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7

❤內參-信息過剩時代的4個學習方法

出處:信息過剩時代的4個學習方法


方柏林是美國艾柏林基督大學(Abilene Christian Unveristy)的課程設計總監。
他也是一位文學譯者, 翻譯過《布魯克林有棵樹》《喧嘩與騷動》等文學經典。
在接受公眾號“深港書評”採訪時,
他分享了在新書《過剩時代的學習》中提出的4個應對信息過載時代的學習方法。

首先是克服“乾貨飢餓症”。
 “乾貨飢餓症”表現為:收藏了一堆材料沒看,但繼續囤積;
聽到某個新概念、新名詞、新領域,
覺得周圍人都在說,唯恐自己落伍也要去追,哪怕對自己的未來和成長並沒有幫助。
克服“乾貨飢餓症”的辦法是養成反省的習慣,
了解自己需要學什麼,不需要學什麼,要對自己的進程時刻觀察,適時矯正。
另外,要用對待手機流量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注意力和記憶力,
不能讓過多“乾貨”佔用我們注意力的流量和學習的內存。
對於網絡上的豐富資源,要么學進去,要么刪掉,不要收藏著做個“緩存”。
對可能有用或可能沒有用的東西,就不要過多佔用注意力。


其次是“求知”應逐漸讓步於“求解”。
方柏林認為,
知識可以分為腦子裡的知識(knowledge in the head)和
世界上的知識(knowledge in the world),有些知識一輩子只用一兩次,
就沒必要花一兩年時間去學習,這些知識其實只是信息而已。
對於學習,隨著年齡增長,“求知”應逐漸讓步於“求解”,
也就是你帶著解決具體問題去學習,不管是個人問題、社會問題、哲學問題。
這樣,你的學習會踏實得多。在解決具體問題時,
你會發現有的知識需要記住,而有些知識就可以放在別的地方,需要時再調用。


再次是要學會“親自”看書。
方柏林鼓勵大家親自看書,
他認為看書應該有一點龐雜,不能坐井觀天只看自己的領域。
同樣的事件,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解讀。
融會貫通,讓我們能夠不斷總結,並在接觸和應用中微調。
不過,在某個特定環境下形成的結論,挪到完全不同的環境下,
也許會形成熟悉的幻覺,“熟悉的地方無風景”,
我們還要注意人是會目空一切,看不到新的問題、挑戰和機遇。


最後是尋求終身學習之道。
方柏林認為,
從範圍上,學習本應脫離學校的圍牆,諸如“家務、打工、作息、戶外活動”等都是學習。 
“終身學習者”需具備哪些素質呢?在他看來,能時刻反省並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
管理自己的目標和手段,清晰了解並駕馭自己的情緒,
善於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做到這些就能實現終身學習。



---------------------------
摘要:
1. 克服“乾貨飢餓症”
  “乾貨飢餓症”表現為:收藏了一堆材料沒看,但繼續囤積;
 聽到某個新概念、新名詞、新領域,
 覺得周圍人都在說,唯恐自己落伍也要去追,哪怕對自己的未來和成長並沒有幫助。
 克服“乾貨飢餓症”的辦法是養成反省的習慣,
 了解自己需要學什麼,不需要學什麼,要對自己的進程時刻觀察,適時矯正。
 另外,要用對待手機流量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注意力和記憶力,
 不能讓過多“乾貨”佔用我們注意力的流量和學習的內存。
 對於網絡上的豐富資源,要么學進去,要么刪掉,不要收藏著做個“緩存”。
 對可能有用或可能沒有用的東西,就不要過多佔用注意力。
2. “求知”應逐漸讓步於“求解”(我不認同)
 知識可以分為腦子裡的知識(knowledge in the head)和
 世界上的知識(knowledge in the world),有些知識一輩子只用一兩次,
 就沒必要花一兩年時間去學習,這些知識其實只是信息而已。
 對於學習,隨著年齡增長,“求知”應逐漸讓步於“求解”,
 也就是你帶著解決具體問題去學習,不管是個人問題、社會問題、哲學問題。
 這樣,你的學習會踏實得多。在解決具體問題時,
 你會發現有的知識需要記住,而有些知識就可以放在別的地方,需要時再調用。
3. 學會“親自”看書
 看書應該有一點龐雜,不能坐井觀天只看自己的領域。
 同樣的事件,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解讀。
 融會貫通,讓我們能夠不斷總結,並在接觸和應用中微調。
 不過,在某個特定環境下形成的結論,挪到完全不同的環境下,
 也許會形成熟悉的幻覺,“熟悉的地方無風景”,
 我們還要注意人是會目空一切,看不到新的問題、挑戰和機遇。
4. 終身學習
 從範圍上,學習本應脫離學校的圍牆,諸如“家務、打工、作息、戶外活動”等都是學習。
 “終身學習者”需具備哪些素質呢?在他看來,能時刻反省並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
 管理自己的目標和手段,清晰了解並駕馭自己的情緒,
 善於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做到這些就能實現終身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