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30

❤內參-職場人士的3種恐懼症

出處:職場人士的3種恐懼症


美國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絡公司領英,在2018年的8月進行了一項針對職場挑戰的調查。
財富中文網介紹了領英的調查結果。
雖然這份調查是針對美國職場人士的,但對中國職場人,也會有一些啟發。
對收到的超過1000位職場人士的反饋分析表明,
在美國,職場人士認為自己面對最大的的挑戰包括:
平衡工作與生活;管理工作負荷;同事交往;職場政治;與上司打交道等。
除了這些問題之外,研究還發現,最為普遍的一個職場問題是,求助恐懼症。
也就是,人們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不願意開口求助。
大約84%的受調查者承認自己在工作中需要幫助,
但是,有35%的人承認自己害怕在工作中尋求幫助。
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說,他們寧肯每週加班6個小時,也不願意去尋求幫助,
因為這樣會顯得他們能力不足。但是,有60%的人會在事後後悔當初沒有尋求幫助。


此外,“週日恐懼症”和“更優選擇恐懼症”也很嚴重。
週日恐懼症指的是,在新的一周工作開始之前,週日晚上表現得很焦慮。
有80%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有“週日恐懼症”,
而且,在年輕的職場人士中,比例會更高,
比如1981年後出生的千禧一代人中,“週日恐懼症”高達91%。

“更優選擇恐懼症”指的是,由於害怕變化而不願意去尋找更好的機會。
有68%的受訪者承認了這一點,他們知道外面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但是卻沒有去主動尋找。原因可能包括他們已經在這份工作上工作了很長時間,
或者在工作之外有其他棘手的事情要處理,因此不願再添變動等。


--------------------------
摘要:
在美國,職場人士認為自己面對最大的的挑戰包括:
平衡工作與生活;管理工作負荷;同事交往;職場政治;與上司打交道等。
除了這些問題之外,研究還發現,最為普遍的一個職場問題是,求助恐懼症。
也就是,人們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不願意開口求助。
大約84%的受調查者承認自己在工作中需要幫助,
但是,有35%的人承認自己害怕在工作中尋求幫助。
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說,他們寧肯每週加班6個小時,也不願意去尋求幫助,
因為這樣會顯得他們能力不足。但是,有60%的人會在事後後悔當初沒有尋求幫助。

此外,“週日恐懼症”和“更優選擇恐懼症”也很嚴重。
週日恐懼症指的是,在新的一周工作開始之前,週日晚上表現得很焦慮。
“更優選擇恐懼症”指的是,由於害怕變化而不願意去尋找更好的機會。

❤內參-開放的心態是好運的關鍵

出處:開放的心態是好運的關鍵


幸運的人似乎總能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享受到更多的幸運時刻。
克里斯汀·卡特(Christine Carter)認為,除了特權等級或生長環境,
這些幸運的人,可能具有一套特別的技能。卡特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社會學家,
她的主要研究課題就是揭開“好運技能”的面紗。

卡特在偶然間發現了,
英國赫特福德大學心理學教授理查德·懷斯曼(Richard Wiseman)對運氣的系列研究和試驗。
懷斯曼總結了如何引來好運氣的4個主要原則,分別是:
最大化那些潛在機會、傾聽你的直覺、期待好運,以及把壞運氣變好。
他還建議人們可以通過冥想來增強直覺和放鬆,每星期至少與一個新認識的人交談。
在懷斯曼發起的試驗中,
人們採用了這些原則和建議,一個月後,有80%的人表示自己變得更幸福,也更幸運。

卡特在《赫芬頓郵報》的一篇文章中提出,
如果懷斯曼可以訓練人們獲得好運,這些技能也可以教給孩子。
她給家長提供了幾個教導孩子的基本策略,
比如,讓孩子接受新的體驗、學會放鬆、維持社交聯繫,以及與陌生人交談等,
這些技巧的共同主題是——
讓孩子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保持一種更加開放的態度,無論是身體上還是情緒上。

卡特認為,當你對周圍的觀察越多,
你就越可能捕捉到有價值的資源,或避開悲劇事件,
“幸運的人並不是靠魔力來吸引機會和好運,他們會睜大眼睛,四處觀察。
這也意味著,任何會影響身體和情感能力的事物——比如焦慮——也會影響所謂的'好運'。
焦慮在身體上和情感上都讓我們遠離了可能的機會”。

她認為,焦慮會縮小我們的視野,讓人們把注意力放在潛在的威脅上,
減少了與陌生人交流的機會。
很多父母都教導孩子不要與陌生人說話,
卡特覺得,
這樣也會讓孩子害怕他人、產生焦慮,無法接觸到人們可能會帶來的機會。
她建議,父母要接受幸運可以通過訓練而獲得,打開自己的思想,
減少孩子對於遇見陌生人的恐懼和焦慮,從而使他們獲得陌生人可能帶來的有利聯繫。



----------------------------
摘要:
如何引來好運氣的4個主要原則,
分別是:最大化那些潛在機會、傾聽你的直覺、期待好運,以及把壞運氣變好。
在試驗中,人們採用了這些原則和建議,
一個月後,有80%的人表示自己變得更幸福,也更幸運。
再者,焦慮會縮小我們的視野,
它讓人們把注意力放在潛在的威脅上,減少了與陌生人交流的機會。
我們可以通過冥想來增強直覺和放鬆,每星期至少與一個新認識的人交談。

內參-方法:如何打破思維慣性

出處:方法:如何打破思維慣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慣性,如果沿著固有的思維去想問題,很容易讓自己受限。
在《延展:釋放有限資源的無限潛能》這本書裡,
美國萊斯大學管理學亨利·加德納·西蒙茲講席教授斯科特·索南沙因(Scott Sonenshein)
介紹了三種可以幫你打破思維慣性的方法。
第一是局外人的視野
一組針對各學科科學家的實驗研究表明,
一個人的專業知識越是和問題不相干,他就越有可能解決問題。
生物學家解決的化學問題,比化學家解決的還要多;
特定領域之外的科學家解決這個領域問題的方式和專家雖然不同,但往往更好。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隨著專業知識的增加,人們容易被自己的認知束縛,
不斷地用已經掌握的方式處理問題,就算面臨新問題時也是一樣。
而使用局外人的視野,就可以靈活地看待資源,發揮資源的延展效應,
實現多方式、多角度利用。

第二個方法是即興的智慧
書裡認為,
我們應該學習即興喜劇的表演模式,
即興喜劇要求表演者首先充分接受搭檔給出的情境,然後再進行下一步的創造。
表演的基礎是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利用身邊的現有資源行動起來。
如果我們想做得更好,不要過度遵循計劃,
而是成為更好的聆聽者和挖掘者,聆聽資源的聲音,挖掘資源的潛能。

第三個方法是混合各種條件的能力
通用電氣前CEO傑克·韋爾奇曾經奉勸企業家們:
“要么收買你的競爭對手,要么徹底打敗他。”
從追逐的視角來看,韋爾奇的建議是合理的,
資源有限,競爭對手很可能會搶走我們需要的東西。
而從延展的視角來看,打垮競爭對手是一種無謂的消耗,
妨礙了他們發現和創造更多的資源。
我們首先要清楚競爭和友誼怎樣和平共處,
比如,經營美食餐車的攤主們可以互相照顧彼此的生意,
友好舉動並不會消除競爭的存在,而競爭與友誼的混合激勵他們追求卓越。
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說,盤活存量、用好存量,
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看起來難,但卻更有操作性,畢竟主動權在自己手上。



---------------------------------------------
摘要:
1. 局外人的視野
 一個人的專業知識越是和問題不相干,他就越有可能解決問題。
 生物學家解決的化學問題,比化學家解決的還要多;
 特定領域之外的科學家解決這個領域問題的方式和專家雖然不同,但往往更好。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隨著專業知識的增加,人們容易被自己的認知束縛,
 不斷地用已經掌握的方式處理問題,就算面臨新問題時也是一樣。
 而使用局外人的視野,就可以靈活地看待資源,發揮資源的延展效應,
 實現多方式、多角度利用。
2. 即興的智慧
 我們應該學習即興喜劇的表演模式,
 即興喜劇要求表演者首先充分接受搭檔給出的情境,然後再進行下一步的創造。
3. 混合各種條件的能力
 比如,經營美食餐車的攤主們可以互相照顧彼此的生意,
 友好舉動並不會消除競爭的存在,而競爭與友誼的混合激勵他們追求卓越。
 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說,盤活存量、用好存量,
 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看起來難,但卻更有操作性,畢竟主動權在自己手上。

2018/09/29

❤內參-方法:5種最受歡迎的學習策略

出處:方法:5種最受歡迎的學習策略


如今,學習方法越來越多,找到對自己有效的方法可能就要花費很多時間。
發表在SAGE期刊平台的一篇新論文,列出了5種最受歡迎的學習策略、
這些策略的潛在問題,以及如何更高效地運用這些策略的方法。 
BBC英倫網介紹了論文中的主要內容。

第一,反复閱讀。
心理學家認為,這個方法過於被動,大部分信息都無法給人留下印象。
論文作者建議,你可以定期回顧學習內容,以更好地實現重複閱讀的效果。
比如,你可以先閱讀一章內容,然後去做其他事情,
接著在一小時、一天、或者一周後再复習一次,幫助加深記憶。

第二,劃重點。
劃出重點詞句有助於加深印象,
不過如果缺乏洞察,劃出的重點過多,學習效果也不會很好。
科學家們建議,可以先通讀一遍文章,然後在第二次閱讀時劃出相關重點。
這種方法會強迫你仔細地思考每一個要點,
以及它在整篇文章中的相對重要程度,從而鼓勵你更主動地處理信息。

第三,記筆記
如果做了太多筆記,最重要的信息可能會淹沒在裡面。
實驗顯示,學生在筆記裡表達想法時,使用的詞彙越少,之後就越可能記得起來。
這是因為,總結信息並用自己的話重新表達,
會迫使你深入思考自己要表達的主旨內容,這個額外的工作加固了我們的記憶。

第四,列提綱。
有研究顯示,
拿到課程大綱的學生成績通常會更好,他們可以了解不同課題之間的潛在聯繫。
研究還發現了一個更有效的方法,在學習之前先了解課程大綱和框架,
然後隨著學習的深入再去了解更多具體內容。
列提綱時,依然要保持簡潔 ,“你必須專注於內容的結構,不能迷失在細節裡”。

第五,自我測試
這個方法被認為是最可靠的學習策略
不過,大多數人很難衡量自己思維的局限性,而且會對自己做出過高的評價。
一項研究顯示:人們對自己掌握一項內容的信心越大,以後記得這些內容的可能性就越小。人們經常會低估自己的健忘程度。
論文作者建議,當你自認為已記住某個內容之後,
過了很長時間再進行自我測試是合理的做法。



--------------------------------------------------
摘要:
1. 反复閱讀
 比如,你可以先閱讀一章內容,然後去做其他事情,
 接著在一小時、一天、或者一周後再复習一次,幫助加深記憶。
2. 劃重點
 劃出重點詞句有助於加深印象,
 不過如果缺乏洞察,劃出的重點過多,學習效果也不會很好。
 科學家們建議,
 可以先通讀一遍文章,然後在第二次閱讀時劃出相關重點。
 這種方法會強迫你仔細地思考每一個要點,
 以及它在整篇文章中的相對重要程度,從而鼓勵你更主動地處理信息。
3. 記筆記
 學生在筆記裡表達想法時,使用的詞彙越少,之後就越可能記得起來。
 這是因為,總結信息並用自己的話重新表達,
 會迫使你深入思考自己要表達的主旨內容,這個額外的工作加固了我們的記憶。
4. 列提綱
 拿到課程大綱的學生成績通常會更好,他們可以了解不同課題之間的潛在聯繫。
 研究還發現了一個更有效的方法,
 在學習之前先了解課程大綱和框架,然後隨著學習的深入再去了解更多具體內容。
 列提綱時,依然要保持簡潔 ,“你必須專注於內容的結構,不能迷失在細節裡”。
5. 自我測試
,這個方法被認為是最可靠的學習策略
 當你自認為已記住某個內容之後,過了很長時間再進行自我測試是合理的做法。

2018/09/28

❤內參-“風投之王”告訴你衡量什麼最重要

出處:“風投之王”告訴你衡量什麼最重要


風險投資家約翰·杜爾(John Doerr)是KPCB風險投資公司(凱鵬華盈)的合夥人兼董事長。
他從1980年進入投資界,投資過的公司包括,谷歌、亞馬遜、康柏電腦(Compaq)、
網景等。在矽谷,他被稱為“風投之王”。

很多人知道杜爾,還因為紅遍矽谷的OKR管理法,也就是“目標關鍵結果”管理法。
杜爾是這個方法的大力推廣者。
今年5月,他出版了一本書《衡量什麼最重要》(Measure What Matters),
結合經典案例介紹了OKR管理法。他還請比爾·蓋茨、谷歌的拉里·佩奇、
U2樂隊的主唱博諾(BONO)等OKR受益者分享經驗,
以此告訴你:最重要事的都是可以衡量的。
比爾·蓋茨第一時間為這本書做了推薦,
還認為對於“任何有意成為更好經理的人”來說,它都值得一讀。

先來看下什麼是OKR工作法。
 O是正確目標(Objectives),K是關鍵(Key),R是結果(Results),
OKR就是目標與關鍵結果。 OKR的雛形,是杜爾70年代加入英特爾時,
從安迪·格魯夫那繼承來的,此後他在矽谷大力推廣並完善。
相比傳統的管理方式,OKR更加公開透明。
它接近扁平化管理,不和績效掛鉤,以可實現的目標為導向。
在杜爾看來,設定遠大目標很重要,但要達成目標,執行和結果更關鍵。
他相信愛迪生那句話,“沒有執行的願景只是幻覺”。


在書中,杜爾還總結了推廣OKR方法的6個心得:
首先,他觀察到,
除了谷歌、亞馬遜這些老牌企業願意採用OKR以外,創業公司也很青睞OKR。
尤其是千禧一代員工,更樂於在OKR體系下工作。
因為他們更適應新型的扁平化管理,這也代表著一種未來。 

其次,OKR讓目標設定更明確。你要專注於3-5個至關重要的目標,而不是50個。
目標描述要清晰、易懂,不能是一堆任務的集合。
比如,谷歌的一個目標是:建造下一代客戶平台,做出最好的瀏覽器。
U2主唱BONO的公益組織ONE,它的一個目標是:替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解除債務。

第三,承諾和信用變得更重要。當目標設定並公開後,所有人都可以看見。
這等於你做了一個公開承諾,承諾和信用監督會讓目標達成更快。

第四,目標可追踪,可控性加強。
OKR要求每個目標必須可以測量,按層級設置1、2、3、4幾個關鍵結果。
過程中,目標進度也必須能夠追踪。

第五,目標具有可延展性。谷歌從上到下每個人都有不同層級的OKR。
拉里·佩奇曾說,
“我情願設定好去火星的目標,就算沒有達標,我們可以去月球。這也實現了月球探測。”

最後,杜爾還會把OKR用在個人生活中。他用OKR來管理家庭幸福指數。
他發現,晚餐對家庭幸福至關重要,於是就把家人多團聚設為目標,
把一個月至少20次家庭晚餐設為關鍵結果。最後實現了15次,完成率70%,基本達標。
杜爾說:“這只是一個例子,OKR就像各種目標背後的技術支持,
它可以覆蓋各種人類活動。任何重要的事都是可以衡量的。”



---------------------------------------------
摘要:
什麼是OKR工作法?
O是正確目標(Objectives),K是關鍵(Key),R是結果(Results),
OKR就是目標與關鍵結果。

OKR的雛形,是杜爾70年代加入英特爾時,從安迪·格魯夫那繼承來的,
此後他在矽谷大力推廣並完善。 相比傳統的管理方式,OKR更加公開透明。
它接近扁平化管理,不和績效掛鉤,以可實現的目標為導向。
設定遠大目標很重要,但要達成目標,執行和結果更關鍵。
如同愛迪生那句話,“沒有執行的願景只是幻覺”。


1. OKR讓目標設定更明確。你要專注於3-5個至關重要的目標,而不是50個。
2. 承諾和信用變得更重要。當目標設定並公開後,所有人都可以看見。
 這等於你做了一個公開承諾,承諾和信用監督會讓目標達成更快。
3. 目標可追踪,可控性加強。
 OKR要求每個目標必須可以測量,按層級設置1、2、3、4幾個關鍵結果。
 過程中,目標進度也必須能夠追踪。
4. 目標具有可延展性。
 拉里·佩奇曾說,“我情願設定好去火星的目標,就算沒有達標,我們可以去月球。
 這也實現了月球探測。”

❤內參-專注-紐約時報:加倍工作可以克服注意力分散

出處:紐約時報:加倍工作可以克服注意力分散


很多現代人容易分心,而且會把分心的原因,歸到社交媒體等外部因素上。
不過,分心的原因也可能是:你的工作還不夠複雜,工作量還不夠大。
這是克里斯·貝利(Chris Bailey)的觀點,他是一位作家和生產力顧問,
著作包括《168小時:你有的時間比你想像的多》
(168 Hours: You Have More Time Than You Think )、
《效率項目:管理你的時間、注意力和精力以成就更多》
(The Productivity Project: Accomplishing More by Managing Your Time, Attention, and Energy)
等。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中,貝利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克里斯建議,
當你感到注意力無法集中時,可以嘗試去承擔更多的工作,處理有些困難的事情。
因為,更複雜的任務,需要調動我們更多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去解決它。
這意味著,只剩下更少的精力會被分散掉。

他很推崇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那本書。
書裡的觀點是,
當你在做一項工作時,只有進入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
才會進入一種思維順暢的心流狀態。
克里斯強調說,
當一個人完成一項任務的挑戰,
和他的工作能力基本匹配時,最有可能進入完全沉浸的狀態。
工作難度過大,你可能會過於焦慮。但是,當工作強度小時,你會感到無聊,更容易分心。
所以,要衡量你的工作能力和工作難度,進行有效匹配。

克里斯認為,
生產力的三大要素是:注意力,能量和時間。
提高生產力,意味著集中能量做更多的事,而不是花更多時間去做事。
他認為,有意識地承擔更多、更複雜的項目,是幫助注意力聚焦的有效方式。
他描述了一種狀態,叫做 “超聚焦”(hyperfocus ),
是指把注意力全部聚焦在一個任務的狀態。刻意訓練自己這種“超聚焦”狀態,
就像馴服你的注意力,會讓你做事更高效。一件接著一件,更不容易分心。

文章中,克里斯還提供一些小方法,幫助克服注意力分散。
比如:在電腦上下載一個管理注意力的應用程序,讓手機調到免打擾模式,
或乾脆把手機放在其它房間。但更重要的,試試更努力地工作吧。



--------------------------------
摘要:
當你感到注意力無法集中時,可以嘗試去承擔更多的工作,處理有些困難的事情。
因為,更複雜的任務,需要調動我們更多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去解決它。
這意味著,只剩下更少的精力會被分散掉。

當一個人完成一項任務的挑戰,
和他的工作能力基本匹配時,最有可能進入完全沉浸的狀態。
工作難度過大,你可能會過於焦慮。但是,當工作強度小時,你會感到無聊,更容易分心。
所以,要衡量你的工作能力和工作難度,進行有效匹配。
生產力的三大要素是:注意力,能量和時間。
提高生產力,意味著集中能量做更多的事,而不是花更多時間去做事。

有意識地承擔更多、更複雜的項目,是幫助注意力聚焦的有效方式。
另外,有一些小方法可以幫助克服注意力分散。
比如:在電腦上下載一個管理注意力的應用程序,讓手機調到免打擾模式,
或乾脆把手機放在其它房間。但更重要的,試試更努力地工作吧。

2018/09/27

❤內參-建議:怎樣幫孩子樹立金錢觀

出處:建議:怎樣幫孩子樹立金錢觀


很多家長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談錢,怕孩子建立“錢能買到一切”的觀念。
財新主編王爍提出,作為家長,其實應讓孩子知道,錢能夠買到一切。
王爍在個人公眾號betterread上,分享了自己幫女兒樹立金錢觀的4個心得。

第一,讓小朋友明白錢是什麼。
王爍告訴女兒,
錢是工具,它本身沒有價值,錢的價值在於幫助有價值的東西相互交換。
什麼有價值?你對別人有用才有價值,無論是能造出別人想要的東西,還是幫別人做事。
錢幾乎能度量一切,但真正重要的是用錢來度量的那兩頭。
第二,讓小朋友理解複雜。
小朋友看事情往往只有兩種:
是非,對錯,要嘛喜歡要不喜歡,沒有中間地帶。
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小朋友的認知能力不足。這
個時候錢就能幫忙了,錢是天生的量化工具,從1到10, 你有多喜歡一樣東西?
越喜歡的,你就付越多的錢去獲得它。
王爍每天和女兒玩這個遊戲,幫助她打造了自己的人生第一把尺子,先有尺子,後有定價。

第三,讓小朋友發現交易有魔法:
只要雙方自願達成交易,必然是雙贏,從此,分配不需要通過打架來爭搶。
而且但凡能進行交易,就沒有必要打架。
當然了,交易並不必須用錢,但用錢可以讓交易變容易很多。

第四,讓小朋友知道,對於任何人來說,
錢都不能從他那裡買到一切,但錢最終能買到一切。
這是為什麼呢?王爍是這樣和女兒解釋的:
每個人心裡都有個清單,上面有不能用錢來定價的極少數東西。
無價(priceless)不是指特別貴,而是指不能定價,無論價格是多少。
一個人認為哪些東西不能定價,比如說親情、愛情,或者寵物,這些決定了這個人的本質。
但是人與人不同,你認為不能定價的東西,總能找到另一個人給它定價。
如果把所有人視為一個整體,那麼一切事物都可以被定價。
任何人、任何社會都不能接受錢能買到一切,但錢事實上總能買到一切,就是這個原因。



---------------------------------------
摘要:
1. 讓小朋友明白錢是什麼
 錢是工具,它本身沒有價值,錢的價值在於幫助有價值的東西相互交換。
 什麼有價值?你對別人有用才有價值,無論是能造出別人想要的東西,還是幫別人做事。

 錢幾乎能度量一切,但真正重要的是用錢來度量的那兩頭。
2. 讓小朋友理解複雜
 小朋友看事情往往只有兩種:是非,對錯,要嘛喜歡要嘛不喜歡,沒有中間地帶。
 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小朋友的認知能力不足。這
 個時候錢就能幫忙了,錢是天生的量化工具,從1到10, 你有多喜歡一樣東西?
 越喜歡的,你就付越多的錢去獲得它。
3. 讓小朋友發現交易有魔法:
只要雙方自願達成交易,必然是雙贏,從此,分配不需要通過打架來爭搶。

 而且但凡能進行交易,就沒有必要打架。
 當然了,交易並不必須用錢,但用錢可以讓交易變容易很多。
4. 無價(priceless)不是指特別貴,而是指不能定價,無論價格是多少。
 一個人認為哪些東西不能定價,
 比如說親情、愛情,或者寵物,這些決定了這個人的本質。

❤內參-為什麼避免衝突和分歧是錯誤的

出處:溝通:為什麼避免衝突和分歧是錯誤的


大多數時候,人們都會努力與身邊人友好相處,不希望出現摩擦。
但是《哈佛商業評論——解決工作衝突指南》的作者艾米·伽羅(Amy E. Gallo)卻認為,
避免衝突和分歧可能是完全錯誤的。
 BBC英倫網的一篇文章,介紹了分歧給我們帶來的3個好處。

伽羅注意到,
有些企業一直在談論想要多元化的觀點以及包容的工作環境,
但當他們遇到分歧時,基本都會說“我們不想听到不同的意見”,
她認為,工作上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提出不同的觀點。

哥倫比亞大學的生物系教授法爾斯坦(Stuart Firestein)也認為質疑至關重要,
在他的實驗室裡,經常出現這種情況:
當他們提交了一份將要出版的手稿,就會有評論者指出其中一些重大缺陷。
法爾斯坦說,科學是一種允許分歧的結構,開會的時候大家互相爭吵,
爭吵結束後又一起去酒吧喝酒,“儘管你不同意某人的觀點,但是人們仍然互相尊重”。

與人產生分歧會讓人痛苦,但也會帶來3個好處。
首先,分歧能夠驗證你的想法以及與你對立的想法。
智庫“思想學院”(Academy of Ideas)的創始人福克斯(Claire Fox)認為,
分歧有助於人們改進自己的論點,
因為你會對那些對立意見進行高水平的論證,也會在自己的論點上精益求精。

第二,你可以利用固執和偏見,而不是否認它。
美國作家喬納森·勞赫(Jonathan Rauch)說,
人們的“偏見、教條主義和固執”是激發出更好想法的動力,
“你希望人們走進房間的時候對一些事物深信不疑。
他們表達出自己的意見,然後你就能綜合利用他們的肯定、偏見和分歧。”

第三,相對於自己的觀點,我們往往更善於評估別人的觀點。
當我們獨自思考時,很容易偷懶,還會不斷強化自己的假設。
只有直面質疑並說服他人,找到別人的論點缺陷,
同時也讓別人找出自己論點的錯誤,你才能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認知科學家梅西耶(Hugo Mercier)說:
“如果你與意見對立的人真誠討論,他們會駁倒你的不良論點,給你闡述對立的論點。”

總之,這篇文章建議我們應每天和自己、同事甚至整個社會進行一次有效的辯論,
“分歧不是不友好的,也不是小氣的,你可以帶著同理心、同情心和善良去跟別人辯論。”



----------------------------------
摘要:
1. 分歧能夠驗證你的想法以及與你對立的想法
 分歧有助於人們改進自己的論點,
 因為你會對那些對立意見進行高水平的論證,也會在自己的論點上精益求精。
2. 你可以利用固執和偏見,而不是否認它
 人們的“偏見、教條主義和固執”是激發出更好想法的動力,
 你希望人們走進房間的時候對一些事物深信不疑。
 他們表達出自己的意見,然後你就能綜合利用他們的肯定、偏見和分歧。
3. 相對於自己的觀點,我們往往更善於評估別人的觀點
 當我們獨自思考時,很容易偷懶,還會不斷強化自己的假設。
 只有直面質疑並說服他人,找到別人的論點缺陷,
 同時也讓別人找出自己論點的錯誤,你才能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如果你與意見對立的人真誠討論,他們會駁倒你的不良論點,給你闡述對立的論點。

2018/09/26

❤內參-什麼時候是運動的最佳時間

出處:健康:什麼時候是運動的最佳時間


有人習慣早起運動,有人喜歡在晚上跑步。什麼時候是運動的最佳時間?
這要取決於你的運動目標。暢銷書作家丹尼爾·平克根據研究,
總結出了一些與運動最佳時機有關的準則,他在《時機管理》這本書裡做了介紹。


丹尼爾·平克介紹,在早上運動,可以幫我們達到以下4個目標:
減重。剛起床時,我們至少8小時沒有吃東西,血糖在最低水平。
在早晨運動會用到儲存在組織裡的脂肪,來供應身體所需的能量。
進食後再運動,使用的能量來自剛吃進去的食物。
丹尼爾·平克說,
大多數情況下,早晨運動要比進食後的運動,多消耗20%脂肪。
振奮心情游泳、跑步,甚至遛狗等有氧運動,都可以讓你心情更好。
在早晨運動,整天的心情都會很不錯。
維持習慣有研究顯示,如果人們在早上運動,比較能夠堅持運動的習慣。
增強力量。我們的生理機能一天中會產生變化,
比如睾酮這種激素有助於肌肉生長,它會在早晨達到高峰,
如果你正在進行肌肉的重量訓練,應該將運動安排在早晨。


在傍晚或晚上運動,可以幫我們達到以下2個目標:
避免受傷。肌肉溫度升高時,比較有彈性,不容易受傷。
這也是為什麼運動開始時需要熱身。剛起床時人體溫度偏低,
傍晚時會達到高峰,這時運動會不容易受傷。
達到最佳表現
丹尼爾·平克說,
肺部機能在這個時段最強,循環系統能輸送更多氧氣和營養,
我們的力量會達到高峰,反應時間也縮短,有利於達到最佳運動表現。
他介紹,很多奧林匹克記錄都是在這個時段創造的。



-------------------------------
摘要:
在早上運動,可以幫我們達到以下4個目標:
1. 減重

 剛起床時,我們至少8小時沒有吃東西,血糖在最低水平。
 在早晨運動會用到儲存在組織裡的脂肪,來供應身體所需的能量。
 進食後再運動,使用的能量來自剛吃進去的食物。
 大多數情況下,早晨運動要比進食後的運動,多消耗20%脂肪。
2. 振奮心情
 游泳、跑步,甚至遛狗等有氧運動,都可以讓你心情更好。
 在早晨運動,整天的心情都會很不錯。
3. 維持習慣
 研究顯示,如果人們在早上運動,比較能夠堅持運動的習慣。
4. 增強力量
 我們的生理機能一天中會產生變化,
 比如睾酮這種激素有助於肌肉生長,它會在早晨達到高峰,
 如果你正在進行肌肉的重量訓練,應該將運動安排在早晨。

在傍晚或晚上運動,可以幫我們達到以下2個目標:
1. 避免受傷

 肌肉溫度升高時,比較有彈性,不容易受傷。
 這也是為什麼運動開始時需要熱身。剛起床時人體溫度偏低,
 傍晚時會達到高峰,這時運動會不容易受傷。
2. 達到最佳表現
 肺部機能在這個時段最強,循環系統能輸送更多氧氣和營養,
 我們的力量會達到高峰,反應時間也縮短,有利於達到最佳運動表現。
 很多奧林匹克記錄都是在這個時段創造的。

❤內參-職場人士怎樣更好適應新領域

出處:職場人士怎樣更好適應新領域


在過去,一個人的職業發展道路通常是進入一家公司,
然後像上樓梯一樣一步步晉升,職業前景比較清晰。
但是,在如今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人們很難像從前一樣,
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職業規劃道路,甚至很多公司都要根據變化隨時調整自身。
公司也很難預測幾年之後的人員配置,以及什麼樣的員工能跟上變化。

微信公眾號“哈佛商業評論”翻譯了市場營銷策略師杜利·克拉克的一篇文章,
克拉克針對“職場人士如何適應新領域”這個問題,給出了四個策略。


首先,克拉克認為,你要先認識到現代職場的多變性是不可避免的。
他認為,如今的職場人要像偵探一樣,去調查研究和審查各種機會。
此外,還要在公司的內部和外部都建立一個廣泛的網絡,
它能讓你了解到自己不熟悉的領域。
其次,要認識到尋求幫助的重要性。
雖然企業很難給員工的職業道路提供清晰的指導,
但優秀的企業願意給那些尋求上進的員工提供幫助。
 “如果你去人力資源部門諮詢你想參加的專業發展項目、想參加的會議、
想學習的課程或者想更好理解的業務領域,他們通常會非常樂意接受。”

第三,不要去等那些空缺的職位。
職業轉型是很難的,轉型的一個秘訣就是主動推銷自己,
“不要等著別人來招聘你。因為等別人招聘你時,
你等到的將是很多比你更優秀的競爭者與你競爭”。

第四,培養有影響力的同盟。
文章說,如果你有一個領導者作為良師益友,會對你的職業發展很有幫助。
並且,一旦你有了這樣一位良師益友,你就要和他保持聯繫,
“你在公司的晉升和你的職業發展都​​必須向他們報告,
這樣他們就會關注到你取得的新成績和對目前新職業的渴望”。


總之,文章認為,如果你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沒把握,也不要覺得這是壞事,
而要把它視為機會。通過上面這幾個步驟,或許你就可以主動塑造自己的職業未來。



-------------------------------------
摘要:
1. 現代職場的多變性是不可避免的
 如今的職場人要像偵探一樣,去調查研究和審查各種機會。
 此外,還要在公司的內部和外部都建立一個廣泛的網絡,
 它能讓你了解到自己不熟悉的領域。
2. 要認識到尋求幫助的重要性
3. 不要去等那些空缺的職位
 主動推銷自己,不要等著別人來招聘你。
 因為等別人招聘你時,你等到的將是很多比你更優秀的競爭者與你競爭。
4. 培養有影響力的同盟
 如果你有一個領導者作為良師益友,會對你的職業發展很有幫助。
 並且,一旦你有了這樣一位良師益友,你就要和他保持聯繫,
 你在公司的晉升和你的職業發展都​​必須向他們報告,
 這樣他們就會關注到你取得的新成績和對目前新職業的渴望。

2018/09/25

❤內參-職場:讓工作更高效的“主僕模型”

出處:職場:讓工作更高效的“主僕模型”


有時候,光是轉換視角看問題,就能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發表在Medium上的一篇文章,就介紹了一種看待日常工作中的目標和時間管理
的一種新視角,叫做“主僕模型”。 36氪翻譯了這篇文章。

文章用主人和僕人兩種角色,把工作分成了兩種類型。
一種是主人時間,指的是你用來做決定的時間,尤其是重要決定。
在這段時間裡你需要思考、總結和反思。
你可以想想,自己應該怎麼安排時間,你的目標和價值所在,
你應該養成或者戒掉什麼習慣,以及你的工作原則。
主人時間通常是一段比較長的時間,這樣你才能不受干擾,進行完整深入地思考。

另一種是僕人時間,指的是做我們頭腦中默認的那種工作。
比如,發郵件、打電話、寫報告、分析數據等。
當然這些工作也需要思考,但這類思考不是主人時間那種開放、深層的思考。
僕人時間的工作很容易讓人進入心流狀態,“在工作中忘我,
做事不再是出於某個動機,而是在於執行的過程本身”,這就是僕人時間的核心所在。

另外還有幾點要注意的。
首先,僕人做決定的時候,要參考主人制定的規則。
你可以想一下你拖延的時候,很可能就是因為你對自己的計劃或者承諾沒什麼信心。
所以,作為自己的主人,你一定要對自己的計劃有信心,不然就容易遲遲不肯行動。
如果你相信自己,毫不猶豫地執行計劃,也能減輕你的心理負擔。

其次,僕人在僕人時間裡,不能違背或者質疑主人的決定,
但可以把問題記錄下來,在主人時間思考。
在僕人時間裡,你的工作就是按照主人時間裡做的計劃,按部就班地執行。
在主人時間裡,僕人可以向主人提問,或者要求更改原則、目標和時間分配,
以便提高下一段僕人時間的效率。
也就是說,主人之間是你制定自己前進路線的時間,
當然,你要隨時對計劃進行調整,但這些調整應該屬於例外。
你可與你“每隔幾天或者每週制定好路線,然後堅持前進”。

文章建議,在把這兩個角色、兩種時間融入到生活中的時候,
你先要把兩者分開,兩種不同的時間裡,你應該是兩種不同的思維,
所以要切換到不同的模式。
另外,你可以給自己表現打分,在給僕人時間裡的自己打分時,
要按照完成主人設立的任務和原則的程度打分。
而給主人時間裡的自己打分時,要按照給出的任務和原則是否清晰有效,
以及“僕人”執行的情況是否簡單高效來進行打分。



-----------------------------------------
摘要:
用主人和僕人兩種角色,把工作分成了兩種類型。
一種是主人時間,指的是你用來做決定的時間,尤其是重要決定。
在這段時間裡你需要思考、總結和反思。
你可以想想,自己應該怎麼安排時間,你的目標和價值所在,
你應該養成或者戒掉什麼習慣,以及你的工作原則。
主人時間通常是一段比較長的時間,這樣你才能不受干擾,進行完整深入地思考。
另一種是僕人時間,指的是做我們頭腦中默認的那種工作。
比如,發郵件、打電話、寫報告、分析數據等。
當然這些工作也需要思考,但這類思考不是主人時間那種開放、深層的思考。
僕人時間的工作很容易讓人進入心流狀態,“在工作中忘我,
做事不再是出於某個動機,而是在於執行的過程本身”,這就是僕人時間的核心所在。

在把這兩個角色、兩種時間融入到生活中的時候,
你先要把兩者分開,兩種不同的時間裡,你應該是兩種不同的思維,
所以要切換到不同的模式。

另外還有幾點要注意的。
1. 僕人做決定的時候,要參考主人制定的規則。
 你可以想一下你拖延的時候,很可能就是因為你對自己的計劃或者承諾沒什麼信心。
 所以,作為自己的主人,你一定要對自己的計劃有信心,不然就容易遲遲不肯行動。
 如果你相信自己,毫不猶豫地執行計劃,也能減輕你的心理負擔。
2. 僕人在僕人時間裡,不能違背或者質疑主人的決定,
 但可以把問題記錄下來,在主人時間思考。

 在僕人時間裡,你的工作就是按照主人時間裡做的計劃,按部就班地執行。
 在主人時間裡,僕人可以向主人提問,或者要求更改原則、目標和時間分配,
 以便提高下一段僕人時間的效率。

2018/09/24

內參-怎樣更好地利用開放式辦公環境

出處:怎樣更好地利用開放式辦公環境


有研究發現,原本想要促進人們協作、提高效率的開放式辦公室,
結果會導致員工減少當面溝通,公司的生產率也下降了。
但開放式辦公環境能夠節約成本,空間也更加靈活,當你採用了開放式辦公環境,
怎麼做才能使其有效?網絡應用公司37signals的聯合創始人賈森·弗里德(Jason Fried)
在一篇文章中,介紹了一種策略——“圖書館規則”。
公眾號“中歐商業評論”翻譯了這篇文章。

弗里德說,圖書館通常有兩個特徵:
第一,大多是開放的空間,有大量的書桌分佈在各處;
第二,圖書館都很安靜。
開放式辦公環境在佈局設計和行為約束方面與圖書館的這兩個特徵一致
因此,弗里德的公司內部將此稱為“圖書館規則”。
他認為,人們可以用它來規範自己的工作方式。

首先,要擁抱圖書館規則。
 “你越是把辦公室視為圖書館而不是吵鬧的廚房,開放式辦公環境越有效。”
弗里德說,
“圖書館規則”是指不大聲喧嘩,小聲低語,輕手輕腳,
盡量不去分散其他人的注意力。如果你確實需要按正常音量和其他人說話,
那就選個獨立的房間吧。

其次,開放式辦公環境中要佈置一些獨立的私人空間。
這樣做方便那些需要面對面討論事情的人正常溝通。
弗里德把這些私人空間叫做“團隊工作室”。

弗里德認為,採用開放式辦公環境是一種文化決策,
需要身在其中的人做出尊重和安靜的文化承諾,
幸運的是,每個人都知道如何做到這一點,因為每個人都知道在圖書館的行為規則。



--------------------------------------
摘要:
1. 要擁抱圖書館規則
 你越是把辦公室視為圖書館而不是吵鬧的廚房,開放式辦公環境越有效。
 “圖書館規則”是指不大聲喧嘩,小聲低語,輕手輕腳,
 盡量不去分散其他人的注意力。如果你確實需要按正常音量和其他人說話,
 那就選個獨立的房間吧。
2. 開放式辦公環境中要佈置一些獨立的私人空間
 這樣做方便那些需要面對面討論事情的人正常溝通。

2018/09/23

內參-管理:如何成為“自適應敏捷組織”

出處:管理:如何成為“自適應敏捷組織”


敏捷(Agile)是一種理念,它的重點在於團隊溝通和擁抱變化,
就是說,團隊之間的互動要比工作流程更重要,擁抱變化比遵照執行更重要。
普羅瓦利奧(Andrea Provaglio)是一位敏捷管理的教練,
接受社區網站InfoQ採訪時,普羅瓦利奧介紹了構建“自適應敏捷組織”需要的領導力。

“自適應敏捷組織”指的是,一個組織能夠響應並適應環境中的變化。
雖然這個說法聽上去有點簡單老套,但普羅瓦利奧說,這背後意味著許多事情:
首先,組織必須能夠檢測變化。
而且不能太晚,不能等到變化已經十分急迫了,才想著做出改變。
這需要組織及時檢測變化,通過“閱讀”微弱的信號,
識別出有意義的或者可能有價值的變化。
然後,組織必須要能解釋這個變化,并快速決定是否需要什麼調整。
最後,組織需要在執行層面進行實際的調整和變革。

普羅瓦利奧介紹,
要想成為自適應組織,需要將某些決策流程去中心化,
組織中的個體也要相互聯繫,組建出一個智能網絡,
在這個網絡中體現出橫向領導力,而不是自上而下的、中心化的、縱向領導力。
在縱向領導力裡,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雙向的——信息向上傳遞,決策向下傳遞。
而在橫向領導力裡,每個人都和其它許多人互相聯繫,人群之間也可以互相聯繫。

什麼樣的性格、特質、技能可以促成橫向領導力呢?
普羅瓦利奧認為,
一個關鍵因素是認知,即個人的自我認知以及對情景或系統的認知,
因為好的決策往往來自人們如何調整自己之前的感覺。
另一個要素是傾聽,它是指那種顯示出好奇心(真誠、非評判性地了解事實)、
同理心(換位思考的能力,從對方的角度感知處境)
和勇氣(放棄一些東西的勇氣,包括我們的觀點,從而為新東西騰出空間)的傾聽。
這種傾聽會改變我們的觀點、我們與人的關係,以至我們的環境。




-----------------------------------------------
摘要:
要想成為自適應組織,需要將某些決策流程去中心化,
組織中的個體也要相互聯繫,組建出一個智能網絡,
在這個網絡中體現出橫向領導力,而不是自上而下的、中心化的、縱向領導力。
在縱向領導力裡,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雙向的——信息向上傳遞,決策向下傳遞。
而在橫向領導力裡,每個人都和其它許多人互相聯繫,人群之間也可以互相聯繫。

什麼樣的性格、特質、技能可以促成橫向領導力呢?
一個關鍵因素是認知,即個人的自我認知以及對情景或系統的認知,
因為好的決策往往來自人們如何調整自己之前的感覺。
另一個要素是傾聽,它是指那種顯示出好奇心(真誠、非評判性地了解事實)、
同理心(換位思考的能力,從對方的角度感知處境)
和勇氣(放棄一些東西的勇氣,包括我們的觀點,從而為新東西騰出空間)的傾聽。
這種傾聽會改變我們的觀點、我們與人的關係,以至我們的環境。

2018/09/22

❤內參-蓋茨:讓女性享有生育決定權的重要性

出處:蓋茨:讓女性享有生育決定權的重要性


9月18日,蓋茨基金會發布了年度報告《目標守衛者:數據背後的故事》。
在這份報告中,比爾·蓋茨和妻子梅琳達·蓋茨認為,消滅全球極端貧困的主要戰場,
未來會在非洲。而要想降低非洲的極端貧困現象,
最重要的方法是,讓女性來決定是否要生養更多的孩子。界面新聞介紹了這份報告。


這個問題的論述邏輯是這樣的:
首先,非洲人口增速非常快。今天,全世界76億人口中,有12億生活在非洲。
但是,根據聯合國的預測,非洲人口數量在2050年會翻一番,
到本世紀末,可能還會再翻一番。
這意味著,到2100年,全球新增的38億人口中,有32億會生活在非洲。
人口的迅速增長意味著,即便非洲貧困人口比例降低了一半,
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量仍然是驚人的。

其次,降低人口增速的有效方法是:賦予母親生育決定權,由母親決定自己要生幾個孩子。
國際衛生學專家漢斯·羅斯林(Hans Rosling)有一個理論:
當兒童的生存率提升,同時母親享有生育決定權時,人口數量往往會下降。
學者艾利克斯·伊賽(Alex Ezeh)的研究說,
目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女性的平均生育數量比她們的生育意願要多0.7。
如果能在未來五年內降低為零,到2100年,非洲人口會下降30%。
當然,他也強調,這樣做,目的並不是為了控制人口,而是賦權於女性。

總之,蓋茨夫婦認為,降低全球貧困率的重要方法是:
讓母親來決定自己要生幾個孩子,把決策權交給母親。



--------------------------------
摘要:
今天,全世界76億人口中,有12億生活在非洲。
但是,根據聯合國的預測,非洲人口數量在2050年會翻一番,
到本世紀末,可能還會再翻一番。
這意味著,到2100年,全球新增的38億人口中,有32億會生活在非洲。
人口的迅速增長意味著,即便非洲貧困人口比例降低了一半,
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量仍然是驚人的。
國際衛生學專家漢斯·羅斯林(Hans Rosling)有一個理論:
當兒童的生存率提升,同時母親享有生育決定權時,人口數量往往會下降。
降低全球貧困率的重要方法是:讓母親來決定自己要生幾個孩子,把決策權交給母親。

2018/09/21

❤內參-《經濟學人》:再造自由主義

出處:《經濟學人》:再造自由主義


2018年是英國著名雜誌《經濟學人》創刊的175週年。 
9月15日出版的《經濟學人》做了一期紀念雜誌175週年的封面。
《經濟學人》從創刊以來,就一直是全球化和自由主義的旗手。
而今天無論是全球化還是自由主義,在西方世界都受到了不小的衝擊。
暢銷書作家、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甚至認為,自由主義的故事已經結束了。
但是,顯然175歲的《經濟學人》不這麼認為。

《經濟學人》說,自由主義其實是18世紀晚期,作為對西方社會和經濟轉型的回應出現的。
當時,“真正的自由派認為,社會可以漸進改變,自下而上變得更好。
與革命者不同,他們不認同強迫個體接受他人主張的看法。
與保守主義者不同,他們認為貴族制和等級會形成壓迫。
自由主義代表的是一種不安於現狀和鼓勵變革的世界觀。

今天自由主義遇到的挑戰,
是因為所謂的自由派違背了初衷,他們變得安於現狀,失去了變革的動力。 
“當政的自由派精英告訴他們自己,他們掌管的是一個健康的賢能制度,
他們擁有特權是理所應當的……當政的自由派時常主動迴避創造性破壞的風暴。”

雜誌批評說,大學教授總是講開放社會的優點,
但他們自己卻躲在大學裡,享受終身教職的保護;
金融家口頭上擁護自由競爭,但卻不為自己造成的金融危機承擔責任。
此外,制度也在走向封閉。比如,從1999年到2013年,美國最好的大學裡,
來自最富有的1%家庭的學生,超過了來自底層50%家庭的學生。
自由派的技術官僚疏遠了那些他們本應該幫助的人群,
“執政階層生活在泡沫中。
他們上同樣的大學,彼此結為家庭,生活在同樣的街區,在同樣的部門工作。”
因此,雜誌提出,要重建自由主義。 
《經濟學人》創刊之後,曾經呼籲廢除當時英國的《穀物法》,
這項法律要求,進口穀物到英國要徵收關稅。
而在當時,工廠工人收入的六成都用在了食物上。 
《經濟學人》加入到窮人的行列,反對國內種植穀物的大地主。
 “今天,在同樣的情形下,自由派有必要與那些朝不保夕的抗爭者並肩,反對權貴。”
只不過,今天享有特權的人中,很多人自詡為自由主義者。

雜誌呼籲,今天的自由派要像歷史上的自由主義者一樣,順應時勢、直面挑戰,
“假如他們贏得優勢,那是因為,他們的理念在推廣自由和繁榮方面無可匹敵。”



-------------------------------------
摘要:
《經濟學人》說,自由主義其實是18世紀晚期,作為對西方社會和經濟轉型的回應出現的。
當時,“真正的自由派認為,社會可以漸進改變,自下而上變得更好。
與革命者不同,他們不認同強迫個體接受他人主張的看法。
與保守主義者不同,他們認為貴族制和等級會形成壓迫。”
自由主義代表的是一種不安於現狀和鼓勵變革的世界觀。

今天自由主義遇到的挑戰,
是因為所謂的自由派違背了初衷,他們變得安於現狀,失去了變革的動力。
雜誌批評說,大學教授總是講開放社會的優點,
但他們自己卻躲在大學裡,享受終身教職的保護;
金融家口頭上擁護自由競爭,但卻不為自己造成的金融危機承擔責任。
此外,制度也在走向封閉。比如,從1999年到2013年,美國最好的大學裡,
來自最富有的1%家庭的學生,超過了來自底層50%家庭的學生。
自由派的技術官僚疏遠了那些他們本應該幫助的人群,
“執政階層生活在泡沫中。
他們上同樣的大學,彼此結為家庭,生活在同樣的街區,在同樣的部門工作。”
因此,雜誌提出,要重建自由主義。
雜誌呼籲,今天的自由派要像歷史上的自由主義者一樣,順應時勢、直面挑戰,
“假如他們贏得優勢,那是因為,他們的理念在推廣自由和繁榮方面無可匹敵。”

❤內參-方法:如何避免工作中的過度協作

出處:方法:如何避免工作中的過度協作


當今的職場對協作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花在協作溝通方面的時間也逐漸增加。
這樣做的好處是給公司帶來更快速的創新以及更好的協作關係,
但過多的協作也讓個人思考的時間變少了。
針對這種“協作超載”的現象,個人可以怎樣進行調整呢? 
《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給了三個建議。微信公眾號“綠墨水社區”翻譯了文章內容。

第一,你要反思為什麼有這麼多事情要做
也就是說,你要想一下,在超載的協作中,有多少是由你自己的期望驅動的。
比如,你參與了很多協作,可能是為了保持自己樂於助人的形象,
或者是害怕自己沒有參與到團隊工作中而感到焦慮。
文章舉例說,有的人可能會為了支持團隊,參與到一個他能力之外的協作中去,
雖然他可能會因為這樣感到自豪,但從長遠來看,協作過多會妨礙他做更重要的工作。

第二,減少不必要的工作
你要重新看一下自己的日程安排,減少或消除不必要的協作。
具體來說,你可以先回顧一下過去四五個月的郵件,
看看哪些活動是對你沒有幫助的,今後可以少參與這類事情。
接下來,你要改變同事對你的期望,
比如,讓大家知道,你不回复群發郵件或者不參加某個會議投票,並不代表你不感興趣。
最後,你要拿出一些時間來反思工作,尋找能幫你實現目標的人來合作。


第三,你要提高你參與的協作的價值和效率。
研究表明,
管理不善的會議是組織中最大的時間消耗。
就算你不能控制參加會議的人,你也可以讓他們更有效率,
比如,你可以請領導在開會前,給參加會議的人發一份會議流程表,
或者一份可以讓大家了解會議內容的文件,來對會議做一個簡要的說明。
在任何關係或者團體中建立早期的規範十分重要。
如果你只是一味等待,問題將更難解決。



-------------------------------------
摘要:
1. 你要反思為什麼有這麼多事情要做
 你要想一下,在超載的協作中,有多少是由你自己的期望驅動的。
 比如,你參與了很多協作,可能是為了保持自己樂於助人的形象,
 或者是害怕自己沒有參與到團隊工作中而感到焦慮。
2. 減少不必要的工作
 你要重新看一下自己的日程安排,減少或消除不必要的協作。
 具體來說,你可以先回顧一下過去四五個月的郵件,
 看看哪些活動是對你沒有幫助的,今後可以少參與這類事情。
 接下來,你要改變同事對你的期望,
 比如,讓大家知道,你不回复群發郵件或者不參加某個會議投票,並不代表你不感興趣。
 最後,你要拿出一些時間來反思工作,尋找能幫你實現目標的人來合作。
3. 你要提高你參與的協作的價值和效率
 管理不善的會議是組織中最大的時間消耗。
 你可以請領導在開會前,給參加會議的人發一份會議流程表,
 或者一份可以讓大家了解會議內容的文件,來對會議做一個簡要的說明。
 在任何關係或者團體中建立早期的規範十分重要。

 如果你只是一味等待,問題將更難解決。

2018/09/20

❤內參-為什麼吃糖對大腦不好,我們還愛吃

出處:為什麼吃糖對大腦不好,我們還愛吃


越來越多的研究都表明,吃太多醣會損害大腦,還會影響認知能力和心理健康。
為什麼人們還是很愛吃糖呢? 
《天下》雜誌的一篇文章,綜合了幾項研究,解釋了糖對我們的大腦做了什麼。

首先,糖會獎勵我們的大腦。
神經科學家喬丹·蓋恩斯·路易斯(Jordan Gaines Lewis)說,
人們吃了糖或含糖的食物,舌頭的味覺接收器會收到甜味的信息,
產生信號傳遞到大腦,觸發大腦的獎賞通道,釋放出多巴胺,讓我們感到滿足。
如果這個獎賞通道經常被觸發,就會產生糖癮。
西奈山醫學院醫生妮可‧艾維納(Nicole Avena)在Ted演講中說,
過度啟動獎勵通道,會帶來一連串的失控、渴求,以及對糖的耐受性增強,
也就是說,要吃更多的糖才能感到滿足。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醫學院的研究也發現,
肥胖兒童一吃到糖,他們的大腦獎賞通道的反應要比一般小朋友更高漲。


其次,吃太多醣,會降低學習和記憶能力。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團隊,
在研究中發現,給小鼠的飲食中連續6週加入高果糖後,
小鼠會反應遲鈍,腦中突觸的反應速度明顯下降。
發表在《神經》期刊的研究發現,
多吃蔬果穀類、少喝含糖飲料,可以預防大腦因年齡增長而縮小。


另外,吃太多醣也不利於心理健康。
發表在《科學報告》(Journal 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發現,
每天吃超過67克糖(約等於兩罐可樂的含糖量)的人,
5年後出現情緒障礙的風險,和只吃39.5克的人相比,增加了23%。
吃了太多醣,還會減少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它是在腦內合成的一種蛋白質,在降低焦慮、恐懼、壓力反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
摘要:
1. 糖會獎勵我們的大腦
 人們吃了糖或含糖的食物,舌頭的味覺接收器會收到甜味的信息,
 產生信號傳遞到大腦,觸發大腦的獎賞通道,釋放出多巴胺,讓我們感到滿足。
 如果這個獎賞通道經常被觸發,就會產生糖癮。
 過度啟動獎勵通道,會帶來一連串的失控、渴求,以及對糖的耐受性增強,
 也就是說,要吃更多的糖才能感到滿足。
2. 吃太多醣,會降低學習和記憶能力
 在研究中發現,給小鼠的飲食中連續6週加入高果糖後,
 小鼠會反應遲鈍,腦中突觸的反應速度明顯下降。
 發表在《神經》期刊的研究發現,
 多吃蔬果穀類、少喝含糖飲料,可以預防大腦因年齡增長而縮小。
3. 吃太多醣也不利於心理健康
 發表在《科學報告》(Journal 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發現,
 每天吃超過67克糖(約等於兩罐可樂的含糖量)的人,
 5年後出現情緒障礙的風險,和只吃39.5克的人相比,增加了23%。
 吃了太多醣,還會減少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它是在腦內合成的一種蛋白質,在降低焦慮、恐懼、壓力反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內參-談判時應避免的6件事

出處:談判時應避免的6件事


談判時,對形勢的錯誤估計可能會導致談判失敗。
《快公司》網站上的一篇文章建議,談判時最好避免以下6件事。

第一,不要當第一個出價的人。
此前有專家認為,第一個出價的人會佔據優勢,但這樣也會讓對手看透你的籌碼和底線。
文章建議,
如果你清楚市場狀況,談判時就可以第一個開價,
如果不清楚,最好不要輕易開口。即使你想要第一個出價,
也要盡量避免給對方提供太多信息。
比如,在賣房的時候,可以這樣說:“我看到的另一套類似的房子,對方的開價是……”


第二,不要執著於最理想的結果。
文章介紹,
有90%的談判者會提前擬定好最佳替代方案和自己的保留價格
(reservation value,指買方或賣方所能接受的最高價格),
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該有所保留,什麼時候該宣布談判破裂。
但有時,
人們在談判中會過於在意指標,導致誤判情勢、拒絕了事實上對自己更有利的方案。
文章建議,你也可以試著列出對方的最佳替代方案,這樣就能找到雙方共同利益的範圍。

第三,不要太快接受對方的第一個提案。
即使對方的首次出價接近你的價格,太快接受也不會讓對方開心。
有研究發現,如果人們很快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容易產生“早知道就提另一個方案”的心態。

第四,不要在短期或長期的談判中使用同一招。
文章介紹,短期談判對象和長期談判對象,需要不同的關係維護方式,
比如,對於長期談判對象,你可能需要對方成功,你才能跟著成功。
這意味著,有些從短期談判的角度看起來不理性的行為,長期來說對你是有利的。
第五,不要用對方的行為判斷他們的想法。
只憑外在動作判斷別人,很容易產生誤判。
文章建議,可以思考對方行為背後的原因和限制。

第六,不要假設你知道對方最想要的是什麼。
只有明確的溝通,才能確定對方想要的是什麼,
你可以嘗試提出各種不同的提議或方案,透過測試一步步探究對方的偏好。



-----------------------------------------
摘要:
1. 不要當第一個出價的人
 如果你清楚市場狀況,談判時就可以第一個開價,
 如果不清楚,最好不要輕易開口。即使你想要第一個出價,
 也要盡量避免給對方提供太多信息。
 比如,在賣房的時候,可以這樣說:“我看到的另一套類似的房子,對方的開價是……”
2. 不要執著於最理想的結果
 人們在談判中會過於在意指標,導致誤判情勢、拒絕了事實上對自己更有利的方案。
 你也可以試著列出對方的最佳替代方案,這樣就能找到雙方共同利益的範圍。
3. 不要太快接受對方的第一個提案
 即使對方的首次出價接近你的價格,太快接受也不會讓對方開心。
 有研究發現,如果人們很快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容易產生“早知道就提另一個方案”的心態。
4. 不要在短期或長期的談判中使用同一招
 短期談判對象和長期談判對象,需要不同的關係維護方式,
 比如,對於長期談判對象,你可能需要對方成功,你才能跟著成功。
 這意味著,有些從短期談判的角度看起來不理性的行為,長期來說對你是有利的。
5. 不要用對方的行為判斷他們的想法
 只憑外在動作判斷別人,很容易產生誤判。可以思考對方行為背後的原因和限制。
6. 不要假設你知道對方最想要的是什麼
 你可以嘗試提出各種不同的提議或方案,透過測試一步步探究對方的偏好。

2018/09/19

❤內參-職場:如何用“期待”更好地激勵員工

出處:職場:如何用“期待”更好地激勵員工


皮格馬利翁效應(The Pygmalion Effect)是心理學中的一個理論,
說的是人們會因為他人的期許、讚美和肯定,影響自己的情感與觀念,
繼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以符合他人的期待。 
《經理人》月刊的一篇文章介紹,
管理者可以使用這個效應,利用“期待”的力量,更好地激勵和管理員工。

文章引用了《哈佛商業評論》此前總結出的幾個現象:
1.管理者的期待及對待方式,會決定下屬的表現和未來的職業發展。 
2.大部分下屬只做他們認為自己被預期要去做的事。 
3.優秀的上級有能力針對下屬的表現,設定出比較高的期待值,
 差勁的上級無法產生類似的期待,下屬的效率也因此相對落後。 
4.優秀的管理者比其他管理者,更有信心激發下屬的才能。

要注意的是,在把高度期待轉化為下屬的優秀表現之前,
管理者必須讓下屬相信,這種目標有辦法達成,如果是遙不可及的目標,
可能會造成反效果,下屬寧可選擇更低標準的期待值,或是乾脆放棄。

文章建議,
除了提高期待之外,管理者也要有意識地改善對待他人的行為舉止,
讓人感受到被高度期待。比如,可以通過簡單的點頭、微笑或拍肩,
創造一個溫暖的社會情緒環境(socioemotional climate)。
也可以給下屬提供多樣化、有難度的挑戰,
讓他們有更多參與的機會,更多解決問題的時間。
給員工反饋時,最好能提出更詳細、更個人化的反饋意見,而不只是一般的誇讚。




----------------------------
摘要:
皮格馬利翁效應(The Pygmalion Effect)是心理學中的一個理論,
說的是人們會因為他人的期許、讚美和肯定,影響自己的情感與觀念,
繼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以符合他人的期待。

管理者在把高度期待轉化為下屬的優秀表現之前,必須讓下屬相信,這種目標有辦法達成,
如果是遙不可及的目標,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下屬寧可選擇更低標準的期待值,或是乾脆放棄。
除了提高期待之外,管理者也要有意識地改善對待他人的行為舉止,
讓人感受到被高度期待。比如,可以通過簡單的點頭、微笑或拍肩,
創造一個溫暖的社會情緒環境(socioemotional climate)。
也可以給下屬提供多樣化、有難度的挑戰,
讓他們有更多參與的機會,更多解決問題的時間。
給員工反饋時,最好能提出更詳細、更個人化的反饋意見,而不只是一般的誇讚。

❤內參-抉擇-做出正確決策要克服的四種障礙

出處:做出正確決策要克服的四種障礙


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做決策,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面臨著很多決策障礙。
當然,克服了這些障礙,你就可以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快公司》雜誌的一篇文章就介紹了幾個常見的決策障礙,以及怎麼克服這些障礙。
 36氪翻譯了這篇文章。

第一個障礙是,過於重視你的“錨”
當人們過於關注最初的信息或者數據時,就會產生一個錨點。
比如,在買房子時,對有些人來說,“錨”可能就是中介正在給他展示的某個房子的價錢。
但是,做出正確決策的人,會把自己的預算當成一個“錨”來看待。
為了克服“錨”帶來的干擾,你可以把要做的決定寫下來,然後列出相關的障礙和挑戰。
在你了解了障礙之後,寫下你面臨的一系列選擇,以及每個選擇的優缺點。
這個過程可以讓你慢下來,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是被某一個潛在信息左右。


第二個障礙是,過度自信
過分相信自己的判斷是另一個陷阱。
過度自信是因為人類是社會動物,天生喜歡自我感覺良好。
防止過度自信的辦法是謙遜地從別人那裡獲得反饋。
你可以強迫自己去問問別人是怎麼看待你的決定的,尤其是當別人不同意你的看法的時候。


第三個障礙是,確認偏誤
這裡指的是我們會用支持自己的觀點的方式來尋找和解釋信息,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屏蔽某些信息,或者歪曲事實。
文章認為,
想要克服這個障礙,你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問題,並且從多個來源獲取信息。
你可以多考慮一下相反的解釋或解決方案,而不是你最初的傾向。


第四個障礙是,群體思維
 “害怕被拒絕、尷尬或者被嘲笑,
並且因此同意一個聲音或者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可能會導致群體思維。
群體思維是指群體裡的人傾向於同一個想法,而不是挑戰規範、提出新的方法。
”打破群體思維的方法就是鼓勵人們挑戰規範,尋找不同的觀點。
另外,提問也是對抗群體思維的好辦法。
比如,可以這樣問:如果我們要反對這種做法,應該怎麼做呢?
還有什麼解決辦法?如果我們錯了怎麼辦?
如果沒有任何限制,我們會做些什麼不同的事情?
這些問題都可以激發人們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
摘要:
常見的決策障礙:
1. 過於重視你的“錨”
 為了克服“錨”帶來的干擾,你可以把要做的決定寫下來,然後列出相關的障礙和挑戰。
 在你了解了障礙之後,寫下你面臨的一系列選擇,以及每個選擇的優缺點。
 這個過程可以讓你慢下來,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是被某一個潛在信息左右。
2. 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是因為人類是社會動物,天生喜歡自我感覺良好。
 防止過度自信的辦法是謙遜地從別人那裡獲得反饋。
 你可以強迫自己去問問別人是怎麼看待你的決定的,
 尤其是當別人不同意你的看法的時候。
3. 確認偏誤
 想要克服這個障礙,你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問題,並且從多個來源獲取信息。
 你可以多考慮一下相反的解釋或解決方案,而不是你最初的傾向。
4. 群體思維
 群體思維是指群體裡的人傾向於同一個想法,而不是挑戰規範、提出新的方法。
 ”打破群體思維的方法就是鼓勵人們挑戰規範,尋找不同的觀點。
 另外,提問也是對抗群體思維的好辦法。

2018/09/18

內參-有關复盤的5個常見誤解

出處:有關复盤的5個常見誤解


复盤是圍棋的一個術語,說的是下完一盤棋之後,
下棋的人重新在棋盤上把下棋的過程再擺一遍,
看看哪些地方下得好,哪些地方下得不好,以及哪些地方可以有不同的走法。
把下棋的過程還原,並且進行分析、討論,這個過程就是複盤。
而在企業管理中運用複盤,指的是從過去的工作中進行學習,
通過對經驗的總結,提升能力,實現績效的改善。
聯想創始人柳傳志最早將復盤這種方法引入了企業管理領域,
复盤也成了聯想的傳統工作思路。

管理學博士邱昭良研究總結了聯想、美軍、英國石油公司有關复盤的做法,
並且寫出了《复盤+:把經驗轉化為能力》這本書。
他在和人們交流的時候發現,很多人多複盤有誤解。具體來說,主要有下面五個誤解。


第一個誤解是,對別人的事情進行複盤。
邱昭良認為,這是因為沒有理解复盤的本質而產生的誤解。
复盤的本質,就是每個人從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件中進行總結、學習,
所以我們沒辦法對別人的事情進行複盤。
通過蒐集各種信息,對不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件進行研究、模擬或者推演,
從而獲得啟發或借鑒,這種方法叫做“案例研究”。
雖然我們也能從案例研究中學習,但由於我們不是當事人,
不管案例寫得多詳細,都很難還原事實,也沒辦法復現當時的情景,
從而不能讓人完整地進行複盤。所以,案例研究和復盤屬於不同的學習類型。


第二個誤解是,認為“項目後評估”也是一種複盤。 
“項目後評估”指的是,做完一個項目之後,大家坐下來,
針對這個項目進行討論、評估或者反思。很多公司都有這種做法。
邱昭良認為,雖然事後回想也有價值,但如果沒有進行系統分析,
只是大家覺得“下次要是那樣做就更好了”,
就很可能是一廂情願的猜測,也許還有其他限制因素,
但是由於沒有深入系統地分析,而被忽視了。
因此,复盤要有一個完整的學習邏輯,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簡單地事後回想不是複盤。
當然,如果在做“項目後評估”時,大家有一個開放的心態,
並且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與反思,產生了集體的學習,從本質上說,這也是在復盤。
也就是說,真正的複盤,一定是分析成功的關鍵要素或者失敗的根本原因,
從中學到經驗和教訓,而不只是簡單地回顧。


第三個誤解是,很多人把复盤當作一種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通過回顧,找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找出對策,制訂行動計劃。
邱昭良認為,不能把复盤和問題分析與解決問題混淆起來,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是目的不同,复盤的目的是從經驗中學習,
雖然學習也包括解決問題、改正不足,但這只是學習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
大多數复盤都需要超越問題分析與解決,從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進行拓展。
從廣度上看,不僅要從失敗或者問題中學習,
也要把握對學習最有價值的點,包括亮點或者成功的做法;
從深度上看,复盤不只是解決問題、改正不足,
也要深入反思,舉一反三,找出本質和規律。
第二個原因是,如果將兩者混淆,會帶來“副作用”。
在復盤時,只關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有可能讓人過於關注工作任務或者問題本身,
削減了反思和學習的成分,達不到復盤的效果。
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如果你的目的就是解決問題、推進工作,
那就可以不做复盤,直接採用現有的問題分析與解決的方法;
相反,如果你希望不只是解決問題,而是能從中學習,提升能力
就不應該只關注問題或任務,而應該通過复盤,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

第四個誤解是,人們擔心复盤對於變化快的行業沒有意義。
邱昭良說,這種擔心其實沒必要。 “因為複盤不是簡單地回顧、重複過去事情的經過;
复盤需要深入分析,找到事物的內在規律,並且用開放的心態進行全面反思。”
這其中就包括目標制定是否合理,環境有沒有發生變化,
目前的策略是否有效,有沒有創新,等等。如果發現環境變了,
目標、組織方式、策略等就要及時調整。
此外,雖然行業變化快,但肯定也有一些規律和成功的關鍵要素,
复盤不是讓你“低頭拉車”,而是幫你“抬頭看路”,發現本質,適應變化。


第五個誤解是,复盤會影響創新。由於復盤主要是從工作經歷中學習,
有人會擔心复盤會“固化”成功,導致僵化,從而影響創新。
邱昭良認為,這是沒有理解复盤產生的誤解。
复盤是以學習為導向的,真正的複盤,要找到成功背後的關鍵因素和失敗的根本原因,
找到問題的本質和規律,並且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
對內外部環境、目標、策略以及執行過程,進行反思、分析。
因此,真正的複盤不僅不會導致封閉、僵化,反而有助於激發創新,讓組織更敏捷。


此外,邱昭良在書裡也總結了复盤的邏輯和步驟。

一是回顧、評估。
不僅要梳理事件的過程與結果,也要回顧預期的目標、策略打法與計劃。
然後,將實際結果與預期目標進行對比、評估,找出一些有學習價值的差異。

二是分析、反思。
通過對比發現差異之後,搞清楚為什麼會有這些差異,
找到關鍵因素,才能形成經驗或教訓。

三是萃取、提煉。
找到根本原因之後,就要思考一下,從中能學到什麼。
也就是說,什麼是這類事件的一般規律?哪些做法是有效的,值得繼承或者推廣?
哪些做法是無效的?這是一個抽象概念化的過程,
這裡要做到適度,既不能完全“就事論事”,沒有提煉;
也不要“過度拔高”,將實踐經驗概括為普遍適用的“道理”或原則。

四是轉化、應用
也就是用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來指導後面的行動。
你可以看看需要開始做什麼、停止做什麼,以及繼續做什麼?或者,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复盤+:把經驗轉化為能力》;作者: 邱昭良;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
摘要:
在實際工作中,如果你的目的就是解決問題、推進工作,
那就可以不做复盤,直接採用現有的問題分析與解決的方法;
相反,如果你希望不只是解決問題,而是能從中學習,提升能力,
就不應該只關注問題或任務,而應該通過复盤,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

复盤的邏輯和步驟。
1. 回顧、評估

 不僅要梳理事件的過程與結果,也要回顧預期的目標、策略打法與計劃。
 然後,將實際結果與預期目標進行對比、評估,找出一些有學習價值的差異。
2. 分析、反思
 通過對比發現差異之後,搞清楚為什麼會有這些差異,
 找到關鍵因素,才能形成經驗或教訓。
3. 萃取、提煉
 找到根本原因之後,就要思考一下,從中能學到什麼。
 也就是說,什麼是這類事件的一般規律?
 哪些做法是有效的,值得繼承或者推廣?哪些做法是無效的?
4. 轉化、應用
 也就是用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來指導後面的行動。

2018/09/17

❤內參-為什麼你不該對孩子大喊大叫

出處:教育:為什麼你不該對孩子大喊大叫


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難免會大喊大叫。
紐約時報中文網的一篇文章提出,對孩子吼叫可能是家長最不明智的行為。
這樣不僅會讓孩子覺得你失控了,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一項發表在《兒童發育雜誌》(Journal of Child Development)上的研究表明,
父母衝著孩子大喊大叫,會產生類似於體罰的後果:
孩子焦慮、壓力和抑鬱的程度增加,行為問題也隨之增加。


對孩子大喊大叫,並不是管教孩子的策略,而是家長自己的發洩手段。
耶魯大學心理學和兒童精神病學教授艾倫·卡茲丁(Alan Kazdin)認為,
如果家長想要改變孩子的壞習慣或培養好習慣,需要有提前的規劃和紀律。

卡茲丁正在推廣一個名為ABCs的項目,
項目的名字代表著前置條件(antecedents)、行為(behaviors)和後果(consequences)。
前置條件就是提前進行設置,在你希望孩子做什麼之前,先要告訴他們。
行為,是父母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定義、塑造和建模。
後果是看到孩子的行為時,要表達出一種誇張的讚許。
比如,孩子每天晚上都把鞋到處亂丟,這時家長不能大喊大叫,
而是要在早上問孩子,能不能確保回家時把鞋子放在正確的位置,
如果孩子能夠做到,要熱情地說出你讚美的內容,然後給孩子一個擁抱。
這個方法的重點是:讓孩子注意到伴隨正確行為而來的讚美。
它不是在孩子做了壞事之後父母再做出反應、
等他們搞砸事情然後生氣,它需要父母自律提前做出明確的計劃。

卡茲丁說,家長要養成習慣使用ABCs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你想糾正的行為,孩子的各種鬧脾氣和鬥爭,都會慢慢消失。
這樣做對父母也有好處,你的抑鬱和壓力也會下降,家庭關係會好轉。



------------------------------
摘要:
對孩子大喊大叫,並不是管教孩子的策略,而是家長自己的發洩手段。
這會產生類似於體罰的後果:孩子焦慮、壓力和抑鬱的程度增加,行為問題也隨之增加。
耶魯大學心理學和兒童精神病學教授艾倫·卡茲丁(Alan Kazdin)認為,
如果家長想要改變孩子的壞習慣或培養好習慣,需要有提前的規劃和紀律。

在你希望孩子做什麼行為之前,先要告訴他們。
父母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定義、塑造和建模。
後果是看到孩子的行為時,要表達出一種誇張的讚許。
比如,孩子每天晚上都把鞋到處亂丟,這時家長不能大喊大叫,
而是要在早上問孩子,能不能確保回家時把鞋子放在正確的位置,
如果孩子能夠做到,要熱情地說出你讚美的內容,然後給孩子一個擁抱。

2018/09/16

❤內參-如何減少“精力吸血鬼”帶來的負面影響

出處:如何減少“精力吸血鬼”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人,他們需要你全天候的關注,
每次談話時,話題總是圍繞他們而展開,這樣的談話總讓你感到筋疲力盡。
這類人被稱為“精力吸血鬼”(energy vampire)
NBC新聞網站的一篇文章,
介紹了這類人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如何避免受到他們的影響。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健康專家朱迪斯·歐洛芙說:
“所謂的精力吸血鬼,實際上就是榨乾你精力的那些人。”
 他們會“捕食”或操縱那些願意駐足傾聽他們想法的人,
最容易被他們盯上的人,往往是那些敏感、富有同情心、總是能看到別人優點的人。

醫學博士諾爾蘇普(Christiane Northrup)說,
“精力吸血鬼”往往才華橫溢,以自我為中心,但也善於操縱他人。
在她看來,
這類人是一種健康風險的來源,因為他們會導致慢性壓力。
如果精力吸血鬼就在你身邊,比如配偶、父母或老闆,你的精力總是被那個人消耗掉,
這就會逐漸導致一種壓力,“你總是在那個人身邊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這種慢性壓力對人體的多個系統都會產生有害影響,
包括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


文章給出了幾條建議,當你碰到這類人時,可以這麼做:
第一,如果可以的話,把他們從你的生活中剔除。
如果他們不是你無法迴避的人,就切斷與他們的聯繫。
第二,設定界限。比如,可以與他們吃午飯或者喝咖啡,
但沒有必要邀請到家裡來,而且要注意掌握時間。
第三,降低對對方的預期,不要因為他們沒有理解你而感到失望。
第四,冷處理。你可以不給他們反饋和回應,這樣他們就會失去興趣。
第五,了解“發洩”和“傾倒”的區別。
每個人都有表達不滿的時候,歐洛芙說:
“要認清發洩情緒(他們會對自己在問題中的作用負責)
和傾倒情緒(比如讓人難以理解的咆哮)之間的區別是非常重要的。”
 第六,友好地說“不”,你可以是一個有愛心、有同情心的人,但同時也能對別人說不。



----------------------------------
摘要: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人,他們需要你全天候的關注,
每次談話時,話題總是圍繞他們而展開,這樣的談話總讓你感到筋疲力盡。
這類人被稱為“精力吸血鬼”(energy vampire),
“精力吸血鬼”往往才華橫溢,以自我為中心,但也善於操縱他人。
這類人是一種健康風險的來源,因為他們會導致慢性壓力。
如果精力吸血鬼就在你身邊,比如配偶、父母或老闆,你的精力總是被那個人消耗掉,
這就會逐漸導致一種壓力,“你總是在那個人身邊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這種慢性壓力對人體的多個系統都會產生有害影響,
包括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

當你碰到這類人時,可以這麼做:
1. 如果可以的話,把他們從你的生活中剔除。
 如果他們不是你無法迴避的人,就切斷與他們的聯繫。
2. 設定界限。
 比如,可以與他們吃午飯或者喝咖啡,但沒有必要邀請到家裡來,而且要注意掌握時間。
3. 降低對對方的預期,不要因為他們沒有理解你而感到失望。
4. 冷處理。你可以不給他們反饋和回應,這樣他們就會失去興趣。
5. 了解“發洩”和“傾倒”的區別。
 每個人都有表達不滿的時候,“要認清發洩情緒(他們會對自己在問題中的作用負責)
 和傾倒情緒(比如讓人難以理解的咆哮)之間的區別是非常重要的。”
6. 友好地說“不”,你可以是一個有愛心、有同情心的人,但同時也能對別人說不。

❤內參-新研究:反安慰劑效應

出處:新研究:反安慰劑效應


可能很多人都聽過“安慰劑效應”,說的是一個人覺得自己可能得病了,
到了醫院醫生開了個藥,他吃下去就好多了。
但其實那個所謂的藥的成分就是澱粉,根本不能治病,也就是安慰劑。
病人覺得自己好多了,完全就是心理作用。
有意思的是,通過科學檢測,研究人員發現,吃了安慰劑的病人,不僅“感覺好多了”,
而且他身體的硬指標,比如血壓之類,也真的變好了。
也就是說,人的思想,可以切實地影響人的身體狀況。

得到訂閱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的主理人萬維鋼,在
專欄裡介紹了《新科學家》雜誌報導的幾項新研究,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反安慰劑效應”。意思是說,
這個人本來沒事兒,因為自己以為自己有問題,結果就真的有了身體問題。
比如,一個人可能睡眠沒問題,但他覺得自己睡眠不好,
結果他的身體就表現得好像真沒睡好一樣。雖然安慰劑和反安慰劑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科學家還沒有完全搞清楚,但是了解了這個效應,可能會對你有幫助。


斯坦福大學心理與身體實驗室的科學家艾莉雅·克拉姆(Alia Crum),
目前就在專門研究怎麼用一個好的心態,獲得好的健康。
她曾經找了84個酒店清潔工,她們身體狀況一般,普遍都有點兒高血壓。
克拉姆對一半的人說,打掃衛生的工作每小時要消耗200卡路里的熱量,
這其實已經滿足了美國醫學界的鍛煉標準,也就是說,幹活兒其實就是在鍛煉身體。
對另一半人,克拉姆什麼都沒說。結果一個月之後,那些被告知幹活兒就是鍛煉的清潔工,
平均體重下降了一公斤,血壓也下降到正常水平,而另一半人沒什麼變化。

這個結果有兩種解釋,一個解釋是清潔工的心態直接影響了健康,
另一個解釋是被告知幹活兒就是鍛煉的清潔工,幹活兒時更賣力了。
如果是後面這個解釋,那這個效應就沒那麼神奇了。但事實更像是第一種解釋。
有人做了一個長期跟踪研究,考察了6萬人的“健身心態”和他們20多年來的實際健身狀況。
結果表明,心態比實際的鍛煉更重要。
哪怕兩個人的實際鍛煉時間長度和鍛煉水平一樣,
那個自以為練得好的人,他的死亡率會比那個悲觀的人低很多。
所以,克拉姆建議,你要積極承認自己在鍛煉,並且不要認為自己的鍛煉水平不如別人。

另外,與安慰劑有關的另一個重要知識是,哪怕你知道這是安慰劑,它還是會對你有用。
這意味著安慰劑效應不是一個害怕被拆穿的戲法。
萬維鋼建議,可以放心了解相關的研究,做一個理性的、清醒的明白人,
同時我們還能享受安慰劑的好處。而且,在面對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時,
你最好問問自己,到底是你被迫如此,還是在主觀上把自己變成了那個樣子。


-------------------------------------------
摘要:
斯坦福大學心理與身體實驗室的科學家艾莉雅·克拉姆(Alia Crum),
目前就在專門研究怎麼用一個好的心態,獲得好的健康。
她曾經找了84個酒店清潔工,她們身體狀況一般,普遍都有點兒高血壓。
克拉姆對一半的人說,打掃衛生的工作每小時要消耗200卡路里的熱量,
這其實已經滿足了美國醫學界的鍛煉標準,也就是說,幹活兒其實就是在鍛煉身體。
對另一半人,克拉姆什麼都沒說。結果一個月之後,那些被告知幹活兒就是鍛煉的清潔工,
平均體重下降了一公斤,血壓也下降到正常水平,而另一半人沒什麼變化。

有人做了一個長期跟踪研究,考察了6萬人的“健身心態”和他們20多年來的實際健身狀況。
結果表明,心態比實際的鍛煉更重要。
哪怕兩個人的實際鍛煉時間長度和鍛煉水平一樣,
那個自以為練得好的人,他的死亡率會比那個悲觀的人低很多。
所以,哪怕你知道這是安慰劑,它還是會對你有用。
這意味著安慰劑效應不是一個害怕被拆穿的戲法。

可以放心了解相關的研究,
做一個理性的、清醒的明白人,同時我們還能享受安慰劑的好處。
而且,在面對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時,
你最好問問自己,到底是你被迫如此,還是在主觀上把自己變成了那個樣子。

2018/09/15

內參-大師:當前教育欠缺的兩個方面

出處:大師:當前教育欠缺的兩個方面


97歲的埃德加·莫蘭(Edgar Morin)是在世的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
最初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學和人類學領域。
從1960年代末開始,莫蘭受到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的影響,
轉入了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領域,提出了“複雜範式”理論。
法國《人文科學》雜誌推出的“開學特刊”,
邀請了包括埃德加·莫蘭在內的哲學家對當前的教育提出批評和建議。
澎湃新聞對此進行了摘要編譯。

莫蘭說:“如果教導生活確實是一切教育的使命,我認為我們的學校課程存在根本缺陷。” 
他認為的缺陷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是缺乏對認知的了解;
另一個方面是缺乏對理解他人的教育。

首先來看第一方面,莫蘭認為,
當前的教育中,尤其缺乏有關何謂“認知”,
“認知”的構成、弱點和難點的教學。

莫蘭的原話是:
“認知並非一張客觀反映現實的現成照片,它是一個轉譯、重塑的過程,
永遠存在犯錯的風險。事實上,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
認識自己的錯誤和錯覺,了解造成謬誤的緣由,都是生活中首要的需求之一。
保持明智是一場戰鬥,為此我們要把精神武裝起來。
在學校裡犯錯沒什麼大不了,可是在另一些情況下犯錯,
在事業、友誼、愛情乃至政治上受人欺騙做出錯誤的選擇,產生的後果就嚴重多了。
錯誤和錯覺的危險對人類來說是永久性的。”
人類腦科學的研究和行為經濟學的研究中,就有很多集中在莫蘭談到的認知方面。

然後是第二個方面,也就是了解他人
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一個人會“不停地接觸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因此就需要對其他文化有所了解。 “在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機構中,誤解現象層出不窮。”
因此,教育需要幫助增進任何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明白人是彼此相似又各有不同的。”
總之,大思想家埃德加·莫蘭認為,當前的教育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
一是對於認知和認知謬誤的教育;另一個是對於理解他人消除誤解的教育。



------------------------
摘要:
1. 認知
 認知並非一張客觀反映現實的現成照片,它是一個轉譯、重塑的過程,
 永遠存在犯錯的風險。事實上,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
 認識自己的錯誤和錯覺,了解造成謬誤的緣由,都是生活中首要的需求之一。
 保持明智是一場戰鬥,為此我們要把精神武裝起來。
 在學校裡犯錯沒什麼大不了,可是在另一些情況下犯錯,
 在事業、友誼、愛情乃至政治上受人欺騙做出錯誤的選擇,產生的後果就嚴重多了。
 錯誤和錯覺的危險對人類來說是永久性的。”
2. 了解他人
 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一個人會“不停地接觸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因此就需要對其他文化有所了解。在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機構中,誤解現象層出不窮。
 教育需要幫助增進任何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明白人是彼此相似又各有不同的。”

❤內參-專注-怎樣合理安排網絡生活

出處:建議:怎樣合理安排網絡生活


如今,人人都離不開網絡生活,手機也讓人們的網絡溝通越來越方便。
但如果不停地受到手機、電子郵件的打擾,不僅會降低效率,也會對我們的生活有影響。
怎樣與科技保持一種相對健康的關係呢?
美國作家克林特·卡特(Clint Carter)採訪了幾位從事數字技術研究的專家,
他們分享了自己是如何在科技與生活之間保持平衡的。微信公眾號“騰雲”翻譯了訪談內容。

首先,給自己一小時的專注時間
行為經濟學教授、《怪誕行為學》的作者丹·艾瑞裡管理時間的做法是,
每天早上在沒有干擾的環境下工作。他會非常認真地對待每天的第一個小時,
最開始,他有兩個電腦,
其中一個電腦沒有裝電子郵件和瀏覽器,他每天就用這台電腦寫作。
等到後來他只用一個電腦時,由於已經養成了習慣,
每天的第一個小時他仍然會不開瀏覽器和電子郵箱,專心完成工作。

其次,在用電子郵件的時候,創建一個防止分心的使用守則
密歇根大學心理學教授伊桑·克羅斯(Ethan Kross)定了三個規則,
防止自己不由自主地查看電子郵件。
第一,克羅斯會把所有能快速推進的工作都給合作夥伴來做
這樣,他就可以從自己的實驗合作夥伴那裡快速獲取信息,電子郵件就變得不那麼緊急了。
第二,對於不是很緊急的郵件,克羅斯會用電子郵箱的稍後提醒功能
“如果我的收件箱裡有50件事要處理,這會破壞我當下的目標。”
因此他會根據緊急程度,過幾個小時或幾天再接收提醒。
第三,克羅斯會用一個沒有電子郵件功能的iPad進行閱讀,就算他想查看郵件,也做不到。
這是一種通過改變數字環境來加強自我控制能力的方法。

另外就是和手機保持距離
舊金山州立大學教授埃里克·佩珀(Erik Peper)強調要和手機保持距離。
早上出門時,他會把手機裝進背包而不是兜里。晚上一到家,他會把手機放在門口充電。
佩珀說:“手機控制了我們的進化模式。
我們並不擅長同時處理多個任務,所以如果你正在寫一篇文章,
並且每五分鐘就要回復一次消息,從長遠來看,你的工作效率會低很多。”
社交也是一樣,庫珀和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時候,他會把手機放在自己看不見的地方。
庫珀認為,生活中並沒有那麼多緊急的事情,“如果你是一名消防員,情況會有所不同。
但除此之外,無論我是在現在、稍後,甚至今晚才回复郵件,都沒有任何區別。”



--------------------------------
摘要:
1. 給自己一小時的專注時間
 行為經濟學教授、《怪誕行為學》的作者丹·艾瑞裡管理時間的做法是,
 每天早上在沒有干擾的環境下工作。他會非常認真地對待每天的第一個小時,
 最開始,他有兩個電腦,
 其中一個電腦沒有裝電子郵件和瀏覽器,他每天就用這台電腦寫作。
 等到後來他只用一個電腦時,由於已經養成了習慣,
 每天的第一個小時他仍然會不開瀏覽器和電子郵箱,專心完成工作。
2. 在用電子郵件的時候,創建一個防止分心的使用守則。
 (1)所有能快速推進的工作都給合作夥伴來做。
 (2)對於不是很緊急的郵件,會用電子郵箱的稍後提醒功能,
 (3)用一個沒有電子郵件功能的iPad進行閱讀,就算他想查看郵件,也做不到。
3. 和手機保持距離。
 手機控制了我們的進化模式。
 我們並不擅長同時處理多個任務,所以如果你正在寫一篇文章,
 並且每五分鐘就要回復一次消息,從長遠來看,你的工作效率會低很多。”
 社交也是一樣,和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時候,把手機放在自己看不見的地方。

2018/09/14

內參-辦公室:格子間和開放式辦公之爭

出處:辦公室:格子間和開放式辦公之爭


在20世紀60年代,為了提高辦公室的工作效率,
讓每個人既能夠享受到個人空間,又能兼顧到同事一起辦公的需求,
家具製造商赫曼·米勒,發明了“格子間”。 
“格子間”大受歡迎,引發了一場辦公室設計的革命。
因為這可以讓公司在不提高成本的情況下,為員工營造出更好的私人空間。

但是,跟設計者的初衷不同,“格子間”後來卻成了很多人眼中缺乏人性的辦公室的標誌。
而矽谷引領了又一次辦公室設計的潮流,那就是開放式辦公。
開放式辦公成為辦公室內平等以及鼓勵溝通的代表。



不過,這兩種辦公方式究竟孰優孰劣,在最近又引發了爭論。
財富中文網刊登的一篇文章就介紹了這個爭論。
《職業與環境醫學》(Occupational & Environmental Medicine)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認為,
開放式辦公的確更有優勢。
同格子間員工相比,開放式辦公室的員工壓力程度較低、活躍程度較高,
跟同事的互動也更多。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
一項針對231名政府辦公人員的研究就發現,“在活躍程度上,
開放式辦公室的員工比私人辦公室的員工高出32%,比格子間的員工高出20% 。”

哈佛大學(Harvard)的研究人員在7月發表的文章卻說,
開放式辦公室內,同事之間合作和活動的頻率,並不如格子間的員工。
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對52位來自《財富》500強的員工進行了一項實驗。
研究者給這些人佩戴上帶有感應器和麥克風的藍牙配件,
並且獲准可以監控員工的電子郵件以及即時通訊軟件。
這項研究延續了六個星期。
前三個星期這些人是在格子間中工作,後三個星期是在拆除了格子間的開放式環境中工作,
結果發現,在拆除格子間之後,大家花在面對面互動上的時間減少了73 %,
而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工具的使用量分別飆升了67%和75%。

《財富》雜誌的一位專欄作者就呼籲,應該重新引進格子間,
因為,“開放式辦公室有著饒舌的同事和愛出故障的複印機,會阻礙你高質量地完成工作。”
當然,這個問題可能會一直見仁見智地爭論下去。
開放空間和格子間,沒有哪一方壓倒另一方。



---------------------------------------
摘要:
《職業與環境醫學》(Occupational & Environmental Medicine)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認為,
開放式辦公的確更有優勢。
同格子間員工相比,開放式辦公室的員工壓力程度較低、活躍程度較高,
跟同事的互動也更多。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
一項針對231名政府辦公人員的研究就發現,“在活躍程度上,
開放式辦公室的員工比私人辦公室的員工高出32%,比格子間的員工高出20% 。”

哈佛大學(Harvard)的研究人員在7月發表的文章卻說,
開放式辦公室內,同事之間合作和活動的頻率,並不如格子間的員工。
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對52位來自《財富》500強的員工進行了一項實驗。
研究者給這些人佩戴上帶有感應器和麥克風的藍牙配件,
並且獲准可以監控員工的電子郵件以及即時通訊軟件。
這項研究延續了六個星期。
前三個星期這些人是在格子間中工作,後三個星期是在拆除了格子間的開放式環境中工作,
結果發現,在拆除格子間之後,大家花在面對面互動上的時間減少了73 %,
而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工具的使用量分別飆升了67%和75%。

這個問題可能會一直見仁見智地爭論下去。開放空間和格子間,沒有哪一方壓倒另一方。

2018/09/13

❤內參-與談判有關的3個誤解和10個策略

出處:與談判有關的3個誤解和10個策略


沃頓商學院教授斯圖爾特·戴蒙德(Stuart Diamond)是一位談判專家,
曾擔任過哈佛大學談判項目副主任,他也是《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一書的作者。
在他看來,談判就是以人為核心的、解決問題的過程,
這其中包括“讓對方按照你的意願行事、按照你的思路思考、理解你想讓他們理解的觀念,
以及讓對方感受到你想讓他們感受的”。
戴蒙德發現,人們對談判有三個常見的誤解,他還分享了一些談判策略。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的一篇文章介紹了這些內容。

人們對談判的第一個誤解是:談判是一種技巧,而不是基本功。
戴蒙德說,談判隱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你需要談判,就應像學習語言和數學一樣,每天練習。
第二個誤解是:談判的關鍵在於事實對錯,不在於人。
戴蒙德在研究中發現,
一場談判最終成功與否,人的因素起到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占到55%。
第三個誤解是:談判的中心是自己,而不是對方。
“談判開始時,如果能夠理解對方的感知是什麼,你就先勝一籌;
如果你重視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對方就更有可能跟你達成一致”,
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學會說“我能為你做什麼”。



戴蒙德列出了10個談判策略,幫你打造一個談判工具箱:

第一,目標至上。
很多人在談判時,會因為想要獲取更多利益、雙贏結果等,
而採取了與自己目標相悖的行動。戴蒙德說,
談判中的所有行為,都應使自己更接近談判中的目標。
除此之外,其他行為都是無關緊要的,甚至會損害自己的利益。

第二,重視對方。
想要說服對方,就需要了解對方的觀點、情感、需求、承諾方式和可信賴度。
另外,要把自己看成是談判中無足輕重的人,換位思考,
比如將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上,或是將對方置於我們的位置上,
要想使談判更有成效也更具說服力,必須激發對方的動力”。

第三,體會對方的情感。
談判越重要,談判者就越容易失去理性,不理性會導致情緒化,情緒化的人很難被說服。
戴蒙德建議,盡力體會對方的情感世界,做到感同身受,
如有必要,可以向對方道歉,以示重視。

第四,談判沒有通用的模式,要針對每種形勢做出分析。
談判形勢千差萬別,不能墨守成規。戴蒙德說,如果有人說“我恨你”,
你的正確回應是“告訴我為什麼?” 只有了解了對方的想法或感受,才能更好地說服他們。

第五,要循序漸進。
戴蒙德發現,人們談判失敗的部分原因是他們一次提的要求太多,
增加了談判的困難,放大了雙方的差異。
他建議,要慢慢地引領對方向我們的目標靠攏,
每邁一步都要小心檢驗,如果雙方之間差異很大,
那就慢慢向彼此靠攏,逐步將差距縮小。

第六,用不等價之物進行交易。
談判時首先要搞清楚雙方在意什麼,不在意什麼,
接著,把一方重視而另一方不重視的東西拿出來進行交易。
比如,用壓低價格的方式讓對方為你介紹更多客戶等。

第七,摸清對方的談判準則。
準則包括對方的策略是什麼?執行策略時是否有過例外或先例?
過去發表過什麼樣的聲明?決策的方式是怎樣的?要利用這些信息去獲取更多利益。
戴蒙德建議,
當對方的言行與其準則相悖時,要當面指出,
抓住“幾乎沒有、特殊情況例外、除非”等重點詞,為自己爭取更多優勢。

第八,開誠佈公並積極推動談判。戴蒙德通過採訪和研究發現,
“談判的方式和態度十分關鍵”,謊言遲早會被揭穿,
長期回報率也很低,真情實意才能打動人,這樣也有助於讓對方對你產生信任感。
如果你對談判內容缺乏了解,可以如實說出來,這樣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第九,始終和對方保持溝通順暢。
戴蒙德介紹,
大多數談判失敗都是由於溝通不暢或根本沒有溝通所造成的,
不溝通就得不到信息,威脅或責怪只會得到對方相同的回應,尊重對方才能爭取到更多。

第十,接受雙方的差異。
對於彼此間的差異,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會招致風險、令人討厭和不快。
戴蒙德提出,雙方之間有明顯的差異,會更有利可圖,更富有創造性。
因為這些差異可以產生更多看法、觀點和選擇,使談判結果更令人滿意。



---------------------------------
摘要:
三個誤解:
1. 談判是一種技巧,而不是基本功(X)
 談判隱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你需要談判,就應像學習語言和數學一樣,每天練習。
2. 談判的關鍵在於事實對錯,不在於人(X)
 一場談判最終成功與否,人的因素起到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占到55%。
3. 談判的中心是自己,而不是對方(X)
 談判開始時,如果能夠理解對方的感知是什麼,你就先勝一籌;
 如果你重視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對方就更有可能跟你達成一致”,
 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學會說"我能為你做什麼"。

談判策略:
1. 目標至上、循序漸進

 談判中的所有行為,都應使自己更接近談判中的目標。
 除此之外,其他行為都是無關緊要的,甚至會損害自己的利益。
 要慢慢地引領對方向我們的目標靠攏,
 每邁一步都要小心檢驗,如果雙方之間差異很大,
 那就慢慢向彼此靠攏,逐步將差距縮小。
2. 重視對方,體會對方的情感
 想要說服對方,就需要了解對方的觀點、情感、需求、承諾方式和可信賴度。
 要想使談判更有成效也更具說服力,必須激發對方的動力。
 而談判越重要,談判者就越容易失去理性,
 不理性會導致情緒化,情緒化的人很難被說服。
 盡力體會對方的情感世界,做到感同身受,如有必要,可以向對方道歉,以示重視。
3. 開誠佈公並積極推動談判,始終和對方保持溝通順暢
 談判的方式和態度十分關鍵”,謊言遲早會被揭穿,
 長期回報率也很低,真情實意才能打動人,這樣也有助於讓對方對你產生信任感。
4. 接受雙方的差異
 談判時首先要搞清楚雙方在意什麼,不在意什麼,
 接著,把一方重視而另一方不重視的東西拿出來進行交易。
 比如,用壓低價格的方式讓對方為你介紹更多客戶等。
5. 摸清對方的談判準則,談判沒有通用的模式,要針對每種形勢做出分析
 準則包括對方的策略是什麼?執行策略時是否有過例外或先例?
 過去發表過什麼樣的聲明?決策的方式是怎樣的?要利用這些信息去獲取更多利益。
 當對方的言行與其準則相悖時,要當面指出,
 抓住“幾乎沒有、特殊情況例外、除非”等重點詞,為自己爭取更多優勢。

 談判形勢千差萬別,不能墨守成規。
 如果有人說“我恨你”,你的正確回應是“告訴我為什麼?”
 只有了解了對方的想法或感受,才能更好地說服他們。
6. 用不等價之物進行交易
 對於彼此間的差異,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會招致風險、令人討厭和不快。
 雙方之間有明顯的差異,會更有利可圖,更富有創造性。
 因為這些差異可以產生更多看法、觀點和選擇,使談判結果更令人滿意。

❤內參-我們對癌症的3大誤解

出處:洞察:我們對癌症的3大誤解


人們常常覺得癌症不吉利,對此避而不談。
在科普作家李治中看來,每個人都應該了解一些關於癌症的基本知識。
不然一旦出現問題就容易上當受騙,因為你不了解真相,會非常恐慌。

在“一席”的演講中,李治中釐清了我們對癌症的三大誤解。
第一,癌症越來越普遍,不是因為環境污染或者轉基因食品,而是因為人類壽命越來越長。
為什麼說癌症和人類壽命變長有關?
李治中解釋,
癌症發生需要兩個最核心的因素,第一個是基因突變,第二個是免疫逃逸。
也就是說,一方面它要積累很多突變,另一方面,它還要擺脫免疫系統的監管。
正常情況下,一個癌細胞要從正常的細胞發展成癌症需要20年到30年。
根據美國現在的統計,37%的女性和42%的男性在一生之中會遇到癌症。
因此,李治中說,一個有著祖孫三代的當代八口之家,
出現癌症患者的概率就超過了90%,所以癌症躲是躲不掉的。


第二,根據目前的醫療水平,很多癌症不僅不會立刻要命,還有治癒的可能。
人們對癌症的恐懼往往來自影視劇的誤導。
據統計,有超過1000部影視劇裡的主角都死於白血病。
事實上,白血病是癌症裡面相對治療效果比較好的一個。
比如電影《我不是藥神》裡“神藥”的原型藥格列衛,
它的出現讓慢粒白血病患者生存率從30%提高到了90%。
之後的跟踪調查發現,這些病人的壽命和正常人沒有差別。
李治中說,現在白血病五年的生存率已經超過70%,某一些亞型的白血病甚至超過90%,
所以白血病被治好甚至治癒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一聽白血病就覺得沒希望了。


第三,治療癌症不代表要殺死所有癌症細胞。
事實上,現在全球已經有超過3500萬人帶癌生存,他們和癌症一起和諧地共存著。
治療癌症並不是一定要殺死每一個癌細胞,只要把癌症控制住,
把它變成慢性病和它共存就可以。
李治中舉例,
大概有30%的人體內都已經有前列腺癌細胞了,
但是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因為前列腺癌去世,
我們只是攜帶著這樣的癌細胞存活一輩子而不知而已。


-----------------------------------
摘要:
1. 癌症越來越普遍,不是因為環境污染或者轉基因食品,而是因為人類壽命越來越長
 癌症發生需要兩個最核心的因素,第一個是基因突變,第二個是免疫逃逸。
 也就是說,一方面它要積累很多突變,另一方面,它還要擺脫免疫系統的監管。
 正常情況下,一個癌細胞要從正常的細胞發展成癌症需要20年到30年。
 根據美國現在的統計,37%的女性和42%的男性在一生之中會遇到癌症。
 因此,李治中說,一個有著祖孫三代的當代八口之家,
 出現癌症患者的概率就超過了90%,所以癌症躲是躲不掉的。
2. 根據目前的醫療水平,很多癌症不僅不會立刻要命,還有治癒的可能
 據統計,有超過1000部影視劇裡的主角都死於白血病。
 事實上,白血病是癌症裡面相對治療效果比較好的一個。
 現在白血病五年的生存率已經超過70%,某一些亞型的白血病甚至超過90%,
 所以白血病被治好甚至治癒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一聽白血病就覺得沒希望了。
3. 治療癌症不代表要殺死所有癌症細胞
 事實上,現在全球已經有超過3500萬人帶癌生存,他們和癌症一起和諧地共存著。
 治療癌症並不是一定要殺死每一個癌細胞,
 只要把癌症控制住,把它變成慢性病和它共存就可以。
 大概有30%的人體內都已經有前列腺癌細胞了,
 但是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因為前列腺癌去世,
 我們只是攜帶著這樣的癌細胞存活一輩子而不知而已。

❤內參-個人管理:如何培養職場變通能力

出處:個人管理:如何培養職場變通能力


隨著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們很難預測未來需要掌握什麼技能。
但是很多專家認為,有一種技能是很必要的,就是適應能力。
 FT中文網的一篇文章就介紹了一些方法,能幫我們掌握一些職場變通能力。

首先,把問題寫出來。
《永不停止學習:與時俱進、重塑自我和成長》
(Never Stop Learning: Stay Relevant, Reinvent Yourself, and Thrive)一書的作者
布蘭德利·斯塔茨(Bradley Staats)認為,
一個人呆在某個組織或者領域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失去好奇心。
去冒險,敢於提出傻問題,就是學習開始的地方。
布蘭德利的做法是,
在工作日寫下每日反思,他認為這在兩個方面很有用,
第一,我們總是比自己意識到的懂得多,所以當我們把想法寫出來時,
相當於把頭腦裡的知識整理了一番,以此進行學習。
第二,把問題寫出來,我們就能看到哪些問題是需要馬上關注的,
從而形成改變的動力,然後著手解決問題。


其次,給自己設定一些小挑戰。
列納德·蒙洛迪諾(Leonard Mlodinow)是
《彈性:在變化中思考世界》(Elastic: Flexible Thinking in a Constantly Changing World)
一書的作者,他會通過給自己設定一些小挑戰來保持好奇心和變通能力。
比如,他吃飯的時候,會點一份菜單上最不受歡迎的菜。
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跟陌生人聊天,問問他們的意見和想法。
他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思維練習,可以讓人脫離虛幻的泡沫。”

最後是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變化會引起情緒反應,比如,人們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或者想逃避。
恐懼通常是人們不願變通主要原因。
所以面對變化的時候,我們可以感嘆,但也要明白我們是沒辦法阻止變化的。
意識到這些情緒,停下來審視並加以調節,這很重要。



--------------------------------
摘要:
1. 把問題寫出來
 一個人呆在某個組織或者領域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失去好奇心。
 去冒險,敢於提出傻問題,就是學習開始的地方。
 在工作日寫下每日反思,他認為這在兩個方面很有用,
 (1)我們總是比自己意識到的懂得多,所以當我們把想法寫出來時,
  相當於把頭腦裡的知識整理了一番,以此進行學習。
 (2)把問題寫出來,我們就能看到哪些問題是需要馬上關注的,
  從而形成改變的動力,然後著手解決問題。

2. 給自己設定一些小挑戰
 可以通過給自己設定一些小挑戰來保持好奇心和變通能力。
 比如,吃飯的時候,點一份菜單上最不受歡迎的菜。
 或者跟陌生人聊天,問問他們的意見和想法。
 這是一個很好的思維練習,可以讓人脫離虛幻的泡沫。
3. 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所以面對變化的時候,我們可以感嘆,但也要明白我們是沒辦法阻止變化的。
 意識到這些情緒,停下來審視並加以調節,這很重要。

2018/09/12

❤內參-口才訓練給兒童成長帶來的好處

出處:新研究:口才訓練給兒童成長帶來的好處


很多人都害怕在公開場合說話或辯論。不過,一項教育研究發現,
害怕在公共場合發表言論不僅會損害一個人的學習和成長,也不利於國家的進步。
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介紹了這項研究。

許多學者都認為,一個人在學校獲得優良成績、在社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是通過辯論等理性“抬槓”訓練出來的口才(oracy),
即與人有效地溝通以及通過談話學習的能力。
劍橋大學著名教育學家尼爾·默瑟就是其中之一,
他和團隊從2013年開始,
在倫敦東區的一個公立學校裡進行了不同教學法的對比研究,
想看看訓練口才會對孩子們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研究發現,如果孩子訓練了口才能力,
他們在數學、科學和標準智力測驗上的成績都會變好;
如果孩子能夠在集體討論中進行口頭推理,
那麼他們之後在獨立工作時的推理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默瑟認為,英美國家的政治界和法律界之所以由私立學校畢業的精英掌控,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些私立學校有辯論的悠久傳統,
學生很小就開始學習如何與他人辯論及在公開場合演講。
這種辯論的氛圍恰恰是普通公立學校所缺失的。

於是,默瑟和團隊為普通公立學校設計了一套口才訓練,
培養11-12歲兒童的口語表達和思辨能力。
這套訓練包括三步:
1.口語演示,每個孩子都要準備一些演示材料,然後在全班同學面前做2分鐘的演講。
2.小​​組討論。學生以3人為一組,討論一系列具有爭議性的問題,每個人都要依次發表意見。 
3.信息不對稱任務。每兩個學生為一組,背靠背坐著,
 其中一個學生拿著樂高積木,另外一個學生拿著由樂高積木搭成的模型照片,
 然後兩個學生要在只能用口語溝通的情況下,用最快的速度搭出照片裡的模型。

默瑟建議:
“所有的學校都應該教授學生辯論和口語表達的技能,
這對他們的受教育水平、未來的工作前景以及社會發展都有好處。”





----------------------------------------
摘要:
許多學者都認為,一個人在學校獲得優良成績、在社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是通過辯論等理性“抬槓”訓練出來的口才(oracy),
即與人有效地溝通以及通過談話學習的能力。
劍橋大學著名教育學家尼爾·默瑟就是其中之一,
他和團隊從2013年開始,
在倫敦東區的一個公立學校裡進行了不同教學法的對比研究,
想看看訓練口才會對孩子們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研究發現,
如果孩子訓練了口才能力,他們在數學、科學和標準智力測驗上的成績都會變好;
如果孩子能夠在集體討論中進行口頭推理,
那麼他們之後在獨立工作時的推理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於是,默瑟和團隊為普通公立學校設計了一套口才訓練,
培養11-12歲兒童的口語表達和思辨能力。
這套訓練包括三步:
1.口語演示,每個孩子都要準備一些演示材料,然後在全班同學面前做2分鐘的演講。
2.小​​組討論。
 學生以3人為一組,討論一系列具有爭議性的問題,每個人都要依次發表意見。
3.信息不對稱任務。每兩個學生為一組,背靠背坐著,
 其中一個學生拿著樂高積木,另外一個學生拿著由樂高積木搭成的模型照片,
 然後兩個學生要在只能用口語溝通的情況下,用最快的速度搭出照片裡的模型。

所有的學校都應該教授學生辯論和口語表達的技能,
這對他們的受教育水平、未來的工作前景以及社會發展都有好處。

❤內參-怎樣獲得最佳睡眠

出處:方法:怎樣獲得最佳睡眠


睡眠質量好壞的關鍵,在於入睡前的90分鐘。
這是斯坦福大學睡眠與生理週期實驗室主任西野精治在研究中的發現,
他在新書《最佳睡眠》(The Stanford Method for Ultimate Sound Sleep)中介紹,
要想睡得好,需要在入睡前90分鐘打開3種“開關”。

第一,體溫開關。
他建議,
可以在入睡前90分鐘泡澡。我們的體溫分為兩種:
皮膚溫度與深層溫度,通常深層溫度要比皮膚溫度高2度,
而且當深層溫度在升高之後,會降低更多的溫度。 
《自然》雜誌提出,兩種溫度的差距縮小時,人會比較容易入睡。
要想讓睡眠品質變好,可以在睡前泡澡,浸泡在40度的熱水15分鐘,
就可以讓深層體溫提高0.5度,90分鐘後,體溫又回到泡澡前的溫度,
這時就可以去睡覺了,深層體溫會繼續下降到接近皮膚溫度。


第二,大腦的“無聊”開關。
西野精治建議,
睡前放空大腦,做一些無聊的事,讓大腦轉換成單調狀態(monotonous),
能夠幫助我們入睡。比如,睡前閱讀工具書要比偵探小說更好。

第三,清醒開關。 
1970年代的研究曾發現,睡眠時間最好是90分鐘的倍數,
因為這是睡眠週期中,快速動眼期與非快速動眼期一整個循環的時間。
不過,最新研究顯示,睡眠週期存在個人差異,一個循環週期大約在90到120分鐘之間。
因此,西野精治建議,設定鬧鐘時,要設兩個時間。
比如,7點起床,就可以把鬧鐘設定為6點40分和7點。
這是因為接近早晨時,非快速動眼期到快速動眼期的變換間隔會縮小到20分鐘。
當第一次鬧鈴響時,如果你正處於快速動眼期,聲音再小都會被吵醒。
如果你沒被吵醒,就是處於非快速動眼期,
20分鐘後會進入快速動眼期,可以被第二次鬧鈴叫醒。
如果鬧鈴的間隔太短,我們處在非快速眼動期卻硬生生被叫醒,起床後就會感覺睡不飽。



-----------------------------------
摘要:
1. 體溫開關
 可以在入睡前90分鐘泡澡。我們的體溫分為兩種:
 皮膚溫度與深層溫度,通常深層溫度要比皮膚溫度高2度,
 而且當深層溫度在升高之後,會降低更多的溫度。
 《自然》雜誌提出,兩種溫度的差距縮小時,人會比較容易入睡。
 要想讓睡眠品質變好,可以在睡前泡澡,浸泡在40度的熱水15分鐘,
 就可以讓深層體溫提高0.5度,90分鐘後,體溫又回到泡澡前的溫度,
 這時就可以去睡覺了,深層體溫會繼續下降到接近皮膚溫度。
2. 大腦的“無聊”開關
 睡前放空大腦,做一些無聊的事,讓大腦轉換成單調狀態(monotonous),
 能夠幫助我們入睡。比如,睡前閱讀工具書要比偵探小說更好。
3. 清醒開關
 1970年代的研究曾發現,睡眠時間最好是90分鐘的倍數,
 因為這是睡眠週期中,快速動眼期與非快速動眼期一整個循環的時間。
 不過,最新研究顯示,睡眠週期存在個人差異,一個循環週期大約在90到120分鐘之間。
 因此,西野精治建議,設定鬧鐘時,要設兩個時間。
 比如,7點起床,就可以把鬧鐘設定為6點40分和7點。
 這是因為接近早晨時,非快速動眼期到快速動眼期的變換間隔會縮小到20分鐘。

2018/09/11

❤內參-赫拉利:普通人怎樣面對“技術恐懼”

出處:赫拉利:普通人怎樣面對“技術恐懼”


如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聽說過一些具有顛覆性的新技術,
比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鍊等,但大部分人並不了解這些技術。
由於對新技術知之甚少,導致普通人的這種“技術和我無關”的恐懼正在增加。
這是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觀點,他在《大西洋月刊》發表的文章
《為什麼技術偏愛暴政》裡,解釋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微信公眾號“極客公園”編譯了文章內容。

赫拉利認為,“技術恐懼”有點兒類似“知識焦慮”。
兩者的區別是,人們已經通過各種手段來緩解自己的“知識焦慮”,
而且當人們知道的越多、越發現自己無知的時候,這種焦慮反而會漸漸平息。
但在赫拉利看來,技術恐懼反而會讓普通人覺得自己和未來漸行漸遠,
畢竟目前的科技還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上。


面對這種技術恐懼,
赫拉利認為,
與其對未來感到焦慮和不安,不如先審視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到底被“科技化”到哪一步了。
如今我們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交出自己的部分數據,
而原本我們應有的一些能力,卻在一次次更方便的選擇中被削弱了。
比如,當你有了問題時,你是先自己思考一下,還是先去求助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通過算法給出的結果,是否影響了你對答案的判斷?
再比如,視頻網站和音樂網站給你推薦的節目,你會完全拒絕它們的“安利”嗎?
又或者可以反過來問,為什麼要拒絕算法誠心實意給我們的推薦呢?
是為了所謂的“一切盡在我的掌控之中”的幻覺嗎?
總之,赫拉利認為,
不管是抵抗還是擁抱人工智能和未來的技術,
最重要的是不能喪失作為一個人應有的自我意識。

此外,赫拉利建議,在開發人工智能的同時,
也要盡快弄清楚人類智能的運作方式,尤其是人類思維中積極的一面。
因為人工智能是人類設計的,想要不走彎路,人類就先要認清自己。
另一方面,要規範數據的所有權,數據和信息是當今的重要資產,
但是人類目前還缺少管理和規範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資產的經驗。
赫拉利認為,規範數據這項資產,需要全人類的努力,不只是科學家,
還包括哲學家、律師,甚至藝術家也要參與進來,
去思考“如何規範數據的所有權”這個問題。




---------------------------------------
摘要:
面對這種技術恐懼,與其對未來感到焦慮和不安,
不如先審視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到底被“科技化”到哪一步了。
如今我們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交出自己的部分數據,
而原本我們應有的一些能力,卻在一次次更方便的選擇中被削弱了。
比如,當你有了問題時,你是先自己思考一下,還是先去求助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通過算法給出的結果,是否影響了你對答案的判斷?
再比如,視頻網站和音樂網站給你推薦的節目,你會完全拒絕它們的“安利”嗎?
又或者可以反過來問,為什麼要拒絕算法誠心實意給我們的推薦呢?
是為了所謂的“一切盡在我的掌控之中”的幻覺嗎?
總之,不管是抵抗還是擁抱人工智能和未來的技術,
最重要的是不能喪失作為一個人應有的自我意識。

在開發人工智能的同時,
也要盡快弄清楚人類智能的運作方式,尤其是人類思維中積極的一面。
因為人工智能是人類設計的,想要不走彎路,人類就先要認清自己。
另一方面,要規範數據的所有權,數據和信息是當今的重要資產,
但是人類目前還缺少管理和規範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資產的經驗。
規範數據這項資產,需要全人類的努力,不只是科學家,
還包括哲學家、律師,甚至藝術家也要參與進來,
去思考“如何規範數據的所有權”這個問題。

❤內參-自我管理:多項潛能者的5個優勢

出處:自我管理:多項潛能者的5個優勢


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能夠整合不同領域、適應力強的通才要比專才更受歡迎。
這是職場教練埃米莉·瓦普尼克(Emilie Wapnick)的觀點,
她在《遍嚐人生》(How to Be Everything)這本書裡,
提出了一個概念——多項潛能者(Multipotentialite)。
人們通常認為,那些擁有多種興趣和技能的人,
“樣樣通卻樣樣松(Jack of all tr​​ades, master of none)”,在精通程度上不如專才。
瓦普尼克認為,
多項潛能者能夠交叉使用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
深入了解不同領域之間的關係,繼而轉為獨特的專業能力。


瓦普尼克介紹,多項潛能者擁有以下5個優勢:
第一,融合各種想法。
多項潛能者俱有優秀的合成能力,能夠將不同的概念結合起來,產生新的想法。
哈佛商學院副教授、創新學者卡林·拉哈尼解釋說:
參與解決問題的人越多元,問題就越容易解決。
因為人們面對和自己專長不太相關的領域時,往往會用自己擅長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而多項潛能者涉獵的領域很廣,能夠想出有新意的解決方法。

第二,快速學習
瓦普尼克認為,多項潛能者之所以能夠迅速掌握許多概念與技能,
是因為:1.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吸收理解新事物;
2.對著迷的事物充滿熱情,會花上數小時去研究和快速閱讀書籍;
3.在探索新的興趣時,他們很少從頭開始,因為許多技能都可以跨領域通用。

第三,適應力。
多項潛能者會根據雇主、客戶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技能,在各種活動之間靈活轉換。
在快速發展且不穩定的大環境下,具備適應力讓他們更能隨機應變。

第四,從大局思考
瓦普尼克說,
當多項潛能者了解了事物的不同面向後,會去觀察和思考——
不同的事物之間如何產生關聯、如何互相作用。
廣闊的視野讓他們能夠發現系統性問題,
這也是一些專家不具備的,因為專家有時會用單一視角來看待很多事。


第五,聯想與翻譯溝通。
多項潛能者會和各行各業的人來往,強烈的好奇心讓他們擅長傾聽。
瓦普尼克認為,這意味著多項潛能者可以在不同人之間翻譯溝通,
幫助建立連結,“使用對方的‘語言’來交談,也是一種了不起的優勢”。



------------------------------
摘要:
多項潛能者能夠交叉使用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
深入了解不同領域之間的關係,繼而轉為獨特的專業能力。
多項潛能者擁有以下5個優勢:
1. 融合各種想法
 參與解決問題的人越多元,問題就越容易解決。
 因為人們面對和自己專長不太相關的領域時,往往會用自己擅長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而多項潛能者涉獵的領域很廣,能夠想出有新意的解決方法。
2. 快速學習
 (1)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吸收理解新事物;
 (2)對著迷的事物充滿熱情,會花上數小時去研究和快速閱讀書籍;
 (3)在探索新的興趣時,他們很少從頭開始,因為許多技能都可以跨領域通用。
3. 適應力
 多項潛能者會根據雇主、客戶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技能,在各種活動之間靈活轉換。
4. 從大局思考
 當多項潛能者了解了事物的不同面向後,會去觀察和思考——
 不同的事物之間如何產生關聯、如何互相作用。
5. 聯想與翻譯溝通
 多項潛能者會和各行各業的人來往,強烈的好奇心讓他們擅長傾聽。
 這意味著多項潛能者可以在不同人之間翻譯溝通,
 幫助建立連結,“使用對方的‘語言’來交談,也是一種了不起的優勢”。

2018/09/10

內參-哈佛校長的三個人生建議

出處:哈佛校長的三個人生建議


今年7月,哈佛大學建校以來的首任女校長德魯·福斯特(Drew Faust)正式卸任,
接替她的是勞倫斯·巴考(Lawrence S. Bacow)。
巴考此前有著很豐富的教育經歷,
曾在麻省理工任教24年,最終被任命為麻省理工的名譽校長。 
2011年巴考加入哈佛董事會,並擔任肯尼迪學院領導力中心負責人。
巴考在2018年歡迎新生時發表了演講,給新生們提供了三個建議。
公眾號“外灘教育”翻譯了巴考的演講內容。

首先,巴考建議新生們要多了解身邊的人
巴考說,“不要以貌取人”是他獲得的最好的建議之一。
在哈佛,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經歷過絕望和希望,失敗和勝利,失去和愛。
你在這裡遇到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些東西,都會豐富這個特殊的群體。

巴考建議新生們探索自己的方法,花時間去了解別人。
 “不要只是和你的同學們傾訴,傾聽他們,向他們學習。
你們要認識到,在任何情況下,
無論是經濟上的、社交上的或是其它什麼,都有其複雜之處。”
巴考說:“突破自己的認知去理解世界是一項充滿挑戰性的工作,
擁抱它,接受它,你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其次,他建議新生們花時間去了解他們的老師
巴考說,他在讀大學本科時做的最好的決定之一,
就是去找他的一位經濟學教授,問了這位教授一個問題,
然後他們花了很長的時間討論了博弈論。
博弈論當時還是一個新興領域,後來變成了一門課,而這門課改變了巴考的一生。
所以巴考建議學生們至少結識一位老師,並且能和這位老師在接下來的人生中保持聯繫。

第三,巴考建議新生們善待愛他們的人,尤其是對父母和家庭。
 “你們離家來到大學,對他們來說也是一次巨大的調整。
他們現在要適應你不在家裡的生活狀態。”
所以你要做些什麼表達感激,你可以給父母打電話,問問他們過得怎樣。



---------------------------
摘要:
1. 要多了解身邊的人
 巴考說,“不要以貌取人”是他獲得的最好的建議之一。
 在哈佛,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經歷過絕望和希望,失敗和勝利,失去和愛。
 你在這裡遇到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些東西,都會豐富這個特殊的群體。
 突破自己的認知去理解世界是一項充滿挑戰性的工作,
 擁抱它,接受它,你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2. 花時間去了解他們的老師
3. 善待愛他們的人,尤其是對父母和家庭

❤內參-怎樣在親密關係中正確表達幽默感

出處:怎樣在親密關係中正確表達幽默感


如果一個人有幽默感,不僅能給性格加分,甚至對談戀愛也有幫助。
比如,有一項來自堪薩斯大學的研究發現,約會的時候,
兩個人試著講笑話的次數越多,雙方就越有可能把對方當成潛在親密關係對象。
這項研究還顯示,女性尤其看重和她在一起的男性的幽默感。
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的另一個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幽默感和吸引力正相關。
為什麼幽默感對親密關係很重要呢? 
《好奇心日報》的一篇文章綜合了幾個相關的研究結論。

首先,人們喜歡有趣的伴侶,有一個明顯的答案,就是幽默能緩解壓力,能讓人開心。
在上面提到的堪薩斯大學的研究中,幽默被形容為一種帶有社會性的“特徵指標”,
一般跟外向、容易相處等特點掛鉤,而這些特點都是很受歡迎的,
“如果你遇到一個能逗你笑的人,可能意味著你的親密關係會充滿快樂”,
而快樂對親密關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心理學家馬克·阿爾法諾(Mark Alfano)在The conversation上發表文章指出,
人們很喜歡幽默感,是因為只有幽默感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判斷雙方的契合度。
阿爾法諾說,
從本質上說,一次成功的幽默,包含三個要素,
分別是生產者(說笑話的人)、消費者(能聽懂的人)和幽默對象(調侃的素材),
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也就是說,
表面上看,對方只是說了個笑話,然後你覺得很好笑,
實際上這個過程同時滿足了三個對親密關係特別有利的前提:
1.對方很有意思;2.你覺得對方有意思;3.對方對你也有意思。
從這個角度來說,觀察一個人的幽默邊界,
其實是全面測試對方是否和你擁有相同價值觀的方法,
你眼裡“開不了玩笑”或者“笑點很奇怪”的人,通常也是和你價值觀不合、吸引不了你的人。

那怎麼在親密關係中正確表達幽默感,讓自己開玩笑的時候恰如其分呢?
好奇心日報總結了幾個基本原則,這幾個原則對男女都適用。

首先,別用力過猛,該嚴肅的時候就要嚴肅。 
“幽默像菜裡的蔥花,調節氣氛還可以,一盤子都是蔥花就沒人想吃了”。
其次,不要隨便開葷腔,“上來就說帶有性暗示的笑話是有風險的”。
第三,如果對方理解不了你的笑點,沒關係,幽默感是可以磨合的,多溝通嘗試,
或許兩個人就會逐漸笑到一起。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幽默是方法,不是目的,
你真正要表現的是自己對生活的態度,以及理解、善意和真誠”。



----------------------------------
摘要:
如果一個人有幽默感,不僅能給性格加分,甚至對談戀愛也有幫助。
比如,有一項來自堪薩斯大學的研究發現,約會的時候,
兩個人試著講笑話的次數越多,雙方就越有可能把對方當成潛在親密關係對象。
這項研究還顯示,女性尤其看重和她在一起的男性的幽默感。
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的另一個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幽默感和吸引力正相關。

們喜歡有趣的伴侶,有一個明顯的答案,就是幽默能緩解壓力,能讓人開心。
從本質上說,一次成功的幽默,包含三個要素,
分別是生產者(說笑話的人)、消費者(能聽懂的人)和幽默對象(調侃的素材),
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也就是說,
表面上看,對方只是說了個笑話,然後你覺得很好笑,
實際上這個過程同時滿足了三個對親密關係特別有利的前提:
1.對方很有意思;2.你覺得對方有意思;3.對方對你也有意思。
從這個角度來說,觀察一個人的幽默邊界,
其實是全面測試對方是否和你擁有相同價值觀的方法,
你眼裡“開不了玩笑”或者“笑點很奇怪”的人,通常也是和你價值觀不合、吸引不了你的人。

那怎麼在親密關係中正確表達幽默感,讓自己開玩笑的時候恰如其分呢?
1. 別用力過猛,該嚴肅的時候就要嚴肅
 “幽默像菜裡的蔥花,調節氣氛還可以,一盤子都是蔥花就沒人想吃了”。
2. 不要隨便開葷腔
 上來就說帶有性暗示的笑話是有風險的”。
3. 幽默感可以磨合
 如果對方理解不了你的笑點,沒關係,幽默感是可以磨合的,多溝通嘗試,
 或許兩個人就會逐漸笑到一起。
4. 幽默是方法,不是目的
 你真正要表現的是自己對生活的態度,以及理解、善意和真誠。

❤內參-年輕一代建立個人品牌的三大要素

出處:年輕一代建立個人品牌的三大要素


財富中文網發表的一篇文章說,一個人的職業成功,往往跟個人品牌有很大關係。
個人品牌會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簡單來講,
就是在涉及到比如職務變動、換工作等關鍵時刻,你認識的人會如何評價你。
文章認為,對於1982年到2000年出生的被稱為千禧一代的人來說,
個人品牌中有三個要素尤為重要。

第一個要素是“謙遜”
千禧一代經常會被認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代。
如果你缺乏“謙遜”,只會加深別人的刻板印象。謙遜還有很多其他好處。
比如,
謙遜可以讓你更能夠打破自己的固有成見和知識邊界,學到更多有助於自己成長的東西;
謙遜也有助於發展一個人的影響力,因為人們更喜歡和那些重視他人意見的人共事。


第二個要素是“適應能力”。
在職業生涯開始那幾年,往往是一個人最靈活的一段時期,
你可以隨時出差、搬遷、換工作,甚至換城市居住。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培養出新的技能、認識新的朋友、獲得新的經驗。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人開始越來越多變得固定化,因為有太多的承諾和義務。
因此,要刻意保持自己對變化的喜好以及適應能力。
而且,要向有影響力的人,比如導師或者管理者證明,你有這種意願和能力。
這樣,你將會擁有更多的職業可能性。
第三個要素是“耐心”。文章認為,
對於這一代人來說,“耐心才是最難做到的”。
 “千禧一代總能很快發現那些失敗的結構和過時的流程——
這些結構和流程往往過於遲緩,難以做出改變。
他們加入一家公司後,會憑藉直覺確定公司需要做出哪些改變,
但很快便會對緩慢的進程感到沮喪。
相較於其他生活領域的變化速度和即時滿足感,大公司的步伐往往非常緩慢。
不幸的是,前輩們可能並不理會千禧一代對於更快速變化的慾望。
他們認為,這些年輕人過於天真,有妄想症。”
這種情況下,年輕一代往往就會缺乏耐心,失望離開。

但是,他們可能忽略了,變化往往並不容易,
因為“它需要的東西遠遠比我們表面上看到的複雜得多”,
“確定最終結局只是問題的一小部分——
說服人們為什麼以及如何進行改變,才是成功的核心”。
擁有耐心,一方面可以確保得到更好的改變結果;
另一方面,也是證明了你自己的成熟度,表示你已經可以接受更大的挑戰。



-------------------------------
摘要:
1. 謙遜
 謙遜可以讓你更能夠打破自己的固有成見和知識邊界,學到更多有助於自己成長的東西;
 謙遜也有助於發展一個人的影響力,因為人們更喜歡和那些重視他人意見的人共事。
2. 適應能力
 要刻意保持自己對變化的喜好以及適應能力。
 而且,要向有影響力的人,比如導師或者管理者證明,你有這種意願和能力。
 這樣,你將會擁有更多的職業可能性。
3. 耐心
 對於這一代人來說,“耐心才是最難做到的”。
 千禧一代總能很快發現那些失敗的結構和過時的流程——
 這些結構和流程往往過於遲緩,難以做出改變。
 他們加入一家公司後,
 會憑藉直覺確定公司需要做出哪些改變,但很快便會對緩慢的進程感到沮喪。
 相較於其他生活領域的變化速度和即時滿足感,大公司的步伐往往非常緩慢。
 不幸的是,前輩們可能並不理會千禧一代對於更快速變化的慾望。
 他們認為,這些年輕人過於天真,有妄想症。”
 這種情況下,年輕一代往往就會缺乏耐心,失望離開。
 但是,他們可能忽略了,變化往往並不容易,
 因為“它需要的東西遠遠比我們表面上看到的複雜得多”,
 確定最終結局只是問題的一小部分——
 說服人們為什麼以及如何進行改變,才是成功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