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8

❤內參-如何避免過度保護,讓孩子更好成長

出處:如何避免過度保護,讓孩子更好成長


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
曾經擔任斯坦福大學新生教務長及本科生顧問十多年,
並且獲得了斯坦福大學最高教學獎“丁克斯皮爾獎”。
她在《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這本書裡認為,很多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都有過度指導、過度保護和過度介入的傾向。
孩子們習慣了家長為他們解決各種問題,“沒有家長的幫助,孩子很難在社會站穩腳跟”。

雖然教育方法沒有絕對的標準,但在“過度養育”這件事情上,
朱莉根據一位心理學家的研究,
指出有三條紅線家長最好不要碰:
1.為孩子做他們已經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2.為孩子做他們幾乎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3.教養行為的動機基於我們的自我,而不是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
那家長應該怎麼從“過度養育”中走出來,幫孩子更好地成長呢?書裡提供了下面幾個建議。

第一,讓孩子自由做遊戲
很多家長會把孩子的日程表排得非常滿,不是學這個,就是學那個,
孩子幾乎沒什麼時間做遊戲。但實際上,遊戲是孩子成長要做的第一件事。
而且,真正的遊戲,必須是孩子自己選擇、自己主導的活動,
並且要為了遊戲而遊戲,而不是為了實現跟遊戲本身沒有關係的目的。
孩子們在玩的時候,會想出各種有意思的點子,也能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書裡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等航天航空機構,需要招聘那些能解決問題的人。
這些機構表示,除非知道這個人早年動手做過東西,
否則,就算是頂尖工程學校的優秀畢業生,也很難達到要求。
因為一個人只有對製作東西、修理東西這些事情有好奇心,
並且掌握了關鍵的知識,才有可能解決問題,這是一個必要的前提。


第二,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保持個人的整潔、做家務等。
有一種理論認為,兒童做家務是未來成功的基本要素。
哈佛大學的教授認為,做家務會帶來一種“能做、會做”的感覺,
這種感覺讓人覺得自己是勤勞的人,而不是廢物。
因為一個人如果什麼事都有人幫忙,那他就沒機會培養控制感,就會導致“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指的是一個人在感到無法控制局面時,陷入被動狀態。
而體驗“主動性”對人來說非常重要,
它意味著“知道自己的行為有意義,知道重要的結果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怎麼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呢?有四個步驟。
第一步,家長為孩子做這件事;第二步,家長和孩子一起做;
第三步,家長看著孩子做;第四步,孩子獨立完成。
要想完成這四個步驟,家長一定要放棄完美主義。
有時候,家長想幫孩子做所有的事情,
一是擔心孩子的安全,二是家長可能有完美主義的想法
。家長會覺得,自己做可以做得很好,而孩子可能做不到那麼好。
比如,有時候孩子用洗碗機的時候,可能碗沒擺齊。
如果孩子第二天打開洗碗機,看到家長把裡面的碗都擺齊了,肯定會很沮喪。
更好的辦法是,下次家長和孩子一起用洗碗機的時候,
告訴孩子,如果把盤子整齊地放直,會洗得更乾淨,並且給孩子做示範。
所以,家長要在一定限度內,允許孩子去嘗試,去失敗,這樣孩子才能學會把事情做好。


第三,家長要教孩子如何思考,讓孩子有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的根本在於思維本身,
簡單說就是“把事情搞清楚”,以及“把知識應用到新情況中”。
書裡說,
有時候,家長只要就一個問題問孩子五次“為什麼”,就可以幫他們理解事物的要義。
這就是持續提問法,不管孩子說了什麼,接下來家長都要不停地問“為什麼”。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家長和孩子對話,而不是給孩子答案,替孩子解決問題。
家長也不要用其他方式結束對話,這樣會讓孩子停止思考。

第四,家長要教孩子面對掙扎的人生常態
人生總會有成功,也會有失敗,怎樣才能讓孩子正確面對挫折呢?
有一個很基本的做法是,給他們正確的示範,關心他們。
但書裡認為,
更重要的是,家長要給孩子具體真實的反饋。反饋包括讚美和批評。
讚美的時候,要讚美孩子獲得的成就,以及完成的具體任務。
比如,孩子畫畫時,家長可以說喜歡他使用的顏色。
這樣具體的表揚能幫孩子建立信心,因為這說明家長真的花心思看過孩子究竟做了什麼。
而在批評的時候,是為了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所以批評孩子要確保是在針對行動和努力,而不是針對人。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
作者: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
摘要:
1. 讓孩子自由做遊戲。
 很多家長會把孩子的日程表排得非常滿,不是學這個,就是學那個,
 孩子幾乎沒什麼時間做遊戲。但實際上,遊戲是孩子成長要做的第一件事。
 而且,真正的遊戲,必須是孩子自己選擇、自己主導的活動,
 並且要為了遊戲而遊戲,而不是為了實現跟遊戲本身沒有關係的目的。
 孩子們在玩的時候,會想出各種有意思的點子,也能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2. 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保持個人的整潔、做家務等。
 一個人如果什麼事都有人幫忙,那他就沒機會培養控制感,就會導致“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指的是一個人在感到無法控制局面時,陷入被動狀態。
 而體驗“主動性”對人來說非常重要,
 它意味著“知道自己的行為有意義,知道重要的結果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怎麼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呢?有四個步驟。
 第一步,家長為孩子做這件事;第二步,家長和孩子一起做;
 第三步,家長看著孩子做;第四步,孩子獨立完成。
 要想完成這四個步驟,家長一定要放棄完美主義。
 家長要在一定限度內,允許孩子去嘗試,去失敗,這樣孩子才能學會把事情做好。
3. 家長要教孩子如何思考,讓孩子有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的根本在於思維本身,
 簡單說就是“把事情搞清楚”,以及“把知識應用到新情況中”。
 有時候,家長只要就一個問題問孩子五次“為什麼”,就可以幫他們理解事物的要義。
 這就是持續提問法,不管孩子說了什麼,接下來家長都要不停地問“為什麼”。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家長和孩子對話,而不是給孩子答案,替孩子解決問題。
 家長也不要用其他方式結束對話,這樣會讓孩子停止思考。
4. 家長要教孩子面對掙扎的人生常態。
 家長要給孩子具體真實的反饋。反饋包括讚美和批評。
 讚美的時候,要讚美孩子獲得的成就,以及完成的具體任務。
 比如,孩子畫畫時,家長可以說喜歡他使用的顏色。
 這樣具體的表揚能幫孩子建立信心,因為這說明家長真的花心思看過孩子究竟做了什麼。
 而在批評的時候,是為了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所以批評孩子要確保是在針對行動和努力,而不是針對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