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5

❤內參-楊振寧:科學史和科普工作被低估了

出處:楊振寧:科學史和科普工作被低估了


96歲的楊振寧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他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3年年底,楊振寧回到中國定居,在清華大學任教和長住。
《自然辯證法通訊》是中科院主管的一本科學技術哲學領域的重要期刊。
在《自然辯證法通訊》創刊40週年活動上,楊振寧說,在20世紀和21世紀,
科學的發展非常快,改變了整個人類的命運。
但是,他批評道:
中國國內在對科學技術的分析、介紹和記載方面,做得“非常、非常之不夠”,
而且,在對中國科學家貢獻的記載分析方面,
“不是做得不夠,而是根本做得一塌糊塗”。

澎湃新聞報導了楊振寧的講話內容。楊振寧把這部分工作分成了兩個方向。
一個方向是科學史的工作。楊振寧舉了自己的老師吳有訓的例子。
吳有訓是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康普頓的學生,他幫康普頓做了很多重要工作。
但是,沒有人去認真記錄和分析吳有訓在物理學上的真正貢獻,
反倒​​是為了表揚吳先生的工作,發明了一個名詞叫“康普頓-吳效應”。
這個名詞在中文的論文裡會被人提到。但是,在國際文獻中從來沒有出現過。
楊振寧說:“這既是對歷史的不忠實,對吳先生的不尊敬,也是對中國年輕人的誤導。”

另一個方向是科普工作。
比如,楊振寧認為,原子彈在世界各國發展的歷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但是,他卻沒有看到過一本用中文寫的、讓普通的中學生和大學生都能看懂的書。
這是科普工作方面的缺失。
因此,楊振寧說:“每年都有幾百萬的畢業生要找出路,
我覺得科學史是一個非常好的出路。”
總之,物理學家楊振寧認為,科學史和科普工作,
在中國的重要性,被極大地低估了,也需要更多人去做。



--------------------------------------------
摘要:
國內在對科學技術的分析、介紹和記載方面,做得“非常、非常之不夠”,
一個方向是科學史的工作。另一個方向是科普工作。
比如,楊振寧認為,原子彈在世界各國發展的歷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但是,他卻沒有看到過一本用中文寫的、讓普通的中學生和大學生都能看懂的書。
這是科普工作方面的缺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