思維定式,
發表在他的新書裡。
這本書的名字叫《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從模型及動力機制來思考現象》


在書中,平井孝志把9種思維定式分成了三類。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怎麼描述的。

第一類裡都是初級的思維定式,包括因果倒置和“滿足於普通解”。
因果倒置是最常見的思維定式
它指的是,人們不理會現象背後的本質,反而把現像作為原因去回答。
比如,當你感到疲憊時,首先會想到休息一下。
累了當然需要休息,但這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
疲憊的原因,有可能是你失去了對未來的目標,也可能是你生病了。
這時,你需要的是重新規劃目標和治療身體,而不是單純地休息。

“滿足於普通解”說的是,
當你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不得不解決的問題時,只停留在原來普通的解決方式上。
比如,在分析為什麼減肥總是失敗時,人們得出的普通答案,往往是管住嘴、邁開腿。
這種解決方式看起來對誰都適用,但減肥的人卻只有三分鐘熱度,不能長久堅持。
平井孝志說,如果減肥失敗的真相是刻意忽略了肥胖的事實,
那麼你每天稱體重、讓體重變得可視化,就比減少食量多做運動要更有效。
這是第一類思維定勢。


第二類裡的思維定式,可能會讓人陷入“兩難窘境”。
也就是說,在這些思維定式下,你越想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就越有可能變得膚淺。
這裡面包括以下4個思維定式:
依賴框架、範圍適應、思考止於關鍵詞,以及執著於初步假設。

我們一個一個來看下。
依賴框架就是說,
當我們學習到一些框架或模型後,會用來整理信息,通過整理信息本身所獲得的成就感,
會讓人覺得自己思考了,也理解了。於是,就會停止進一步思考。
平井孝志說,框架只是輔助思考的工具,而不是可以導出答案的機器。

範圍適應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說的是從事物所屬的範圍中尋找原因。
比如,我們說一個人太愛較真了,就會認為他可能是理科生。
當一個小公司總招不到優秀員工時,我們就會認為是因為公司不夠大。

同樣,一味追逐流行的關鍵詞
容易讓自己產生錯覺,認為自己已經明白,也會停止思考。
平井孝志認為,
比起關鍵詞本身,更有意義的是,
為找到關鍵詞而進行探索的時間、付出的努力和思考的過程。
那些執著於初步假設的人,容易局限在自己最早提出的一些假設中。
平井孝志認為,人們做出的假設,也需要隨著新的信息和發現來不斷進化。
如果你執著於最初假設,也就陷入了思維定式,會賭上進化的道路,
擺脫不了那些最初的想法。
這樣造成的結果可能是,會讓思考停留在剛剛發現的“冰山一角”,而忽略了全貌。


第三類裡的思維定式,用平井孝志的話說,都是在思考的入口處原地踏步。
陷入這種思維定式的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其實並沒有真的在思考”。
在這一類裡包括下面3個思維定式:忘記了思考初衷、偏重過程、失去獨立思維
什麼叫忘記思考初衷?平井孝志介紹,
諮詢公司裡的新人,很容易陷入為分析而分析的誤區,
忘記了自己的分析到底是為了支持哪種論點才進行的,所以會得出大量前後矛盾的資料。

偏重過程,說的是,人們會誤把“執行程序”當作自己的思考。
結果是,“回答內容空洞、只​​把腦子用在執行過程中,並沒有真正的思考”。
比如,當上司問你“顧客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時,
你也許回答,“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看出顧客需求,我會做些準備下次開會說”。
這樣的回答就是偏重過程。上司希望得到的回复,
類似於:“顧客真正需要的是應對速度而不是應對方式,
這應該能在顧客調查問卷中有所顯示。”

再來看失去獨立思維它指的是在不知不覺中,依賴他人的想法,而懶得自己思考。
要知道,沒有深入思考,就會對自己的想法沒有自信,全盤接受對方的觀點。


通過對這三類9個思維定勢的分析,平井孝誌發現,大部分人都有3到4個思維定勢。
他建議,如果你感覺自己正在思考的事情“因果倒置”了,
就要試著努力尋找其他答案;如果意識到自己沉溺於關鍵詞了,
就試試不用關鍵詞去說明問題;當你察覺到自己滿足於用框架整理問題,
那就放棄框架從其他角度切入,甚至你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新框架;
如果你提出的初步假設,不能帶來進一步的思考,
那就想想反例,試著去否定自己的初步假設。

平井孝志總結說:
“從行動上具體改變自己,是克服思維定式的有效手段。人類其實是意志很薄弱的動物,
所以,比起通過改變意志去改變行動,先改變行動,更容易改變你的意志。”

本期文章參考來源:《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從模型及動力機制來思考現象》



-------------------------------------------------
摘要:
第一類:
1. 因果倒置
是最常見的思維定式,
 它指的是,人們不理會現象背後的本質,反而把現像作為原因去回答。
 比如,當你感到疲憊時,首先會想到休息一下。
 累了當然需要休息,但這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
 疲憊的原因,有可能是你失去了對未來的目標,也可能是你生病了。
 這時,你需要的是重新規劃目標和治療身體,而不是單純地休息。
2. 滿足於普通解
 比如,在分析為什麼減肥總是失敗時,人們得出的普通答案,往往是管住嘴、邁開腿。
 這種解決方式看起來對誰都適用,但減肥的人卻只有三分鐘熱度,不能長久堅持。
 如果減肥失敗的真相是刻意忽略了肥胖的事實,
 那麼你每天稱體重、讓體重變得可視化,就比減少食量多做運動要更有效。
第二類:
1. 依賴框架

 當我們學習到一些框架或模型後,會用來整理信息,通過整理信息本身所獲得的成就感,
 會讓人覺得自己思考了,也理解了。於是,就會停止進一步思考。
 框架只是輔助思考的工具,而不是可以導出答案的機器。
2. 範圍適應
 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說的是從事物所屬的範圍中尋找原因。
 比如,我們說一個人太愛較真了,就會認為他可能是理科生。
 當一個小公司總招不到優秀員工時,我們就會認為是因為公司不夠大。
3. 一味追逐流行的關鍵詞
 容易讓自己產生錯覺,認為自己已經明白,也會停止思考。
 比起關鍵詞本身,更有意義的是,
 為找到關鍵詞而進行探索的時間、付出的努力和思考的過程。
4. 執著於初步假設
 這容易局限在自己最早提出的一些假設中。
 人們做出的假設,也需要隨著新的信息和發現來不斷進化。
 如果你執著於最初假設,也就陷入了思維定式,會堵上進化的道路,
 擺脫不了那些最初的想法。
第三類:
1. 忘記了思考初衷

 諮詢公司裡的新人,很容易陷入為分析而分析的誤區,
 忘記了自己的分析到底是為了支持哪種論點才進行的,所以會得出大量前後矛盾的資料。
2. 偏重過程
 人們會誤把“執行程序”當作自己的思考。
 結果是,“回答內容空洞、只​​把腦子用在執行過程中,並沒有真正的思考”。
3. 失去獨立思維
 它指的是在不知不覺中,依賴他人的想法,而懶得自己思考。
 要知道,沒有深入思考,就會對自己的想法沒有自信,全盤接受對方的觀點。
從行動上具體改變自己,是克服思維定式的有效手段。人類其實是意志很薄弱的動物,
所以,比起通過改變意志去改變行動,先改變行動,更容易改變你的意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