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30

❤內參-數字化生活也需要斷捨離

出處:數字化生活也需要斷捨離


如今,很多人提倡一種斷捨離的生活,希望生活簡單、調理,不囤積不需要的物品。
同樣,在我們的數字化生活(digital life)空間裡,大量電子郵件、應用軟件、電子照片等,
也不知不覺佔據了我們太多注意力和存儲空間。它們構成了一種數碼囤積。
有研究表明,這些數碼囤積文件和真實生活中的亂堆雜物一樣,
會讓我們壓力倍增,還會帶來網絡安全隱患。
BBC英倫網的一篇文章,分析了數碼囤積的危害性,並建議數位生活也要做到斷捨離。
文章介紹說,數碼囤積這個詞第一次出現,是在2015年的一篇論文中。
一名荷蘭男子每天拍攝上千張數碼照片,又花幾個小時整理這些照片。
 “他從來沒有用到或看過他儲存的這些照片,卻堅信它們將來會有用處。”
在囤積照片前,這名男子有囤積實物的癖好。

文章說,數碼囤積的定義是,“毫無意義地囤積數碼文件,最終導致壓力和混亂”。
那篇論文的作者認為,數碼囤積可能是一種新型的囤積症。
在社會心理學上,囤積症是一種有別於強迫症的、不停囤積物品的病症。
囤積症患者往往聰明、外向、友好,但是他們具有處理信息方面的障礙。

英國諾森比亞大學(Northumbria University)囤積課題研究組的組長尼夫(Nick Neave)說,
關於實物囤積的研究課題,如今也轉移到了數碼空間。
他說,如果你問一個囤積症患者,“你為什麼覺得扔掉東西很難?”
對方可能回答“將來也許會用到。”
這和現在很多人對待電子郵件、電子照片的態度是一樣的。
尼夫和團隊在實驗中採訪了45個人關於處理郵件、照片和其他文件的方式。
發現人們囤積數碼文件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純粹因為懶、認為將來用得著、不敢刪除,或想留下某個人的“把柄”等等。
數據顯示,問題最大的是電子郵件。
參與者當中,他們的收件箱平均有102封未讀郵件和331封已讀郵件。
尼夫說,人們不刪工作郵件,最普遍的原因是認為將來可能有用,
包含工作中需要的信息,或者可以讓做過的事有依據可尋。
這些都很有道理,但最終導致了囤積成百上千封可能看都不看一眼的郵件,並越積越多。
到底,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數碼囤積症患者呢?
尼夫說,這項研究還很新,已知信息還不能判定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
但有一個判斷方式,你可以回想過去一周,自己還記不記一個具體的電子文件存在哪? 
“當儲存的數據讓人不知所措時,會找不到要用的東西、弄丟文件……
這就意味著可能存在問題。”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的副教授賽德拉(Darshana Sedera)也在研究數碼囤積問題。
他發現,幾乎每個人都有很難找到一份文件的經歷,
而這種囤積後又錯亂的狀況和當事人的壓力有關。

去年底(2018年12月)賽德拉發表論文說,
他和團隊調查了846人關於數碼囤積的習慣和他們遭受的壓力的問題。
結果證明,數碼囤積行為和受訪者遭受的壓力存在關聯。 
“傳統的囤積症會讓人們難以做決定,還能引發焦慮。
在數碼空間裡,我們自覺或不自覺、或多或少地也進入了焦慮狀態。”
對此,威斯康辛大學白水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Whitewater)
信息技術與商業教育教授奧拉維茨(Jo Ann Oravec)有不同的看法。
他說,囤積並不是說我們儲存了多少信息,而是我們對數據有沒有一種“有切實的掌控感”。
如果有,就不是囤積。但她也指出,當我們儲存的數據越來越多,
大多數人會失去這種掌控感。
 “我的學生告訴我,當看到亂糟糟的照片時感到頭暈眼花,覺得噁心。”

數碼技術本來帶來生活的便捷,但我們為什麼會弄得一團糟呢?
奧拉維茨說,像谷歌云端硬盤(Google Drive)這樣的平台“公開引誘”人們囤積,
因為儲存文件太容易了,又幾乎不提醒人們翻閱。 
“存起來就能找到的想法給人們提供了虛假的安全感。”
 而且,存儲空間又可以不斷升級、擴大。
賽德拉數碼囤積項目的受訪者說,他們平均有3.7TB的存儲空間。
有些人認為,既然科技公司讓人們能夠儲存數據,也應該幫助我們化解數碼囤積傾向。
賽德拉分析說,未來,很快會有和平台無關的跨設備檢索和數據整理方式,
就像不同的手機應用間可以同步共享聯繫人信息。

奧拉維茨指出,
科技公司應該重新考慮一下,他們如何造成了人們的某些囤積傾向。
同時,作為個體,人們更應該負責整理數自己的碼文件,
“要把整理歸檔當作是和看牙醫一樣必不可少的事情。
而且,整理自己的數碼文件,也是梳理自己人生的重要經歷,
這也是一種對未來自我身份的投資。”


本期內容參考:《按下刪除鍵,為你的數位生活大掃除》



-------------------------------
摘要:
數碼囤積的定義是,“毫無意義地囤積數碼文件,最終導致壓力和混亂”。
人們囤積數碼文件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純粹因為懶、認為將來用得著、不敢刪除,或想留下某個人的“把柄”等等。
數據顯示,問題最大的是電子郵件。
人們不刪工作郵件,最普遍的原因是認為將來可能有用,
包含工作中需要的信息,或者可以讓做過的事有依據可尋。
這些都很有道理,但最終導致了囤積成百上千封可能看都不看一眼的郵件,並越積越多。

數碼技術本來帶來生活的便捷,但我們為什麼會弄得一團糟呢?
因為儲存文件太容易了,又幾乎不提醒人們翻閱。
“存起來就能找到的想法給人們提供了虛假的安全感。”
而且,存儲空間又可以不斷升級、擴大。

科技公司應該重新考慮一下,他們如何造成了人們的某些囤積傾向。
同時,作為個體,人們更應該負責整理數自己的碼文件,
“要把整理歸檔當作是和看牙醫一樣必不可少的事情。

而且,整理自己的數碼文件,也是梳理自己人生的重要經歷,
這也是一種對未來自我身份的投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