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3

內參-對外向性格的4個常見誤解

出處:心理:對外向性格的4個常見誤解


對於性格外向的人,人們常常會聯想到“派對動物”“總想成為人群焦點”,
心理學家埃倫·亨德里克森(Ellen Hendriksen)在
《科學美國人》的一篇文章中總結了4個對外向性格的誤解。好奇心日報編譯了這篇文章。

第一個誤解是: “外向者的朋友很多,但都是泛泛之交”。
為什麼外向的人看上去“朋友很多”?
2015 年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一項研究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外向者更願意發起社交活動,花費的時間也比較多;
外向者更容易認識跟自己相似的人,
當他們的人際關係有了交集後,社交圈就會加倍擴張。
發表在《人格研究雜誌》的另一項研究發現,
外向程度跟人際關係滿意度之間沒有直接聯繫,也就是說,
人際關係質量不能用來作為一個人是否外向的指標,
每個人都會有幾個密友,以及一些“泛泛之交”,只是數量略有不同。

第二個誤解是:“外向的人能通過社交給自己'充電'”。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說法,“外向的人能從社交中獲得動力”。
不過,有研究證明,
不管是外向還是內向,在合適的環境下,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社交帶來的積極作用。
亨德里克森說,內向者社交時更容易“心累”,
但這不代表社交就是折磨,也許他們缺的只是一種讓自己舒服的交流方式。
第三個誤解是:“外向的人不會產生社交焦慮”。
亨德里克森說,社交焦慮來自於“總覺得人人都能看到自己的缺點,
所以害怕被別人評判或拒絕”的心態,它並非內向者的專享。
第四個誤解是:“外向的人不需要跟自己獨處”。
亨德里克森介紹,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人們在參加聚會、演講等“外向型”活動時,
通常會在三個小時後出現疲勞症狀,而且“人越多越累”。
她說:“高強度的社交之後,誰都需要休息,這不是性格問題。”
就好像綜藝主持人在台上熱情開朗,私下卻很安靜低調一樣。



-------------------------------
摘要:
1. 外向者的朋友很多,但都是泛泛之交(X)
 2015 年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一項研究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外向者更願意發起社交活動,花費的時間也比較多;
 外向者更容易認識跟自己相似的人,
 當他們的人際關係有了交集後,社交圈就會加倍擴張。
 人際關係質量不能用來作為一個人是否外向的指標,
 每個人都會有幾個密友,以及一些“泛泛之交”,只是數量略有不同。
2. 外向的人能通過社交給自己'充電'(X)
 不管是外向還是內向,在合適的環境下,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社交帶來的積極作用。
 內向者社交時更容易“心累”,但這不代表社交就是折磨,
 也許他們缺的只是一種讓自己舒服的交流方式。
3. 外向的人不會產生社交焦慮(X)
 社交焦慮來自於“總覺得人人都能看到自己的缺點,
 所以害怕被別人評判或拒絕”的心態,它並非內向者的專享。
4. 外向的人不需要跟自己獨處(X)
 人們在參加聚會、演講等“外向型”活動時,
 通常會在三個小時後出現疲勞症狀,而且“人越多越累”。
 高強度的社交之後,誰都需要休息,這不是性格問題。
 就好像綜藝主持人在台上熱情開朗,私下卻很安靜低調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