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8

❤內參-抉擇-如何打破思維狹隘、拓寬選擇空間?

出處:如何打破思維狹隘、拓寬選擇空間?


暢銷書作家奇普·希思和丹·希思在《決斷力》這本書裡指出了一個問題:
人會因為思維狹隘而限制自己的選擇範圍,並且導致做出糟糕選擇。
舉個例子,希思兄弟指出,青少年們的決定中,
有65%左右都屬於表決心式和“是否式”決定。
表決心式決定是類似於“我再也不吃垃圾食品”這種;
“是否式”決定指的是像“我要不要吃炸雞”,或者“我要不要跟男朋友分手”這種決定。
這其實是一種“認知氣泡”。在“認知氣泡”裡面,
人們看不到更多的選擇,相當於思維被局限住。
而且,這種現像不僅僅是青少年中會出現,成熟的組織也會犯同樣的錯誤。
比如,公司在收購時,認為自己的選擇是要或者不要;
一個上司對一個同事不滿時,把自己的選擇局限在開除他還是繼續維持現狀。
要想做出好的選擇,就必須先刺破這種認知氣泡,拓寬選擇的空間。


具體該怎麼做呢?希思兄弟提出了以下幾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強調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一個經濟學上的概念,
它指的是,你原本花在做某件事上的錢或時間,其實可以用來做其他事情。
你用掉的不僅僅是這些錢或時間,還失去了可能的機會。
比如你用了兩個小時在家裡打遊戲,而不是去參加朋友聚會,
那麼,你不僅失去了這兩個小時,還失去了聚會裡認識新朋友的機會。

怎麼用這種方法呢?
比如說,蘋果剛剛發布了新款手機,售價要接近1萬塊錢。
你是蘋果的粉絲,很喜歡這款手機。你可能就會陷入一種糾結:
我是要買這款手機,還是不買?你有兩個選項,買或者不買。
強調機會成本的方法是,你把這兩個選項修改為,買這款手機;
或者不買,存下1萬塊錢春節去旅行。
研究顯示,僅僅是想到你可以用這筆錢買其他東西,就可以優化你在購物時的決策。


第二個方法是,消失選項測試。
消失選項測試指的是,你要假裝你現在面臨的選擇不存在了。
假設你撿到了一個神燈,一擦神燈,出來的燈神不是說要滿足你的三個願望,
而是說你現在是不是在糾結怎麼選啊,不要糾結了,因為這個選項不存在了,被我幹掉了。

比如,你是一個老闆,你實在沒辦法忍受你現在的一個下屬。
你糾結要不要開掉他。但肯定各有利弊。
他還是有一些能力的,只是脾氣差了些,開掉他,現在他做的事情就需要有人來填補。
好,現在沒這個選項了。你不能開掉他。
這時候你有什麼解決方案?通常情況是,這會逼得你去尋找一個更適合他的工作崗位。
既讓他對公司有貢獻,又能讓包括你在內同事們都滿意。
第三個方法,作者稱之為“多目標追踪”
這個方法鼓勵人們同時推進多個目標,而不是只盯著一個目標。
有一項針對平面設計師的調查證明了多目標的好處。

設計師們接到任務,要為一家公司設計一個橫幅廣告。
然後,他們被隨機分配用兩種方式進行創意。
其中一半的設計師被要求,一次只能設計一個廣告方案,然後根據客戶反饋調整5次。
另外一半要求他們同時設計出3個廣告方案,
客戶會給出3份反饋,然後,一次淘汰一個方案,最後選出最佳的。
這兩組設計師其實都做了相同數量的方案,都是6個,收到的反饋也是相同的,都是5次。
唯一區別的是在於過程:同時設計多個方案,還是一次設計一個。

結果發現,多目標的方法有兩個優勢。
第一個優勢是結果上的,
同步進行3個設計的一組,最後方案放到網上去測試,成績更好,點擊更多。
原因是,同步進行多個方案的設計師,
能夠通過對不同創意的對比和反饋,更好地理解設計原則和客戶的意圖。
第二個優勢是設計師的感受。同步進行多個設計的設計師,普遍感受更好。
而那些一次只做一個設計的設計師,會更沮喪,
原因是,人們在單目標工作時 ,對自己的工作過於個人化了,
因此很容易把其他人的評論看成是對自己的不滿。
那些同時有多個計劃和目標的人,往往更容易聽得進去意見。

因此,作者建議,當你面對著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時,
應該勇敢地去探索,要找到額外的選擇。
比如是否存在一個兩者都選,魚和熊掌兼得的方案,
而不是陷入自己只能選擇一個目標、一條路徑的困境。


第四個可以用來擺脫思維狹隘的方法是,向那些曾經解決了類似問題的人學習。
你可能會說,這個方法真的很常見。的確,成功者經常會使用這種方法。
比如,沃爾瑪的創始人山姆·沃爾頓曾說過,
“我做的每件事情幾乎都是從別人那裡仿效來的”。
但是很多時候,人會陷入困境,自己在選擇的迷宮中摸索,
而不去看那些已經解決過類似問題的人是怎麼做的。
比如,一些創業公司CEO會在急劇擴大團隊的問題上發愁,因為它會帶來很多挑戰。
但其實管理大團隊的問題,屬於已經被很多人解決過的問題。

而且,有時候這種學習還可以產生新的創造。
舉個例子,很多游泳選手穿的快皮泳衣,也就是鯊魚皮泳衣,就是這麼設計出來的。

在此之前,設計師們一直糾結,怎麼設計出阻力更小,讓游泳者穿了游得更快的泳衣。
直到設計師菲赫斯特(Fiona Fairhurst)從鯊魚身上得到靈感。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她伸手去摸鯊魚的皮,結果發現,鯊魚皮非常粗糙。
在此之前,設計師都認為,平滑的材質更有助於提升速度。
菲赫斯特的發現開啟了一個新思路: 關鍵不在於光滑。
鯊魚皮上粗糙的盾鱗可以減少在水中運動的阻力,如果找到模擬鯊魚皮材質的纖維材料,
就可以起到同樣效果。結果,菲赫斯特的設計大獲成功。

以上就是可以幫助你打破思維狹隘拓寬選擇空間的四個方法:
強調機會成本、消失選項測試、多目標追踪努力兼顧多個選項,
以及尋找那些曾經解決過類似問題的人和方法。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本期內容參考來源:《決斷力: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選擇》;
作者:奇普·希思、丹·希思;中信出版社出版。



--------------------------------
摘要:
人會因為思維狹隘而限制自己的選擇範圍,並且導致做出糟糕選擇。
舉個例子,希思兄弟指出,青少年們的決定中,
有65%左右都屬於表決心式和“是否式”決定。
表決心式決定是類似於“我再也不吃垃圾食品”這種;
“是否式”決定指的是像“我要不要吃炸雞”,或者“我要不要跟男朋友分手”這種決定。
這其實是一種“認知氣泡”。在“認知氣泡”裡面,
人們看不到更多的選擇,相當於思維被局限住。

要想做出好的選擇,就必須先刺破這種認知氣泡,拓寬選擇的空間。具體該怎麼做呢?
1. 強調機會成本
 比如說,蘋果剛剛發布了新款手機,售價要接近1萬塊錢。
 你是蘋果的粉絲,很喜歡這款手機。你可能就會陷入一種糾結:
 我是要買這款手機,還是不買?你有兩個選項,買或者不買。
 強調機會成本的方法是,你把這兩個選項修改為,買這款手機;
 或者不買,存下1萬塊錢春節去旅行。
 研究顯示,僅僅是想到你可以用這筆錢買其他東西,就可以優化你在購物時的決策。
2. 消失選項測試
 消失選項測試指的是,你要假裝你現在面臨的選擇不存在了。
 比如,你是一個老闆,你實在沒辦法忍受你現在的一個下屬。
 你糾結要不要開掉他。但肯定各有利弊。
 他還是有一些能力的,只是脾氣差了些,開掉他,現在他做的事情就需要有人來填補。
 好,現在沒這個選項了。你不能開掉他。
 這時候你有什麼解決方案?通常情況是,這會逼得你去尋找一個更適合他的工作崗位。
 既讓他對公司有貢獻,又能讓包括你在內同事們都滿意。
3. 多目標追踪
 多目標的方法有兩個優勢。
 第一個優勢是結果上的,
 同步進行3個設計的一組,最後方案放到網上去測試,成績更好,點擊更多。
 原因是,同步進行多個方案的設計師,
 能夠通過對不同創意的對比和反饋,更好地理解設計原則和客戶的意圖。
 第二個優勢是設計師的感受。同步進行多個設計的設計師,普遍感受更好。
 而那些一次只做一個設計的設計師,會更沮喪,
 原因是,人們在單目標工作時 ,對自己的工作過於個人化了,
 因此很容易把其他人的評論看成是對自己的不滿。
 那些同時有多個計劃和目標的人,往往更容易聽得進去意見。
4. 向那些曾經解決了類似問題的人學習
 比如,沃爾瑪的創始人山姆·沃爾頓曾說過,
 “我做的每件事情幾乎都是從別人那裡仿效來的”。
 但是很多時候,人會陷入困境,自己在選擇的迷宮中摸索,
 而不去看那些已經解決過類似問題的人是怎麼做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