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3

❤內參-抉擇-阻礙有效決策的四個因素

出處:阻礙有效決策的四個因素


錯誤的決策在生活裡幾乎無處不在,所以,才會有人希望有後悔藥。
舉個例子,人們經常會對自己選擇的職業感到後悔。
在美國,美國律師協會有一項調查說,有44%的律師建議年輕人不要從事法律方面的職業。
還有一項對兩萬個獵頭公司的調查說,有40%的企業高管會在18個月內離職。
而且,有50%以上的教師會在4年內辭職不干。
連做什麼工作這樣重大的決定,人們都會犯錯。更何況日常生活裡的其他小事。
為什麼人們會做出錯誤的決策?
暢銷書作者和諮詢顧問希斯兄弟在他們的書《決斷力》裡給出了四個原因。
這四個原因分別是:思維狹隘、證實傾向、短期情緒和過度自信。


思維狹隘指的是,
我們常常傾向於把選擇限制在一個極小的範圍內,
而沒有考慮這個選擇範圍之外的更多可能性。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我們經常用一種二元化的思維來看待選擇。
比如,“我是不是應該跟TA分手?”“我是不是應該換一份工作?” 
如果犯下思維狹隘這個錯誤,我們就會把答案局限在是或否這樣的二選一上,
而不是開放性的去思考。比如,我應該怎麼樣做,才能經營一段良好的男女關係?
或者,我要怎麼做才能把工作做好?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一個研究說,
在青少年的決策過程裡,有65%的決定,要不就是在表決心,
比如“我以後再也不隨便責怪別人了”,要不就是這種是或否式的決定。
有人把這種決策模式稱為“荷爾蒙分泌,智力罷工”。但是,不僅僅是青少年是這樣。
有一項針對組織決策的研究說,參與調查的團隊做過的168個決策裡,
只有29%考慮了一個以上的選擇。

證實傾向指的是,
人們總是傾向於去尋找那些能夠支持自己的證據,而忽略掉那些證明自己錯誤的證據。
互聯網和社交網絡興起之後,關於這方面的討論非常多。
因為互聯網讓人可以更容易地在網上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言論和人。
但其實在社交網絡興起之前,這個現象就很普遍了。
希斯兄弟寫道:“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尋求確認時,卻佯裝自己是在尋找真相。”
他們認為,這也是為什麼選秀節目裡會出現一些選手,
唱歌明顯跑調,但是當評委們指出這一點時,他們的反應是非常震驚。
原因是,這可能是他們生命裡第一次有人給他們真實的反饋。
在過去,他們收到的全部是正面反饋。全部在支持他們,
讓他們認為,他們能夠成為下一個選秀明星。是“證實傾向”害了他們。


第三個妨礙人們做出正確決策的因素是短期情緒
人們在做選擇時,其實並不能完全理性地計算利弊。
我們的情緒也會參與進來,而且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比如,我們經常會為了怕丟面子,或者潛意識裡擔心自尊受損,
而去維護自己做出的一個已經被證明不好的決策。而正確的方法是,馬上修正這個決策。
這也是有時候為什麼人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因為情緒已經綁架了決策。


第四個因素希斯兄弟稱之為“過度自信”。
犯下過度自信的人裡,有很多都是行業專家。
希斯兄弟舉了一個唱片公司的例子。 
1962年1月1日,披頭士樂隊到英國兩大唱片公司之一德卡唱片去試唱。
他們用一個小時唱了15首歌。結果,唱片公司給出的答復是:
樂隊組合已經過時了,尤其是四人組的吉他樂隊。結果當然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披頭士最後成為20世紀最成功、最受歡迎的樂隊。
作者還引用一項調查數據說,當醫生對某個診斷“非常確定”時,有40%的情況下他們是錯的。還有一項研究說,當一群參與實驗的學生,
認為自己犯錯的概率僅有1%的時候,其實真正的概率有27%。


最後,希斯兄弟總結說,
一個正常的決策過程包括四個步驟,分別是:開始選擇、分析選項、做出選擇和面對結果。而每一個階段,都會有阻礙。
思維狹隘限制了人的選擇範圍;
證實傾向會阻礙人蒐集有利正確決策的信息;
短期情緒會讓人做出錯誤選擇;
在面對後果時,又會過度自信。
以上就是阻礙人做出正確決策的四個因素,希望對你有啟發。



------------------
摘要:
為什麼人們會做出錯誤的決策?思維狹隘、證實傾向、短期情緒和過度自信。
一個正常的決策過程包括四個步驟,分別是:開始選擇、分析選項、做出選擇和面對結果。
思維狹隘限制了人的選擇範圍;
證實傾向會阻礙人蒐集有利正確決策的信息;
短期情緒會讓人做出錯誤選擇;
在面對後果時,又會過度自信。


1. 思維狹隘
 我們常常傾向於把選擇限制在一個極小的範圍內,
 而沒有考慮這個選擇範圍之外的更多可能性。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我們經常用一種二元化的思維來看待選擇。
 比如,“我是不是應該跟TA分手?”“我是不是應該換一份工作?”
 如果犯下思維狹隘這個錯誤,我們就會把答案局限在是或否這樣的二選一上,
 而不是開放性的去思考。比如,我應該怎麼樣做,才能經營一段良好的男女關係?
 或者,我要怎麼做才能把工作做好?
2. 證實傾向(迴音谷效應)
 人們總是傾向於去尋找那些能夠支持自己的證據,而忽略掉那些證明自己錯誤的證據。
 互聯網和社交網絡興起之後,關於這方面的討論非常多。
 因為互聯網讓人可以更容易地在網上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言論和人。
 但其實在社交網絡興起之前,這個現象就很普遍了。
 希斯兄弟寫道:“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尋求確認時,卻佯裝自己是在尋找真相。”
 他們認為,這也是為什麼選秀節目裡會出現一些選手,
 唱歌明顯跑調,但是當評委們指出這一點時,他們的反應是非常震驚。
 原因是,這可能是他們生命裡第一次有人給他們真實的反饋。
3. 短期情緒
4. 過度自信

 犯下過度自信的人裡,有很多都是行業專家。
 希斯兄弟舉了一個唱片公司的例子。
 1962年1月1日,披頭士樂隊到英國兩大唱片公司之一德卡唱片去試唱。
 他們用一個小時唱了15首歌。結果,唱片公司給出的答復是:
 樂隊組合已經過時了,尤其是四人組的吉他樂隊。結果當然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披頭士最後成為20世紀最成功、最受歡迎的樂隊。
 作者還引用一項調查數據說,
 當醫生對某個診斷“非常確定”時,有40%的情況下他們是錯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